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与孔子之“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与孔子之“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苏格拉底之“死”与孔子之“乐”
有人说西方文明之所以发达,中国文化之所以衰弱且多灾多难,重要的区别在于苏格拉底在关键的时候选择了“死”,而孔子选择了“乐”。这是颇有些道理的。因为苏格拉底自己选择“死”,却是考虑到要别人与后人的“乐”,而孔子的“乐”只是他当时自己的“乐”,而且这种“乐”常常是建立在别人的“死”的基础上。孔子为了自己快乐,常常动杀伐之心之举,内心里常常有一股邪火在作怪。有着一个专制独裁者的全部人格特征。
苏格拉底本来是可以不死的,但是,他选择了死,在道义人格、国家法律与他自己的生死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为捍卫自己的人格与道义毅然选择了死。他的言与行是完全一致的。孔子虽然也有“杀身成仁”,孟子虽然也有“舍生取义”,但是无论“杀身”,还是“舍生”,都是杀别人的“身”,成自己的“仁”;舍别人的“生”,取自己的“义”。都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甚至死亡上,而这两个圣人,一个活了七十三,一个活了八十四,都是平安无事,寿终正寝的。一个人追
中国历史故事范蠡买马
求自己的快乐生活本也没有错,但是,如果自己的乐趣是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甚至建立在别人必死的基础上,就可怕了,但是,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人居然成了“圣人”,并且压制了中国人二千多年,至今使中国人不能自拔,这实在令人悲观绝望之至。
重读《柏拉图全集》。开篇的《申辩篇》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论,大义凛然,智若泉涌,审判者反被苏格拉底审判,读之无不为之震撼。他为自己的信念与人格辩护,而不是为自己的生死辩护。他将人生的“死”视为“无梦的睡眠”,而敢于直面自己的死。但是孔子一直在逃避这个话题,他给学生的答案是“未知生,焉知死”,“祭如在,敬神如神在”,显示了内心面临死亡话题时的怯弱与萎琐。苏格拉底在被判为死刑的时候,在法庭上讲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苏格拉底明知道法庭判他为死刑是一桩冤案,但是,他为了尊重法律,为尊重民主制度下自己选举出来的政府与协议出来的法律,也尊重陪审团的投票结果,当时的投票结果是反对判死刑的人与支持判死刑的人数大致相当,支持判苏格拉底死刑的人仅仅是多了30票,而当时投票的人数大约是500人左右。但是,这个结果他必须服从,法治社会,公民对法律的神圣性是不容轻侮的。因此,他在本来有许多机会可以不死的情况下还是毅然选择了死。如果苏格拉底在法庭上态度谦恭地承认自己的思想是胡说八道,是在毒害青年,并且保证以后不再从事这样的毒害活动,法庭也许会当庭释放他。即使他不承认,只要拿出三十个明那的钱财赎罪,也可以得到法庭的保释,但是他不像孔子那样招收大量学生,收取大量的学费,他教学生从来不收一文钱,以致于自己一贫如洗,到法庭要他拿钱赎罪的时候,他只能够倾家荡产拿出一个明那的钱,以致于激怒了法官,判了他的死刑。在判死刑以后坐监牢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完全有无数个机会逃跑,他的学生与朋友都愿意出力帮助他逃跑,但是,他义无反顾地拒绝了。因为,如果他逃跑,他等于承认了法庭对他的控告是正确的。他用自己的死来维护自己一生的荣誉与人格的尊严。
我常常想,要是孔子也处于苏格拉底那样的位置他会怎样?当然历史不好假设,而且古希腊是有法庭有可以辩护的议会民主制度,而中国当时只是当权者说杀就可以被
中国历史故事的观后感
杀的君主制度,但是,我想孔子一定会选择逃跑。我们也不能够随便冤枉孔子,但是,他的日常态度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有一段话,最能够洞察孔子遇到类似这种情况时的内心世界。这段话就是:“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动乱的地方不要定居,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乱的时候,他就躲起来,别人流血送命,平定天下了,他就出来弄个官当,发点财,过点安稳小日子,战乱
中国历史有哪些人物故事
的时候发财是可耻的,但是,太平年月,不发财白不发财,不发财的人是可耻的。当然,孔子这样的生活态度即使在古希腊也不会轮到他站在法庭上。
苏格拉底的死,不仅仅是为了一种他自己的人格尊严与道义,而且也是为了人类的尊严与道义。他说,没有经过审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要过经过自己审察的生活。但是,如果古希腊的政府不允许他过这样的生活,他认为就不值得再活下去了,因此他选择死是自然的。可是,他预言,时间将会把判他为死刑的法官及诬告他的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苏格拉底为人类的思想智慧,提供了一个殉道者的崇高榜样。也为西方学术发展留了宝贵的思想方式与独立人格榜样。苏格拉底对自己的评价与定位是这样的:“如果处死了我,你们再要找一个人来继承我是不容易的。用一个听起来可笑,但实际含义非常真实的比喻来说,神特意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它就好象一匹良种马,由于身形巨大而动作迟缓,需要某些虻子的刺激来使它活跃起来。在我看来,神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就是让我起一只虻子的作用,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柏拉图全集》第一卷,之《申辩篇》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9页。)这实质上是后来西方新闻舆论自由,思想独立的样板,也是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最好典范。但是,这样的典范在孔子这样的圣人这里是从来没有过的。孔子一心当官,其实也是为了报复自己的看不惯的人。而且报复的理由正好是扼杀新闻舆论自由与公共知识分子的凶器。他在杀害自己的私敌少正卯先生的五条理由中,不仅每一条都是莫须有的,而且都是以言定罪,以思想定罪。如果苏格拉底生在孔子当司寇的鲁国,自然也是要死的,而且会死得比少正卯先生更快更惨。至少苏格拉底就没有申辩机会。也不会容许他的学生柏拉图活下来,还把这些审判的细节详细记录下来。因此,我突然想起,也许中国的少正卯先生正是中国的苏格拉底,只可惜他被杀的时候连个申辩机会都没有,而且他的那么多学生也被充军发配了吧。孔子的乐及成圣,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灾难。而且这种灾难至今仍然像瘟疫一样无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还有什么
法摆脱。
2008年9月6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2/29/563693.html
以上是关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与孔子之“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与孔子之“乐”;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