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图腾崇拜-夏朝的图腾崇拜

  • 图腾崇拜,绿松石,文化,夏后,玉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4-05-26 12:36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图腾崇拜-夏朝的图腾崇拜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图腾崇拜-夏朝的图腾崇拜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夏朝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远古部落普遍存在的社会习俗。夏部族的图腾是什么?古史记载有不同的说法。200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夏都二里头遗址02VM3号贵族墓内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为探讨夏部族的图腾崇拜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图腾崇拜-夏朝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夏朝的图腾崇拜

1绿松石龙形器是夏部族图腾神物象征

这个绿松石龙形器发现于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基址内被编为02VM3号的贵族墓葬里,出土时放置在墓主人骨架的肩至髋骨处。图案由2000多片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片粘嵌而成,每片绿松石长0.2厘米~0.9厘米,厚约0.1厘米。它所依托的有机物已经腐朽,仅发现有局部白色灰痕。全幅图案保存较好、色泽鲜艳、清晰可辨。

这个绿松石粘嵌的龙形器为巨头、细身、蜷尾,龙身中有脊线,弯曲有致,跃然欲生,全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4厘米。龙头置于梯形托座上,托座长13.6厘米~15.6厘米,宽11厘米。托座表面由绿松石拼合出有层次的图案,多处可见由龙头伸出的卷曲弧线,似为表现龙须(或鬓)的形象而特意制作的。龙头呈扁圆形,较托座隆起,呈浅浮雕状。

鼻梁和额面中脊由3节实心半圆形青、白玉柱组成,绿松石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眼呈梭形,以圆形白玉粘嵌的双目也格外突出。龙须由12个单元组成,象征鳞纹的菱形石片分布全身。龙头朝西北,尾向东南。腰部置有铜铃1件,铃内有玉质铃舌。铜铃表面黏附一层红漆皮和纺织品印痕。在龙尾下端3.6厘米处有一个长条形绿松石饰,与龙体近于垂直。由龙首至条形饰总长70.2厘米。其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

偃师二里头是夏都斟鄩故城遗址。龙本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的图腾神物。因此,这里发现的绿松石粘嵌的龙形器,应是夏部族图腾神物的象征。

我国远古时代设有专职的豢龙氏和御龙氏,来负责对龙的饲养和祭祀活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龙作为夏部族的图腾神物,夏王朝当设有专门主管祭祀龙图腾的职官御龙氏。

位于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基址内的02VM3号墓,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主人为成年男性,年龄在30岁~35岁。墓内随葬品除绿松石龙形器之外,还有铜器、玉器、白陶器、漆器、陶器、海贝和绿松石珠等,其中海贝有90多枚。由此可见,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高贵显要。考虑到这座墓的主人葬于3号宫殿基址内,而夏商时期的宫殿多具有宗庙的性质,所以这座墓的主人应是一位主管宗庙祭祀的巫师一类神职人员。

当时,也只有这类神职人员死后才能埋葬在宫殿基址内。特别是这件粘嵌有绿松石龙形图案的器物“被斜放于墓主右臂之上而呈拥揽状”,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位墓主人有可能就是夏王朝负责祭祀图腾神物的御龙氏。

图腾崇拜-夏朝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夏朝的图腾崇拜

2夏部族的图腾标志主要有三种说法

图腾是人类古代文化的奇特现象。远古部族常以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来作为本部(氏)族的象征或标志。奥地利著名学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图腾是氏族的共同祖先,同时也是他们的保护神与提供帮助者。”这是说远古人类常把本部族的图腾视为祖先(或保护神)。

夏部族的图腾标志,主要有黄熊、黄龙和薏苡3种说法。

●黄熊

相传,鲧、禹父子都曾“化为熊”。熊是能直立行走的哺乳动物,其中棕熊被称为黄熊。《国语·晋语》载:“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源。实为夏郊,三代举之。”《淮南子》记载有“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的传说。因此,有学者认为夏部族的图腾应为黄熊。

熊本是黄帝族的图腾。《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为有熊。”夏族乃黄帝之后。《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故古史所载鲧、禹“化为熊”的故事,应是夏部族尚未形成时仍沿用其先祖图腾名号的缘故。

●黄龙

相传,鲧死后化为黄龙。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长有鳞、角,能走、会飞,善于游泳的神奇动物。《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归藏·开筮》说:“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这里所说的黄龙,实指禹而言。

螣蛇在神话传说中属于龙类神物。《说文·虫部》:“螣,神蛇。”《荀子·劝学篇》:“螣蛇无足而飞。”《淮南子·览冥训》云:“前白螭,后奔蛇。

历史故事中国历史50字

”高诱注:“奔蛇,腾蛇也。”因蟒蛇奔走如飞,好似腾云驾雾,故有“螣蛇无足而飞”和“螣蛇乘雾而飞”的神话传说。这就是古人把蟒蛇视为神蛇和龙类的原因。

●薏苡

薏苡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果形似珠,灰白色,果仁叫薏米,可以食用。《史记·夏本纪》载:“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这说明夏族为姒姓。姒,通作苡。《史记·夏本纪·集解》引《礼纬》曰:“祖以吞薏苡生。”《论衡·奇怪篇》载:“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这说明夏得“姒”姓,是鲧妻修己吞食薏苡而生禹的缘故。

然而,“姒”字从女、以声,《说文》未见。金文姒、始同字,作(《卫姒鬲》)、(《姒》)、(《邓伯氏鼎》)诸形,它所从的“以”旁,像蛇身环绕休息状。《山海经·大荒北经》载:“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这里的“相繇九首”与《天问》所说的“雄虺九首”相类,都是由蛇演绎而来的神话。故丁山先生说,“姒象蛇身自环形”,是有道理的。

图腾崇拜-夏朝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夏朝的图腾崇拜

3夏部族以龙蛇为图腾标志渊源

夏部族的图腾标志始于大禹。据《国语·周语下》,大禹治水成功,“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夏”。《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这说明夏族从黄

一分钟讲中国历史故事

帝族分离出来,别立“夏后”而“姓姒氏”,是从大禹治水成功后开始的。

夏部族图腾标志自然有其渊源和演变。夏部族的龙蛇图腾,乃是继承和沿用其先祖伏羲、黄帝族的图腾名号。太昊伏羲氏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太昊氏以龙纪。”《帝王世纪》说:“庖羲氏蛇身人首。”考古发现伏羲、女娲蛇身人面交尾图,就是太昊伏羲氏以蛇为图腾的佐证。《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史记·天官书》也说:“轩辕,黄龙体。”这说明夏部族以龙蛇为图腾标志是渊源有自的。

夏部族的龙图腾由蟒蛇演化而来。《礼记·乐记》载:“夏后氏以龙勺。”《史记·封禅书》说:“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这说明夏后氏是以龙为图腾标志的。然而,《列子·黄帝篇》说:“夏后氏蛇身人面。”所以,许多学者认为“龙的基形是蛇”,“而蛇类中最接近龙的是蟒蛇”,蟒蛇图腾被神话,就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龙。偃师二里头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说明这些推测是正确的。

4腾跃升天寓意深刻

这个绿松石龙形器的头向、腰铃及尾端下方的绿松石条形饰,都有着具体的特殊寓意。

“头向西北”寓意飞向天宫。这个绿松石龙形图案呈“头向西北,尾向东南”腾跃升天状,应是中国古代“乘龙升天”观念的反映。《周易·说卦传》说:“《乾》,西北之卦也。”《乾》卦象征天,说明天帝位于西北方。因天帝居住在西北方,这就是作腾跃升天状的绿松石龙呈现“头向西北,尾向东南”的根本原因。

铜铃可传达神灵的告示。《说文·金部》:“铃,令丁也。”段玉裁注:“铃,古谓之丁宁,汉谓之令丁。”是“铃”本名丁宁。《汉书·谷永传》说:“以丁宁階下。”颜师古注:“丁宁谓再三告示也。”是“铃”声有“再三告示”之义。这说明巫师在祭祀或做法时,可暗中摇动绿松石龙形器,使铜铃发出声响以传达祖先神灵“再三告示”的旨意。这就是绿松石龙形器腰间系以铜铃的原因。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图片大全

绿松石龙形器尾端下方的绿松石条形饰,当是田地的象征。1973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画男子御龙图,是神话传说中乘龙升天的生动写照。值得注意的是,帛画中的飞龙不但“头向西北”,而且在龙的左下方还绘有“鱼形图”。郑玄《礼记·昏义》注:“鱼,水物阴类也。”在古人的观念里,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故帛画正是用“鱼形图”所表示地下阴界,来映衬男子御龙升天的主题意义。

御龙升天要从地面腾飞。《周易·乾》九二爻辞:“见龙在田。”王弼注:“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汉书·郊祀志上》集注引张宴曰:“龙星左角曰天田。”这是说每年春分黄昏时,苍龙的角星开始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这个位置就叫“天田”。《周易·乾》九五爻辞:“飞龙在天。”这说明“苍龙”顺时上升,到夏至时全体陈列于天空。

《周易·明夷》上六爻辞:“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也是天、地相呼应。由此可

中国历史寓言故事书评

见,这里的绿松石条形饰当是田地的象征,用以表示龙从地面升起之义。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hina/xszls/14838.html

以上是关于图腾崇拜-夏朝的图腾崇拜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图腾崇拜-夏朝的图腾崇拜;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84591.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苏公网安备\"苏公网安备32031202000918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