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忻州-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 忻州,黄土地貌,高原山地气候,山西经济,海拔高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13 18:33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忻州-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忻州-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内容摘要】山西地区农耕文明悠久,地理位置独特。在历史、地理、人文、民间习俗的共同作用下,山西传统耕犁形制多样,适合山西不同地域特点,在中国传统农具大家庭里,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内容。
【关键词】山西;耕犁;特点;成因
【作者简介】胡泽学(1964—),男,湖北红安人,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传统农具研究、征集、陈列和农业文化研究。
山西位于中国的中北

中国历史上有趣的故事6

部,黄河流域中游。其东越太行山与河北平原毗连,西与陕北高原隔河相望,北以外长城与内蒙古为界,南隔黄河与河南为邻。山西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明绵长。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也是中华农耕文化最早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山西在中国版图上的区位优势和古代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山西悠久的农耕文明


远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山西境内的许多地方。山西西南部芮城西侯度遗址的发现,不仅证明早在180万年前,远古人类就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而且确认遗址中发现的哺乳动物骨骼的颜色是火烤所致,表明西侯度的远古居民可能已经开始认识火、并懂得火的使用。这样,人类用火的历史当可追溯到180万年前。除西侯度之外,芮城“匼河人”,汾河流域的“丁村人”,大同盆地的“许家窑人”,继后的垣曲“官沟人”,朔县“峙峪人”等,开创了“采集、渔猎”的生活。旧石器晚期的沁水下川文化遗址出土的残缺石磨盘、锛形石器、砺石和槌形器,说明早在16000–23000年前,这里就有原始农业的萌芽。前仰韶文化时期,武乡县石门乡牛鼻子湾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被鉴定与磁山文化同期,仰韶文化时期,晋南地区已成为我国远古时期经济、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山西省闻喜县汀店遗址出土的石犁,说明山西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进入了犁耕时代。1942年在榆次源涡镇仰韶文化晚期的义井类型遗址出土、粘附于坩埚(或熔炉)上的铜渣[1],龙山文化时期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铃和犁形石器,说明山西先民在金属的认识和使用上也领先全国一步。农业生产从原始的石器、骨器、蚌器和木质工具,逐步过渡到金属工具的使用,这无疑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这一系列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发现,使山西的人类发展历史从180万年前一直延续至今,在全国来说是罕见的,因而具有特别的意义。
自古以来相传,炎帝在晋东南得嘉禾、制耒耜,教人稼穑。相传黄帝元妃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发现半割蚕茧化石。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从尧舜到夏朝,山西南部是当时华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可见山西特别是晋南地区的领先和发达。山西夏县东下冯夏代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说明山西领先进入青铜时代[2]。《周礼》载“正北曰并州,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扰(马牛羊犬豕),其谷宜五种(稷麦豆麻黍)”。可见在周朝山西的耕作业、畜牧业和养殖业就有了相当的发展。1956年山西侯马市西王庄春秋墓出土的铁犁铧,比河南省辉县的铁犁铧早,说明这时候的山西犁耕和牛耕已经开始[3]。晋国为“春秋五霸”,是当时黄河流域的一流强国,出现了历史上的“晋楚争霸”的局面,是有他深厚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的。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国是当时的强国,而且起初的都城都建在山西境内。这时候的山西,铁制农具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精耕细作体系正在形成,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到了汉代,山西的经济更加繁荣。司马迁作《史记·货殖列传》,认为三河是“天下之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三河即河东、河南、河内三郡。河东郡即今天山西省的西南一带。这一地区地狭人稠,可见经济文化的发达。1959年在乎陆县枣园村出土的一座东汉墓壁画上,有一牛耕图,生动地刻画了汉代采用的一人扶犁、二牛抬杠的牛耕方法[4]。北魏末年,贾思勰著《齐民要术》记载,山西种植业生产中有间作、混种、套种和轮作倒茬经验,以及畜牧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方法等,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基本定型。到了隋唐,山西的农业、畜牧业发展壮大,“娄烦牧政甲天下”,该地为唐王朝战马主要供给地之一。宋元以后,虽然中国的农业重心向南方转移,但是,山西以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农耕文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山西地区也吸收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对本地农具形制进行改进,使用南方的曲辕犁,发明了一些新农具。明清时期,中国大一统的时代,山西农业仍然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即使到了近代,由于晋商的发达和山西人民开放观念和兼收并蓄的思想,开始引进推广了一些国外的农作物品种,使得山西的农牧业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山西古代农牧业的发生、发展,积极地影响着中国农牧业的发展、进步,在中国农业历史长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山西传统耕犁的形制及地域分布特点


(一)山西传统耕犁的形制
山西犁耕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传统耕犁形制特点多样。山西传统耕犁,总的来看,有这样几种形制:乡宁木犁型、平陆铁辕犁型、忻州山地犁型、太原小店木犁型四种。
1.乡宁木犁型(见“图l”):这种犁形制古老,其结构与平陆枣园汉墓壁画犁图上犁的结构一样。只有犁辕、犁梢和犁铧组成,结构简单。其牵拉方式有人力和畜力两种,主要是起耕地、开沟的作用。这种犁型多用于山地、坡地,如壶关镪犁、晋城镪犁、万荣铁辕犁、闻喜无底木犁、垣曲毛家翅膀犁、运城木犁、乡宁木犁、离石铁辕犁、娄烦木犁;也用于平原、盆地,如:平遥木犁。
忻州-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忻州-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2.平陆铁辕犁型(见“图2”):这是在山西境内广泛使用的犁。其犁辕铁制、弯曲,与直犁梢形成“X”交叉,并固定在短犁底上,有的有犁壁,有的没有犁壁。畜力牵拉,主要是耕地开沟。这种犁型可以用于不同的地形。如:平陆铁辕犁、闻喜铁辕犁、垣曲毛家犁、垣曲新城翅膀犁、陵川犁、沁水铁辕犁、长治铁辕犁、平遥铁辕犁、太谷箭犁、昔阳大寨木犁、代县木犁、大同新荣铁辕犁。
忻州-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忻州-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3.忻州山地犁型(见“图3”):这犁一般是在旧式犁型的基础上改造而来。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政府号召对旧式农具进行大规模改造,山西各地也响应了号召。这种

中国历史故事全集下 书

犁型的犁体基本上都是铁制的,由犁辕、犁梢、犁铧和犁壁组成,犁辕前端都有一个调节板和导向轮。适用于山地作业,耕地、翻土、开沟。分别有临汾山地犁、高平改装步犁、壶关深耕犁、平顺山地犁、寿阳改装山地犁、寿阳铁辕犁、太谷铁辕犁、代县山地犁、忻州改装山地犁、忻州活壁式山地犁、忻州梅字山地犁等。有的加上一些装置,改成后兼有其他功能,如:沁县抗旱犁、屯留开沟犁、盂县开沟犁等。
忻州-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忻州-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4.太原小店木犁型(见“图4”):这种犁型结构比较复杂,与南方的曲辕犁没有区别。其犁的结构犁辕、犁梢、犁箭、犁底均为木制,犁铧和犁壁铁制。平原、盆地、缓坡地用得较多,如:太原小店木犁、榆次后沟木犁、代县木犁、清徐犁、寿阳木犁、祁县框形犁、闻喜有底木犁。有的稍微进行改装,如:阳泉保墒犁,加上漏斗和输种管后随耕随播。
忻州-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忻州-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二)不同形制犁的地域分布情况
由于山西的地理类型复杂,高原、山地、盆地交错,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着犁的形制变化。山西的整体轮廓略呈拉长的平行四边形,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顶,海拔3058米;最底点在垣曲县西阳河人黄河处,海拔仅180米,最大高差达2800米以上。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侧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平原和西侧海拔只有400—800米的黄河峡谷相比较,显示出整体隆起的形态。在整体隆起的高原中,插进一个雁行式排列的断陷盆地,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使地形起伏更趋复杂,并把山西分为东部以太行山、恒山、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山地与沁潞高原为主体的中山高原,西部以吕梁山为主体的山体与黄河东岸黄土连绵覆盖的黄土高原。
1.中线盆地区:由于这里有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地势平坦,农业发达,对犁的形制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上述总结的乡宁木犁型、平陆铁辕犁型、忻州山地犁型、太原小店木犁型四种犁的形制,都有分布,但以平陆铁辕犁型和太原小店木犁型为主体分布。
2.东线太行山区:以山地和沁潞高原为主,山间形成不同大小的盆地,稍大的是上党盆地。山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和照片

地梯田多,坡地多,平原盆地相对较少,对犁的形制有一定的要求,以忻州山地犁型和乡宁木犁型为主体,少量地分布有平陆铁辕犁型,而这种犁型在山间盆地区域使用。
3.西线吕梁山区:吕梁山从北到南,亘于山西西部。这个区域沟壑纵横,以山地坡地为主,而且坡地不是角度较小的缓坡,因此,这一地域对犁的形制要求比较严格,以乡宁木犁型为主,忻州山地犁型有少量分布。

三、产生不同形制犁分布特点的原因


由于山西地区地理环境不同和人文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地理环境分布着不同的犁的形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农业地理环境的不同。山西是一个高原、山地、盆地为主要地理特点的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
1.东部太行山地和山间构造盆地区。本区分为南北两区:
晋东北山地和山间盆地。包括阳泉一平定及其以北地区,由一系列北东向的山地和间山盆地组成。自北而南为恒山——六梭山断块山地,广灵——灵丘断陷盆地,五台山断块山地,五台山山前拗陷盆地,系舟山溶蚀山地,寿阳——阳泉构造盆地等。山地的基底为前震旦纪岩系,上部露出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海拔高度一般大于2000米,相对高差超1000米,为全省海拔最高和高差较大的山地。山体多北部翘起,以大断裂与盆地相接,北坡陡峭,沟谷深切;南坡则较和缓,少见岩壁。各山间盆地,填充了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晋东南山地和沁潞高原。本区东和东南是太行山,西北为系舟山,西为太岳山,西南为中条山,除系舟山外,其余山地都是背斜构造,外围多以大断层与华北平原和汾河中、下游平原及黄河谷地相接,高差从百米至千米以上。在周围山地之间是:一个起伏和缓、被抬升的构造盆地,被称为沁潞高原。周围山地除中条山西段出露前寒武纪变质岩外,其它多为寒武、奥陶纪灰岩。这里相对高差大,形成多级夷平面。山地的陷落部分形成盆地,如黎城盆地,由于溶岩作用,这里发育有多层溶洞和岩溶大泉。沁潞高原内部,受沁、漳、丹诸河的切割,增加了地面的起伏,但在构造上,却是一个宽阔的向斜。在向斜构造中有若干充填湖相沉积、红土及黄土的堆积小盆地。如沁县、武乡一褒垣、长治、高平、晋城和阳城等盆地。盆地中发育着已被分割的黄土原和黄土丘陵地貌,周围多为相对高度较小的中山。
2.中部断陷盆地区。本区位于省境中部,包括5大盆地。大同盆地:位于省境北部桑干河上游,地势较高,是一个向中心倾斜的洪积、冲积平原。忻定盆地:包括滹沱河上游谷地和忻州盆地,四周被云中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环绕,是山西中部断裂沉降带的一部分.太原盆地:盆地海拔700—800米,长130多千米,宽约40千米。盆地东西侧以断层崖与山地相接,断层三角面和复式洪积扇非常发育,沿断裂带有大型岩溶泉露出。盆地边缘可见到被分割的平顶黄土台地,被分割的平顶黄土台地,有的已被分割成丘陵。临汾盆地

中国历史名人殊荣的故事

:盆地海拔400—600米,由于汾河的侵蚀、堆积作用,在河床两侧形成多级阶地。阶地上有明显的冲沟发育,山麓有洪积扇。运城盆地:盆地海拔350—500米,地处中条山山前断陷带内,以运城盐池最为低洼,最低处仅324.5米。盆地在构造上是一个强烈沉降的盆地,地表全为新生界地层覆盖。除沿中条山麓一带有由粗粒物质组成的洪积扇外,大部分以淤泥质湖相沉积为主。地势低洼,湖泊较多。
3.吕梁山地和晋西北高原丘陵区。本区位于汾河谷地以西,包括一个山地和一个丘陵区。吕梁山地:北起管涔山,南到龙门山,为吕梁复背斜的核心部分,南北长300千米,东西宽约30—100千米,是山西最大的山系。该部为古老变质岩及寒武奥陶系石灰岩组成,两翼为石炭二迭系砂页岩。山地分割破碎,覆盖黄土的宽展河谷往往深入山地,贯通东西。东坡较为陡直,森林茂密;西坡较为和缓,逐渐为黄土丘陵区。
晋西北高原丘陵区:本区基本上是一个拗陷沉降区,沉积了寒武、奥陶、石炭、二迭各系及中生界地层;新生代以后,有三趾马红土和黄土沉积;还有因火山活动,形成了左云、右玉北部的熔岩台地和牛心山、小南山以及浮石山等火山锥。整个地区是一个起伏和缓的高原丘陵区,海拔在1300—1500米,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下,北部黄河水系的苍头河流域,地面切割轻微;南部为海河水系流域,各河对地面切割较强,比较破碎。
4.晋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本区位于山西的西部,有以下3类地貌。神池、五寨、奇岚一带,海拔1500米左右,三趾马红土和黄土覆盖在石灰岩组成的宽谷缓丘上,但仍大体保持了古地貌起伏的特征。气候干燥多风,植被遭到破坏风蚀严重,局部地区出现沙丘和沙地。
偏关至柳林之间,海拔1000—1300米,由于河流的长期侵蚀切割,地表支离破碎,以峁状黄土丘陵为主。离石、中阳、石楼、永和一带,黄土丘陵海拔1000—1200米,相对高差仅100—200米,以梁、卵状黄土丘陵为主,局部地区可见到小块黄土塬和小块塬面。
本区南部的隰县、蒲县、大宁、吉县、乡宁一带,黄土沿着向黄河谷地倾斜的原始平原发育。由于地面坡度小,黄土堆积向黄河谷地倾斜的原始平原发育,黄土堆积厚度很大,形成黄土塬,经流水侵蚀切割,地面破碎,已发育成黄土残塬,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地理环境不同,对耕作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山地、丘陵坡地要求犁结构小巧,在耕作过程中转动灵活,因而犁体结构就简单。平原、盆地地势平缓,犁在耕作时的转动有很大的空间,对犁的要求就是犁的稳定性要好,犁垄要直,因而犁的结构相对要复杂。山西境内总的来看,东部山地和西部山地以忻州山地犁型和乡宁木犁型为主,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大同盆地、上党盆地以平陆铁辕犁型为主,有少量的太原小店木犁型和乡宁木犁型。太原盆地、忻定盆地以太原小店木犁型为主,有少量的平陆铁辕犁型和忻州山地犁型分布。
(二)土壤条件的不同。犁耕作为一种破划土的运动,那就必然与土壤的质地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的土壤类型对犁的结构要求不同,为了适应不同的土壤类型,犁的形制也必须产生变化。
根据1979—1983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山西土壤分类系统划分为12个土类,53个亚类。土类有褐土、栗钙土、栗褐土、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风砂土、火山灰土、石质土、粗骨土、亚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潮土、沼泽土、盐土、水稻土等。其中,褐土占山西耕地土壤58.7%,栗褐土占14.88%,潮土占13。3%,栗钙土占3。08%,水稻土占0.16%。[5]山西地处沿海湿润森林气候向内陆荒漠干草原气候过渡带,为海洋系列和内陆系列交汇处。山西全省地形东西较窄,南北斜长,由南向北为暖湿带到温带两个气候带。土壤水平分布的地带性规律,表现为纬度地带性明显。山西境内中南部为干旱半湿润森林草原褐土地带;吕梁山以西是从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栗褐土地带;北部为半干旱草原栗钙土地带。
山西全省土壤垂直分布,大致在海拔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1600—2200米为山地棕壤,16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高阶地为褐土、灰褐土、栗钙土分布地,盆地内较低部位及河谷两岸有草甸土和浅色草甸土。地带性土壤为褐土、灰褐土和栗钙土[6]。褐土主要分布在吕梁山以东、恒山以南高阶地和丘陵区,是省内最好土壤。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间韩侯岭为界,以南是碳酸盐褐土,以北是淡褐土。碳酸盐褐土粘化程度较高,尤以土层中部为甚,耕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强。淡褐土较碳酸盐褐土有机质含量少,质地较粗。恒山以北为栗钙土。吕梁山以西、昕水河以北黄土丘陵区为灰褐土,土质疏松,侵蚀严重,土壤肥力低。本省各主要盆地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之地有盐碱土,以大同盆地面积最大,次为太原和忻州盆地。50年代以来,部分盐碱地得到改良。
由于褐土、栗褐土和栗钙土的结构的不同,土壤的疏松度发生了变化。根据山西全省土壤水平分布状况来看,吕梁山以东、忻定盆地往南的广大区域以平陆铁辕犁型、太原小店木犁型和忻州山地犁型为主,吕梁山地区则以乡宁木犁型为主,雁北地区则以平陆铁辕犁型为主。
(三)作物类型。不同的作物对犁耕技术的要求不同。许多流传下来的农业谚语中略见一斑,如:“深包谷,浅糜子,胡麻种在浮皮子”,“棉花一条根,只要犁得深”,“豆子一条根,只要犁得深”,“犁田多一寸,谷穗长一寸”,“麦种有五土:犁在深土,耙出油土,种在湿土,锄在浮土”,[7]等等。从农业谚语里可以看出,小麦、棉花、豆类、玉米等作物要求深耕。由于深耕对作物生长有很多好处,但深耕对犁耕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犁的形制因耕作的深度不同而应有变化,深耕要求犁体的稳定性好,犁铧要厚,铧面要平,便于吃土,能够承受强大的拉力,而且要有犁壁,便于翻土。谷子、糜子等要求浅耕,则犁铧要薄,不一定要安装犁壁,犁铧面突起,可以起到翻土、开沟的作用。
根据山西全省农业区划,晋中盆地以种植小麦、高粱、秋杂粮为主,晋南盆地以种植小麦、棉花为主,晋北盆地以种春小麦、春玉米、马铃薯、甜菜为主,太岳山、中条山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晋东南盆地以玉米、小麦、谷子、线麻为主,太行山区以玉米、谷子、豆类等杂粮为主,晋西黄土丘陵以玉米、谷子为主,吕梁山地区以谷子为主、次为玉米等,晋西北防风固沙地带种植莜麦、马铃薯、胡麻、豆类、谷黍等杂粮作物,五台山、恒山地区以谷子、马铃薯、玉米、豆类为主。
通过作物类型对犁耕技术的要求和山西省农业区划布局的分析,可以看出,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的地区,用平陆铁辕犁型和太原小店木犁型比较适合,种植谷子等杂粮的地区用乡宁木犁型或忻州山地犁型比较适合。这也和前面的分析相吻合。
(四)人口的迁移与传播。由于山西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农耕文化区与游牧文化区的过渡地带,古代商业贸易发达,同时,山西北部是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国家屯垦戍边的主要场所,因此,人员的交往频繁。作为犁耕技术传播载体的人,在犁耕技术的传播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商业贸易是人口迁移、交流最直接传播方式。人们通过商业活动,沟通信息,交流物资,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将发达地区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欠发达的地区,这符合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流向规律,即文化和科学技术总是从先进的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或者是最先发明科学技术的地域向空白点的地域流动。山西地区古代商业贸易发达,人员交流频繁,很容易将山西发达的文化、科技带到山西以外的地区,同时也可以将外界的先进文化和科技带到山西.隋唐以后,随着中国农业重心的南移,山西先进的科技,其中包括犁耕技术传到南方,促进了南方农业生产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南方地区根据自身的农业生产环境特点,对北方传播来的工具进行改进,使之适应本地区的农业生产的需要。反之,南方的一些耕作技术和工具,如果适合山西农业生产环境的,则由商业活动和人口的迁移将这些耕作技术和工具带回山西。山西地处农牧边缘地带和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为商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种种可能与机遇。山西北部的边境贸易由来已久。秦汉时期,山西出现发达的商业城市,与匈奴进行商业贸易。曹魏时期,常与鲜卑族“通胡市”。隋唐五代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宋代河东地区商业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官方的榷场交易和民间的走私交易。宋初主要是对辽贸易、宋夏贸易。元朝空前大一统局面的开创,一大批善于经营商贸的西域人进人中原,带动了中原地区的商业贸易活动。明朝与蒙古各部进行贸易。大同紧邻蒙古核心地带,是明朝马市最繁荣的地方,推动了山西经济的发展,使山西的商业贸易表现出独特的北方色彩。
战乱或者人员自由流动,也是犁耕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南移,就是因为战争的原因造成的。一次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第二次是唐代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这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移都与山西有关,特别是后两次,人口南移遍及山西全境。
第3个人口的传播途径是山西北部的屯垦戍边。从秦朝以来,山西北部是中原和关中封建统治集团为了抵御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的侵扰,以驻军屯垦的形式,驻守边塞。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明代。其中最重要的屯垦时期汉代、曹魏时期、唐代、宋代、明代,也就是说,自秦汉以来,只要是中原汉族统治者当朝的时期,屯垦戍边就成为必需的国策。屯垦官兵戍边时,如果没有战事,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垦荒田,与山西北部的当地农民一起从事农耕活动。由于屯垦戍边的官兵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带来各地先进的农耕技术,并应用于山西当地的农业生产。
(五)人们使用耕犁的习惯不同。人是环境的动物,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地方形成了一定的风俗习惯后,包括农事耕作在内,如果没有外力的强有力刺激,是很难让人改变其固有习惯的,而且这种习惯代代相袭。这一点在犁具制作的技师身上,则更为明显。中国农村传统的习惯是“师徒相授”,即师父怎样教,徒弟怎样学。至于徒弟的日后创造,只是在师父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犁具进行改进,使犁具更加适应田间生产的需要。因此,在山西,人们可以看到古老的镪犁。如果将运城木犁与山西平陆枣园汉代墓出土壁画中的犁耕图中犁相比,别无二制。从结构上来讲,平陆铁辕犁型应该是在运城木犁的基础上加改进;乡宁木犁型和忻州山地犁型应该是在古老的镪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太原小店木犁型和南方的曲辕犁的结构一样,应该是南北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1期。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南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考古》,1980,3期。
[3]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侯马北西庄东周遗址的清理》,《文物》,1959,6期。
[4]山西省文管会:《山西平陆枣园村壁画汉墓》,《考古》,1959,9期。
[5]张经元主编:《分布》,《山西土壤》(第1篇,第3章,第2节),科学出版社,1992年。
[6]张经元主编:《分布》,《山西土壤》(第l篇,第3章,第2节),科学出版社,1992年。
[7]农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农谚》(上、下册),农业出版社,1986。

Analysis on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Farming Ploughs in Shanxi Province


Hu Zexue
(China Agricultural Museum, Beijing 100125)
Abstract: Shanxi, with the unique geographic loc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ffected by the local society, history, geography and folk customs, there were many styles of traditional farming ploughs, adapting to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hanxi. In the big famil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rming ploughs, Shanxi plough has its ow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ve greatly enriched the contents of Chinese farm ing culture.
Key Words: Shanxi, Farming Plough, Characteristic, Origin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北京100125)
原载《古今农业》2011年1月第187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22/550594.html

以上是关于忻州-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忻州-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9407.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