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吐鲁番-吐鲁番吐峪沟新出摩尼文中古波斯语残片释读

  • 吐鲁番,明教,文化,中古汉语,波斯语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7-29 22:03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吐鲁番-吐鲁番吐峪沟新出摩尼文中古波斯语残片释读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吐鲁番-吐鲁番吐峪沟新出摩尼文中古波斯语残片释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吐鲁番吐峪沟新出摩尼文中古波斯语残片释读


近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和吐鲁番学研究院发表了他们在2016年4~6月对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沟西区中部回鹘佛寺遗址所进行的科学发掘的简报。报告中包括了第67窟僧房窟所出两件摩尼教文书残片的照片。[1]两件残片均以摩尼文拼写,残片一正背各保留了六行文字,残片二正背各残存两行。笔者拟在此对这两件残片进行释读。


一、文本内容的转写及翻译[2]



(一)释读凡例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文本的语法细节,笔者给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译文。下文中第一行为文书原文的拉丁文转写(transliteration),第二行为英译,第三行为汉译。
[ ]完全残损;( )部分残损;(●)一个部分残损的,难以释读的字母;{ }笔者案
(二)转写及翻译
(三) 释读说明
①c’wn一词的帕提亚语对应词是cw’gwn,该词表明文书所使用的中古伊朗语方言是中古波斯语而非与之相近的帕提亚语。
②摩尼文中的r和d两个字母非常相似,差别在于r上方有一点。这个r的点不明显,可能和上一行中的字母n的下半部重合了。从语境看,这个字母读作r更为合理。
③此书手字母c的写法特别(从残片一A面第5行,B面第4行,残片二A面第1行可看出),左上部形成一个近似半圆的小圈,这是明显的个性特征。



二、对文书内容的推测

综合书手的笔迹、纸张、用墨及同出一地等多方面的信息,两件残片应属于同一写本。但从外缘的形态及文本内容来看,两者不能直接缀合。
这两件残片非常小,有的单词的首尾可能缺损了一些字母,因而笔者的释读只是基于现存文本的尽可能合理的推测。残片一A面残存信息太少,语境不清。B面第1行残留的hnzmn一词耐人寻味。该词除了“集会”这个一般含义以外,还特指“一个较小的教区内所有选民(案:‘选民’指摩尼教僧侣,‘听者’指在家信徒)的集合”[4]。值得注意的是,文书第2行出现了hy’r’n(hy’r的复数形式),意为“帮手们,朋友们”。摩尼教中古波斯语经典《沙卜拉干》(Šābuhragān)中有dynwrʾbʾg hyʾrʾn“选民及帮手们”[5]的表述;敦煌摩尼教汉文写卷《下部赞》第221行亦有“其有听众相助人”[6]的诗句,说明“相助人”“帮手们”指的是摩尼教听者的群体。因而此前的hnzmn的用法很可能是特指与听者相对的选民群体,此处语境很可能与僧俗两界的摩尼教信徒有关。残片二A面语境不清,B面残存的文本应是直接引用某人所说的话,这种句式更常见于散文中。如前所述,两件残片应出自同一写本,但不能直接缀合。另一方面,写本的原始规格(书页大小、是否分栏)尚不清楚。一个写本可以包含多个文本,因此,无法判断两件残片上的文本的关联性。综上,基于这两件残片所保存的有限信息,目前无法判定这个写本所包含的文献类型。但从文书正背面均为摩尼文文本这一点来看,该写本应该是正式的书籍而非习字等类型的非正式文书。


三、摩尼文文书所见吐峪沟的摩尼教团的宗教生活
文书所使用的文字和语言就像一个人的骨骼、肤色、发色等外貌特征一样标记了其“血统”。这两方面的信息反映出文书的作者、书手和使用者在文化属性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所谓的“摩尼文”,实际上是一种从右往左书写的闪米特字母,导源自隶属于阿拉美文(Aramaic script)的帕尔米拉文(Palmyrenian script),外观形态近似于叙利亚文的福音体字母(Estrangelo script)。“摩尼文”这一名称是由最早成功释读吐鲁番出土的摩尼教文书残片的德国学者缪勒(F.W.K.Müller)基于这种字母被大量运用于各种语言的摩尼教文献的拼写而拟定的。[7]摩尼文是摩尼教教团的身份认同的反映。因此,摩尼文文书的出土情况是探讨吐峪沟摩尼教教团的宗教生活的关键所在。
1905年春,勒柯克(A.v.Le Coq)率领德国第二次吐鲁番考察队在吐峪沟获得了一批文书。遗憾的是,勒柯克并未科学系统地著录这批文书确切的出土遗址点。在他本人涉及吐峪沟的各种记录中,只描述在左岸山谷最上部,水流和山脉突然向西急转处的一个寺院遗址(案:勒柯克并未对吐峪沟的遗址进行编号)发现了大量用各种语言、文字书写的内涵丰富的文书,宗教属性包含摩尼教、基督教和佛教。[8]负责德国收集品中的摩尼文文书编目工作的博伊斯(M.Boyce)就此对勒柯克进行了批评。综合勒柯克的各种记录,她推断吐峪沟出土的摩尼文文书都出自前述发现了大量写本的吐峪沟“图书室”(library room)遗址。[9]笔者比对了德国考察队拍摄的照片[10]与简报中的遗址照片,确认该“图书室”遗址即本次发掘的沟西区中部回鹘佛寺遗址。换句话说,这个遗址是目前已知的吐峪沟地区唯一曾出土摩尼文文书的遗址点。
据博伊斯所编目录,德国收集品中,有11件摩尼文残片出自吐峪沟,除已在战争中遗失的回鹘语残片M7350(T II T)[11]外,其余残片用中古波斯语、帕提亚语、粟特语三种中古伊朗语方言写成(见表1)。
与高昌城内的诸遗址相比,德藏文书中出自吐峪沟的摩尼文文书数量很少,目前尚未发现一件残片可以与此次新出的残片缀合,因而无法提供关于新出残片本身的更多信息。但我们可以把新出残片与相关德藏文书结合起来,对该回鹘佛寺遗址出土的摩尼文文书进行整体观察。

从上表可以看出,该回鹘佛寺遗址出土文书类型有习字、摘抄、赞美诗、书信等。其中大部分文书是利用汉语佛经的背面[14]来抄写,主要为摩尼教团日常宗教生活所用的习字、摘抄、赞美诗,而非高规格的正式书籍;M7440为粟特语书信残片;双面书写的文书仅此次新出的两件残片和M7390帕提亚语赞美诗文书残片,后者有朱点标记,应是比较高级的正式书籍。
抄经是教团宗教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文书的抄写训练是教团培养成熟的书手,从而获得精美抄本的必要过程。上述文书中,习字所占比例很大,M7351、M7380、M7391、M7392均为习字,保存了摩尼教团内学生们日常的训练记录。[15]M7351是这些习字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件,其上有五段中古波斯语赞美诗习字。在一个汉语经卷的背面,三位学生在练习抄写慕闍(hmwcʾg)的就职赞美诗。第二(第11~19行)、三(第20行)、五段(第24~32行)出自一位自称“新书手”(dbyrʿygnwg)的学生之手,他虽然已经比较熟练,但仍有一些拼写错误;第一段(第1~10行)出自一个更生涩的学生;第四段(第21~23行)则出自不同于前两者的第三人。[16]这些习字反映出书手训练的不同阶段、层次,暗示吐峪沟摩尼教书手训练场的存在。
M7391、M7392出自同一写本,为粟特语书信习字,其文作:[17]
文中前置词ʾtʾ“致”的使用、对收信人的各种修饰语及发信人的自谦βndy“奴仆”都遵循摩尼教书仪。[20]粟特语书信残片M 7440上保留了书信开篇的一行:ʾtʾ βγʾn ʾnγwn pʾšcn xypδʾwnd mzyx δynmyc srδng“致诸神一般的,尊敬的主人,伟大的宗教领袖”。[21]此处套语的使用与柏孜克里克出土的两位拂多诞写给驻锡柏孜克里克的摩尼教东方教区慕闍马尔·阿鲁亚曼·普夫耳(mrʾryʾmʾnpwxr)的书信A、B一致,[22]应是教团内部等级较低的僧侣给更高的教阶写信时所用的书仪。吉田豊指出,大概由于书信的开篇部分在书仪中占据重要地位,吐鲁番出土了许多对这一部分进行抄写的习字残片。[23]遗憾的是,M7440仅为一窄条残片,很难判断其究竟是正式的书信还是书信习字。
M7352、M7421、M7422三个在佛经背面抄写赞美诗的残片及M7420《寓言书》的摘抄字迹工整,且较之习字文书讹误较少,因而可能是规格不高的书籍或者举行宗教仪式时的辅助用品。
除博伊斯著录的11件文书外,勒柯克还在吐峪沟的“图书室”遗址发现了一件写在佛经背面的摩尼文/如尼文两种字母的字音表MIK III 34b(T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作文开头

II T 20)(见图2)。该残片保存了如尼文的19个字位(Graphem),在每个字位的下方以摩尼文进行注音(也可能是标示字位的名称)。[24]这份字音表反应了摩尼教徒对突厥如尼文的理解和学习,[25]是摩尼教徒进行语言学习的生动记录。
吐峪沟出土的习字、摘抄、字音表等实用文书,提供了摩尼教僧侣在书法、书仪、语言诸方面进行训练的珍贵信息,使我们得以对吐鲁番的摩尼教寺学教育有所观察。另一方面,从文书质量来看,吐峪沟出土的摩尼文文书似乎等级不高。

中国历史故事演讲英文版

本次发掘简报中指出遗址的壁画制作方式类似于柏孜克里克回鹘王室供养的第15、20窟,并判断该寺院遗址“可能为一处回鹘贵族供养的家寺”[27]。如前所述,柏孜克里克曾是回鹘王室所供养的摩尼教东方教区最高领袖慕阇的驻锡地,而吐峪沟的摩尼文文书的特征是否与其供养人及其所供养的寺院的等级有关呢?
对吐峪沟寺院遗址的科学发掘使我们对遗址的性质有了更加准确、系统的把握,期待更多的考古发现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吐峪沟这个重要的石窟寺群的认识和研究。

[1]文书照片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吐鲁番学研究院:《新疆鄯善县吐峪沟西区中部回鹘佛寺发掘简报》,《考古》2019年第4期,第72页。感谢武绍卫博士提示文书照片的发表信息。
[2]德金教授(Prof.D.Durkin-Meisterernst)对笔者的转写进行了检查,并提供了

中国历史音乐背景故事简介

很多文书释读经验上的建议,谨致谢忱。
[3]参《伊朗学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Iranica)“摩尼文”条:http://www.iranicaonline.org/articles/manichean-script
[4]W. B. Henning,Ein manichäisches Bet- und Beichtbuch,Abhandlungen der (Königlich-) Preuß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1936, Nr.10, pp. 10-11=Selected Papers I, Leiden: Brill and Téhéran-Liège: Bibliothèque Pahlavi 1977,pp. 424-425.
[5]D. N. MacKenzie, Mani’sŠābuhragān,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42(3)1979, pp. 504-505.
[6] 《下部赞》录文见郝春文等(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1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08页。
[7]参《伊朗学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Iranica)“摩尼文”条: http://www.iranicaonline.org/articles/manichean-script
[8]A. v. Le Coq,Auf Hellas Spurenin Ostturkistan: Berichte und Abenteuer der II. und III. Deutschen Turfan-Expedition, Leipzig: Hinrichs,1926, pp. 81-82; A. v. Le Coq,Chotscho: Facsimile-Wiedergaben der vichtigeren Funde der ersten königlich preussischen Expedition nach Turfan in Ost-Turkistan, Repr. Graz: Akademische Druck- und Verlagsanstalt, 1979, Tafel 74. 德国第三次吐鲁番考察队也曾在1906年12月31日到1907年1月12日短暂造访吐峪沟,但没有记录表明这次考察出土了摩尼文文书。cf. A. Grünwedel,Altbuddhistische Kultstätten in Chinesisch-Turkistan, Bericht über archäologische Arbeiten von 1906 bis 1907 bei Kuca, Qarasahr und in der Oase Turfan, Berlin 1912, pp.4, 317; Ch.Zaturpanskij, (i.e. A. v. Le Coq), Reisewege und Ergebnisse der deutschen Turfanexpeditionen,Orientalisches Archiv3, 1912, p. 125.
[9]M. Boyce,ACatalogue of the Iranian Manuscripts in Manichaean Script in the German Turfan Collection,Berlin: Akademie Verlag1960, XVII.
[10]A. v. Le Coq,Chotscho: Facsimile-Wiedergaben der vichtigeren Funde der ersten königlich preussischen Expedition nach Turfan in Ost-Turkistan, Tafel 74; C. Dreyer,Abenteuer Seidenstraße:Die Berliner Turfan-Expeditionen 1902-1914, 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2015, pp. 104-105.后者的图版更佳,呈现出遗址的更多细节。感谢荣新江教授指导笔者比定遗址照片。
[11]M. Boyce,ACatalogue of the Iranian Manuscripts in Manichaean Script in the German Turfan Collection, p. 131; J. Wilkens,Alttürkische Handschriften. Teil 8: Manichäisch-türkische Texte der Berliner Turfansammlung,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Verlag, 2000, no. 541, p. 436.
[12]基本信息出自M. Boyce,ACatalogue of the Iranian Manuscripts in Manichaean Script in the German Turfan Collection,pp. 130-131. 文书照片公布于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的“吐鲁番数字档案”(Digitales Turfan-Archiv)网站http://turfan.bbaw.de/dta/m/dta_ m_ index.htm出自吐峪沟的叙利亚文新波斯语残片M7340(T II Toyoq)虽然被编入摩尼文目录中,但实际用叙利亚文拼写,暂不讨论;M7420后来被宗德曼(W. Sundermann)比定为《寓言书》摘抄。cf. W. Sundermann,Ein manichäisch-soghdisches Parabelbuch (BTT 15), Berlin 1985, p. 5.
[13]感谢陈志远博士在经文比定上与笔者的讨论。
[14]德藏文书的编目中通常将伊朗语的一面标记为“正面”,而将汉语佛经标记为“背面”。实际上佛经年代更早,伊朗语文书是对佛经空白的背面的再利用。
[15]教团中书手的地位及对学生的抄经训练,参C. Leurini,Hymns in Honour of the Hierarchy and Community, Installation Hymns and Hymns in Honour of Church Leaders and Patrons, Middle Persian and Parthian Hymns in the Turfan Collection(BTT 40), Turnhout: Brepols 2017, pp. 24-26.
[16]C. Leurini,Hymns in Honour of the Hierarchy and Community, Installation Hymns and Hymns in Honour of Church Leaders and Patrons, Middle Persian and Parthian Hymns in the Turfan Collection, p. 101.
[17]A. Benkato, Sogdian Letter Fragments in Manichaean Script,Studia Iranica 45(2), 2016, p. 210.
[18]吉田豊指出xwštr不是教阶,而是一种具有个人性质的尊称,参吉田豊《粟特文考释》,收录于柳洪亮主编《吐鲁番新出摩尼教文献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40页。英语修订版:Y. Yoshida,Three Manichaean Sogdian letters unearthed in Bazaklik, Turfan, Kyoto: Rinsen Shoten (臨川書店), 2019, p. 101.马小鹤认为指“诵经师”,见氏撰《粟特文'δw wkrw'ncmn(二部教团)与汉文“四部之众”》,收于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424页;马小鹤《摩尼教与古代西域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0页。王媛媛亦推测其为“经文领读者”,见氏著《从波斯到中国:摩尼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中华书局,2012年)第210、240页。
[19]本卡托(A. Benkato)读作fryštyʾ,而辛维廉(N. Sims-Williams)读作fryštyʾn,并判定为男名,笔者从之。cf. N. Sims-Williams, D. Durkin-Meisterernst,Dictionary of Manichaeantexts. Vol. 3 Texts from Central Asia and China; Part 2,Dictionary of Manichaean Sogdianand Bactrian, Turnhout: Brepols, 2012, p. 83. 其所包含的要素或为fryšty“天使”和yʾn“恩典”,意为“天使的恩典”。此名尚未收录于《伊朗语人名丛刊》的两个相关分册。cf. I. Colditz,Iranisches Personennamenbuch. Band 2, Mitteliranische Namen. Faszikel 1, Iranische Personennamen in manichäischer Überlieferung, Wien: Österreich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8; P. B. Lurje,Iranisches Personennamenbuch. Band 2, Mitteliranische Personennamen. Faszikel 8, Personal names in Sogdian texts, Wien: Österreichische Akademie d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故事大全

er Wissenschaften, 2010.
[20]吉田豊《柏孜克里克摩尼教粟特文书信的格式》,收录于柳洪亮主编《吐鲁番新出摩尼教文献研究》,259—263页。Y. Yoshida,Three Manichaean Sogdian letters unearthed in Bazaklik, Turfan, pp. 58-60.
[21]N. Sims-WilliamsandH. Halén, The Middle Iranian fragments in Sogdian script from the Mannerheim Collection,Studia Orientalia51/13,Helsinki,1980,p.7; W. Sundermann, Probleme der Interpretation manichäisch-soghdischer Briefe, inJ.Harmatta(ed.),From Hecateaus to al-Áuwārizmī: Bactrian, Pahlavi,Sogdian, Persian, Sanskrit, Syriac, Arabic, Chinese, Greek, and Latin Sources for the History of Pre-Islamic Central Asia, (Collection of the Sources for the History of Pre-Islamic Central Asia, 1. ser., 3), Budapest 1984, p. 301. 感谢莫拉诺博士(Dr. E. Morano)提供他待刊的摩尼文粟特语文书目录中的M7440条目。本卡托前揭文也包括了M7440的新刊本,但较之原刊本,除在βγʾn ʾnγwn两词之间添加了一个连接符之外没有更多修正,故略而不征。
[22]吉田豊《粟特文考释》,7—8、89页。Y. Yoshida,Three Manichaean Sogdian letters unearthed in Bazaklik, Turfan, pp.74-75, 158-159.
[23]吉田豊《柏孜克里克摩尼教粟特文书信的格式》,259页。Y. Yoshida,Three Manichaean Sogdian letters unearthed in Bazaklik, Turfan, p.54.
[24]A. v. Le Coq,Köktürkisches aus Turfan,Sitzungsberichte der Königlich- Preuß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1909, p. 1050, Tafel 9; J. Wilkens,Alttürkische Handschriften. Teil 8: Manichäisch-türkische Texte der Berliner Turfansammlung, no. 433, pp. 376-377.
[25]该字音表并不完整。cf. W. Radloff, Alttürkische Studien I.Izvestija Imperatorskoj Akademii Nauk (Bulletin de l’Académie Impériale des Sciences de St.-Pétersbourg)1909. p. 1214.
[26]图片来源:A. v. Le Coq, Köktürkisches aus Turfan,Sitzungsberichte der Königlich-Preuß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1909,Tafel 9.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吐鲁番学研究院:《新疆鄯善县吐峪沟西区中部回鹘佛寺发掘简报》,第73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2112/01/2424296.html

以上是关于吐鲁番-吐鲁番吐峪沟新出摩尼文中古波斯语残片释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吐鲁番-吐鲁番吐峪沟新出摩尼文中古波斯语残片释读;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2292.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