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马皇后-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
姓名:马秀英
生卒年:公元1332~1382年
籍贯:宿州(今安徽宿县)
民族:汉族
婚配:明太祖朱元璋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368年
子女:五子(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二女(宁国公主、安庆公主)
尊号:孝慈昭宪至仁之德承天顺圣高皇后
谥号:孝惠皇后
谥号(追赠):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马秀英自幼聪明,能诗会画,有才华。她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这就是当时的女子都缠足,而她坚决不缠,故成为“大脚娘子”,人称“马大脚”。
马秀英的祖上曾是宿州当地的豪富,到了她父亲马公时,家业日贫。马秀英之母郑媼早已去世,其父马公后来为杀人避仇出逃他乡,临行前将爱女马秀英托付给生死之交郭子兴。后来马公客死他乡。郭子兴夫妇对好友的遗孤十分怜惜,遂收为义女,悉心抚养。马秀英聪明伶俐,仪态端雅,又从容冷静,知书达理,深得郭子兴夫妇喜爱。
子兴夫妇见义女已及婚嫁之龄,常常思考着给她寻一佳偶,使她终身有托,以不负马公遗言。
时值元朝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逼使民众纷起反抗。又遇黄河大决口,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公元1351年,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发起了红巾军起义,次年郭子兴在濠州起兵响应。
时皇觉寺和尚朱元璋,脱去袈裟,离寺还俗。在闰三月的一天,到濠州投奔了郭子兴主帅。郭子兴见他龙形虎躯,便收入麾下做了亲兵。这和尚入伍后,机智勇敢,又识得一些文字,很快就被提升为亲兵九夫长,留在郭子兴身边。郭子兴见他义勇有为,便与张夫人商定,拟将义女马氏许配给他。郭子兴便命部将两人为媒,选择吉日良辰,并在城中悬灯结彩,让马氏与和尚行了交拜大礼,正式成婚。这位娶得巾帼佳人的和尚就是日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做了主帅的女婿,在军中地位大大提高。马氏自成婚后,益发温柔端庄了。从此,她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忧勤相济,不离不弃。
朱元璋在郭子兴军逐渐受到重用,遭到周围人的忌妒排挤,多亏了马氏的多方维护,才巩固了他的地位。
郭子兴气量狭小,常听信谗言,多次猜忌贬斥朱元璋,甚至把朱元璋监禁起来,不准进食。每逢此时,马氏就将自己的饭食偷送给丈夫,一面求义母张夫人说情,使朱元璋化险为夷。打仗之时,其他将领都拿一些掠获物献给子兴;朱元璋却秋毫无犯,即使有所缴获,也尽数分给部下。马氏怕义父猜忌,就拿出自己平时所有积蓄献给义母,求义母向义父调停说情,使郭子兴对朱元璋的猜疑渐释。
这时红巾军已在刘福通领导下建立政权,并立韩林儿为皇帝,号小明王。
公元1355年,郭子兴病亡,小明王任命其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郭天叙战死,朱元璋便升为大元帅,郭子兴的旧部全都归他指挥。
就在此时,马氏怀孕了。当时战事极为紧张,朱元璋率大军向南挺进,准备夺取南京。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与元军大战,取得了渡江大捷。马氏随军来到太平(今安徽当涂),生活极其艰难。朱元璋以夺取天下为目的,约束军队,不许掳掠。有一个士兵私自向百姓借铁锅,被斩首。朱元璋自己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贤明的马氏深深理解丈夫的作为,她即将临产,仍然率全军将士的妻妾随军渡江。在军需供给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宁愿忍饥挨饿,也设法储备干粮,保证朱元璋吃饱吃好。在太平朱元璋的随从文吏陈迪家里,马氏产下太子朱标。后来又生下朱樉、朱?、朱棣及宁国公主、安庆公主等子女,都经她一手抚养成材。
平日在军中,马氏还是朱元璋的重要参谋和得力助手。渡江作战时,朱元璋率主力先行渡江,马氏带领全部眷属后勤尾随。料到元军有可能采取断后的行动,马氏不等朱元璋下令,便果断地指挥后勤人员紧急渡江,刚渡江完毕,便见大批元军席卷而来,幸亏马氏机智,才使元军扑空。在许多重大军事行动中,马氏都在朱元璋身边出谋划策。她认为:“定天下在得人心,人心者天下之本也。”她曾多次告诫朱元璋:“用兵不能不杀人,但主帅不嗜杀人,则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所以,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朱元璋对此极其赞赏。每逢将士出征,他都反复强调:攻下一城,不许妄杀,不许掳掠。还让李善长率领一班文人写成布告,到处张贴,并派执法队沿街巡逻。因而仁义之声远近传闻,许多地方举城归附,这正是朱元璋战胜群雄的关键。
公元1360年,陈友谅挥兵东下,攻下太平,直逼江宁,朱元璋亲赴前线迎敌。面临强敌压境的危急关头,城中部分官兵惶惑不安,有的还打算逃跑。马氏异常镇静自若,她及时开库犒赏将士,不但稳定了军心,而且使军士大受鼓舞,个个奋勇杀敌,因而大败陈友谅。接着朱元璋乘胜东并张士诚,南平方国珍,于一片凯歌声中,自立为吴王,马氏也正式成为吴国夫人。
在朱元璋率军创建帝业过程中,马氏还亲自掌管一切军状文书,就连朱元璋随手写下的札记、备忘录,她都保管得井井有序,一旦查问,便可随时准确地拿出。
由此可见,不论从哪方面说,朱元璋的帝王事业中,都有马氏的一份功绩。所以,朱元璋称帝后,常常在群臣面前夸赞马氏,说她与自己“起自寒微,忧勤相济”,备极艰难,共成大业。事实确系如此。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为南京)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明,册封马氏为皇后。
从此,马皇后以“为妻之道”佐助朱元璋,以皇后之尊留心政事、关心人民、礼待臣下,与朱元璋同心同德,为巩固大明王朝而竭尽忠心。
朱元璋称帝后,接受历史上的教训,不许后宫干政。在这种情况下,马皇后既要以卓越的见识和才能支持丈夫的事业,悉心补救朱元璋政事上的弊病和缺失,又要做到不过本分。
据《明史》载,马皇后讲求古训,力倡“仁厚之政”。她同女史官商讨黄老之教,就何谓“清净无为为本”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她提出“孝慈即仁义”的见解,坚决反对当时存在的“绝仁义而为孝慈”的偏见。这里,马皇后真正理解了汉代统治者所提倡的“霸王道杂之”的黄老之道,那就是综合儒家、法家和道家各派的统治思想于一身,而以仁义孝慈为根本,实行所谓的无为而治,而达到无为无不为的统治目的。在此基础上,马皇后进一步提出了“仁厚之治”的主张,她不但明确了汉代治国安民的精义所在,而且深刻地总结了宋代仁厚的统治经验,将汉代与宋代两家思想合二为一,得出了“仁厚”胜过“刻薄”的结
她认为重法治、重贤才、重教育是实行仁厚之政、达到尧舜之治的根本所在,因而在这几方面,她帮助朱元璋补弊救失,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在重视法治方面,马皇后提醒朱元璋说:“法律经常变动则生弊,法弊则奸邪生,奸邪出则百姓受困扰,百姓困则动乱生。”朱元璋认为这是至理名言,命令史官书之于册,以备省览。
朱元璋好发脾气,动辄杀人,马皇后因此劝谏:“不以喜怒加刑赏。”每逢朱元璋龙颜大怒、欲开杀戒的时候,文武大臣个个不敢吭声,均怀自危之心。但当朱元璋朝罢还宫,马皇后只要见他面有怒色,就婉言劝谏,因此而得以缓刑免戮的人很多。
有人报告参军郭景样的儿子怀有持刀杀父之心,朱元璋大怒,下令将此不孝之子杀掉。马皇后得知,劝朱元璋道:“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要严防别人诬告。为免枉杀使老郭绝后,不妨派人查明后再作结论。”于是,朱元璋派人调查,果然冤枉。
宋濂是明初的谋士,又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朱元璋对他恩礼有加,年老退休返乡后,仍不断派人慰问。不幸孙子宋慎犯罪,他也被捕到京师判处死刑。马皇后为此竭力劝谏,她说:“民间请一老师,还始终不忘恭敬,宋先生为太子诸王的恩师,怎能轻易诛杀呢?何况宋先生已告老还乡,对朝中事多不知情,又怎能因子孙犯罪而牵连至死呢?”话虽入情入理,朱元璋还是不肯采纳。到进御食的时候,马皇后特意不置酒肉,朱元璋问是何故,答曰;“妾已用皇上的酒肉祭祀神灵,请求保佑宋先生,以使太子稍尽敬师之心。”言毕潸然泪下,朱元璋大为感动,第二天即下令赦免宋濂死刑。要不是马皇后的全力营救,宋濂也难免枉死。
李文忠为朱元璋的养子。建国后被派往东南戍守严州(今浙江建德)。有人诬告他行为不法,朱元璋大为恼怒,令他火速还朝,听从处罚。马皇后待朱元璋怒火稍息后,细语劝道:“严州地处边境,不宜轻易更换守将。况且文忠素性忠贤,恐怕有人诬告。”朱元璋向来敬重信任马皇后,便派人去严州调查,果然不实。后来李文忠一直戍守严州,从无疏忽,说明马皇后对他的信任是有根据的。
在用人方面,马皇后深明贤才对治国的重要性。一天,马皇后听说从元都府库里运来了一批宝玉,举朝为之庆贺,便故意问朱元璋:“元有这些宝货为什么不能守住呢?”朱元璋顿悟,立即答道:“皇后之意,莫非是指得贤才为宝也?”马皇后拜谢道:“陛下所言极是,有了贤才,可以与之共保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大宝。怎能专门以物为宝呢?”视贤才为大宝,充分显示了马皇后的卓见远识。她提出“愿得贤人共理天下”的建议,被朱元璋奉为至理名言。
朱元璋称帝后,多次提出要寻访皇后的宗族亲戚封官赏爵,马皇后坚决不同意。她主张用人当举贤而不能举亲。她还强调指出,帝王举贤授官,还是搞裙带关系,其后果截然两样。有明一代,外戚遵纪守法,没有出现汉、唐时期的外戚之患,这与马皇后的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
马皇后临终之时,情意
马皇后有一句名言:“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一次,朱元璋视察太学(又称国子监)回来,马皇后问他太学学生有多少,答曰:“数千人。”马皇后说道:“数千太学生,可谓人才济济。但太学生虽有廪食(生活补贴),他们的妻子儿女靠什么生活呢?”明建国之初,社会残破,政府财政相当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将应天府学改为国子学(太学,又称国子监)。文武百官子弟及百姓通文墨的子女都可入学就读,每个学生发给生活费用。这些学生大都来自一般人家,家有父母及妻子儿女,生活负担沉重,难以安心读书。
针对这种情况,马皇后征得朱元璋同意后,征集了一笔钱粮,设置了20多个红仓,专门储粮供养太学生的妻子儿女。太学生年纪大而未婚者,可从红仓取粮娶亲,政府还发给结婚聘礼钱。另外,所娶新娘每人发给新衣两套、每月给米2石。太学生家住远方,家有父母或父母亡而有叔父叔母者,每年安排回家探亲一次,探亲费用全从红仓中支出,每人还额外发给探亲衣一套。红仓制度一直延续到明代中后期未变,是明代发展教育的重大措施,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明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应归功于马皇后。
马皇后非常重视对宫廷子女妃嫔们的教育。朱元璋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这些皇子公主的教育大都由马皇后亲自负责,特别是自己亲生的5个儿子,马皇后对他们管教极严。一次,皇子的老师李希颜因小孩顽皮不听话,用笔管戳伤了他的额角。小皇子哭着上父皇那里去告状,朱元璋大怒,马皇后急忙从旁劝解道:“李先生以圣人之道教训吾儿,有何过错?制锦的人受剪刀之伤,可以责怪其师傅吗?”朱元璋深感有理,不但没有惩处李希颜,反而提升他做了左春坊右赞善。马皇后还经常亲自给皇子、公主、王妃们讲述百姓疾苦的事例,教育他们勤俭发奋。
马皇后虽身居深宫,也从未改变勤俭本色。她常常劝勉丈夫:身处富贵,莫忘布衣。她常常告诫子孙,生长富贵,当知耕田种地的艰难。她自己则躬行节俭,言传身教,堪称一位德行高尚的贤妻良母。
平时,马皇后穿的是粗丝织的衣服,而且洗了再穿;穿了又洗。衣被破旧了舍不得更换。宫里每次缝制衣服,她把剩下的边边角角都拾起来,拼成被褥,供严冬御寒,织工治丝,她也不让丢掉一点乱丝败缕,而且要织工将那些坏乱的丝疙瘩织成次等的绢帛,赏赐给王妃、公主,并严肃地对她们说:“虽然是次等绢帛,在民间仍然难得,赐给你们,使你们知道蚕桑之不易。”
在饮食方面,马皇后从不特别讲究,平时一律粗茶淡饭。遇到旱年,她和宫妃们以素蔬为食,若是凶年,便吃麦饭野羹。她安排丈夫的生活,也同样以俭朴为原则。她认为不“忘本”,才能励精图治,帝王不但要自奉简素,还要提倡百姓节约储蓄,才不怕荒歉之年的突然到来。由于马皇后的影响和规劝,加上朱元璋也是布衣起家,使他能注意俭朴,明代开国之初,一切建筑设备都不许过分华丽,凡是雕饰之物,一律禁用。朱元璋还借用马皇后的话告诫臣下:“穿衣要思织女之勤劳,吃饭要念耕夫之劳苦。一切兴作都不得劳民伤财。”
马皇后还亲自带领公主王妃刺绣纺织。她常常告诫公主王妃,身为妇家,要勤于女工。她自己以身作则,常常缝补旧衣,制作新衣。虽处皇后之尊,她一直亲自操办主管丈夫的膳食,甚至连皇子皇孙的饭食穿戴,她也亲自过问。
马皇后与朱元璋忧乐与共30年,无论是在动乱的艰难岁月,还是在富贵为“天下母”的太平盛世,彼此始终情真谊灼。她不仅时刻留心政治,帮助丈夫治国安民,而且在生活上对朱元璋十分体贴关心,每日穿衣吃饭,她都亲自侍奉。遇到丈夫心情不畅时,她总是问长问短,细语相慰。朱元璋对她尊重信任,充满深情。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恸哭不已,命令设立普度大斋,亲自烧香祭悼,从此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作为母亲,马皇后对子女以严为爱,她常常教育子女戒骄戒纵。特别是太子朱标,要求他仁慈友爱,以便将来做一名开明君主。以严为爱,是马皇后对待子女的原则,对宁国公主、安庆公主等人,马皇后要求她们勤劳俭朴,不能“无功受禄”。朱元璋还将兄子朱文正、姊子李文忠及定远孤儿沐英收为养子,马皇后亦将他们视为亲生儿子。后来马皇后病逝,已被封为西平侯、升任大将军的沐英来到灵前,哭至呕血,悲恸欲绝,可见他对义母的感情之深。
作为“国母”,马皇后时刻关心民间疾苦。公元1372年,发生严重春旱,秧苗不能入土,百姓忧心如焚。马皇后为此焦急万分,命妃嫔公主同她一道改吃麦饭蔬菜,告诫后宫节约衣食,准备迎度荒年。一天夜里,下了一场春雨,第二天,她亲自上朝庆贺,并高兴地对朱元璋说:“妾事陛下20年,知陛下念虑之间全是爱民之心。”朱元璋也感
公元1382年秋,马皇后病逝,享年51岁。病重期间,她自知难以痊愈,怕因此连累医生,坚决不肯服药。临终嘱咐朱元璋:“愿陛下求贤纳谏,有始有终,愿子孙个个贤能,臣民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言毕溘然长逝。朱元璋放声恸哭,文武百官无不垂泪,连边陲龙州(今四川江由)百粤也上表悼唁。九月,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仪式,将马皇后葬于孝陵(今南京明孝陵),赠谥号为“孝慧皇后”。
公元1403年,成祖朱棣即位,给马皇后上尊谥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
公元1538年,嘉靖皇帝又追赠马皇后尊谥为“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下一节:明惠帝朱允炆马皇后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hina/mcls/10523.html
以上是关于马皇后-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马皇后-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8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