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文化-小考敦煌文书中的“蓝”

  • 文化,齐民要术,本草图经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01 03:06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文化-小考敦煌文书中的“蓝”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小考敦煌文书中的“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小考敦煌文书中的“蓝”


敦煌文书中既有“红蓝”出现,也有“蓝”。关于“蓝”的记载并不多,学界对其研究,多围绕俄藏敦煌文书Дх.2168《敦煌县孟受渠康章六等苽粟田纳蓝历》展开。这件文书记有“粟田蓝”“苽田蓝”,说明“蓝”是一种可以种植的作物。俄国学者丘古耶夫斯基分析认为该文书中的庚子年是公元940年,其内容与税额有关,列有耕地附近的渠名或地名、人名、所种作物和税额。他指出,若将该写本中的“蓝”字认作染料“靛蓝”的蓝解释不通,考虑到写本编造时期,西夏邻近的地区普遍用盐代替过钱币,“蓝”当作“盐”字以表示税额则可解释通。王克孝考释这一文书中的“蓝”,认为它既不是指染料“靛蓝”,也非“盐”字的异体或误写,而是指红蓝花,又称黄蓝、红花。王先生此文成为学界将敦煌文书中的“蓝”认定为红蓝的滥觞。如,刘进宝进一步利用Дх.2168写本及其他记载有“蓝”的文书论述敦煌种植、缴纳红蓝问题。法国学者童丕研究红蓝花使用问题时,也认同王克孝先生的观点,同时指出P.2706文书的“蓝”即是靛蓝或红蓝花。但我们梳理其他古代汉文文献关于“蓝”的记载,可以发现敦煌文书中的“蓝”与红蓝花并非同一种植物或其制品。
传统文献中,《诗经》已有采“蓝”的记载,即《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汉代郑玄笺云:“蓝,染草也。”另外,《荀子·劝学篇》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吕氏春秋·仲夏纪》载仲夏之月“令民无刈蓝以染”。许慎《说文解字》释“蓝,染青草也。从艸、监声”。由此可知秦汉及其以前时代,“蓝”有染草的含义,也指染青色用的染草。蓝草能染青,主要是因为其叶中含有靛苷,以水浸渍后以之染色,而再经空气氧化为靛蓝,呈青色。靛蓝主要成分是靛蓝素,但也还有一定量的靛红素。
汉代《四民月令》记三月“榆荚落,可种蓝”,五月“可别稻及蓝”。《艺文类聚》“蓝”条载“《续汉书》曰:‘杨震种植蓝以供养母,诸生尝有助种蓝者,辄拔更种,以距其后。’《秦子》曰:‘常问作人当如园圃之蓝,不异众草,染而后朗。’【赋】后汉赵岐《蓝赋》曰:‘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慨其遗本念末……’”。《说文解字》“绀,帛深青而扬赤色”。青中带赤正是靛蓝中靛红素的作用。这些文献记载反映出汉代时期人们早已了解蓝草生长习性,并广泛人工栽植蓝草,将其用于染青色,实行商业化经营,获利高于种植黍稷类粮食作物。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种植蓝草及以之制蓝靛的过程,称“种蓝十亩,敌谷田一顷。能自染青者,其利又倍矣”,书中还提到以往及当时的蓝草名称,包括“蓝蓼”“马蓝”“木蓝”“大叶冬蓝”“赭蓝”等。说明当时中原地区用以染蓝(青)的蓝草有多种,且用蓝草制靛的技术已较为成熟。吐鲁番文书《阚氏高昌永康年间(466-485)供物、差役帐》有“□□□种蓝

中国历史故事剪短

”,反映当时远在西北边陲的吐鲁番地区,官府征伐百姓种植蓝草。唐代的《四时纂要》关于种蓝、栽蓝、造蓝靛的记载基本沿袭《齐民要术》。唐诗中亦有多提及植物蓝者。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佚名《褰帐》“揉蓝绿色曲尘开,静见三星入坐來”。可知唐朝时人们对蓝草染绿(青)色的认知,皆以“蓝”指染青之草。《唐六典》卷7“屯田郎中、员外郎”条提到:“诸屯分田役力,各有程数。凡营稻一顷,料单功九百四十八日;禾,二百八十三日;大豆,一百九十二日;小豆,一百九十六日;乌麻,一百九十一日;麻,四百八十九日;[广+禾]黍,二百八十日;麦,一百七十七日;乔麦,一百六十日;蓝,五百七十日;蒜,七百二十日;葱,一千一百五十六日;瓜,八百一十八日;蔓青,七百一十八日;苜蓿,二百二十八日。”官府将蓝与稻禾麦豆类粮食和蔓菁等蔬菜一同作为屯田种植的作物,足见唐朝时期蓝草种植及应用之广。
至于宋代“蓝”的情况,我们可以主要通过本草类文献略窥一二。蓝草除用以染色外,亦很早被用来入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将蓝实列为“上药(上品)”,主解诸毒。后世对该书多有注解,集唐宋以前各家医药名著及其他有关本草学知识于一书的《证类本草》,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对于前代本草资料,书中多原文转录,其中“蓝实澱青布续注”条云:

蓝实,味苦,寒,无毒。主解诸毒,杀虫蚑,音其,小儿鬼也。疰鬼,螫毒。久服头不白,轻身。其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其茎叶,可以染青。生河内平泽。陶隐居云:“此即今染碧所用者。至解毒,人卒不能得生蓝汁,乃渍布汁以解之亦善……”《唐本注》云:“蓝实有三种:一种围径二寸许,厚三、四分,出岭南,云疗毒肿,太常名此草为木蓝子。如陶所引,乃是菘蓝,其汁抨普更切为澱音殿者。按《经》所用,乃是蓼蓝实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者,此草汁疗热毒,诸蓝非比,且二种蓝,今并堪染。菘蓝为澱,惟堪染青;其蓼蓝不堪为淀,惟作碧色尔。”……《图经》曰:蓝实,生河内平泽,今处处有之。人家蔬圃中作畦种莳,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许,叶似水蓼,花红白色,实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采实。按蓝有数种:有木蓝……有菘蓝可以为澱者,亦名马蓝……有蓼蓝……又福州有一种马蓝……又江宁有一种吴蓝……至今近京种蓝特盛,云蓝汁治虫豕伤咬……

引文中各时代本草对蓝实的注述,都是以蓝概称染青之草。蓝草果实、茎叶都可以入药,用以解毒。随着可利用蓝草种类的增多,医药学家或本草著述者试图将各种蓝草及其功效进行明确区分。同书引录前人的方剂中,以蓝制成的药物包括蓝实、蓝汁、青黛、蓝靛、蓝叶等。蓝草在染色、制药应用中如此广泛,上引文中称宋朝出现“处处有之”“近京种蓝特盛”的景象自在情理之中。
《天工开物》“蓝淀”条记“凡蓝五种皆可为淀。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其“诸色质料”中的天青色、大红官绿色、豆绿色、翠兰、天蓝等都用靛水、蓝淀或靛加其他染料染就。由此可知直至明代,蓝仍是指用于染蓝(青)色的染料植物,其作为总称,下又包括多种蓝草,其可制成蓝(青)靛。
“红蓝”之名在汉籍出现相对较晚。东汉医药学家张仲景提到“妇人六十二种风证,腹中气血如刺痛者,红蓝花酒主之”,并列出“红蓝花酒方”。其花除入药外,还用于制作胭脂和红色染料。西晋崔豹《古今注》卷下“草木第六”记“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谓为燕支粉……燕支花

真实中国历史小故事

所染,自为红蓝尔,旧谓赤白之间为红,即今所谓红蓝也”,指明红蓝最初名为燕支,引种自西方。《北户录》“山花燕支”条记载张华《博物志》将红蓝称为“黄蓝”,并引录东晋习凿齿与谢侍中书云:“此有红蓝,足下先知之否?北方人採取其花,染绯黄,挼取其上英鲜者作燕支,妇人装时用作颊色。”即红蓝花可染绯黄。
《齐民要术》在记述种蓝的同时也专章介绍了红蓝花种植、收获及杀花、做燕脂等方法。唐代《四时纂要》中将红蓝花称为“红花”,描述的杀花法和做燕脂法与《齐民要术》稍有不同。此外,李中《红花》一诗云:“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染出轻罗莫相贵,古人崇俭诫奢华。”描述了红蓝花染色之浓艳。《唐六典》、《通典》等文献中亦将其称为“红花”,为梁州土贡。《新唐书》中仍称之为“红蓝”,是灵州灵武郡、青州北海郡、兴元府汉中郡、蜀州唐安郡、汉州德阳郡的土贡。
《宋会要辑稿》“食货七〇赋税杂录”载“草之品五:曰紫苏、蓝、紫草、红花、杂草。……杂物之品十:曰白樛香、桐子、麻鞋、版瓦、堵笪、瓷器、苕帚、麻翦、蓝淀、草荐”,明确将蓝、红花并列在五草之中,另将蓝草制成的蓝淀(蓝靛)列为杂物。另,《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9“红蓝花”条云:

红蓝花,味辛,温,无毒。主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堪作燕脂……《图经》曰:“红蓝花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今处处有之……其花暴干以染真红及作燕脂。主产后血病为胜,其实亦同。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又名黄蓝。”

文中总结红蓝花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引录的宋代《本草图经》指出红蓝花即红花,其以花或果实入药,将花晒干可以染正红色、制燕脂,并提到当时已普遍种植该原本外来的植物。宋代舒岳祥《红梅》“扫尽西风万叶红,梅花一色照青空。天公又恐太枯淡,故着红蓝染雪丛”,正是突出红蓝染红的功用。此外,俄藏Дх.02822西夏汉文本《杂字》“颜色部”条列有“荭花、青淀”等。《天工开物》中亦称为“红花”,将其列于前引是书“蓝淀”条之后,记述红花种植、采摘及造红花饼、燕脂诸事宜,列出的“诸色质料”中的大红色、莲红、桃红色、银红、水红色都使用了红花饼。
从以上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染青色用的草,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可利用种类不断增多,有蓼蓝、菘蓝、马蓝等,往往被统称为“蓝”。染红用的红蓝,亦可染黄,做胭脂等,本被称为燕支,后又有“红蓝”“黄蓝”“红花”等名称。无论是所染颜色,还是药剂功效及以之为原料的制品,两者都有明显不同。古代汉文文献中对此有清楚区分,并未使用同一简称。
或以为白居易《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中的 “择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正是以“蓝”简称红蓝的证据。但“红于蓝”一作“红于花”,按红蓝染红主要是以花染,染出正红色,较其花色更为纯正浓艳,一如上引李中诗中“猩猩血未加”和宋代《本草图经》所言的“真红”,所以“花”更贴合诗意,“红于蓝”当作“红于花”。又或以为红花有红蓝、黄蓝之称,且上引文宋本《本草图经》称红蓝“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因而文献记载中完全有可能以“蓝”简称之。实际上,学界对红蓝、黄蓝之“蓝”的含义已有探讨。狩谷棭斋笺注日本平安时代承平年间(931-937)编纂的《和名类聚抄》(即《倭名类聚抄》),提到“愚按,红蓝,叶不似蓝叶。谓之红蓝者,‘蓝’之染草,人所普知,而红蓝染物与‘蓝’同,故谓之红蓝”。即认为红蓝得名于它与家喻户晓的蓝草一样的染色功能,红蓝之叶与蓝草叶不同。杨建军进一步明确提出,各种染蓝植物与红蓝花叶子,无论是形状、大小,还是叶序都相差甚远,毫无相似可言。“蓝”可以专指用于染“青色”的草,也可泛指所有用于染色的草;黄蓝、红蓝之“蓝”本义一直是指代染料,至宋代始于《本草图经》才出现误解,其所谓红蓝花“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应是一种主观性误解,致使后世讹传甚广。因此,黄蓝、红蓝之“蓝”是运用了其泛指意义,特指红蓝时不能简称“蓝”。将专指染青草的“蓝”作为染草泛称,当正是由于染青草在当时社会最具代表性,应用最为广泛。这种植物命名方式在农业生产生活中较为常见,如粟亦有两种含义,既可以指禾黍(舂出小米),也可指未脱壳的谷实(不论稻谷或粟谷都可),从而有“禾粟”“黍粟”“稻粟”等名称。这要求我们在利用古代文献研究农业相关问题时特别加以注意。
上述文献记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讲解教案

载反映我国利用染青的蓝草历史悠久,考古学上也有相应的证据。年代约为公元前800-1000年的新疆扎滚鲁克墓葬出土的一批毛染织品主要是用新疆羊的羊毛织成,其

中国历史故事好词好段摘抄

使用的蓝(青)色染料经分析鉴定是靛蓝素。马王堆一号汉墓的一件青罗(N18)上的深蓝色是天然靛蓝,另两件丝织品试样的藏青色与蓝绿色绣线,同样由天然靛蓝染制而成。墓葬年代相当于中原两汉时期的新疆山普拉墓群出土毛织品上的蓝(青)-绿色色素主要成分也是靛蓝素。营盘墓地出土的魏晋时期的纺织品蓝色样品全为靛蓝染色。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塑中的蓝色彩绘也使用了植物性染料有机靛蓝。至于敦煌地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盖特斯(R.J.Gettens)对华尔纳窃取的敦煌壁画进行取样分析,发现其使用的颜料除无机颜料外,还有藤黄、红花、靛蓝等有机颜料。李亚东对魏、唐、宋壁画采样分析,指出敦煌莫高窟壁画所用红色有辰砂、铅丹、赭石、绛矾、红花;蓝色有蓝铜矿、青金石、靛蓝。王进玉提到敦煌壁画中的有机颜料有黄色的藤黄、红色的胭脂(红花提取物)、蓝色有靛蓝等。蓝草或其制品不仅用于染色纺织品,还被用作壁画、彩塑等艺术品中的蓝色颜料,特别是在敦煌地区;红蓝花则被用作红色颜料。
综合前述汉文古籍与考古资料,我们可以确定敦煌文书中的植物“蓝”不是红蓝,而是染青的蓝草。《甘肃新通志》卷12“物产·草类”条记载“蓝,兰属产者佳,刈叶渍汁,和以石灰,可为靛。镇原亦制之精良”,根据编纂者在“物产”题名下小字注“各府州县所产相同者多,其特出者别注”,可知清末甘肃地区仍普遍种植蓝草。蓝草应用历史如此久远及用途如此之广,与其生长适应性强不无关系。特别是其中的蓼蓝,对生态环境要求不高。《甘肃植物志》记蓼蓝“一年生草本,高约50cm。茎直立,单一或分枝,无毛。叶灰绿色,干后变黄绿色,椭圆形……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被红色……坚果未见。花期7-9月。原产我国……南北各省广泛栽植……叶供药用,为清热解毒剂,又可提制靛青,用于印染工业作蓝色染料”。英藏S.3227V敦煌唐写本字书残存“彩色部”有“蓼滥(蓝)”。因此,敦煌文书中提到的蓝草极可能是蓼蓝,但不排除当地还种植其他蓝草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2011/09/1568464.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小考敦煌文书中的“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小考敦煌文书中的“蓝”;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3350.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