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中国近代史-何兹全:期颐老者眼中的红尘

  • 中国近代史,台湾国民党,历史,傅斯年,国民党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10 08:0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中国近代史-何兹全:期颐老者眼中的红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近代史-何兹全:期颐老者眼中的红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何兹全:期颐老者眼中的红尘










中国近代史-何兹全:期颐老者眼中的红尘
中国近代史-何兹全:期颐老者眼中的红尘

人生第一捱不过的,是岁月荏苒,世事苍茫。我的面前坐着一个99岁的老人,慈眉善目,笑得很喜乐。
交谈不是很流畅,需要我很无礼地冲他大声嚷嚷,他听清楚了,轻言细语地回答,对比很是鲜明。被光阴浸泡 得太久,渐渐会丧失时间感,老人已经不能很顺序地回忆平生,说的都是单件的事情,还时不时问身边的博士生:我是哪一年毕业的?我是哪一年进的史语所?人生的点滴堆压在一起,前后会错位,但大小浓淡却是确定的。所以,他记得抗战逃亡,记得陶希圣和仙槎大哥,记得童年的青椒炒鸡蛋。
何兹全出生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他讲的人和事,都是大半个世纪前的,落满了历史的尘埃,而此时,初春的阳光正照耀着他。
聊天是从长毛(太平军)开始的。据何先生说,何家在山东菏泽,算是有门第的,他的曾祖父当年当县令,抗击长毛,父子双亡,曾祖母将女儿推入井中,自己再投井自尽。四条人命,换来了一个世袭云骑尉,往下传给了何兹全的祖父和大伯父。大伯父的儿子何思源,何先生叫做仙槎大哥的,是对他影响极大的一个人。
何兹全的父亲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当上了军官,何兹全生正逢时,从小娇生惯养,私塾也不好好上,整天盼着仆人来叫“少爷,回家吃饭了”。后来转到初小学堂,才开始学数学等“现代知识”。小时候的主要记忆就是玩,跟着大兵学推牌九,“还好没学坏”。众星捧月中长大的孩子,天性善良,不无软弱,贪玩,胆小,一团和气。这就是何兹全。
随父亲驻军迁居几个地方后,何兹全在菏泽转入南华学校的高小班,开始接触英文。私立的南华学校当时有进步青年和国民党地下组织,受其影响,何先生很快参加了童子军,而且在升入南华初中(南华师范学校)后的1926、1927年间,加入了国民党。少年何兹全爱国,政治积极性很高,家里藏着国民党南华分区的大印,常参与国民党党内活动,策反土匪,创办《警钟》刊物,还曾经负责把守城门,抓拿共产党嫌犯,结果嫌犯来了,是他的同学。他比对方还紧张慌乱,到底把人放走了,回去挨批评。书生总是干不了政治的。
在动荡的1927年前后,北洋军阀和国民革命军激战,菏泽是前线战场,学校便停了课。那一年,何兹全参加在文庙里开办的一个国文补习学校,知道了梁启超的国学书目清单,但找不到书,只读了《诗经》和《左传》。但在这过程中,他减少了政治热忱,渐渐有了向学之心。尤其是当时国民党分成了左右两派,何兹全的政治立场,是左派,受陈公博、周佛海的影响很深,坚持三民主义,反对蒋介石的分裂行为,但也反其他党派的激进。
战争的硝烟平息之后,何兹全转到公办的省立六中,潜心读书,同时担任学生会主席。在主席任上,何兹全还遇到过一次学潮,从中得到的教训是:新派是对的,但办事往往没技巧,操之过急做傻事,学生群情激奋被利用,最后获胜的是旧派。那之后,他真的“笃志好学”了。
1930年他初中毕业后,闯荡到北平读高中,考上了辅仁大学附中,语文老师是台静农。在辗转了几个学校后,何兹全终于高中毕业,于1931年报考清华、北大、山东大学,被后两所录取,他选择了北大。
但生计成了问题。在北京读书,要两百块大洋,是地方高校费用的一倍。还好,他的仙槎大哥当时是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不仅负担了他的花费,而且为他写信给傅斯年。何兹全拿着哥哥的信,受到了傅斯年的热情接待。傅斯年对这个新生的教诲很“老旧”,学好外语和古汉语。何先生老了还摇头,说,自己两样都没学好。
老北大录取学生不分系,文理也不分科。学生考取后自行选系,自由转系。何兹全是从政治系转向历史系的。他上过胡适、傅斯年、钱穆、王镛的课,对他影响最深的是陶希圣,正是通过陶希圣,何兹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历史观的影响持续到了今天。说到“辩证唯物主义”,何先生有些许不好意思一般,问我:“你们现在不讲这个了吧?”“你们年轻的,都不信了吧?”
胡适、傅斯年、林伯渠这样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代表着史书上的一个时代,而从他嘴里说出来,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大学是学术的起点。何先生在大三时,第一次发表论文《北宋的差役与雇役》,之后又发表了《魏晋时期庄园经济的雏形》等6篇文章,其中《中古时代之中古佛教寺院》得了五十多元稿费,买了个德国相机,好不得意。他的毕业论文《中古大族寺院领户研究》,指导老师陶希圣给了88分。那时候,他已经在史学界崭露头角了。但他不这么认为,那个时代的史学界出了很多大家,他不过是附时代骥尾而已。“那是个好时代。”他说。
大三时还有一件事,何先生一个圈子的朋友形成了一个名叫“玛宁寨”的非正式组织(因为大家彼此见面问好“morning(玛宁)”),成员包括北师大教育系的朱启贤等人,大家思想倾向接近,都爱国、关心社会和教育、认同民主、温和改良、部分接受社会主义。1934年,以朱启贤为头儿,大家创办了《教育短波》,一份给乡村小学教师增加资讯的综合性刊物。杂志得到了陶行知等人的支持,请钱玄同写的刊头,找陈立夫要的资助。《教育短波》发行量一度高达5万,构成了何先生人生中重要的一个板块。
1935年,何兹全毕业了。傅斯年有意接收他入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何思源则可以送他去日本留学,何兹全选择了后者。可是,在日本的一年是极不愉快的,他紧张、迷茫、彷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报国无门,读书又静不下心来,以至于严重神经衰弱,不得不回国静养。
那时何先生的志向是做学问,研究中国史,回国后本来可以也应该去史语所,但他忌惮研究所里的科研压力,决定先到《教育短波》杂志社,半休养半调整,结果一入红尘尽染埃。朱启贤清高狂狷,给陈立夫写信以兄相称,跟90多岁的杜威论辩也毫不礼让。何兹全和他共同办刊,期间有理想,也有私心,有精诚合作,也有过争执分歧,几乎闹到绝交,两人是最好的朋友,结交最深,摩擦也最多。何先生不愿意说编辑部的故事,那“只是在社会上瞎混,瞎混了好多年”。他认为这是人生选择的一大失误。
其实,即使在杂志社“混事”期间,他也抽空写了《中国中古寺院经济史》,原定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可惜商务印书馆在“八一三”淞沪战火中被焚,稿子下落不明。
1937年7月7日,何兹全去前门车站送朋友,车却停开。谁都没想到,卢沟桥已经发生了战事。
战争爆发,社里开始考虑将杂志社迁往南京。7月下旬的一天,社里决定派何兹全先行南下考察选址。当时,他正在伏案翻译日文的《农业资本主义》一书,通知来得急,他想着去两天便回,译稿摊开在桌上都没收拾,被子也没叠,便走了。不料想这一走,就是十多年,再回北京,已经是建国后的1950年,换了人间。
逃难、跑警报、躲飞机,南京,武汉,兵荒马乱,人心惶惶。在武汉滞留期间,何先生继续办刊,结识了陈独秀,在国民党组织的青年战训团担任教官,给流亡学生讲授“中国民族革命史”课程,期间的一件大事,是“抽空”与郭良玉女士结婚。
何先生的婚姻,是真正的倾城之恋。两人在北京本就相识,“八一三”时,两人都在南京,何兹全设法弄到了两张开往汉口的船票,连夜将郭良玉接走。不久,南京沦陷,继之以南京大屠杀。
两人脱险到汉口后,便结婚了。当时没有婚仪庆典,之后有70年的厮守,白金婚。仙槎大哥给的400元礼金,两人也一直没舍得用,存到抗美援朝,捐了出去。郭良玉是个急性子,小时候就幻想着要练飞檐走壁的功夫,抗战期间在国际宣传处的对敌科上夜班,负责收听日本广播并翻译成中文,蜡纸刻印了供国民党中央做参考。结果她跟领导吵架,丢了工作。晚年坐在轮椅上要何先生推着走,还口齿伶俐地指挥人。
1938年夏秋,何先生到了重庆,《教育短波》气息奄奄,不久便正式倒闭。在那多事之秋,何先生最重要的恩师和领路人陶希圣给他留下1000元,被汪精卫接到了香港。生活困难,何先生先后干过很多工作,到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当编审,编写教材,申请中英庚款的学术补助,写作《日本维新史》,在中央大学历史系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左手抱着小儿,右手写文章,小孩子淘气,两手一拍,不是稿纸破就是笔飞了。
战时最能见世道人心,二房东以200元一年的价格租下房子,再以400

中国历史探险故事

元租给何兹全一家。四川省教育厅长曾经被抓壮丁,厅长亮出身份,保甲长也不买账。何先生的儿子何芳川才100天,被送到托儿所,谁知托儿所照看不力,致使蚊虫叮咬染上疾病,幸好抢救及时才度过危险期。不久,不满周岁的孩子又患病,连夜冒雨送到重庆市立医院动手术。多年以后,何芳川考入北大,从东语系转到历史系,后留校任教。有谁知道,这个被北大学生选出来的“十佳教师”、北大副校长,童年竟然如此多灾多难。他于2006年病逝时,才67岁。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给何先生夫妇俩极大的打击。
在战乱中穷得饿肚子,发疟疾,打摆子,连续好多天高烧不退,即使如此,何先生还在想着国家大事,坚信抗战总会胜利,而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总有矛盾。他给傅斯年写信,讨论相关问题,认为国民党应该承认共产党的民主权力,而共产党应该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和统一。这些“书生之论”,遭到了傅斯年的“嘲笑”和否定。他后来才知道,傅斯年1945年去延安见过毛泽东,对于国共的和平,是不抱希望的。
颠沛流离到1944年,何先生从重庆赶往昆明的史语所工作,才渡过了一小段极安逸的日子,没有飞机轰炸,生活也无忧,每日里读书写文章,有时候去营造学社听林徽因“训话”。
早在大学期间,何先生已经参与了社会分期问题的讨论。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何时,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秦汉说等,还有的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特征,是家族宗法本位和帝国时代,根本就没有欧洲所谓的“封建社会”。何先生独辟蹊径,提出魏晋封建说,且能言之有据。
史语所期间,他进一步意识到魏晋南朝时期与东罗马帝国相似,写了三篇文章:《东晋南朝的钱币使用和钱币问题》、《魏晋的中军》、《魏晋南朝的兵役》,进一步完善了他的“魏晋封建说”。还研究了“獠”族的资料,可惜没有写成文章。何先生一生坚持魏晋封建说,即使在严酷时期与官方钦定的观点直接冲突,却从未动摇苟且、学术自诬。何先生美滋滋地说,这是他最重要的成果,这个观点“我是第一”。他伸出左手食指,在阳光下得意地晃了晃,咧着没牙的嘴,笑了。
抗战胜利后,仙槎大哥当了山东省政府主席,不久转任北平市长。何先生由此获得山东省公派出国的机会,他拿着胡适给他写的介绍信,于1947年到达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研究院,开始学习欧洲古代史和中世纪史。后来转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政治学院,那时已经是1949年9月。
何先生有研究生奖学金,几年内生活无忧,可以将妻儿接到美国去定居;史语所还保留着他的职位,以及他的一部分书物,他可以奔赴台湾归队;他也可以选择回中国大陆。
最终,这位老国民党员,决定回到共产党治下,“归顺”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1950年回国,由白寿彝推荐到北师大历史系教书。他说,之后的几十年,除了普通的批斗、游行、抄家、下放外,他没怎么受罪。可惜,也没再做什么事。然后就老了。
何兹全给自己的定性是,一辈子做学问,一辈子不忘情政治。算起来,他在社会上“晃荡”的时间和在书斋做学问的时间还真差不多。但骨子里毕竟是书生,社会政治活动并没有带给他多少快乐的回忆,可以让他在阳光里晃着指头说,“我是第一”。
我总记得老先生的笑,眉眼弯弯,嘴角弯弯。一个99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居然还记得问一个脱羽绒服的年轻后生:你这样冷不冷?写稿时想起他的笑模样,还有这句问话,我几乎落下泪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平生为此不欺二字”——论著名史学家仓修良教授的史学思想 下一篇:“国学”何以“热”起来——姚奠中、刘毓庆、郭万金三人谈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上团结的故事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随便看看

苏联解体前的五张老照片,最后一张令在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中继续推进改

妥妥的中国历史故事

革开“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耶稣是被谁杀的?耶稣之死哪些人当负老照片:盛世才统治下新疆的状态陈纳德与妻子陈香梅老照片:生育两个朝鲜“三·一”运动 日本侵略运动遭遇“铜臭”说法的由来:为什么古代用“古代宫廷里用什么方法判断女子是否为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典故 鲁仲连为什么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感应故事 因果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

历史学

史家论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简史 古今文献 历史名人 历史考据 治学心语 国外史学 史学评议 观点 学科词条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学科简史

时序 地域 人物 著作 流派 

历史网收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件、历史朝代顺序表、典故,资料齐全的历史吧,打造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之家。|所有文章
Copyright©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中国历史十大帝王爱情故事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2/29/566324.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近代史-何兹全:期颐老者眼中的红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史-何兹全:期颐老者眼中的红尘;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775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