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历史上的篡位者造反有理?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明成祖-历史上的篡位者造反有理?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历史是个万花筒,如果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甚至得到特别的感悟。这些年来,世人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津津乐道,对那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古迹更是情有独衷。与此同时,那些与灿烂历史文化相
物
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上述几位帝王是如何“篡位”的。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并立长子杨勇为太子。次子杨广(即后来臭名远扬的隋炀帝)则为晋王,他继承皇位的机会本来非常渺茫。然而野心勃勃的杨广并不安于现状,他通过精心策划的阴谋活动,终于诱使隋文帝于公元600年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隋书·高祖纪》评论道,文帝“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4年后,隋文帝卒于仁寿宫,杨广终于即位。有记载称是杨广指使心腹张衡刺杀了父亲。《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在数说隋炀帝的十大罪状时,就指控其“弑父杀兄,夺嫡篡位”。
历史惊人地相似。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即后来如日中天的唐太宗)则为秦王。正常情况下,李世民继承皇位的机会同样很小。公元626年,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长兄兼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数朝臣武将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
武则天身为女流,在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社会里,更是与皇位无缘。在此之前,也有几位女子实际掌握过国家最高权力。最著名的有西汉初期的吕太后,西汉末期的王太后(著名的篡位者王莽是她的侄儿),北魏时期的胡太后等。她们没有一个敢于挑战封建法统,登上大位。武则天何尝不知道这条通往最高权力之路的异常凶险,然而她凭借自己旷古未有的胆略和高度的政治智慧,一步步接近并终于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也是世世代代无数女性的梦想,因而武则天“篡位”的传奇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武则天于公元655年被立为皇后,此后开始临政。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显(中宗)、四子李旦(睿宗)先后即位,但武则天始终掌控大权。690年,67岁的武则天终于宣告“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
其四叔朱棣此时已经38岁,又远在北方,正常情况下也将与皇位无缘。朱棣当然不愿接受命运的安排,他抓住诸王对建文帝削藩政策的不满,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内战,朱棣终于在1402年攻入南京,自立为皇帝,是为明成祖,并于1421年迁都北京。而建文帝从此失踪,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上述几位篡位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谓费尽了心机。他们不惜承担“谋逆”的罪名、冒着杀身灭门的危险。此间充满了阴谋与血腥,昨天还是情同手足的亲人,今天却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相比之下,隋炀帝篡位成功主要靠的是阴谋,就算他真的如后人指控的那样“弑父杀兄”,在这场权力更迭中罹难的人也只是极少数人。唐太宗比其有过之无不及。他密谋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一时血光四溅。倒在血泊中的不仅有他的亲兄弟及众多支持者,还有10个年幼的亲侄儿。武则天在攀登皇位的漫长过程中,遭到了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各种势力的坚决反对。684年 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骆宾王也积极投身其中。他在《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指控武则天:“昔
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狐媚偏能惑主”、“豺狼成性,残害忠良”、“杀姐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诗人还极富于煽动性地呼吁“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外,创下了“诛十族”的历史纪录。朱棣还嫌不够解恨,又下令把多位前朝忠臣的妻女送入军中做性奴,将其轮奸
法,太子李建成作为失败者自然没有机会为自己申冤辩护。
武则天既为女子,又非皇家出身,她为了证明自己登上皇位的合法性,面对的困难就更多,需要另费一番功夫。武则天想要做的事毕竟是前无古人的。她显然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理由,最后只好从老套的君权神授入手,宣称自己才是当今唯一的真命“天子”。于是她授意伪造了一部《大云经》,说她是弥勒佛转生,她取代李唐当大周皇帝不过是承受天命。其实就连农民起义领袖也深谙此道,从陈胜、吴广一直到洪秀全都是装神弄鬼的高手。武则天一生虽然做成了很多事,但这种明显欺世盗名的做法恐怕没有多少人肯相信,所以她最终还是被迫将皇位交还给了李唐王朝。武则天死后8年间,至少有两个女人以为自己能成为中国的第二位女皇,她们分别是武则天的儿媳韦后和女儿太平公主,她们都曾经短暂掌握过大唐的最高权力,皇位几乎唾手可得
么好、终于落了个香消玉殒。韦后与太平公主相继陨命,标志着男权主义的铁幕再次降临。武则天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
朱棣为了掩盖自己的篡位行为,以维护自己夺取的合法性,并延及子孙后代,做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可以说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当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都源于朱棣实际上对自己权力的合法性一直存在挥之不去的焦虑。下一节,就专门介绍其欺世盗名的种种行径。
挥之不去的焦虑
朱棣当初发动“靖难之役”,公开的矛头并未对着其侄儿建文帝,而是声称帮助皇帝除掉身边的齐泰、黄子澄等奸臣。因此,当朱棣带领大军终于攻入南京,其支持者们反复劝他登基的时候,他还装模作样地一再予以拒绝。不过这种政治把戏只表演了几天,朱棣终于还是按捺不
及其家属烧焦的“遗体”举行安葬仪式。但新皇帝不仅没有按例给这位“死去”的建文帝以谥号,反而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拒不承认曾经有过这样一位皇帝。朱棣将自己即位的1402年称为洪武35 年,极为荒唐地把早已驾崩的明太祖的统治时期延长了4年,即从洪武32年延长到洪武35年,把次年即1403年称为永乐元年。历史学家曾经将建文帝在位的那4年称之为“革除”时期。
朱棣当上皇帝的最初几年,他与其追随者们发现,既有的历史记载与他们编造的许多谎言是截然相反的。他们深知,如果不对这些原始材料进行大规模销毁,并组织力量进行修改重写,那么朱棣皇权的合法
谎称朱棣是马皇后所亲生,因此当太子朱标在1392年病故后,朱棣作为健在的最年长嫡子理应被立为太子,只因某些奸臣的竭力干预而未果。《奉天靖难记》还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进行辩护,说他之所以很不情愿地对建文朝廷采取惩戒行动,并不是为了夺取皇位,只不过是在履行父皇《祖训录》中的训示而已。另一部书叫《天潢玉牒》,系当朝的皇家族谱,由无名氏(实为解缙)编修。他把明太祖朱元璋描述为皇族的先祖,是儒教传统的圣君。谎称朱棣是明太祖与元配马皇后所生,以证明他继承皇位是合法的。该书现存两种不同的谱系版本,说法却极不相同。一种版
只好躲在一个大瓮中避难。她被明军搜出后成了朱元璋的妃子,因她在瓮中被俘获,故称为翁氏。翁氏怀孕13个月才产下一子,就是朱棣。朱元璋误以为这是自己的儿子。蒙古《黄金史纲》把这当作史料来记载,然而关于朱棣身世的传说人们似曾相识,使人觉得与秦始皇的传奇身世
那是政治需要,他并不能肯定建文帝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当时就有民间学者这样记述“靖难之变”:“宫中火起,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因此民间后来广泛传说,建文帝乔装成和尚逃离了南京。当时被俘的只有建文帝的两岁次子朱文圭和皇家幸存的成员。朱棣虽然没有杀掉这个两岁的皇子,却也不敢掉以轻心。朱文圭与家人一起被长期监禁,直到1457年他56岁时才重获自由,此时朱棣已经离世33年了。朱文圭恐怕是中国
历史上坐监时间最长的人了。
朱棣死后多年,竟然有一个90岁的老和尚来到正统皇帝的朝廷,自称是失踪多年的建文帝。骗子很快
历代统治者最痛恨最惧怕的就是被篡位,他们称之为“谋逆”,认定这是人间第一大罪,并把篡位者彻底妖魔化。“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
王莽的阴谋。王莽新政的主要内容有:私人不得买卖土地,“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奴婢,改为“私属”;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并管理物价征收商税;改革币制;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等。这些改革措施,尤其是“私人不得买卖土地,不得买卖
奴婢”是王莽的首创,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进步意义的,甚至是超前的。他应该算是当之无愧的改革家。王莽还率先实践古代思想家的政治理想,实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莽先后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子和一个侄儿因犯法而被赐自尽。王莽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做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公元16年,王莽命太医解剖一个被处决的人,以便研究他的内脏和动脉,借此找出治病的方法。公元19年,王莽召集骁勇善战的人,试图实现人类飞翔的梦想。其中一人曾造了两翼,飞行了数百步才落地。据推测此人是从御用庭园中一座高塔上起飞的。不仅如此,王莽还一向清廉俭朴、心胸开阔、礼贤下士,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只是西汉末年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加上几次黄河改道造成的重大灾难,使时运不济的王莽无力回天罢了。王莽的“托古改制”虽然遭到彻底失败,
作用终于得到了后人的认可。
篡位者都深知,他们的夺权行动本是破釜沉舟之举,一旦失败,不仅面临杀身之祸、灭族之灾,还要遗臭万年。因此,当他们在侥幸成功以后,对现有的权力就有着特别强的忧患意识,对任何可能危及自身权力的隐患保持着高度警觉,同时对政务也不敢有丝毫懈怠。这种复杂的心态与那些“合法”继承皇位的统治者完全不同。史实已经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合法”继承皇位的统治者远不如上述篡位者有作为,相反,历史上许多一度强大兴盛的王朝最后都断送在他们手中(这方面的话题需要另写一篇文章)。
今天,我们自然无法确切了解历史上那些篡位者的内心世界,但还是可以透过他们的所作所为,寻觅到一些带共性的轨迹。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既有的权力,固然是一切统治者的本能,但篡位者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显然远远不止于此。他们更着眼于身后事,更在意自己在历史上的定位,更渴望得到后人的认可。隋炀帝杨广篡位后,急于施展其恢宏的政治抱负,在位仅13年
隋炀帝的教训,深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位23年,经济繁荣、民族和睦、国泰民安,堪称“千古一帝”。武则天实际执掌政权近半个世纪,是唐朝走向颠峰的重要推手,她临终前为自己留下了“无字碑”,清楚地表明她很在意后人与历史对自己的评价。
在这个问题上,朱棣同样比历史上所有篡位者做得更多。1409年,朱棣在某些翰林学士的协助下,亲自撰写并发布了一篇短文《圣学心法》。此文在形式和风格上都借鉴了宋代《帝学》和《大学衍义》的风格,文中强调皇帝很看重大臣们无私正直的性格,极为需要智慧而正确的进谏,君臣之间应该互相交换意见,以使每一件事都能得到自由的讨论。不过,朱棣身为篡位者,却要求臣子对君主必须全心全意,要敞开胸怀而无所隐讳。1414 年末,朱棣命令一批翰林学士汇编朱熹及门徒所作的《四书》《五经》的注疏,并且摘编他们关于人性问题的哲学论述,3年后以《五经四书大全》和《性理大全》为书名予以颁行。这些著作不仅在官员、科举士子中散发,有的甚至送到了日本、朝鲜这样的藩属国,从而在国内外促进了正统的儒家意识形态的一致性。朱棣则俨然成了一位学术的庇护人和人民的导师,这似乎大
大提高了他作为儒家圣君的形象。
今天,当我们重温历史时,不能不承
以上是关于明成祖-历史上的篡位者造反有理?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明成祖-历史上的篡位者造反有理?;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0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