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不逢时的卧龙先生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诸葛亮-生不逢时的卧龙先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诸葛亮高居隆中时,“每常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字孔明,世称卧龙先生,常以管仲乐毅之才自居,自信自己之才文比管仲,武及乐毅,当时的人听了,都以为他狂妄自大,人人都不以为然呢。
后人评论诸葛亮,大都认为他的才能是及不上他崇拜的两位前辈的。原因可能归结于诸葛亮失败,而管仲、乐毅却成功了。尤其在军事才能方面,除了受到《三国演义》影响的人外,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不值一提的,认为他的战绩远远及不上乐毅呢。这些人标准是以成败定英雄。我觉得这种看法很片面,没有结合当时实际客观
燕和蜀都敢于横挑强邻,但两者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蜀又为什么会失败了?后人多认为是乐毅军事才能高,诸葛亮军事才能低为理由,所以成败不同。谁知这种说法既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不加证明地武断两者的军事才能,以成败论英雄,论高低;又犯了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简单地将战争的成败归结到个人身上。这都显然是错误的。其实,乐毅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归功于他个人的军事才能,他的成功还得之于客观条件的帮助呢,诸葛亮的失败却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什么客观条件呢?天时地利人和。
一、地理位置上。燕国所在位置相当于后世所谓的幽云十六州,是扼守北方的咽喉要地,易守也易攻,当年北宋军事上屡战屡败就吃在这个亏上,进攻上寸步难行。辽兵和金兵却可以凭些优势对中原长驱直入。燕国凭借此地理优势轻易地进入齐国境内。反观蜀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易守攻也难,出了汉中往北越走地势越高,仍然是山势险峻,不利于进攻的开展。所谓六出祁山,见到的还是山。它的进攻目标长安本来就是一个四面环山,险阻重重之地——汉唐两朝建都于此,看中它的正是关中之固啊——想跨过一道道的障碍,从汉中平安地到达长
安,恐怕真是极为艰难的事。这样的地方,对于运送粮草供应前方是一件极为
在虎视眈眈呢,一见形势不对,你这边螳螂捕蝉,难保他不会黄雀在后。所谓的孙刘联盟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孙权是不吃这一套的。这点诸葛亮当然清楚了。所以攻打魏国真是进退两难啊。
四、国内形势方面。燕国立国数百年,基业稳固,人心稳定,无国内动乱之忧,更何况支持乐毅攻打齐国的齐昭王是一个英明之主呢,不但有驾驭全国的能力,还给予乐毅充分的支持,包括充分的军事指挥权、后勤补给等。至于蜀国,各种利益集团在闹矛盾呢,政局很不稳定,刘禅那等货色不要说给诸葛亮支持,不添乱已经是帮忙了。面对不稳固的国内形势,诸葛亮能完全放心北伐吗!
以上分析,乐毅得之天时、地利以及人和,并依赖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故能克敌制胜,下强齐七十二城。相比之下,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一条都沾不着:曹魏稳固,孙权虎视眈眈,此为不得天时;益州为进取之地,此为不得地利;“益州疲弊”(出师表)国内不稳定,此为不得人和,有此三不得,虽有通天本领也飞不出莽莽丛山
劳无功;但时机来到,你却错失时机,也注定你不能成功。
既知注定失败,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坚持北伐呢?是他没有缺乏先见吗?不是的,关于这点,诸葛亮心如雪亮。他在《后出师表》坦言各种因素都很不利于北伐,北伐简直就是白费气力,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当初,在隆中论天下时,诸葛亮就断言,北伐成功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据荆益,二是天下有变,三是分荆益两路北伐。现在一个条件都没有,试问又怎会成功呢!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六伐中原,强与天抗衡呢?答案是为了延长蜀国的寿命。蜀国是一个比较动乱的国家,利益集团的斗争很激烈,他们抗拒中央政府统治。为了稳定局势,诸葛亮施行了严厉的法律制度,在蜀国内推行法治。但是对于一个弱小而不稳定的国家来说,这些还是不足够的。如果任由它苟且偷安,国内矛盾更易激发,这无疑是自取灭亡。所以发动战争就成了转移矛盾、振作图强、延长国祚的重要手段了。
既不可能取得胜利,又要量力地北伐,决定了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只能适可而止,量力而为,谨慎作战。稍有一点差池,对于弱小的蜀国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诸葛亮一生惟谨慎,实在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当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对于蜀
国的命运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好主意。实质上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不可能没有想过,但它操作十分复杂,需要很多条件配合才能袭取长安。退一步来说,即使你能攻破长安,据有长安以西。但是它与汉中之间隔着重重的崇山峻岭,很不便于支援。前方是敌人的合力疯狂的反击,后方是老奸巨猾的孙权可能乘虚而入。
经以上分析,诸葛亮的北伐只能点到即止,不能放手拼搏。否则,在不具备客观的优势条件下逆天而行,后果只会更惨。所谓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心忠于蜀国的诸葛亮只能在祁山一带苦苦挣扎。虽然如此,诸葛亮还是在多次北伐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六出祁山,玩弄敌军主帅于股
年的寿命,可谓守得出色。
结论是,得“天助”的乐毅攻的凌厉,而无“天助”的诸葛亮也守得出色,两个都是杰出的将帅。但是比起乐毅,诸葛亮又多了一项本事,就是他的政治才能。后人评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多有赞美之词,认为他与管仲可以比得一比。事实是这样吗?我的看法是,与管仲相比,诸葛亮还差一截。
管仲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春秋第一霸,靠的是什么?答案是适应时势、顺应民心,实是求是。在当时的历史阶段,管仲不会盲目推行郡县制度,而是实行过渡性的中央集权制,兼顾旧贵族与新贵族利益;不会废天子而王天下,而是“尊王攘夷”,捞取政治资本;不会全盘否定周礼,而是改革周礼,实现礼法共治;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既重农又重商,适应齐国当地实际。根据客观条件因时因地因人推行治国策略。
相比管仲的做法,诸葛亮是有些脱离实际的。当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调和了士族利益集团的矛盾,孙权那边也与士族集团进行了妥协时,诸葛亮却坚持与强大的士族集团作斗争,采取严厉的惩罚和镇压措施打压士族地主,全面推行法治,走法家庶族路线,试图建立庶族地主政权。这样做,实际上并未收到理想的
效果,反而弄得蜀国内部动荡不安。这样的法治,虽然照顾了寒族的利益,但却忽视了(显然是有意地忽视的)势大气粗的士族地主的利益。历史证明,当时是一个士族政权的年代,庶族法治是不受欢迎的历史怪物。
可能推行法治、建立中央集权制是诸葛亮的一个政治理想吧,他对士族地主集团兴风作浪,威胁中央政权的现状很不满意,诸葛亮独掌大局,为改变这一现状作不懈的努力。但是,这种理想
文化上打破士族地主控制社会文化舆论的局面,至唐朝时庶族地主政权正式确立,诸葛亮的庶族地主政权理想在300多年后才得以最终实现。
推行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庶族地主政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诸葛亮推行法治,从另一侧面也可以说明他是一个具有高瞻远瞩、长远眼光的政治天才。
以上是关于诸葛亮-生不逢时的卧龙先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诸葛亮-生不逢时的卧龙先生;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