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民间过年尚遗存的三大古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古代史-民间过年尚遗存的三大古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古时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朔、正元、正旦,等等。
辛亥革命[注: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后改称“春节”,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
农历“大年三十”古时称“除夕”,意为“旧岁至此夕而除”;
正月初一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称“三元”,俗称“大年初一”。
中国民间“过大年”亦称“腊月忙年”,其风俗历经[注: 历经 拼音: 解释: 经历;多次经过:~劫难ㄧ小庙~百余年的风雨剥蚀,已残破不堪。-lijing]几千年演变,迄今至少仍遗存下三大古俗:
一曰团年守岁
“过年”习俗无疑源自远古时期的“祭腊”,但民间传说之“年”则与“祭腊”不同。
据民间相传:“年”原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届寒冬将尽新春来迎之际,便四出噬人。
古人为防御[注: 防御是清各地驻防将军所属低级军官名。-fangyu]“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响,把“年”吓跑。
《诗经·小雅·庭燎》即有“庭燎之光”的记载,这“庭燎
”便是用竹竿制成火炬,燃烧时竹节内空气膨胀后爆裂,发出噼啪啪之响,这大概是“爆竹”的由来。
既然“年”怕火光、爆响,人们每逢除夕便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在烛火通明中[注: 明中 简介 [清]僧。初名演中,字大恒,号啸崖,浙江桐乡人,俗姓施。幼薤发于嘉兴楞严寺,晚主杭州圣因寺、净慈寺。乾隆南巡赐紫衣三次。]聚集守更待岁。于是,便形成吃团年饭与除夕守岁的风俗。
传说中的怪兽:“年”
“团年饭”又称“年夜饭”、“分岁饭”。
根据《荆楚[注: 荆楚 拼音: 解释: 1.荆为楚之旧号,略当古荆州地区,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2.木名。古时用为刑杖。-jingchu]岁时记》记载,至迟在南北朝[注: 朝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 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时已有吃团年饭的习
红烧全鱼则是祈祷“年年有余”。
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南北朝时期即有文字记载。
(梁)徐君倩就有诗《共内人夜坐守岁》写道: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不催。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已非传说中那消极的躲过“年”,而是在共叙亲情中辞旧布新,寄托着一种对来年的美好期望。
二曰恭拜大年
《北平[
月十五,这年才算拜完。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则是平辈间相互道贺。
明朝[注: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中叶,“京师[注: 概述: 京师jīngshī【capital (of a country)】 帝王的都城自京师来。——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元济诣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注: 语出:(1).朝廷的官员。亦指中央官员。《魏书·世宗纪》:“宗及庶族,祖曾功绩可纪,而无朝官,有官而才堪优引者,随才銓授。],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菽园杂记》)
大约从清朝起,拜年已有“团拜”的形式。《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时记》说到两种“压岁钱”:“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后一种便是沿袭至今的用红纸包裹,由长辈分给孩子的压岁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史-民间过年尚遗存的三大古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民间过年尚遗存的三大古俗;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