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秘史-读《元朝秘史》札记一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元朝秘史-读《元朝秘史》札记一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读《元朝秘史》札记一则
《元朝秘史》第214节讲到成吉思汗封赏功臣之际,他与博罗忽勒君臣二人交谈,共同回忆1202年蒙古灭塔塔儿后拖雷遇险之事。当时逃难的塔塔儿人合儿吉勒失剌混入蒙古营地,劫持拖雷,五岁的拖雷险遭杀害。危急之际,哲台、者勒篾和阿勒塔泥一起联手杀死了合儿吉勒失剌,救下了拖雷。《元朝秘史》对于这段的记载为:“gerün ümere ǰetei ǰeleme qoyar moqular qaraküker ǰemlen alaǰu büküntür altaniyin daγuntür ǰetei ǰeleme qoyar süke bariǰu nedürkešiiyen qulaadaǰugüiǰü ireǰü tatarun qarγilširai sükeber kituγaibar mün tende alaǰuui”。这段话的总译是:“哲台、者勒篾二人在房后屠宰一只秃角黑牛时,听见阿勒塔泥的声音,哲台者勒篾二人拿着斧子,攥红拳头,跑过去,用斧子、刀子把塔塔儿的合儿吉勒失剌在那里杀死”。这里有一句话引起了我们的特别注意,即哲台、者勒篾二人杀秃角黑牛时所用词“呫连阿剌周”。
“阿剌周”(alaǰu),即“杀死”,毋需讨论。“阿剌周”之前有“呫连”一词,旁译是“做吃的”。笔者的问题是,“呫连”究竟何意?按照蒙古语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指杀牛的方法或手段。如果可以这样理解,这会是怎样的技术和手段?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中:“哲台、者勒篾两人正在房后宰杀(一只)秃犄角的黑牛”,径为“宰杀”,并作说明。
那珂通世日译的《元朝秘史》被认为是“日本蒙古学的奠基石”。此书译文为:“家の北に哲台者勒篾二人角なき黒牛を食はんご殺し居る時”。很明显,那珂通世是按照《元朝秘史》旁译“做吃的”(食はんご)来理解的。伯希和转写为“gär-ün ümärä J̌ätäi J̌älmä qoyar muqular qara hükär ǰämlän alaǰṷ”,并推测ǰämlän一词或可“修正为dämlän?”。他或许认为“呫”是“点”之误了。白鸟库吉的转写是:“Ger-ün ümere Žetei Želeme qojar muqular qara hüker želen alažu”。将“呫连”转写为želen。李盖蒂转写做:“ger-ün ümere ǰetei ǰelme qoyar muqular qara hüker ǰemlen alaǰu”。把“呫连”读作ǰemlen。海涅什应该是参考了某汉语词典:“huker telen alahu”
中国历史故事网 华佗
(做喫的),转写为telen。达木丁苏荣翻译为:“gerünaru du moqolǰar qara üker i telen alaǰubaiγsanǰitai ǰeleme qoyar”,他可能受了海涅什的影响。村上正二读作:muqalar qara hüker telen alaǰu。村上正二罗列了伯希和、白鸟库吉、李盖蒂、海涅什、达木丁苏荣等人的转写之后,接受橋本勝的意见,据此将“呫连阿剌周”(teleǰua
中国历史皇帝及故事
la-),日译为“裂き殺していたが”(裂杀)。巴雅尔与金良也以现代汉语来训读蒙古语《蒙古秘史》中“呫连”,其中词根“呫”读为“tie”或“che”,加后缀变为“telen”。
小泽重男将该段读为:“ǰetei ǰelme qoyar muqular qara hüker ǰemlen alaǰu”,其中“呫连”解释为“食糧作りに”,并在其后做出了注释:“表示该词读音应为ǰemlen,‘呫连’表示‘做吃的’之意”。
罗伊果英译:“north of the tent,ǰetei and ǰelme were killing a hornless black ox for provisions”,与ǰemlen相对应的是provisions(供给)。ǰemlen他注释为“供给过时的吃的”。而他依据服部四郎和小泽重男的解释,认为“呫连”源自突厥语词“供给食物”。也就是说,服部四郎、小泽重男、罗伊果都倾向于“呫连”一词的词源来自于古突厥语词汇。
栗林均《元朝秘史》记该段为:“ger-ün ümere ǰetei ǰelme qoyar muqular qara hüker ǰemle=n ala=ǰu bü=küi-tür”。将“呫连”读为“ǰemle=n”,但限于体裁未作注释。
乔玛编《元朝秘史》对于“呫连”则有如下释读:“Жэтэй Зэлмэ хоёр мухлар хар үхэр зэмлэн(төхөөхөн)алж бүхүйд”。这句话乔玛也读作“žemelen”,该词后加括弧,төхөөхөн,仍意谓宰杀。
《元朝秘史》是用蒙古文写成的,这一点学界俱无异议。“呫连”音写的是古蒙古语词“ǰemlen”。与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以考察“呫”字读音,不如去翻阅罗卜藏丹津《黄金史》。《黄金史》作者罗卜藏丹津见过《元朝秘史》蒙古文某种版本部分蒙古文是:gerün omara ǰedei ǰelme qoyar moqolchir tere üher ǰimelen alaǰu büküi tur。非常明显,与明初汉字音写本的“呫连”相对应,《黄金史》写为“ǰimelen”。据此亦邻真复原为:ger ün ümer erǰetei ǰelme qoyar muqular qara üker ǰemelen alaǰu büküi tür。他结合“呫连”之“呫”字《黄金史》的ǰimelen,将“呫连”复原为“ǰemelen”。但是,关于“ǰemlen”一词未作注解。需要说明的是蒙古文拼写与口语不一致,罗卜藏丹津看过的应该就是“ǰemlen”。
亦邻真指出:“《秘史》汉字音写本的译写者们的语言学素养,在十四世
中国历史十大著名盲人故事
纪末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达到了惊人的高水平”。火源洁等人音写蒙古文时使用汉字都极考究,关于这个问题亦邻真《<元朝秘史>及其复原》有精深的讨论,在此不多复述。因此,“呫”字非随意使用,更不能以现代汉字来训读。
《元朝秘史》中的“呫连”应从依照罗卜藏丹津《黄金史》所记,亦邻真先生复原的“ǰemelen”“呫”字为透母葉韵t’iāp,可以排除。火源洁等人不是这样用的。“呫”字应通“砧”字,“砧”、“針”“鍼”字,端母谈韵ȶǐam,“針”、“鍼”字应读音是章母侵韵,开口三等,即“ǰem”。
笔者认为“呫连”(ǰemelen)应该就是传统的蒙古式杀牛法。这种杀牛技艺在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地区称为noγusulaǰualaqu。就是用小刀或钢针、锥子在牛犄角中间的凹点突然用力地刺入,让牛快速死亡。此技法就是“呫连”(ǰemlenalaqu),这种杀牛技法仍然在使用,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称呼发生了改变。
笔者更倾向于认为ǰemle
中国历史故事火烧什么
n的词根可能是ǰem,来自于汉语中的“針”、“鍼”,后加上蒙古语后缀“len”变为动词“ǰemlen”。火源洁等人看到蒙古文《元朝秘史》以汉字转写,他们未必猜到此词源自汉语,所以转写为“呫连”,这是重译(retranslation)。至于telen alaqu,在蒙古牧区称为örčeleǰü alaqu,即在腹部切开小口,将手伸入腹腔,掐断主动脉。这与蒙古式杀羊法相同。但是所谓örčeleǰü alaqu与ǰemlen alaqu杀牛法完全不同。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2011/09/1568431.html
以上是关于元朝秘史-读《元朝秘史》札记一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元朝秘史-读《元朝秘史》札记一则;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