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何義軍: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

  • 何義軍,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07 18:21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何義軍: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何義軍: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何義軍: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


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
何義軍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簡3云:[1]
是言也。高子、國子答曰:“身爲新,或(又)可(何)
何義軍: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
何義軍: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
焉?是信吾無良祝、史,公盍誅之?”晏子夕。二大夫退,公入晏子而告之,若其告高子……
其中“
何義軍: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
何義軍: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
”字整理者釋為“㤇”,並對“身爲新,或可㤇焉”句考釋云:
“新”讀爲“薪”,意欲焚祝、史。“㤇”同“懊”,《集韻》:“懊,恨也,或從夭。”讀爲“祰”、“禱”。《說文》:“祰,告祭也。从示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提

,告聲,苦浩切。”《說文》:“禱,告事求福也。从示,壽聲,都浩切。”同韻。“安”讀爲“焉”。[2]
陳偉先生指出整理者釋爲“㤇”的字,亦見於上博竹書《魯邦大旱》2號、3號簡,以及《內禮》1號簡,當釋爲“愛”,義爲“吝惜”。[3]後他又改變了看法,認為“愛”指對人或物的深厚真摯感情,并說“簡文可能是說自己對自身親近,對他人沒有真摯的感情”。[4]
董珊先生從陳偉先生之釋,將此句讀爲“身爲親,又何愛焉?”并解釋說:
謂沒有比景公的身家性命更重要的,景公之身有疾將滅,又何愛于祝史乎?這是慫恿景公誅殺祝史。[5]
蘇建洲先生認爲,此字整理者釋“㤇”不誤,并將讀“㤇”爲“燒”,將簡文讀為“身為薪,又可燒焉”。[6]
劉信芳先生將此字讀爲“妖”,認爲此句大意是說:

幼儿中国历史故事100篇

“身體爲親!有什麽妖祥爲害於身體,這種情況確實是因爲我們沒有稱職的祝史。”[7]
按,
何義軍: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
何義軍: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
字亦見於上博一《孔子詩論》、《性情論》以及上博四《曹沫之陳》等篇,陳偉、董珊等先生將釋其為“愛”,甚確。至於“㤅”的對象所指為何物,陳偉先生認為泛指他人,董珊先生則認為是指祝史。但是無論其中哪種理解,在簡文中都無法很好地溝通上下文義。可見,“愛”的對象究竟為何物仍需考慮。
我們認為,“愛”的對象應該是指“珪璧幣帛”等祭品。上引陳偉、董珊等先生的意見,都沒有將“身為親,又何愛焉”同簡1、2的幾句話聯繫起來考慮,而簡1、2的這幾句話對於理解“愛”的對象很有幫助。為方便討論,先將簡1—2的有關文句釋寫如下:
齊景公疥且瘧,逾歲不已。會譴與梁丘據言於公曰:“吾幣帛甚美於吾先君之量矣,吾珪璧大於吾先君之……公疥且瘧,逾歲不已,是吾亡良祝、史也。吾欲誅諸祝、史。”公舉首答之:“甚然,是吾所望於汝也。盍誅之。”二子急將[8]……
會譴與梁丘據認為,齊景公祭祀鬼神不惜珪璧幣帛,禮敬有加,然而景公的病卻長時間不痊愈,這是因為鬼神不賜福,鬼神之所以不賜福,是因為沒有好的祝、史替景公祝說。這段話隱含著一個重要的觀念,即:若祭祀鬼神的物品齊備、對其禮敬有加,再有稱職的祝、史為之祝說,鬼神就會庇護,不會降禍或可免除災禍。事實上,這種觀念在古代頗為常見,例如:
1.晉之邊吏讓鄭曰:“鄭國有災,晉君、大夫不敢寧居,卜筮走望,不愛牲玉。鄭之有災,寡君之憂也。”《左傳•昭公十八年》
2. 故古者聖王明天鬼之所欲,不避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以率天下之萬民,齋戒沐浴,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潔,犧牲不敢不腯肥,珪璧幣帛不敢不中度量,春秋祭祀不敢失時。《墨子•尚同》
3.長勺之役,曹劌問所以戰於莊公,公曰:“余不愛衣食於民,不愛牲玉於神。《國語•魯語》
這些都可與簡文合觀。了解了這一點,“愛”的對象是“珪璧幣帛”等祭品就不難理解了。高子、國子和會譴、梁丘據的看法一樣,他們認為景公祭祀鬼神不曾憐惜珪璧幣帛,景公之所以久病不愈,完全是祝、史

中国历史故事阅读

的過錯。可見,將“愛”的對象理解為“珪璧幣帛”等祭品是很合適的。另外,前引書證中,多用“不愛+祭品”的語句說明對鬼神的崇敬,正可與簡文“愛”字的含義和用法合觀。此亦可證我們的觀點應可成立。
最後,試將“身為親,又何愛焉?是信吾亡良祝、史,公盍誅之?”語譯如下:
身體是(您)自己親近的,又何曾憐惜珪璧幣帛呢?(您之所以生病久不痊愈)是我們真的沒有好的祝、史,大王您為何不殺了他們呢?




[1] 為行文方便,凡不准備討論的古文字字形一律用通行字寫出,下文同。
[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70頁。
[3]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07月0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
[4] 陳偉:《讀上博竹書〈景公瘧〉札記》,《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46頁。
[5] 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續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07月1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7。
[6] 蘇建洲:《讀〈上博六·景公虐〉札記一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07月2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68。
[7] 劉信芳:《〈上博藏六〉試解之三》,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08月0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94。
[8] 由於簡文殘斷,此處斷句、讀法存疑。

点击下

中国历史神话故事书评论

载附件: 2002何義軍: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docx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905/08/653676.html

以上是关于何義軍: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何義軍: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一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652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