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刘醒民:为周总理拍照忘打开镜头盖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刘醒民:为周总理拍照忘打开镜头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1932年出生于沂水县的老摄影家刘醒民,从1948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曾参加过解放
解放郑州、开封后,在美术组炜克同志指导下,刘醒民曾经用布创作了一套十五尺长的连环漫画,以“缴枪不杀”为主题,表现解放军在解放郑州战斗中的故事。这套连环漫画完成后,挂在了郑州市最繁华的大街上展出,吸引了很多群众驻足观看。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醒民转行了,放下手中的画笔,拿起了照相机。1948年冬,他在二野政治部文化部驻地碰上了摄影组长袁克忠。袁克忠了解到他是美术组的后,就对他
”转行一事,向陈部长解释。旁边的袁克忠看见了,也赶紧过来帮忙“说情”:“小刘学得很快,干得也非常好!”其实当时陈裴琴早已经知道这件事,并没有再责怪他,拍拍他肩膀鼓励说:“摄影也很重要,可以用照片记录军史,记录历史,这次就好好干吧!”
1949年春,刘邓大军(二野)开始向长江岸边进军。行军途中,刘醒民和摄影组的其他战士及时抓拍镜头,然后因陋就简,用晒兰图的方法,将底片夹到一个玻璃框里,及时晒出一期期的兰图画报。这些画报发到连队以后,极大地活跃了部队文化生活,鼓舞了部队斗志。
当年秋天,二野解放大西南的进军开始,刘醒民又背起照相机,跟随四十七师拍摄进军作战的照片,从贵州到四川,包括解放党阳、抢渡岷江、解放乐山、成都外围战,刘醒民都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都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保存下来。
1950年初,西南军区在重庆成立,并创办《西南画报》,刘
1950年1月的《通过云南白沙河天险追击白崇禧残军》,也成为刘醒民的代表作品之一。
1952年春,全国十大军区成立,刘醒民被调到昆明军区政治部摄影组工作,同时,被《解放军画报》聘为特约记者。他经常到边疆边防部队和少数民族地区拍摄,“军民团结守边疆”、“军队帮助少数民族建设家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创作主题。
有一次,刘醒民从云南蒙自步行两天到边疆金平县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拍摄,探访了解到当地有一位傣族妇女曾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内容是“感谢毛主席派来人民军队保卫我们家乡平安”,信中说,人民解放军解放边疆后,当地妇女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她们有了自己的互助组,愉快地劳动,欢乐地歌舞,年年都有丰收的果实。刘醒民立即深入当地村寨,巧选角度,把当地群众劳动生活场面用镜头鲜活地记录下来,照片取名《傣族妇女给毛主席的一封信》,很快在1952年的《解放军画报》发表。
这一年,刘醒民到大理洱海边采访时,遇到一位白族妇女。这位妇女担任着村里妇女互助组长,带领妇女们
种田、捕鱼,组织劳动,表现非常优秀。刘醒民了解到,她的丈夫是一名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当时还在朝鲜战场,由于很长时间没有丈夫的消息,她心里一直非常挂念。刘醒民觉得这件事带有普遍意义,非常值得报道,于是便拍摄了一组这位妇女组织群众下田劳动等内容的照片,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一个志愿军的妻子》,寄给了《新观察》杂志,文章和照片很快就刊登了。这组照片加文字发表后,尤其在参加抗美援朝的部队中引起很大反响。不久,刘醒民收到了由《新观察》杂志转来的志愿军战士的信,信中表示,战士们对家属积极劳动生产、支援抗美援朝深感鼓舞,他们在前线将奋勇作战,争取早日战胜敌人。而那位白族妇女也很快收到了丈夫的来信。
此外,刘醒民还拍摄了《战斗在怒江两岸》的照片。怒江
昆明军区的摄影记者,刘醒民有一次为周恩来总理拍照的难忘经历,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因为激动紧张,居然连镜头盖都忘记打开,至今回想起来还有些不好意思。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将在印度尼西亚召开,周总理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周总理是首席代表,陈毅、叶季壮、章汉夫、黄镇为代表。4月8日,周总理一行专机抵达昆明。当天深夜,正在睡梦中的刘醒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是军区副司令员秦基伟打来的,告诉他:“明天上午9点到司令部找我,有绝密任务。”
刘醒民知道,由军区副司令员直接下通知,一定是不同寻常的任务。第二天,刘醒民准时到了秦基伟副司令员办公室。秦基伟告诉他,周总理率领的亚非会议代表团已经到达昆明,要在昆明休
拍摄5天,但那短短的5天,周总理平易近人、可敬可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伟人
着急嘛,你的镜头盖还没有打开。”刘醒民听完,脸一下子红了。
直到4月14日一早,周总理率代表团按计划飞往印尼,到机场去为周总理一行送行时,周总理握着刘醒民的手说:“刘醒民同志,你辛苦了,你的工作很出色嘛!”
刘醒民祖籍山东沂南,出生在沂水县。1937年秋,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轰炸了沂水城,家园被炸毁,他全家离开了沂水城,那年刘醒民才5岁。
1941年春,刘醒民到沂南找到在抗日根据地沂南县任文教科长的父亲,在沂南县花峪庄住了下来。当年冬,日寇集中5万兵力对沂蒙山区大扫荡。亲眼目睹日寇凶残的刘醒民,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当八路军打鬼子的愿望。
第二年,刘醒民的两个姐姐由上级分配到上高湖抗日中心小学学习,刚满10岁的刘醒民也到了抗小,并在学校里当上了校内的儿童团长。在抗小,他与邵友德、袁宝烈、刘乃湘等小同学自编自演了话剧《抓汉奸》。孩子们排演的这台话剧,虽然只能
路军和民兵拿着用拐角树枝做的手枪押着汉奸出场的时候,围观的乡亲们就都笑着热烈鼓掌:“演得好!”
1943年冬,抗小的老师刘斌又为这群孩子们排演了话剧《送郎参军》。剧中,刘醒民的二姐演那位参军青年的妈妈,一位年龄大一点的姓宋的同学演爸爸,刘醒民演孩子。这台话剧后来还参加了全县在依汶北洼举行的军民抗日联欢大会。当时,戏台用木棒搭成,四周汽灯照得通明。演出时,刘醒民一上台,看着台下黑压压的观众,感到非常兴奋。可惜他只有一句台词,“娘!我也要参加八路军,去打日本鬼子!”。
,他撕毁和平协议,硬要打内战,就是个长脸嘛!”听了这话,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在部队做过多年的摄影工作后,1958年,刘醒民调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同年,又被调到新成立的山东画报社。三年的画报记者工作,刘醒民跑遍了山东的山山水水。1961年,《山东画报》停刊,刘醒民被分配到沂南县文化馆工作,直到1982年离休。不过,照相机他还一直拿在手里,遇到精彩瞬间,他仍然会习惯性地端起相机。
以上是关于历史-刘醒民:为周总理拍照忘打开镜头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刘醒民:为周总理拍照忘打开镜头盖;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1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