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菩萨蛮-花间派词人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

  • 菩萨蛮,花间派,韦庄,读书,文化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12-27 22:09
  • 14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菩萨蛮-花间派词人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菩萨蛮-花间派词人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花间派词人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

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

关于诗人韦庄所写的《菩萨蛮》,一共有五首,均是韦庄在南方躲避战乱时写的一组词,大都歌颂了江南的美景和人物美,既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依恋之情,还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惆怅之情。

菩萨蛮-花间派词人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
菩萨蛮-花间派词人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

《菩萨蛮》韦庄图

第一首词主要写他跟一女子的爱恋。当时他身在洛阳,与一女子相遇,两个人相互珍惜这段美好的缘分。后来他为了自己的前程不得不和这个女子分开,临走之前,这女子弹奏了一曲琵琶与他赠别,并要他早点回来。

而到了第二首诗时,他写到了江南。8年时间里为了考取功名,可事事不如

中国历史故事自制绘本教程

意,都一无所获。所有人都说江南美好,可是在他心里只求能够回到家乡。

第三首则写的是他在西蜀的时候,那时的他已经面老珠黄,唐王朝也已经要灭亡了。所以不论是家乡还是江南,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在这首诗里写的大都是对江南的往日思念。

在第四首诗中,他与西蜀主人一同喝酒,为了不让自己沉浸在回忆的伤痛中,一醉方休。宁可沉浸在酒精中,也不愿意醒来。

第五首则是对所有词的一个总结。他自己本是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英雄故事

生在洛阳的才子,却老在了江南。自己也并没有忘记昔日的恋人,当自己看到湖中的鸳鸯,便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可是对方又会知道自己的所有的遭遇吗?

这五组词,从上到下,以景抒情,多次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刻画了作者昔日游子的念乡之情。

菩萨蛮韦庄其二

“菩萨蛮韦庄”这首词来自于诗人韦庄,这首词描写了一幅风景如画的江

读中国历史故事七年级

南美景。通过读这首词,可以让人联想到江南的大好美景,游客坐在小船上,随着波浪轻轻游荡。放眼天空,在伴随着细雨声,慢慢睡去。想想都觉得很是惬意!

菩萨蛮-花间派词人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
菩萨蛮-花间派词人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

韦庄雕像

韦庄,是晚唐诗人。他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还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代孙子。他早年屡次考试都不中,直到他年近

中国历史故事24

60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他在唐末诗坛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代表作是有名的《秦妇吟》。这首诗词一共长达1666字,也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而这首《菩萨蛮》(二)算是多首赞美江南春色诗中最有名的佳作了,这首赞美江南的古诗使得欲将远行得游子看了痛断人肠,其中还包含了作者“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劝说之词。

这首词大致的意思是:大家都说江南好,游人却说江南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上的颜色更胜一筹,躺在卧室里伴随着雨声渐渐睡去,不到年老时千万不要回到故乡,回到家乡在思念江南之情会使人更加愁断肠。这首词写的是诗人惦记家乡,一心想要回去。当时战火连天,大家都劝他“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诗人就通过以物到人,以景抒情的手法写出这首诗。概括全文通俗易懂,情意绵绵,主旨分明,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描述江南的景色和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韦庄名句

“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这一句句优美的著名诗句就是出自于晚唐著名诗人、词人韦庄。

菩萨蛮-花间派词人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
菩萨蛮-花间派词人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

诗人韦庄雕像

韦庄的诗句大多数是情致深婉,包蕴丰厚,令人深思。此外,韦庄的诗多以感旧、离情、怀古这三个方面为主题。而他的词多写自己在生活上的体验和上层社会游乐生活中的离情别绪,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他所创作的诗词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诗词。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1609/28605.html

以上是关于菩萨蛮-花间派词人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菩萨蛮-花间派词人韦庄共写了几首菩萨蛮;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14231.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