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伍子胥谏吴王的历史典故概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伍子胥-伍子胥谏吴王的历史典故概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伍子胥谏吴王的历史典故概述
伍子胥谏吴王
伍子胥在吴王夫差即位后,由于政见和军事方面的不和,两次进谏出差,这两次都是以伍子胥的进谏失败而结束。
伍子胥谏吴王
伍子胥第一次进谏是要夫差杀死越王勾践,因为在他的眼中,一个男人如果能够忍受对自己尊严的侮辱,那么他必定有着很大的图谋。而早已被勾践哄得开心的夫差根本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他认为像越国这样的小国,国君被俘和被灭没什么区别,再加上勾践进献了美女西施,把夫差迷得神魂颠倒的,哪里听得进伍子胥那逆耳的忠言。
伍子胥的第二次进谏是和夫差在军事上的分歧,夫差在灭越之后,有了争霸天下的决心。他先是起兵伐鲁,打败鲁国,和鲁国签订了和约。夫差听闻齐国新立国君,国家不太稳定,就有了讨伐强齐的主张。伍子胥根据当时的大势,没有同意夫差的想法,但是后来夫差跳过伍子胥,任命大将讨伐齐国,大败齐国十万大军。在庆功宴上,伍子胥建议夫差见好就收,应该先扫平离吴国最近的越国,这样吴国攻齐的时候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吴王夫差没有听信伍子胥的劝告,仍然决定继续伐齐。伍子胥意识到了吴国将不久存矣,在出使齐国的时候,伍子胥自己的独子托付给
伍子胥和范蠡
伍子胥和范蠡本均是楚国人,二人皆因为出国政治昏暗,官府腐败便另谋高就,伍子胥投靠的是吴国,范蠡投靠的则是越国,从此本无交集的两人便变成了敌对关系,各伺其主。
伍子胥画像
伍子胥是一个悲剧人物,从小文武双全,甚有谋略和胆识,但因楚太子的污蔑,他的父亲和兄长均被楚王所杀,而一代忠烈伍子胥有家不能回,有仇不能报,被迫出逃吴国,得吴国
范蠡则是因不满楚国政治腐败,且一身学识不被重用,灰心之下携友人文种投奔当时广纳贤士的越国,成为勾践手下。
而伍子胥预见勾践的反逆之心,屡劝吴王夫差应斩草除根,不应收勾践,但夫差不听取其意见。遂在这段时间内,范蠡一直为勾践准备复国之事,出谋划策,投夫差所好,迷惑他的心理,还献绝世美人西施动摇他,使其荒废朝政。而伍子胥深知吴国将灭,遂先将儿子托福给齐国友人,自己则再劝说,后被小人诬陷,被夫差所杀。
一切如伍子胥预料,其死后十年,吴国灭,越国复出,而范蠡也因“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离开越国,后凭借超群的理财能力成为天下闻名的富翁。传闻范蠡曾在齐国找到伍子胥的儿子,不仅赠其钱财还教其致富之方,使其成为富甲一方之人。
春秋伍子胥
伍子胥,本名伍员,字子胥,生于春秋楚国椒邑,后又逃到吴国生活,并在吴国担任高官,春秋名将之一。
伍子胥影视形象
伍奢之子伍员和伍尚,少有才气,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1609/29744.html
以上是关于伍子胥-伍子胥谏吴王的历史典故概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伍子胥-伍子胥谏吴王的历史典故概述;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1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