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麻脸少年天子的心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康熙-麻脸少年天子的心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麻脸少年天子的心事
顺治十八年 (1661年)正月初九日,大行顺治皇帝病逝后的第三天,一个不满八岁名叫玄烨的小孩一身孝服坐在了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中,成为新一代的少年天子,他就是康熙皇帝。
隆重的登基大典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站在前面的文武大臣,依稀会发现小皇帝的脸上竟然有几粒稀疏的麻子。诧异间,他们绝不会想到,这几粒麻子,正是小皇帝能够坐上今天龙椅的通行证。
内幕是这样的:
顺治皇帝突然病逝时年龄不到二十三岁。此前对于接班人问题他并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直到染病卧床不起时,才开始认真考虑继承人选。长期以来顺治皇帝一直看好次子福全, 想立为太子,而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则更倾向于立皇三子玄烨。双方意见相持不下,只好求助于第三者的仲裁。这个第三者,是在钦天监当差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在宫中服务有年,不但做了大官,而且与顺治皇帝及孝庄皇太后之间一直保持着某种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顺治皇帝曾尊称他为“玛法”,满语翻译过来就是“爷爷”。
理智的老西洋传教士很快就帮助顺治皇帝下定了决心:皇三子玄烨最合适。理由简单而充分:玄烨已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顺治皇帝终于接受了建议。天花帮助康熙当上了皇帝,但康熙对天花并不存多少感激,相反天花留给他更多的是噩梦与仇恨。
康熙早年的生活一直笼罩在痘魔的阴影下。玄烨一出生,正值天花大流行。不得不由乳母抱出紫禁城,栖身于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时改为福佑寺)中“避痘”。长期得不到父母之爱。两岁那年,他还是患上了天花。在乳母、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之妻孙氏悉心照料下,硬是从天花的魔掌挣脱出来,只是脸上留下了与痘魔殊死博斗的点点痕迹。这次与痘神零距离的接触,给康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灭的烙印。他在晚年回忆时曾说:“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躲过天花之劫,玄烨可以进紫禁城了,但天花的阴影一刻也没离去。灰色的宫中“避痘”岁月,像是一场噩梦。由于天花连年爆发,深宫中也常常一夕三惊。如果宫中有人得了水痘,父皇等就会出宫“避痘”。如果城中有水痘病人,四周就得用绳子围起来,谁也不准随便进出,即使是皇子也不得四处走动。童年的活动天地因为天花的肆虐被划得很小很小。这些惊恐与动荡的灰暗记忆填满了年幼玄烨的梦。
顺治十七年底,京城已在张灯结彩,这时从宫中传出了消息,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染上了天花。最好的御医被召到了养心殿;为了祈祝皇上平安度过大难,宫中供奉了痘神娘娘,民间传统的为过春节所挂的春联、已贴的门神、张挂的彩灯全部被撤下;同时谕令全国“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并颁诏大赦天下。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顺治皇帝还是被天花夺去了生命。
一个少年,年纪很小就被天花破了相、又因为天花长 期得不到正常的父母天伦之爱,同时还因之常常生活在恐惧与惊慌之中,如今又眼睁睁地看着被人称为天之骄子的皇上就这么被它夺去了生命。这一切,相信在康熙皇帝幼小的心底一定留下了什么不可磨灭的东西。
恐惧?!悲愤?!仇恨?!
实际上从康熙皇帝祖上开始,抗击天花的战斗就已打响。据档案记载,早在入关前努尔哈赤时期,东北满洲地区就已出现天花疫情。天命三年(1618年),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征讨叶赫部,曾挥兵进入发生“痘疫”的乌苏城,收降三百户。到了太宗皇太极(1627—1644)当政时,天花开始大流行。尤其满清政权的首都盛京(今沈阳)一带天花连年不断。也就是从此时起,“避痘”一词开始正始在官方史书上频繁出现。
公元1643年9月,皇太极突然病逝(据朝鲜人的情报,此前他曾染天花)。康熙的父亲福
中国历史故事集林汉达著插图
临继承帝位,当时只有六岁。不久满清入关。福临成为入关后清朝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对天花的畏惧,胜过乃父。因为惧怕天花传染,顺治皇帝从亲政第八个年头起,每每以“然因有病痘疹事”为借口,连续六年没有接见前来朝见的蒙古王公。顺治皇帝比起前人对天花的恐惧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但经常在宫外避痘。为了避痘,甚至会停朝办公。
清初遭受到天花剿杀的主要群体,是满清八旗官兵。他们才从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间进入温热的关内,由于体质的差异及对气候的不适,似乎更容易天花传染。当时许多人不是死 于疆场,而是死于天花,比如满清名将多铎,为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骁勇善战。入关后下江南,擒史可法,制造过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等大屠杀事件。在顺治六年(1649年),他死于天花,时年三十六岁。
《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清朝军队准备入关,大军出发在即。肃亲王(豪格)心惊胆战地对另一位将军说:“我还没有出过痘呢,此番入关作战,叫我同去,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天花流行,造成清初人丁大量死亡,直接影响了清朝初年八旗人丁的繁衍的数量与质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北京联合
量。从档案记载来看,当时八旗的生育率是非常高的,但婴儿的死亡率也高得惊人。比如顺治皇帝,生有八子六女,八岁前死亡者为皇子四人,皇女五人,超过半数以上。造成婴幼儿大量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疾病,而天花则名列杀手之魁。雍正三年四月八日曾在一道谕旨中指出“看来满州、蒙古等艰于子息者,大都为出痘所殇”。而八旗以外的广大百姓境遇则更为悲惨。当时来华西洋传教士Dyer.Ball在给教友的一封信中提到他在山西疫区看到的情形,说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50%-60 %感染者只能面临死亡。
从太祖努尔哈赤到世祖顺治,由于当时医药水平很低,得了天花,无异被判死刑。面对痘疫主要采取隔离措施。上层皇室,一般选择一些清静行宫或庙宇“避痘”。盛京城外的长宁 寺(现沈阳市内,文革中被毁)一度曾是皇太极时期皇家避痘 的重要场所。清入关后,避痘所的风气更加流行,顺治皇帝避 痘南苑。有时天花严重时,皇室还可能跑得更远。早在清朝入 关前,皇太极为了避痘,除了躲在深宫不出,还常以打猎的名 义,带上眷属粮食,跑到叶赫大山里去。而顺治皇帝也曾跑到遵化大山里避痘。此外,八旗贵族们也享有在家避痘的特权。
实施防痘避痘措施更为广阔的领域还是在民间。早在未入关前,统治者就颁布了许多有关民间防痘法令,各旗设有专门“查痘者”,负责贯彻实施。一般来说,发现有出痘的人,立即发往远处隔离。皇太极时,最初定为百里之外。后虑其太远,改为六十里外,顺治入关后,又改为四十里、二十里外。《东华录》记载,顺治二年(1665年),巡视南城御史赵开心奉皇帝谕旨:凡民间有出痘的人,立即迁出城外四十里进行隔离,以防传染蔓延。当时甚至一些感冒发烧、风疹疥疮等症状与天花相似的患者,也被一刀切地迁出城外。“贫穷小民移居城外,无居无食,遂将弱子稚女,抛弃道盘。”
康熙意识到了天花对大清王朝的威胁。在总结前人防痘经验的基础上,他开始主动出击,对痘神说“不”。
从他开始,清廷对天花的防治由单纯的躲避隔离变为多极防治结合。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下,清朝天花防治更加系统化。他在太医院专门设痘疹科,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
康熙皇帝十分重视对传统隔离防痘方法的继承,在实施方面有所创新。最著名的一例,就是避暑山庄的选择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围班制度的建立。
由于天花的流行,清初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各部入觐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由于蒙古首领多为“生身”,为避免麻烦,顺治帝曾多年不接见来京的外藩首领。康熙初年,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时康熙对于一些元旦来朝外藩蒙古首领们自称已出过痘一事表示担忧。康熙十六年(1677年)巡幸塞北,途次热河,发现了一个理想的避暑地方,决定在此建立一个避暑避痘的行宫。之后,康熙皇帝规定,以后凡是没有出过痘的蒙、藏、回、维等上层贵族,想要觐见皇帝,可于每年七月到热河,九月随皇帝入围场秋狩,同时觐见皇上。这就是有名的围班制度的肇始。天高气爽的秋天入觐,既避开了痘疫发作期,同时也达到了亲合各少数族的政治目的。
康熙继位以后,北方连续性的天花爆发已经开始减弱。同时南
中国历史故事新编
方传统种痘疫苗法也传到了北方。这种民间种痘法,最早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十六世纪下半
中国历史人物与故事作文
叶)。又称吹鼻种痘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方法叫旱苗法,即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细末,加上樟脑冰片吹入种痘者鼻中;另一种方法叫水苗法,就是将患者的痘痂加入入乳或者水,用棉签蘸上,塞入种痘者鼻中,两种方法都是为了让种痘者轻度感染上天花,发烧出疹,再经过精心护理,病症消失后,相当于已得过天花,从而具有了免疫力。
康熙种痘从宫中开始。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出痘期间,有个候选知县,名叫傅为格,侍奉皇太子调理治痘方面很有些成绩,因此被升为武昌通判。两年后,因为他善于种痘,又被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专门负责为皇子们种痘防疫。从此,清宫中皇子种痘防天花的制度正式确立。清宫中皇子种痘,一般都在年幼时期。二至四岁是种痘的最佳年龄。种痘时间一般选在春秋两季,天气清爽,便于护理。水苗法采用的最多。地点一般在紫禁城内,或者圆明园。皇子种痘的程序十分神秘复杂,清宫《阿哥种痘档》里有详细记载。
这种先进的种痘疫苗法,康熙不仅在宫中推广,而且在八旗中普遍实施,甚至推广到漠南、漠北蒙古。当时在京的西洋传教士殷弘绪在写给另一位欧洲教友的信中曾见证了1724年,康熙皇帝派人给蒙古推行种痘法的事情,并说效果很好,御医们回来时带来了病家为表示感谢宋的鞑靼(蒙古)盛产的许多马匹、皮毛。康熙皇帝也曾很有成就感地说:“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子,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哉?”
康熙时期,由于积极推行天花防治,北方及中原一带的痘事得到了根本的遏制。据西洋传教士Dyer.Ball统计,实施种痘以后,天花的死亡率下降到了百分之一。同时期,欧洲的天花却还在爆发,据统计整个十八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高达6000万。
清初推广的传统的种痘疫苗法,一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据记载,康熙时期,俄罗斯曾派人专门到中国学习种痘法。后来这种方法又由土耳其传入欧洲。1786年,英国人詹纳在它的基础上发明了詹纳法,也就是后来的牛痘疫苗法。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2010/14/1507360.html
以上是关于康熙-麻脸少年天子的心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康熙-麻脸少年天子的心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3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