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之比较(上)(20070903)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华夏文明-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之比较(上)(20070903)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之比较(上)(20070903)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4)
[关键词]中国;希腊;文明起源;历史比较研究
[摘要]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可以分为整体地理环境和中心地理环境。前者指文明整体能力所及的极限地理范围,后者指文明主体的主要活动区域。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进行比较,将有助于解释希腊和中国文明侧重于陆地或是海洋发展的原因。
[中图分类号]K03
一读就通的中国历史故事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7)05—0079—08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eographies of China before Qin
and Greek Civilization Origins
LEE You—dong
(History&Culture Colleg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Keywords:China;Greece;civilization origin;historical comparative study
Abstract:The environment of civilization origins can be distinguished into two different kinds:macrocosmic environment and heartland environment.The former mainly refers to the limits which the whole civilization can reach;the latter refers tO the area in which the main part of civilization predominatoes.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will be helpful to explain why China and Greece civilization choose tO develop in land or sea.
中国与希腊文明是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对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两个文明在发展中所出现的差异。自中国
李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在线
人近代接触西方文明以来,对于中西文明是如何受到地理环境影响的,一直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在中国,严复、梁启超、邓实和章太炎等人是最早一批将地理环境与文明特性联系在一起的人。[1]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杜亚泉为代表的文化保守派将中西文化的差异归于种族与地理之差异。[2]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西比较文化热的兴起,又出现了所谓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对立的论调。随着21世纪文明比较热的再度兴起[3],可以预见,地理环境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将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学界对二者地理环境的比较来看,在以下两方面仍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第一,如何建立可比性。希腊的狭小与中国的广袤在地域上难成比例。中国文明如何从整体上与希腊进行文明起源地理环境上的比较,目前仍缺乏一个适当的比较尺度。第二,如何避免海洋与陆地、蓝色与黄色等二元对立的地理环境比较观。虽然希腊文明受地中海、中国文明受黄河中下游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影响之深毋庸置疑,但过分强调就变成了命定论,同时也忽视了中国的海洋、希腊的陆地在二者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基于以上两点,本文试图建立一种比较尺度来对希腊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做出比较,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在地理学中,环境可分为人类环境和地理环境两种。前者是指随人类社会和技术进步而能达到的范围,而后者则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4](p64)受此启发,笔者认为,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亦可分为两种,一是把文明整体能力所及的地理极限范围内的所有地区都考虑在内的“文明整体地理环境”,二是仅仅考虑文明主体主要活动区域的“文明中心地理环境”。前者随着文明主体能力的进与退,其范围和内涵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可以作为文明兴衰的标志;后者却是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是它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基础。显见,前者包容后者,后者是前者的中心。所以对于这两者的研究,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实际上,这两种尺度在学者们研究中国和希腊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时,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加以使用。在谈到希腊文明的时候,学者们既不能忽视希腊半岛本土的地理状况(文明中心地理环境),也不能忽视它所处的地中海环境(文明整体地理环境)。在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时候,既要考虑中国早期文明中心的主要活动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又要考虑其他文明区系影响所及的东亚大陆和环渤海圈。
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尺度出发,对中国与希腊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进行比较。
一 环地中海与四海之内
对希腊和中国文明起源的整体地理环境研究,主要解决希腊和中国在文明起源初期,在整体地理环境内选择何种生存环境、为何选择这种生存环境以及受到生存环境何种影响的问题。在地理环境所施加的种种限制之下,在先民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能选择什么样的环境来发展自身,既是一种人类主动的选择,同时也是一种大自然所强加给他们的规定。
在国外学者看来,希腊文明本身就是地中海的产物。M·卡里(M.cary)和D·利特·奥克森(D.Litt.Oxon)两位学者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地中海对它们(希腊和罗马文明)来说都是‘我们的海’(mare nostrum):一方面,它们在政治上统治地中海,但另一方面,它们的历史又打上了地中海的烙印。”[5](p1)
但就中国文明的整体地理环境而言,情况略微显得复杂。抛去理论上的“海洋”和“大陆”诞生“蓝色”和“黄色”文明的抽象辩论之外,从整体地理环境角度来研究海洋和大陆对中国文明起源产生了什么样的具体影响的,论者颇少。因此,我们应该首先为中国文明整体地理环境划定一个区域。
与我们的研究角度相近并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启发的,是以下两种比较相近且有一定影响的观点。首先是关于“亚洲地中海”的说法。台湾学者凌纯声在他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与亚洲地中海》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整个海岸线和太平洋上的堪察加、千岛、日本、朝鲜、琉球、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除新几内亚)、印度支那等半岛与岛屿,构成了一个广袤的内海即“亚洲地中海”[6]。“中国最古老的基层文化是海洋文化,其发源于东亚大陆沿海岛屿与大陆中间的所谓亚洲地中海地带”[7]。其次是考古界近年来关于“环渤海考古”的说法。这里的渤海,指的实际上是现代以庙岛群岛为界的渤海、黄海之和(古代并没有渤海、黄海之分);具体到考古概念上,环渤海的海,又指黄河、滦河、海河、大小凌河、辽河注入之海。苏秉琦先生认为:“(渤海)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地位,即可统属在广义的中国北方,又可统属于中国面向太平洋的(环太平洋)重心位置,它是打开东北亚(包括中国大东北)的钥匙,又是连接东南沿海的龙头。渤海是中国海,有如欧洲人视地中海为自己的海一样。”[8](p95)
那么,“亚洲地中海”、“环渤海”与“环地中海”是否可以相提并论、并可以作为中国多源文明起源的整体地理环境呢?与“亚洲地中海”和“环渤海”两个概念相比,我们认为“四海之内”的说法更能完整地体现中华先民的地理极限活动范围。有这么两个理由:第一,“四海之内”是中国典籍记载的包括蛮夷戎狄华夏族在内的中华文明活动的最远边界,譬如《尚书·舜典》中说:“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诗经·商颂》中说:“帮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尔雅》中解释过“四海”的真正含义:“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在《日知录》中对此顾炎武又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则海非真水之名……然则《诗》、《书》所称四海,实环华裔而四之,非寓言也。”由此“四海之内”所指的地理范围也就等同于蛮夷戎狄华夏族在内诸多上古先族所生活的地域,换成今天的地理概念即是指东亚大陆及其沿海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域范围。也只有这样的地理环境,才能涵盖中国文明从起源走向一体时所涉及的地理活动范围。第二,“环渤海”和“亚洲地中海”两个概念有其局限性。作为中华先民活动的地理极限范围来讲,环渤海只是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主要地理环境,上不过朝鲜半岛、日本,下不过东南沿海,却无法包括长江中上游
中国历史故事思维图怎么画
、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流域在内的广大内陆腹地,而“亚洲地中海”则只强调中国的整个海岸线以及太平洋上的半岛与岛屿,所以“亚洲地中海”、“环渤海”两个概念若作为中国多源文明起源的整体地理环境来讲,其范围的广度不够。
显然,从“环地中海”和“四海之内”两个整体地理环境来看,希腊和中国受着不同的影响(从名称上看前者侧重于海,后者侧重于陆地)。实际上,希腊和中国文明起源时期(同时也包括他们后来的历史中)都曾经面临着是选择陆上还是海上发展(殖民、贸易)的问题,而最终出现的历史结果不能不说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第一,自然环境的。第二,人的能力的。正因为当时人的能力弱小,才使地理环境对先民增加了众多的限制——直到蒸汽机时代,才有可能打破这种限制。
1.地中海气候和东亚季风气候:起源时期文明选择海上还是陆上发展受到的气候影响
首先来看环地中海地区的古气候。一般认为,通过花粉分析和对生物区系的重建可以恢复过去的气候。[9](p24,p35)从希腊和拉丁学者的论述中所获得的数据,也被作为地中海当时气候变迁的证明。环地中海地区在这两方面的证据表明,地中海气候具有长时段的稳定性:新石器时代的气候与今天相比差异不太大,仍然是冬季多雨、夏季干旱酷热的特点。[10](p13)根据研究来看,公元前第七千年,地中海的夏季温度比今天略低一些,降雨稍多一些。在公元前的第五千年和四千年,环地中海地区的北非和美索不达米亚还不是毗邻广大沙漠而相互孤立的两块土地,它们之间有一片适宜耕作的连绵地带,雨水适宜且有规律。[5](p2)到希腊和罗马历史的早期,有证据表明某些地中海小岛上覆盖着远比现在稠密的植被,显见在较早的时代雨水应较现在更为丰沛。如果这些推理可以成立,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地中海气候要较现在的地中海气候湿润和凉爽,而与现今的中欧气候比较类似。在气温方面,在过去的一千年里,地中海地区的气温变化不会超过1华氏摄氏度。所以从整体上来说,自古希腊和罗马时代以来,地中海气候基本稳定。
再看东亚大陆及其沿海的古气候。距今六千年时,包括东亚在内的季风区比现在要湿润。[11]距今五千年和四千年时,中国学界多以竺可桢在1972年发表的研究成果为参照: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1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12](p475)对竺可桢的结论,结合近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有如下三点补充说明:一,近来有学者对这一结果进行过重新研究,但最终的结论变化不大。[13](p57~69)二,地理学第四纪相关研究成果表明,6~5kaB.P.(kaB.P.意为距今六千年到五千年)中国北方气候已出现干凉化趋势,5kaB.P.以后进一步的干凉化[14],但仍然要比现在的气候湿润,与竺可桢之论断也不矛盾。三,目前有不少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中全新世中期(5ka B.P.左右)出现过一次明显的冷期,即“新冰期”,气候变得寒冷潮湿。此次冰期虽然比较的短暂[15],但是其范围却是全球性的[16]。对这次新冰期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论者多持悲观的决定论态度,认为冰期的到来导致了大多数新石器文化的衰落。但因其持续时间短暂,所以在长时段上也不妨碍对竺可桢结论的采纳。
所以,总起来看,环地中海和东亚大陆及其沿海地区在文明起源时期的共同之处是都比现在的气候湿润,不同之处在于环地中海的气候比现在凉爽,东亚大陆及其沿海地区比现在要温暖。虽然温度升降有差异,但两种文明的古气候皆较现在更适宜人类生存。这符合地理学上关于5000年到4000年前地球上存在“大西洋期”或“气候适宜期”(Altithermal,也称Hypsithermal)的说法。[9](p202)这也说明两地的文明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由于环地中海和东亚大陆及其沿海地区的古今气候仍然属于同一类型,所以,可以借用它们现在各自的气候特点来粗略比较一下。
首先,地中海气候和东亚季风气候有着迥然相异、甚至是相反的特点。地中海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冬季
四字中国历史故事26
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夏半年(在北半球指春分至秋分)降水只占全年降水的20~40%,而夏季不足10%。冬季由于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富,温和湿润。冬季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量至少三倍于夏季降水最少的月份。而东亚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干夏湿,夏季炎热湿闷、多雨且多暴雨,易遭受水旱灾害。但季风气候同时又具有“雨热同季”的特征,相较而言东亚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更为有利。《逸周书·周月解》所说“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正是此点的反映。布罗代尔也注意到了地中海和东亚季风气候的不同,他说:“对人的生活来说,地中海气候的缺点来自年降雨量的分布不均……大体上讲,这与季风气候相反。季风气候使热天同降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而地中海气候却把这两大因素分隔开来,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17](p351-352)
其次,从环地中海和东亚大陆及其沿海地区的温度带分布上来说,环地中海地区具有从洋面延伸到内海岛屿的同质性特征。整个地中海的沿岸地区之间气候的相似性超过了与之毗邻的内陆地区,这种气候模式影响了迈锡尼文化、腓尼基文化、希腊文化向地中海的海上发展。[18](p1)地中海沿海地区气候相似的特点之有利之处在于殖民,因为“凡是地中海人,不论来自何方,只要在地中海沿岸.就绝没有身处异乡之感。”[17](p350)同时地中海的“这种单一性为创建相同的农业文明铺平了道路……这种根本的统一化,从远古时代起就形成了。这是自然和人共向努力的结果”[17](p349)。但其不利之处在于“地中海的各个地区不是互为补充的”[17](p348)。与之相较,东亚大陆温度带的分布却是从赤道带到寒温带依次都有分布。这非常有利于建立众多的农业带。反映在文明起源期,就是产生了如下的两种分野: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野[19]、农耕区内部以秦岭—淮河为界的粟作、稻作的分野。[20](p8)
2.人地关系:沿海岸与深入内陆的发展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地中海与环绕它的大陆之间的关系对身处其中的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环地中海地区的地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地理特征:1、地中海周围为山地环绕,而沿海与腹地间的联系,被连绵不断的山脉与沙漠所分隔。2、广阔海域上半岛和岛屿交错分布,海上交通便利。这两个地理特征实际上都促使地中海内部的文明,包括迈锡尼文化、迦太基文化、希腊文化选择沿海岸发展。
第一个地理特征有两种后果:首先这导致了地中海地区相对于周围大陆的封闭性,产生了对内陆腹地的离心力。“这种离心力使得地中海流域的连绵群山更像是高耸的城墙,而面向内陆的山坡一面却是较为平缓的坡道。在地中海地区如何与外界取得联系方面,大自然只提供了少数的几条宽敞的通道;如果不知如何利用,人们只能‘爬山越岭’或冒在不毛之地饿死的危险。”[5](p2)其次这种封闭性的特征迫使地中海文明只能通过地中海来加强互相之间的联系。埃伦·丘吉尔·森普尔(Ellen Churchill Semple)认为:“地中海及其附近的土地,对于自腹地而来的各民族和文明来说,就像一个大熔炉,它既是一个储水池,同时又是一个将经过合成的文明散发出去的中心,这种历史上的双重角色是地中海之地理位置及其与邻近大陆关系的结果。”[21](p4)显然,正是这种地中海沿海地区与陆地地区的地理隔绝,阻止了在文明起源时期的地中海诸文明向内陆发展,而局限在沿海岸地区之间的交流。 第二个地理特征则是地中海具有向半岛和附近岛屿发展的便利条件。地中海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良好的可见度和丰富的航海路标。“由于大陆海岸线和小岛的尖顶绵延常达100英里,所以能保证呈直线长途航行的船不会失去陆地的指引……地中海的航行与在陆地上沿一条为人熟知的道路旅行没有什么两样;因此荷马非常贴切的将地中海称作‘水道’(liquid lanes)。在缺乏指南针和六分仪的条件下,旅行者仍能在地中海上任意航行而不致迷失道路。”[5](p29)适宜的航海条件使地中海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航海大学校,并在这里发展出了西方的航海技术。“地中海的古代海员对船只和航行中的众多探索拥有荣誉,西方世界直到蒸汽时代才同样拥有,这些成绩的细节……组成了一个技术和分工的门类。这与古代人日复一日的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西方的第一部史诗选择歌颂一位受风暴颠簸的船长、西方的第一位史学家和剧作家选择浓彩重墨的描写海战都不是偶然的。”[22](pvii)
与环地中海的文明相比较,中国文明完全是受到了与之不同的整体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讨论中国文明为何面向内陆或者说是中原发展这一问题时,挑选沿海的新石器时代文明为研究对象,似更能说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明发展所起之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2/29/565383.html
以上是关于华夏文明-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之比较(上)(20070903)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华夏文明-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之比较(上)(20070903);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