主宰上海滩舞厅命运的“弹性女郎”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主宰上海滩舞厅命运的“弹性女郎”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交际舞又称" 舞厅舞"(ballroomdance), 一种西方人喜爱的社会交谊手段,它是随着侨民一起进入上海的。早期被上海人译为"跳戏",后来才改称"跳舞",上海人只把它当作一种滑稽的"西洋镜",是只看看玩玩的。
外滩2 号的英商上海总会建成于1864 年,里面就有跳舞厅。1872 年《申报》载《沪上西人竹枝词》多首,其中有描述西人跳舞的:"玻杯互劝酒休辞,击鼓渊渊节奏迟。入抱回身欢已极,八音筒里写相似(思)。"
上海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但是,西方的跳舞一开始很难被上海人接受。这一方面因中国传统礼教严禁妇女参加社会活动,更在于跳舞是一种奔放的、激烈的全身运动,"三寸金莲"的小脚女子根本难以适应。
"百乐门"舞池的"弹簧"地板
辛亥革命后,新政权把缠足当作对妇女迫害的陋习给予禁止和取缔。不过放足的女子依然是"小脚女人",行动依然不便,上海跳舞业须待未缠足幼女成年后才会兴旺发达起来。
据记载,1922 年英商开设的大华饭店
(旧址在今江宁路美琪大戏院一带。1927 年12 月1 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在此举行,并举行盛大舞会。原建筑于1930 年左右拆除)设立营业性舞厅,成了上海乃至全国出现的第一家商业性公共舞厅。但是由于当时会跳舞的中国人少得可怜,所以营业情况并不理想。
1923 年,总部设在
名为"百乐门"。"百乐门"舞池地板为框架整体结构,下面用许多汽车弹簧支撑,即所谓的"弹簧地板"。当众人共舞时,会产生震动或倾斜,造成一种兴奋的感觉。中池和小池一般提供集团包租;习舞池则配有专职教练员,无偿为初习者服务。
"百乐门"首创上海娱乐业的签单制度,有一定身价的熟客可以签单消费。据说,一次新沙逊洋行老板沙逊到"百乐门"玩,他准备签单时,恰遇一位不认识沙逊的服务生而被拒绝签单:"你假如真的是沙逊,何不自己去开一家跳舞厅,省得来此地被人家轧进轧出。"沙逊十分恼火,后来果真开了一家"仙乐斯舞厅"。
"弹性女郎"主宰舞厅命运
那时,跳舞是一项时髦的娱乐活动,但会跳舞的人不多,敢在公共场合男女相拥跳舞的更少,于是跳舞学校、跳舞养成所等纷纷开设,专教赶时髦、不懂舞术的青年们。
当时,愿意在舞厅跳舞的男性较多,而敢于去舞厅跳舞的女性很少,于是舞女就作为一种职业产生了。
舞女, 英文叫作dancinggirl,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谑之为"弹性女郎"。"弹性女郎"往往主宰了舞厅的命运,为此
"百乐门"订立了严格的陪舞制度,规定只有经过考核并发给伴舞证的"弹性女郎"才能进入"百乐门"伴舞,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弹性女郎"和跳舞者的利益和安全。
据说,"百乐门"一位优秀"弹性女郎"的收入可达"百乐门"中级职员的10 倍以上。"弹性女郎"队伍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上海舞厅业的发展。
跳舞业在旧上海被列为"特种商业",舞厅秩序直接关联社会治安,所以,租界和华界先后多次制订和公布《管理舞场条例》、《舞女规则》、《取缔舞女营业规则》,对舞厅及舞女的营业方式和约束舞女行为作出规定和限制。
1947 年7 月,国民党政府颁布"勘乱建国总动员令"。9 月9 日,上海市政府为配合"总动员令",落实"厉行节约"措施,下达"禁舞令",限9 月底前关闭全部营业性舞厅。
舞令"。此事在上海史上叫作"舞女风潮"。
1949 年解放后, 上海市政府采取措施妥善安排舞女出路,逐步关闭舞厅。1956 年,
以上是关于主宰上海滩舞厅命运的“弹性女郎”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主宰上海滩舞厅命运的“弹性女郎”;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0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