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古代女性较男性长寿的原因?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近代史-古代女性较男性长寿的原因?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文章摘自《历史的脸谱》
这是一个“公民写史”的时代,它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支笔,以打破几千年来被官史和史官垄断的历史书写权和解释权。
我们不仅有笔和纸,我们还有相机、摄像机、电脑、网络社区、博客……我们既可以记录现在或还原过去,也可以通过追记家世修缮家谱来接续失落的传统。我们定义的历史,是任何已经发生而不应忘记的事情。我们写就的历史,未必是宏大叙事,但点点滴滴的事实,将会汇成最本真的大历[注: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唐代由繁荣逐渐走向衰弱,大历年间的唐朝正是唐代宗李豫所经历的最后一个时期。 概述 大历(766年-
余年历史,小脚在那个时代是一种美的体现,缠足是实现这种美的手段,都是不争的事实。在千余年的时间里,一个民族中的多数男子都喜欢小足,多数女子都缠足,是否可以简单地说他们是病态呢?很显然,一个民族集体“患病”千年,是说不通的。
收益与风险的博弈
司马迁[注: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
赏与宠幸。为了争宠,后妃们竞相模仿,缠足便在皇宫内流行起来。
只要许多人卷入其中,那么,从众的情形就将是强烈的。一旦模仿作为一种策略被采纳,那么,它就可能转变为一种日常的惯例或者习俗。由此,皇宫内流行的缠足,被贵族士大夫[注: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中世纪,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中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阶层的家眷所模仿,进而蔓延到普通阶层。
从文字记载和地下发掘物来看,在北宋[注: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它于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权南迁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已有相当一部分妇女缠足,到了南宋得到普及。《辍耕录》云:“元丰(宋神宗[注: 宋神宗,英宗长子,谥号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英宗赵曙长子。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国公;后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淮阳郡王;治平元年(1064)进封颍王。]年号)以前犹少裹足,宋末遂以大足[注: 大足县-大足县总面积1390平方千米。总人口92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棠香街道报恩村,邮编:402360。代码:500225。]为耻。”另外, 从福州[注: 福州市-福州简称榕城,是福建省省会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地处福建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东濒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黄升墓中出土六双女鞋, 其中一双穿在死者的脚上,五双为随葬品。平均长度为13.3至14厘米,宽度为4.4至5厘米, 死者脚上还裹着210厘米的裹脚布。这已经是较为标准的缠足,与明清两代的缠足已十分接近了。
缠足在古代受到普遍欢迎,并非现代一些人所说的“陋习”、“丑恶”。连苏轼、辛弃疾[注: 辛弃疾(1140年5月1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中国山东济南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词人。]这样杰出的男士都有歌咏和欣赏缠足的篇章。苏轼的《菩萨蛮咏足词》是专门为咏缠足而作:“涂香莫惜连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需从掌上看。”
许许多多男人对缠足入了迷, 沉醉其间不能自拔。元末著名诗人杨维桢[注: 杨维桢(1
些人寻找与国外差距的过程中,考虑到成本问题,也在寻找替代性考核的指标。恰好,被视为西方先进文明的掌握者传教士[注: 传教士基本指的是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很少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因为考虑传教的成绩,而采用的逆向选择策略,给那些寻找替代性考核指标的中国官员和精英,提供了指标。
据考证,缠足被刻意进行由美转丑的现代“制作”,传教士是始作俑者。他们通过兴办教会学校和成立“不缠足会”来推广不缠足之举。当然,这些举措的作用有限。于是,传教士打着“科学”与“文明”幌子,制造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将缠足行为置于一个非科学的、反动的境地,促使[注: 促使 拼音: 解释: 1.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推动对方使之行动。-cushi]那些自认为“现代”而“文明”的人们划清与缠足的界限。
传教士把缠足看作是应在医疗领域中予以观察的行为,试图直接建立起缠足与“疾病”表现症候之间的关联性,从而确立起了一种评价缠足的“卫生话语”。当时的医生陈微尘说:缠足女性由于缺乏运动,“气先不足已成定论,加以足帛之层层压迫,使血管受挤,血行至足,纡徐无力。一人每日之血液,本应环行全身一周,若在足部发生障碍,则其周流必生迟滞之弊”。
当时像《万国公报》这样的教会报纸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批评缠足
是导致女性健康衰弱的祸首,有的说缠足是害所谓“节片淫乱症”的表现,有的认为缠足应为中国疯癫和灾荒的频繁发生负责。这种舆论迅速在知识界传播开来,成为主流声音。
一种典型的演化是将缠足与弱种退化相联系。张之洞[注: 张之洞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
如“女为悦己者容”的社会体现了男尊女卑,从小脚美改为健康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不平等”特性。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就不平等,其实还是先存了社会已经男女不平等的固定认知,所以才从某一特定现象看出其不平等的性质来。重要的是,修饰身体的特定部位以顺应社会的审美观念(以及其它观念习俗),应当是个人的基本权力。
还有一种是,在前两种演化的基础上,将缠足上升到“国体”的高度加以批判。1912年3月13日,孙中山[注: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
我想,当时的
社会精英的这些演化和上纲上线,传教士们也许始料未及吧?
方那些“船坚炮利”的“西方强国”,首先应该模仿西方国家[注: 西方国家 人们常说的东西方国家划分有三个标准: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若只考虑地理位置,英法美等处于西半球的国家可称为西方国家;若从文化背景上讲,],让中国妇女“解放足”。这样才能保障国民身体的强健乃至国力的增加。于是,从官方到精英开始大力开展“放足”运动。
1898 年8 月13 日,光绪帝颁发诏书:“令各省督抚[注: 总督和巡抚,明清两代最高的地方军事长官。-dufu],饬地方官劝诱士庶,光绪十五年所生女子至今十岁者,无得裹足”。1902 年清廷颁布了劝戒缠足上谕:“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晋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
清廷的上谕不仅减少了社会上的阻力,在某种程度上也转变了部分地方大员的趋向,使之成为不缠足思潮的鼓吹者和不缠足运动的参与者。官方的重视和推行,戒缠足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当时影响较大的《女子世界》就有《痛女子穿耳缠足之害》、《戒缠足诗十首》、《放足歌》等专稿。还出现了专门反对缠足的妇女刊物:《天足女报》、《天足会报》、《天足会年报》等。《天足会报》就宣称:以劝导不缠足与谋利益为宗
展的结果。到1904 年,“中国十八省总督皆有戒缠足之示,所缺者惟浙闽与陕甘而已。”
辛亥革命[注: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之后,把废除缠足列为将来“扫除积弊”的重要工作。1928 年5 月, 南京中央政府[注: 中央政府centralgovernment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地方政府的对称。负责统一领导全国地方行政工作,集中掌握国家的国防、外交、财政、内政等行
,仅有最后一块土地——云南通海县的六一村,至今生活着300多位缠足的老太太,她们大多经历缠缠放放,放放缠缠,有的1946年缠,1954年放;有的1943年缠,1950年放,1951年再缠, 直到1958年才解缠。现今70岁的老人差不多到共和国成立前后才放足,称为“ 解放脚”。小脚在人们的认知中终于逐渐由美变丑,最终走向消亡。
本文转自奇趣网(www.4908.cn)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4908.cn/html/2009-02/8003p2.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近代史-古代女性较男性长寿的原因?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史-古代女性较男性长寿的原因?;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