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国那些事儿:女人贞洁观不强 改嫁很平常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三国-三国那些事儿:女人贞洁观不强 改嫁很平常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当下,新版《三国》热播。1800年前的金戈铁马、英雄气概、智谋勇义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话题。新《三国》以三国时代为背景进行了重新的改编,介乎于《三国志》和《三
题。这问题其实不复杂,一部历史剧,对确凿的史实不宜作大改动,而史料中没有记载或语焉不详的则可以进行艺术加工。那些认为历史上的真实故事不够精彩需要重新编排的说法不值一哂。
喜爱历史的人都知道,许多影视剧编撰出来的情节远没有真实的历史故事吸引人,关键是导演和编剧能否把它表现出来。
某些历史影视剧为了迎合市场和票房,借古人的躯壳将现代人对权力、金钱、美女的欲求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不惜胡编乱造、戏说连篇。这种“古为今用”,往往会误导观众,以为历史上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因而“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甚至把本来是错误的东西,当成真实的历史接受下来。
国人对三国史的认识因有了“演义”而更为复杂。不错,我们在演义里看到了义薄云天的胆色与忠勇,看到了匡扶正义的光辉和希望,看到了扭转乾坤的努力和奋斗,看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和悲壮,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三国真实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品味。
本文尽力溯本清源,呈现一
个个丰富而细腻的史实,让三国的魅力更加清晰、真切。古今多少事,都付细谈中。
三国时没有座椅;女人改嫁很平常
东汉时期,中原汉族延续了秦代席地而坐的风俗,室内的地面上会铺有较大的席“筵”,一般为长方形,坐姿为跪坐。除此之外还有坐床和坐榻的习惯,榻狭而低,比床要小,坐姿依然是跪坐。剧照中皇帝和曹操的垂足坐是在两晋之后才传入中原的。
跪坐,即两膝着地
曹操的这种垂足的坐姿和现代人的坐姿差不多,它原本是游牧民族的起居习惯。两晋以后,中原战乱频繁,民族大迁徙,游牧民族的坐姿才传入中原,广大汉族地区席地而坐的习俗逐渐改变,不再只
28厘米),向前延伸至悬空的冕延为圆形,向后伸的部分为方形。内里的颜色为红色和绿色,外部上面为黑色。向前伸的长度为汉尺的4寸(约今9.4厘米),向后延伸的长度为汉尺的3寸(约今7厘米),有12旒白玉珠垂旒。
在这君臣朝会的场合,皇帝应该戴的是通天冠。它是一种比较高而竖直,顶部少向后斜卷,铁卫梁,有装饰的皇帝专用冠,也可用作皇帝的常服。
从这场戏的剧照中(图3)可以看见满朝文武的服装十分统一,但根据东汉的服饰制度,这也是不对的。东汉时期,官员应根据各自不同的身份戴不同的冠。文官所戴的是进贤冠:其形制为前高约16.5厘米、后高约7厘米、冠长约18.8厘米,前高后低的梁冠。剧照中官员所带的冠与进贤冠相似,但后高前低,在具体的形制上与真正的进贤冠相差很大,缺少了代表着官阶高低的梁。
武官所戴的武冠,“一曰武弁大冠”,以青丝绲边,系于下颌的冠带没有下垂的装饰,而骁骑校尉曹操作为一个武官,不应与文官的冠一样(图4)。
以上提到的几点只是新《三国》服饰与东汉服饰制度不符的几个方面。《续汉书?舆服志》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东汉服饰制度,包括祭服和朝服的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等序。仅冠这一项,就有冕冠、通天冠、高山冠、法冠等16种以上,对服饰的颜色、图案也都有明确的规定。东汉官员“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即以衣裳相连的深衣制的袍为朝服,袍的颜色一般“随五时色”,即春青、夏赤、季夏黄、秋白、冬黑。另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虽有五时色朝服,但至朝皆穿皂色,也就是黑色。最近有网友对新《三国》里官员朝服的黑色提出了质疑,但从当时服饰制度和相关史料来看,官员皆着黑色朝服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女人贞洁观不强 改嫁很平常
《三国演义》
国志》中对此并无记载。在汉代,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庶民百姓,人们的贞节观念相对后世来说比较淡薄,女人有自择佳偶、再嫁他人的自由和权力。当时生产力不发达,再之自然环境卫生条件差,人口稀少,政府极力鼓励民间多生育,女人再嫁乃平常不过之事。
汉景帝的王皇后原来已嫁给金王孙,并生过女儿,后来被当时尚为太子的景帝看中,不久便被封为了美人。王皇后的父亲王仲去世以后,王皇后的母亲又嫁给了姓田的人,生下了田蚡。士宦家再嫁的情况也有很多,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后,她的妻子误以为他已经死了,就再嫁他人了。在普通的百姓中,女人改嫁更是常见,据《
受到的束缚由此加重。但习俗观念的转变与礼法政策的贯彻之间总会有一些时间差,儒家标榜的“从一而终”原则在民间没有立刻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因此便有了汉代比较普遍的女人再嫁的情况。
以上是关于三国-三国那些事儿:女人贞洁观不强 改嫁很平常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三国-三国那些事儿:女人贞洁观不强 改嫁很平常;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0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