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三国演义-浅析三国时期政治集团的状况

  • 三国演义,三国志,刘备,孙权,曹操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11 11:03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三国演义-浅析三国时期政治集团的状况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三国演义-浅析三国时期政治集团的状况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浅析三国时期政治集团的状况


东汉末年,朝纲败坏。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的残酷迫害活动,史称“党锢之祸”。后灵帝即位,以其极度追求奢欲而著称,巨鹿人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揭竿而起,致使公元184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黄巾大起义,起义猛烈地冲击了东汉政府腐朽的统治。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去世,少帝刘辩即位,其母何太后听政,其兄何进为大将军,掌握大权於一身。而皇帝尊信张让等十常侍,使得平乱功勋的将士一一被陷害,或遭刺杀,或遭流放,宦官与外戚明争暗斗,十常侍张让等人与将军何进之争尤其激烈,终两败俱伤,皆死于非命,史称十常侍之乱。后朝廷引董卓入京,本为匡扶社稷,实则引狼入室也。其荒淫无度,专横跋扈,以杀人毁宫为乐。操曾言:“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陈寿)而卓甫一掌权,即废少帝刘辨,另立刘协为献帝。时民间有一童谣道:“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似乎暗喻朝廷应当迁都长安,方可抑止颓势,基业永固。董卓竟轻信之,随而洗劫洛阳,纵兵士烧杀抢掠,淫人妇女,直奔长安而去。董卓的暴虐使得中原哀声震天,人神共愤!十八路军阀共举义兵,推袁绍为首,联名伐卓。可惜“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蒿里行》曹操)除了孙坚和曹操在前线奋力作战外,其余诸侯你观我望,迟疑不前,皆各怀鬼胎,想借此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好为日后称霸中原奠定基础,“大失天下之所望”(曹操语),终于是“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蒿里行》曹操), 爆发内乱,从此,又一次长时期的军阀混战开始了,这使得腐朽的东汉政府更加摇摇欲坠、名存实亡。经过几十年的斗智斗勇,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
明朝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章《说秦汉》有开场词《临江仙》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此词甚为豪迈、悲壮,饱含着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充溢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每读此词,都不禁使我对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三国乱世产生无限神往。而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孙权!刘备!郭嘉!周瑜!法正!许褚!甘宁!关羽!这些名字读来无一不令人热血沸腾!正如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有云:“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者,以古今人才之聚未有盛于三国者也。”
在这样一个乱世,势力最庞大的曹操集团当然不得不说。首先,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开创了建安一代风气,钟嵘评价曰:“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诗品》钟嵘)敖陶孙《诗评》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刘熙载《艺概•诗概》言:“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曹丕的《典论•论文》有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可见文章对于经国的重要。在那个时期,中国最主要的文学家,如建安七子都围绕在曹操左右,而几乎所有的文人也都聚集在北方,这为曹魏营造了一股宏大的文学之气,这种情景是吴、蜀两国根本无法比况的,虽然有句话说“江东出才子,蜀中多豪杰”,然而实际上在文学方面这两个国家比起北方差得太远了。而曹操更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陈寿的《三国志》里是这样评价曹操的:“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韩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样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但却仅仅局限于曹操的才干上面,而无中国人向来看重的德行。《荀子•宥坐》云:“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辨,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饬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这里孔子对少正卯的评价正是我国古代对奸雄最早的五个定义。而《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孙盛杂记》道,盛情款待曹操的吕伯奢全家被操惨杀,事后操虽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但仍让人觉得有些大言不惭,其奸雄形象已初显端倪。其后诸如割发权代首,借王垕之首以安兵心,梦中杀人诸事更是暴露无遗。而曹操举孝廉,发义兵,修耕植,畜军资,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破袁术、擒吕布、平张绣、并张鲁、灭刘表、克袁绍,终是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被其子曹丕追尊为太祖武皇帝。名士许子将论操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邵传》范晔)苏子谓其“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前赤壁赋》苏轼),《资治通鉴》则引操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说,说操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 ,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通过这段话可知,曹操的曾祖父曹参为西汉相国,封平阳侯,世袭爵土。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陈寿以魏为正统

中国历史关于孝心的故事

,言武帝之父“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很可能是一种隐讳的说法,所以曹嵩的出生应该是比较卑微的,那么对于曹操来说,他在那时候会被很多人瞧不起。但不管怎么样,曹嵩的养父毕竟是深受皇帝宠爱的曹腾,本来卑微的出生一下子提高许多(虽然并不是很有底气),曹嵩也自然而然的沾上了光并曾位列三公,位极人臣。曹操在任洛阳北部尉期间,设五色棒,上涂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欲整治风气、“齐之以武”。面对大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夜行,乱棒将之打死,震动朝野。而曹操有胆量这样做正是有曹腾给他撑腰,故而事后蹇硕也不敢动他。而在门阀观念颇为严重的东汉末年,出身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对各种人才的流向很具有影响力,譬如家族四世三公的袁绍就是典型中的典型,他依靠自己的官宦世家吸引了众多人才的依附,曾经成为了北方最庞大的割据势力。而对于曹操,这似卑实高的出生还是为他争取到了中原地区世族地主的支持和很大一批名士大族的拥护。象荀彧、贾诩、郭嘉、华歆、崔琰、杨修等等这些在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名士大族绝大部分都聚集在曹操集团当中,这是相当关键的。当然,曹操集团当中也有一部分寒门下士,譬如诸葛亮的好友颖川石广元、

中国历史故事接龙

汝南孟公威,而最有名的就是荆州人士徐庶徐元直了。他“少好任侠击剑”,“尝为人报仇” (裴松之注引《魏略》)很明显的一个寒门下士,这并非士人圈子所能接受。《三国演义》对于他的描写颇为精彩,把他说的智谋高超,神乎其神,他曾为刘备帐下第一军师,曹操为了得到他,软禁了他的老母,使得孝顺的他与刘备依依惜别,不得已而投操,他又立誓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令众多读者扼腕叹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徐庶确实因为母亲的缘故离备投操而去,但他并没有不设一谋,只是在曹操那里做了一个小吏而已,难怪诸葛亮曾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魏略》,二人即指徐庶和石韬)由此可见,在名士大族聚集的曹魏集团中寒门下士是卑微的,不受重视的,也从侧面反映了曹操集团人才的众多。那么曹操是通过什么办法聚揽了这样一大批人才在他身边呢?操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其中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发布的《求贤令》言:“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这也被后来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在曹操集团中诸如荀彧、贾诩、郭嘉、张辽、张郃、徐晃这一些人物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人却都是在战场上从敌营中吸引过来的。正如曹操所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陈寿)对于人才,曹操表现出的是一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短歌行》曹操)的渴求之情,是一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短歌行》曹操)的广博之心,只要有才即使不仁不孝也无所谓,只要能为他曹家事业作出贡献就会积极地吸纳,然而这是一种典型的趋利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避害思想完全相悖的。对于荒淫、昏庸的桓、灵二帝,百姓当然不可能喜欢;对于“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的董卓,其专横和暴虐百姓当然更不可能支持;对于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旗号的张角,百姓也许曾经抱过一些希望和幻想,但由于农民起义的局限性,黄巾军终于还是被残酷的镇压了;现在轮到了曹操,他的与中国传统的避害思想完全相悖的趋利思想又给他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更何况是在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两汉时代,他的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得到广大百姓的宠爱,甚至反而会招来厌恶。那么还有谁是百姓心中的明君呢?我们再看三国时第二大割据势力孙权集团。
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孙权十五岁被举为孝廉,后随父兄征战,建立了江南东吴政权,称为吴大帝,治国有术,用人不疑,“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情”,其借父兄二世余荫,极善治国用人,故能“割据江东,国险民附”,曾用周瑜大败曹操于赤壁,用吕蒙擒杀名将关羽,用陆逊击溃刘备于彝陵,三国时数次重要的历史都由他编写。孙权虽然没有曹操那样宏大的文学集团,但是有一点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是与曹操相似的,那便是他官宦世家的出身,也正是这一点使他得到了皖北和江东世族地主的支持。虽然孙权集团没有处在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方地区,但同样也吸引了一部分名士大族的加盟,诸如张昭、周瑜、鲁肃、顾雍、步骘、虞翻等等这些政治、军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两军交战之际,孙权居然敢乘舟至曹操水寨中观望军情,其胆识和魄力可见一斑,要知道西蜀之主刘备遇见曹操一般都是调头就跑的。难怪曹操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乃临江谓然而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三国志•吴主传》陈寿,裴松之注《吴历》)权亦在与操书信背后附言:“足下不死,孤心不安。”(《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 孙权书信退曹操刘备得图灭刘璋) 操见信大笑。二人可谓惺惺相惜。然而孙权集团可谓三国中最精明的,也可以说是最不守信用的。西蜀虽弱,态度却向来鲜明,除了刘备抱关羽之仇曾死磕过孙权外,一直以来都是北向抗曹,地寡人稀,还屡伐中原;曹魏自不用说,谁打我,我就打谁,身为大国,故而长期处于同时对抗两国的局面,往往顾此失彼。而东吴呢,唯利是图,只看有没有好处,谁对他有利他就立刻倒向谁,态度一直模糊不清,脚踏两条船。另外孙权也有一些弱点,譬如他对于人才的渴求不如曹操那样强烈,曹操可谓“海纳百川”,而孙权曾经因为凤雏庞统貌丑心中不喜不愿吸纳,当然,张松献图相投时,曹操也曾因其形陋而数日不见,并因此失去了取得益州的最好时机,但也就此一次,而孙权对于外来的人才总抱着相对排斥的态度,这对东吴的发展有害无利。另外,孙权的进取心也不如曹操,总是以长江之险固而自守,偏安一隅。还有,通过翻阅史料可知,三国时发生在东吴的农民起义居然比魏、蜀两国的总和还多,南越一直不满孙权暴政,曾多次组织反抗,特别是山越族人多次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迫使孙权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保境安民上,而薄弱的经济基础,又使得吴国不得不实行三国中最重的苛捐徭役杂税,弄的民不聊生。这样的君主显然也得不到百姓的拥护。那么鼎足之下割据西蜀的一方势力又最为弱小的刘备集团,他们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陈寿)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陈寿)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三国志•魏书•刘晔传》陈寿)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三国志•先主传》陈寿)论其出身,虽然自称皇室宗亲,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然而在史书上已无宗系可考,估计也是妄称,其实就是东汉末年一个生活清苦的普通老百姓而已。因为在门阀观念极为重要这一点上,刘备显然远远无法与曹操、孙权、袁绍等等这样一些官宦世家的出身相比况,而要取得成就,就要吸引人才,尤其是在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名士大族,所以他也就不得不以皇室宗亲的幌子,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了。可是,名士大族的眼睛是雪亮的,头脑是清醒的,他虽然也曾经就学于名士卢植,但自身却远非名士,且“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三国志•先主传》陈寿),可见毫无与曹操相比拟的文化修养,志趣风格也与名士迥异,这岂是清高的名士们所能够接受的?而在那个时代,“不惟君择臣,臣亦择君”,可想而知象以刘备为中心的军阀对于中原地区的大族名士又怎么会有吸引力呢?真正吸引这些大族名士的是曹操、袁绍、孙权这样的人物。在长期的没有根据地的运动战过程中,相信刘备他们自身也是比较自卑的,譬如孔融曾修书附太史慈送与刘备,请发兵相救黄巾管亥围城之急,备敛容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陈寿)。孔融世之名士,竟求助于他,令刘备有点受宠若惊,遂立刻同云长、翼德点精兵三千,往北海郡进发。其不自信可见一斑。
那么,在缺少名士大族支持的情况下,刘备又是怎样拥有西蜀之地,并成为三分天下的一方呢?刘备集团自打组建以后长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四处流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曾先后投靠过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真可谓几经波折,年龄很大了却仍然没有自己的地盘。或曰备品行不佳,投靠过这么多人皆无善终,与吕布似同。实则非也。吕布反复无常乃为利也,无论杀丁原,诛董卓,和袁术,亲刘备尽皆如此,而刘备则乃迫于势耳,其在刘表处时曾因髀肉复生却寸功未建而流涕慨叹。直到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在隆中定得三分之策。后再次被曹操打得大败,穷途末路之时,与孙权联手,在赤壁之战中打败盛极一时的曹操,并从孙权手中借得了荆州,又依靠刘璋的手下张松、法正等的叛变以为内应,轻松谋取益州,才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确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后进位汉中王,随后称帝,其时已是耳顺之年了。而刚做皇帝不久,就兵败彝陵,病逝于白帝城。由此可见刘备的隐讳之深和诈术之高。刘备表面上夹着尾巴做人,实际上却不停地瞅着时机。虽然曾以皇室宗亲为由于刘表之托固辞不受荆州,却终于又不顾皇室宗亲之系主动出袭刘璋得取益州。前者一是迫于宗系,二是正当秦王失鹿,群雄竞逐的年代,刘备那时势力微小而寡弱,最重要的还是争取民心争取人才的相附,不能因为一荆州而使其背上宗室相欺的不好名声,从而使其在诸侯竞争中日渐孱弱,三是荆州地处要害,历来都为兵家必争之地,刘备一定琢磨着即使我拿了荆州,以我现在的实力一定要不了多久又马上会丢掉荆州,到时候不是鱼与熊掌什么都没有得到么?所以分析过后坚决推辞刘表。再看后者,此时的刘备已经在诸葛孔明的指引下坚定了横跨荆益两州政权,确定三分天下之势的政策目标,其时已经于孙权处借得荆州(当然他是没有想过要还的),迅速拿下益州就可以实现他的既定方针,他的人生目标。对于刘备这样的谋略家来说,这样的肥肉怎么可能让它从嘴边溜走?故而对于益州,刘备只是做了几番虚情假意就迅速拿下,使得虽是皇室宗亲的刘璋后悔莫及、懊恼不已。
而他们这个集团又主要是依靠哪些人的支持和帮助呢?在我国封建时代,尤其是较为久远的东汉末年,蜀汉地区是相对落后的,没有产生出一个世族地主阶层,刘备集团主要是由下层豪侠武人组成的,文学氛围当然就更谈不上了。我们来看一看其集团主要人物的情况。武官方面,民间所谓的“五虎上将”之首关羽,据说原名冯贤,曾因杀了倚势凌人的势豪,亡命于江湖,逃难路过关隘检查,遂指关为姓,而为关羽,不复更改;右将军张飞,据说是涿县一个卖酒屠猪的大户,好像又做过“兵子”;左将军马超乃西凉马腾之后,贵为名门,是刘备集团中少有的名士大族

中国历史故事集80字

之一,却因触犯刘备,不得重用,忧郁成疾,早早死去;后将军黄忠原为韩玄手下,智勇双全,曾于定军山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也是一个难得的名士,可惜投备不久就身亡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赵云,虽然武艺高强,却不为袁绍、公孙瓒等器重,皆因门第之故,整个一下层武士。文臣方面,诸葛亮,自称“东方下士” (《三国志》卷四十《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其实也是一个高居隆中的山林隐士,虽自比管仲、乐毅,实际上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看好,被许多人瞧不起,亦乃名士圈外之人;糜竺,祖辈经商,家业丰富,是为“豪人”,先世不显;法正,投靠刘备以后成为了刘备集团中真正的第一谋士,又是在刘备集团中很难见到的名士大族,对于这样的人才,刘备怎能不喜爱?可惜也是早早死去。通过以上可以看出,第一,刘备集团的人才构成还是以寒门下士为主的。第二,刘备当然也喜爱名士大族,因为这些人在政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刘备集团举足轻重的人物当中仅有的几位名士大族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后期投靠而来,也有着一个共同的命运——早亡,这对刘备集团的损失是很大的。那么刘备集团的旧部虽然几乎尽为寒门下士,但他们主要又是哪里人呢?先看其集团的核心刘备,乃河北涿县人;张飞,亦为河北涿县人;关羽,山西解良人;赵云,河北真定人;孔明,山东沂南人……看来一群北方人初到益州(尤其是用那样并不怎么光明的手段)想要安稳民心,争取人才的支持可谓重中之重。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善待刘璋旧部只是一种策略,等到政局基本平稳了,在此后的各种军事、政治活动中,占据绝对主要位置的还是那些最初即追随刘备的北方人才,事业上主要依靠初始起兵时追随自己的一班人员,后期对人才的挖掘也不够,以至于蜀汉到后期人才愈发匮乏,后继无人,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廖化可是很早就追随刘备加入其集团的黄巾军的一名武将;自孔明逝后,寄其遗志九伐中原的姜维和夏侯霸又居然都曾是曹魏的将领!这真是蜀汉的耻辱和悲哀。
其实刘备是很会争取人心的,虽然可能有许多是他迫于政治需求而不得不做的。譬如赵云于万军当中杀操数十员上将,救得阿斗回,奉于刘备,备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身怀绝技而曾在公孙瓒、袁绍等处失意的赵云似乎突然之间找到了知音,遇见了明主,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也许就是那一摔,把阿斗摔得痴呆了,弄得刘备好不容易拼出来的基业又迅速地被阿斗葬送出去(一笑)。再如刘备彝陵惨败,无颜回都,退于白帝城,忧病将逝,遂托孤于诸葛亮,表现出了对诸葛亮极大的信任,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将诸葛亮的心彻底地征服了,《三国志》评曰:“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诸葛亮最后是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事实也的确如此。刘璋暗弱,益州成为兵家垂涎之地,张松携西川地图而出,本将曹操作为心中的明君,奈何操态度傲慢,数日不见,张松又见刘备,备正好相反,彬彬有礼,对张松谦恭有加,松感而投之。回奏其主刘璋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三国志•先主传》陈寿)曹操就此失去了取得益州的最好机会,而刘备却得以轻松地拿下益州。
虽然会用人,但是刘备在文化修养和战争谋略上毕竟是不如曹操和孙权的,曹丕谓“刘玄德不晓兵法也”,而且做大事很重要的官宦世家的出身刘备也没有,他不但出身卑微,而刘备又为什么能取得相当的成就,并坐上汉昭烈皇帝的宝座呢?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对有限人才的合理使用外,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他既没有曹操那样显露的趋利思想,“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先主传》陈寿)也没有孙权那样的苛政重役。刘备是非常注重宽民,也非常善于养民的。对于这样的君主,虽然他是弱小的,但是广大百姓却对他寄予了最大的希望。然而希望并不代表现实,刘备集团最终还是三国当中最早覆灭的。以至于在民间,尤其是在朝纲不正之时,人们为了寄托心中的情感,各种各样有利于刘备的野史以及褒扬刘备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早在宋朝,百姓的态度就是“见刘备败则泣,见曹操败则喜”。而这些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演义》了。由于受“尊刘抑曹”思想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刻画出一个完美的昭烈皇帝出来,真可谓是竭尽全力。像开篇即续出家谱,点出天命,指明刘皇叔必当会有天下。第一,提高身世,在史书已不可考的宗族世谱以《演义》当中编造的宗族世谱加以绝对的肯定,再让当朝皇帝认刘备为皇叔,再不断的从书中以其他许多不同人的称呼以抬高其身份,还常常令刘备自报皇室家门。第二,小说经常虚构一些刘备的德义之行,要么是对于黎明百姓,看见百姓受苦动辄就要自刎

哪些游戏有中国历史故事

,要么就会常常出现一些天助天成之相,如其大呼:“的卢,的卢!今日妨吾!”(《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而跃马飞过檀溪。刘备本不善武功,戎马一生四处受挫,作者却喜欢虚构战役大表其功,或者是虽败犹荣,或者干脆就不写他的失败。所以弄得我初读《三国演义》之时,本来刘备历史上的惨败读来却感觉他似乎一直还占着优势打着胜仗。其他的诸如政治上的一些东西,作者要么仍然隐去事实,不写真相,要么就移花接木,前后颠倒,把刘备诡诈的一面完全给覆盖了,最典型的比如汉献帝还在朝之时,他的两个儿子(第一个是义子)就分别叫做刘封和刘禅了,连在一起就是封禅,可见其做皇帝的野心是多么的大,虽然成天嘴上是另外一个腔调说自己是臣子要为汉室尽力。刘备又是老来得子,所以曾经害怕后嗣无人而过继了一个义子刘封,等到有了阿斗,就马上借关羽被害之故坚决将其除掉,以免生祸端,真可谓心狠手辣。对于刘备大致如此。而刘备集团中的那些寒门下士,却大沾刘备之光,那真可谓猛将如云,智士如雨,君德臣贤,人才济济,被描绘得神乎其神,智勇双全,也真的是有点过了吧。曾有一言曰:“蜀小国耳,名将唯羽”( 《三国志•刘晔传》陈寿),而关羽一生所斩名将亦只有颜良,恐怕也是因为其美髯红脸的忠义使有此名,要知道,名将可不是猛将。象武艺超群的周仓也是虚构的,本来早夭的张苞也变成了一员百战百胜的上将,关兴弱冠即亡,根本没有参加伐吴战争,却也变得勇猛无比,还斩了杀父仇人潘璋,让潘璋早死了十多年。其余琐碎,在此就不列举了。此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寄托对刘备的喜爱,刻画了他的许多仁义之举,更描绘了百姓对刘备的拥戴,诸如猎户刘安杀妻献肉之事居然跃然纸上,令人瞠目结舌。其实这样的夸张反而是弄巧成拙,不及《三国志》中的刘备那般可爱、可信、可敬。鲁迅先生于《中国小说史略》中论曰:“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虽然《三国演义》中关于刘备仁义的描写过于夸张而显得不真实,但这却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心目中明君的形象。“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个唱词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在京剧脸谱中,红色一般代表着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黑色一般代表着直爽、刚毅、勇猛、智慧;黄色则代表着凶猛、枭勇;白色代表着阴险、奸诈的人物形象。通过时间的流逝,百姓心中的这份情感已经逐渐积累成为了一种文化,并且深入人心。
因为对三国历史和文化的关注和一些疑惑,我在寒假的时间里以《三国志》等史书及一些参考读物为一线,以《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为一线,遂定斯为题,专门研究了一下三国时各大政治集团的状况,浅陋之甚,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吴金华.三国志丛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张作耀.刘备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罗贯中.三国演义[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4]陈寿.三国志(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5]安徽毫县《曹操集》译注小组.曹操集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版
[6]朱一玄等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7]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版
[8]红钊.蜀汉昭烈帝刘备/实事求是说帝王[M].西安:长安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9]李敖.睁眼看刘备—在王道与诡道间取舍的博奕经典[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0]黄忠晶.孙权以弱克强的九个方略[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1]张亚新.品曹操[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2]范晔.后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2/29/564962.html

以上是关于三国演义-浅析三国时期政治集团的状况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三国演义-浅析三国时期政治集团的状况;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829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