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华北农村的殖民主义掠夺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华北农村的殖民主义掠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华北农村的殖民主义掠夺
中国经济史论坛编者按;
最近黑龙江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激起国人的无比愤怒。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开拓团”的真相,本坛特转载刘克祥、吴太昌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中的有关部分。正如书中所指出的,包括“开拓团”在内的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华北农村的殖民主义掠夺,是“极端贪婪、疯狂、野蛮和惨无人道”的。这将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本质,也是对为侵略者树碑立传的汉奸行径的一种鞭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和热河,建立了汉奸傀儡政权伪“满洲国”,随即进攻和蚕食华北,假手汉奸政权实际控制了冀东和察北地区,开始和加速了对这些地区农业和农村的殖民主义掠夺。
日本对东北、华北农村的掠夺,不是普通的殖民主义强盗行径,而是有其明确和长远目标,周密方针、计划和具体措施。日本帝国主义不仅要把东北、华北作为日本国内的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供给地。国内工业品的销售市场,还要把它充当侵略和占领全中国乃至亚洲、全世界的后方基地,并解决日本国内和朝鲜的人口过剩问题,从而使得这种殖民主义掠夺极端贪婪、疯狂、野蛮和惨无人道。
(一)对东北农业和农村的摧残与掠夺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农业、农村的掠夺早在1904年日俄战争后就开始了。“九一八事变”后,为了使这种掠夺永久和“合法”化,日本于1932年炮制成立了伪“满洲国”,同年9月签订《日满议定书》,规定凡是日本要求获得的“特殊权利”和重大掠夺事项,都由伪“满”签字授予,提供“法律依据”。
为了对东北农业、农村进行全面掠夺,将东北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纳入日本国民经济轨道,确定了“日满经济体制”,实行日“满”经济一元化和日本工业化、“满洲”原料化的经济分工。同时将华北作为日“满”商品输出地和过剩资本投资地,作为“日满经济体制”内部膨胀的“消化器”。[1]为了推行“日满经济体制”,日伪于1935年签订《日满经济协定》,在长春设
搜索搜索中国历史故事
立“日满经济共同委员会”,规定日“满”两“国”政府在处理两“国”之间的经济和监督日“满”合办的公司业务时,必须咨询该委员会的意见[2],实即伪“满洲国”在处理上述事项时,必须听命于日本主子。这就使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切掠夺都能够得心应手。
1.移民圈地与土地掠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即通过“韩民移满,日民移韩”的方式,向东北实行间接移民[3],认为只有推行“农业移民”,才能直接掠夺到自己“所缺乏的物资”和“所需要的资源”。[4]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加速移遣韩民的同时,开始向东北直接移民。日本拓务省一直设有拓殖训练机关,于“九一八事变”后,又设立第一、第二两个拓殖所,训练学生并移赴东北垦殖。到1932年,东北已有日本移民26万余人。同年,日本拓务省及“满洲移民研究会”拟订了向“新满洲”移民的《殖民计划大纲》,公布《拓殖法》,并同伪满洲国合组“日满移民会社”,负责募集移民,准备和分配耕地,处理移民垦殖问题。自此,大批有组织的日本“开拓团”陆续进驻各地。为了提高移民的“自卫”能力,减轻对移民的保护负担,日本开始移遣受过严格训练的在乡军人。[5]日本政府还规定在5年内,每年移殖数万户在乡军人家族,在东三省各地组织日人独自的村落,并发给枪械弹药,一旦有事,即将全体移民编为军队。1933年6月,日本陆军省开始训练移民团,武装全部移民。
除上述移民外,还有教团移民、渔业移民和铁路沿线移民等。教团移民方面,1934年募集国内天理教民移殖东北;渔业移民有“渔业移民团”,并计划在东北北部建设“家族移民村”。第一次募集渔民500户,移殖同江、锦江等沿江地区,1935年春节开江后,即以机器大规模捕取江鱼,贩行东北全境。还准备在松花江、混同江、黑龙江交汇区筹建一家大型江鱼罐头公司,产品销往世界各地;铁路移民主要移往日本新建的吉敦、敦图、拉宾、锦承各路沿线。为此在日本国内特设“铁路附属地移民指导部”,预计15年内向这些地区移住20万个家族。[6]
到1936年7月,东北的日本移民共达717795人。但日本政府嫌移民速度太慢,于1936年设立“满洲拓殖股份公司”,制定了20年移民100万户500万人的计划。移民分为甲、乙两种:甲种移民由政府直接派遣;乙种移民由民间进行。共分4期,人数逐期递增:首期10万户,二期20万户,三期30万户,四期40万户。首期于1937年开始,预定当年移民1.2万户。
为了统制和加速朝鲜移民,日本于1936年设立了“鲜满拓殖股份公司”和“满鲜拓殖股份有限公司”。前者是投资公司,后者是事业公司。“鲜满”资本2000万元,其中1500万元是“满鲜”的总资本。加速朝鲜移民的目的不仅是解决朝鲜农村过剩人口问题,将移民作为朝鲜的“安全阀”,而且要将每年流往日本的十几万朝鲜人转往东北,解除由此而加重的日本社会负担。[7]到1936年6月,东北共有朝鲜移民857701人。日本和朝鲜移民合计1575496人。[8]
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移民的重要目的,是直接霸占和掠夺土地。它们已经在军事、行政和经济上占领了整个东北,但还不满足,还要把农田和土地从中国农民和居民的手中一亩一亩、一分一分地掠走,交给日本公司、移民家庭所有和无偿使用。日本在移民到达之前,即在该地设立“拓殖办事处”,以伪县长为“处长”,伪县参事官(日本人)为“副处长”,疯狂圈占和准备土地、房舍。掠夺的手段,从“商租”、低价勒买、强行没收到毁契霸占、抵偿债务、驱赶、屠杀原地居民和大面积圈占,无所不有。
为了土地掠夺有组织、有步骤和堂而皇之地进行,日伪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法规和计划,采取了一系列严密而残暴的措施。伪满政府先后设立“土地局”和“地籍整理局”,对全东北13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71万平方公里田野、3000万宗民地进行了所谓“整理”。通过“整理”,剥夺农民地权。又以处理旧有官、公地为名,将所谓清皇室残留地、吉林旗地、驿站地、官仓地、奉天官地、东省特别区官地,以及“国有荒地”、“国有林”等,全部“清理”出来,以供日本移民使用。1932、1933年,先后颁布了《外人租用土地章程》和《商租权登记法》,前者规定“外国人(即日本人)在东北可获得永久承租权”;后者规定日本人在东北农工商需用土地,得以自由“商租”,租期30年,而且期满后得延长。实际上也是永租权。1932年,日伪共同成立“日满土地开拓公司”,专职从事东北土地掠夺。[9]东北土地的管理,各县原设有土地局,1934年,日本关东军认为,土地局已不适应形势需要,必须废弃,另组织“强有力之土地统制机关”,专责执行土地政策和全满土地的测量和民有土地的清丈。[10]因东北在开垦过程中,土地登记均有浮多,于是日本侵略者令伪满民政部土木司重行测量清丈,清得的土地,悉数没收充公,以供日本、朝鲜移民使用。清丈前,由伪满民政部派员赴各县进行土地调查,从1934年9月1日起,实行不动产登记,限令年内报齐,并包藏祸心地规定了业主除自行填报不动产的种类、亩数、座数、四至及自拟价格外,还须注明三年内的产量以及各年天灾状况,房屋则注明建筑年代及渗漏状况。
不动产登记甫毕,日伪即于1935年2月开征“不动产价值税”,报价高者多纳税,报价低廉者则由日伪按报价收购,以供“拓殖”之用。同时,日本拓务省与伪满政府合资设立“土地保有会社”,资金2000万元:满铁、东洋拓殖会社、东亚劝业会社提供现金1000万元,伪满政府以指定土地为资金1000万元,这些土地即来自清丈所得。[11]原本属于农民的土地,现在又变成了“购买”农民剩下土地的资本。
掠夺手段方面,“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主要采用“商租”(实即强租)手段掠夺土地。“九一八事变”后,除继续“商租”外[12],更多的是采用低价强买、暴力夺取和大面积圈占。如1933年,日寇第十军团在黑龙江阿城县强买土地14500町步(合14500公顷);1934年廉价收买了虎林县农民的全部土地;同年四五月间,日本组织第三次武装移民团和天理教武装移民团,又将黑龙江依兰等肥沃区7县作为移垦区,强制收买各县土地320万亩。[13]1935年2月,伪满开征“不动产价值税”后,许多报价低廉的土地均被日本侵略者按报价“收买”;1937年,日本人在黑龙江汤原县“收购”土地42万垧(合420万亩);另外,日本为铁路“自卫”队,在辽宁阜新县强购土地488垧(合4880亩),以供25户武装移民使用[14],辽宁安东农民,也被迫低价将土地卖给日本侵略者。[15]
还有暴力强占和大面积圈占。“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寇就开始在沈阳、富顺、辽阳和海城等地,分文不给,暴力圈占土地。[16]1933年10月,日本向黑龙江武装移民,圈占佳木斯附近200公里的生熟耕地,作为移民垦殖区。[17]1934年勘定和圈占辽宁浑河、太子河两岸土地100万亩,作为朝鲜移民区。[18]同年10月,强占黑龙江穆棱县民田2万垧(合20万亩),并强“借华人房屋,供日本移民居住”。[19]辽宁旅大地区,到1935年,被日本掠夺的耕地占全部耕地的36.1%,被掠夺的荒地山林占78%。[20]按照百万户移民计划,日本移民需占地1000万町步(约合1000万公顷),伪满政府准备提供的土地更达2650万公顷。当时全东北耕地面积约为1500–1600万公顷,加上1300–1400万公顷的可耕荒地,共计3000多万公顷,这就是说,东北绝大部分耕地和荒地都将落人日本帝国主义手中。
为了整村成片地掠夺农民耕地和日本移民集中居住,1933年后,日伪又在各地强力推行“归村并屯”政策,将分散居住的农民强迫迁至指定的“集团部落”。原村限期拆除,逾期烧毁。腾出的土地全部没收,改为“开拓地”,分给日本“开拓团”移民,或者充当军用。如吉林舒兰,1935—1941年迁入日
中国历史上能够警醒后人的故事
本“开拓团”13个,计1597户、5594人,强占60个自然屯、16.5万亩耕地。1933年后,勃利等县还在县公所内设立“开拓科”,专职掠夺耕地和粮食,供给日本“开拓团”。同时封锁山林、河川,断绝农民的渔业、副业生路,将其慢性消灭。未及迁移的农民,则作为日本移民的“附庸”,充当其佃户、长工和苦力。[21]
这类移民用地,不论是圈占还是购买,实际上都是无偿占有。据统计,伪满政府和日本满拓会社为移民准备的2000多万公顷耕地中,46%未支付地价。即使付价,也微乎其微。当时所定的标准是,民有熟地每公顷80元,“荒地”8元[22],“国有地”4元,还不到时价的1/10。实际支付的价格还要低。如黑龙江饶河为熟地每亩2—5元,“生荒”0.3元,有的还不够领取地价的往返旅费。[23]据统计,满拓会社从其前身满鲜拓殖会社继承的235万余公顷土地,价款为2470余万元,每亩只有7角钱。即使如此,所付地价也不是现金,而是不能流通和兑现的“储蓄券”。[24]
无论是“商租”、收购、圈占,也无论是荒地、熟地,官地或民地,都是强制夺占。否则以“通匪罪”处死。在武装移民和圈占过程中,更是动用飞机、大炮、机枪,整村整村地驱赶和屠杀原地居民。1934年3月,日本侵略者在向依兰土龙山地区武装移民时,出动部队千余人,轰炸机10余架以及大炮、机关枪,对无处撤离的农民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把土龙山附近17个村庄轰为平地,轰毙农民5000余人[25],在整个依兰县,日本武装移民团在掠夺民田过程中,共屠杀农民2万余人,被迫迁离而无家可归者数十万人。[26]在某些移民区,被允许留下的中国农民则沦为日本移民的佃户,受其残酷奴役和压榨。据统计,日本移民和满洲拓殖会社雇用或租给中国农民耕种的土地共14万余公顷。[27]
2.农产统制、搜刮与人力、物力征发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武装占领、土地掠夺以及其他种种倒行逆施,加上世界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导致东北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和衰退。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更多的粮食和农产原料,以支持战争和供给日本国内需要,推行了所谓“农业开发”和农产统制政策,逐步把东北纳入直接为侵略战争和日本国内经济服务的轨道。
1933年制定的《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在其“农业开发”项下确定东北的发展目标是实现进口农产品的自给,增加一般农产品的输出。为此特别奖励日本短缺的棉花、小麦以及烟、麻、果树等的种植,棉花要求年产量达到1.5亿斤(合1.79亿市斤),小麦2000万石。对大豆、高粱、谷子、玉米等普通农作物的种植和品种改良,进行鼓励和指导。
日本和印度的通商条约废除后,原来印度供应的10余万吨棉花受到影响,于是日本决定这部分棉花完全由伪满供给。1933年春天,日本购买棉种,由伪满政府分发各省、县,勒令村民分种,并随棉种发放贷款,秋后用棉花偿还本息。同年9月,日伪共同设立“棉花协会”,制定棉花改良的“十年计划”,决定辽阳、北镇和南满铁路沿线其他14县为棉花栽培区。又在锦州设立试验区,要求10年内,种植面积达到3000万公亩(合445万市亩),产量达到1.5亿斤,面积和产量都增加5倍。1934年春,还从美国购人棉种3万磅,分发上述14县的“棉花合作社”,对领种植棉的农民接济若干春耕资金,本息在秋后偿还。据说东北农民在威胁利诱下,改种棉花的很多。1935年4月,日伪复成立“满洲棉花股份有限公司”,资本日金200万元,对棉农进行统制。[28]
对亚麻、烟草、甜菜和供给日本食料的稻米,都鼓励种植和统制收购。亚麻由三井洋行出资600万元,设立满洲亚麻株式会社,指定北部植麻,南部织布。北部各地设制线工场,并对其附近(一日行程以内)农家贷放种子,俟收买原料时,从麻价中扣除;南部则在沈阳、大连设织布工厂。哈尔滨还有日人设立的小型亚麻公司,制造麻袋、绳索,以供运粮需要。烟草种植则是为了抵制英美烟草公司的出口,由东亚烟草公司竭力扩充,种者也渐多。
制糖原料的甜菜、供给日本食料的稻米,也无不鼓励和强制种植。
在旅大地区,日本还强占中国农民的大片肥地栽种果树。据统计,1936年,在旅大栽果树建果园的日本人达326名,占旅大果农的10%,果园面积(1582町)和产量分别占总数的32.3%和40.1%。[29]
对原来产量大、商品率高的大豆、高梁等农产品则采取严禁出口和限价征购的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东北虽然农业歉收,但粮价日跌。日本侵略者趁此机会,一面由日商在哈尔滨大宗收买特产物,一面在辽宁辽阳、昌图、海城等县限价强购高粱。原价每斗2元多的高粱,日本限定每斗6角的官价强迫农民出售。如存粮不交,即以犯法论罪,因不愿卖粮而被枪毙的人数很多。最后各县所产高粱都被日本侵略者运走。同时日本还假手傀儡政府和汉奸,以提高农产价格和举办平粜、救济民食为名派员赴各地大批收买谷物。[30]为了搜刮粮食,日本侵略者又发放“股票”,所购粮食按市价加倍,用股票收买。所有粮食只付1/10的现金,其余全给股票,美其名曰鼓励农民投资,用以建设环满铁路,名为“人民铁路”。这样,东北粮食被日本侵略者用空头股票尽数收买。[31]次年春天,各地普遍发生米荒,农民不得不以两三倍以上的价格购进粮食,无不损失惨重。[32]
家畜方面,对马和羊也都无不统制和搜刮。因马匹关系军用,各县设“马政局”,调查统计境内的养马户和马匹数,指导马种和饲养方法的改良,预防马疫传染。马分为耕马、骑马,骑马调查尤细,并得遵“马政局”令随时征用。绵羊则特设“日满绵羊协会”,资本200万元,作为繁殖绵羊的直接指导机关。拟以10年为期,谋求绵羊的改良和增殖,以取代原来由澳洲供应的1亿元羊毛的需要。[33]
还有毒品鸦片。日本侵略者为在精神和肉体上摧残华人,彻底灭亡中国,在东北和热河极力扩大鸦片种植。当时有报道说,日本侵占东北后,“各种农作产量均见减退,但是有一样增加了,这就是鸦片”。1934年东北(不包括黑龙江)和热河鸦片种植面积为35万亩以上,1936年仅热河一地,烟地即达600万亩以上。[34]日本侵略者规定,鸦片不许私卖和转运,一律由专卖公所收购和专卖。敌伪一面扩大种植,一面广设专卖机关,于伪都长春设总署,沈阳、永吉、哈尔滨、齐齐哈尔、承德设专署,辽阳、营口、锦县、依兰等12处设分署。此类专卖机关除收税外,主要是收购、贩卖以及制造烟膏、烟具,至于小卖所更是遍布各地乡村。热河则各地鸦片商联合一起,成立“大满公司”,专事收买热河专卖公署管辖区内所产鸦片。专卖公署极力压低鸦片价格,农民往往无力偿还春耕贷款和烟捐亩捐,即使这样明年还得种。日本侵略者规定,今年已报的鸦片种植亩数,明年不得减少,农民走投无路。[35]
日本侵略者在统制、搜刮农产品的同时,又肆无忌惮征发劳力和各种物资。东北、热河等地日本驻军的粮秣都必须由当地农民负担。日伪又强征壮丁、民伕和骡马、车辆运输军需,修筑军用公路。凡是壮年男子,都须征发。农民必须赶着自己的牲口,拉着自己的车,去替日本侵略者运输各种军用物资,而且征用的牲口大都不予归还,农民的劳力、粮食、牲口都被搜刮一空,连伪“满”政府也不得不承认:“各地粮食已被劫殆尽,牲口亦几乎绝迹,各地农民的损失实不胜计”。[36]农民“只能饿着肚子看着他们(指13寇)的马吃着搜罗去的粮食”。[37]日本侵略者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甚至强迫农民将秋禾割尽,完全把东北农民赶上了绝路。[38]
日本“开拓团”、“开拓农场”和其他各类日本移民的土地,以及日本侵略军、日本所掠工矿企业的农场、菜园,也都是征派或“雇用”中国劳工耕种。如1936年,日寇将黑龙江鹤岗县的大部分土地圈给日本“开拓团”,雇用中国人充当长工、季节工和临时工进行耕作。1937年,仅东北、海东两村即雇有中国长工727人。1937年、1942年,日资南岗采煤所、陆镜开发事务所、关东军南大营在鹤岗先后建有“西农园”、“东农园”和关东军等多处菜园,占有菜地近千亩,全部征派中国苦力耕种,产品专供日本人。这些中国雇工、苦力所受奴役、剥削和虐待十分残酷,境况异常悲惨。如上述鹤岗长工,每人必须耕种40亩土地,劳动量和劳动强度已大大超出正常劳力所能承受的限度,但还不给现金报酬,只允许自种2垧薄地抵充工资。这样,长工实际须种60亩地,相当成年男子耕作面积的2倍以上,而且还不管饭食,不准进屋,夜间只能在不遮风雨的茅草棚栖身。[39]由于过度劳累、冻饿,一个健壮农夫短短两三年间就会被折磨而死。
(二)对华北的农业掠夺
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东北、并对东北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加速了向华北的渗透、蚕食和农业掠夺。
日本侵略者认为,占领东北后,虽使日本国内的原料供应问题有所缓和,但尚未完全解决,而且,东北市场已臻饱和,短期内难以扩大。日本原料和市场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是进攻和独占华北。华北是日本“最好的新殖民地”。[40]
于是,日本帝国主义一方面加紧对华北进行领土蚕食,相继占领察哈尔、冀东,策动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迫使中国军队退守到北平郊区;另一方面加紧了对华北的经济渗透和掠夺,调整对华北的经济侵略方针,将原有的“中日经济提携”推演为更具体的“开发华北经济”。为此,满铁设立了以专门“开发华北为目的的兴中公司”,独占华北市场,将整个华北经济完全与日“满”经济铸成一体,建立“日、满、华北经济体制”。
1.植棉推广与棉花统制、掠夺
日本对华北农业掠夺的一个重点是棉花。日本的棉纺织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1/4左右,但原料棉花主要靠进口,常年占进口总额的30%以上。日本力图将东北作为其棉花供应基地,但因气候关系,东北大部分地区不适宜植棉,年产量仅70余万担,除供当地消费外,所余无几。因此,日本遂将其目标移至华北。1933年日本占领察北和冀东大片土地后,加速推进在华北的植棉计划。大阪兴业公司专门成立“植棉委员会”,在河北迁安、昌黎等10县设立植棉分会,决定占地30万亩,出资100万元,扩大棉花种植,并向农民提供种子,约定收获后给价收买。日商纺绩同业公会也于同年8月发起成立“山东棉花改良协会”,次年即从朝鲜运去棉种3.5万斤(合4.2万市斤),在张店及其他10余县播种。[41]日本还制定了更庞大的计划,要求华北各省(包括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江苏北部)至1936年,植棉至1200万亩以上,而且限种美棉,以符合大阪各纺织厂的需要。棉花种植期间,请日本专家指导,棉种由日本经纪人散发。从1934年起,津浦、平汉两路沿线农民所接受的此项棉种,不下500万磅。1935年“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后,天津日本驻屯军与汉奸政权合作,在统制察冀两省农村的同时,投资2000万元,派遣日籍农村指导员,诱使农民合资植棉。在遵化,日人更唆使大批汉奸,鼓动农民将所有地亩改种棉花。这样,华北一些地区的棉花生产,已被直接控制在日本侵略军手中。日本外务省也直接参与对华北棉花生产的改进和统制,派员在河北丰润等地设立农事试验场,跟“兴中公司”共同负责。外务省还和满铁共同出资,派遣技师分赴各地农村督促生产,向朝鲜总督府借得种子10万斤(合11.9万市斤),在冀、鲁、晋三省试种,每省贷给农户费用3万元,其中山东更是统制和掠夺的重点。外务省特令济南总领事向山东当局交涉,在胶东租进农田,募集农民佃种,培植改良棉种。一些日本资本家还在江苏、山东等省沿海地区变相收买田亩,勒令农民植棉。[42]
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扩大,对华北棉业的统制和掠夺也更为变本加厉。1936年8月,日本政府第69次会议,通过对华实施预算400万元案,设立天津、青岛农事试验场改良产业科学试验所,以谋求增进棉花产量,改良品种;同时,拓务省同大阪资本家商洽设立“华北棉花协会”,拟在天津、济南等地设10余所农业试验场,以增加华北棉花产量。紧接着,日本宣布华北棉花五年计划,以“中日合作”的方式,由日本外务省出资600万日金作为开辟农牧场资本,以二成作棉业借款,在冀东敌伪管辖区域内划定通县、丰润、玉田、迁安、滦县、香河、遵化、抚宁、昌黎等县几万顷土地,为“兴中公司”试验植棉的农场,通县更派军队强迫农民植棉。[43]
直接统制华北棉花的组织机构也愈益繁多和庞大。除上述各组织外,日本设在天津的“华北农工业研究所”也研究改良棉种,并设有信用组合、贩卖组合等会社;日本纺织业组织的“华北棉花协会”,主要目的也是统制棉产,日本拓务省设有“东亚棉花绵羊协会”,目的是开发棉产,改良羊毛,统制华北棉花、羊毛事业;1936年9月,还以中日“合办”的名义,成立“棉业公司”,由“兴中公司”给予技术援助,“兴中公司”还准备用日满棉花协会、山东棉花改良协会,合组“东亚棉花协会”。日本外务省则建议出资日金1000万元,在天津设立大型棉花堆栈公司,作为统制棉花购买的中心[44],以期将华北棉花一网打尽。
2.农田、劳力掠夺和财税、军事征发
为了推广和扩大棉花种植,日本侵略者采用各种手段掠夺农田。如“兴中公司”在天津迤东军粮城地方收购土地四五万亩,作为植棉区,试种美棉,并在天津建筑棉花仓库,向河北各县收购棉花;日本驻天津领事馆,通过汉奸冒用中国人的名义,在天津偷买土地,开设“华北农场试验所”,并设场植棉。[45]又有日本人以5000万元在天津组织“大众农业公司”,并在军粮城北塘附近租妥农田3万亩。据说天津、塘沽一带沿海河两岸膏腴之地,以及天津市内地皮多被日本人买走。唐山、大沽、秦皇岛、玉田、遵化等处,都经常有日本人收买农田。有人说,日本在华北实际上已获得土地商租、购买和租赁的自由权。“冀东的农民从此不但是牛马般的佃奴,而且也要做亡国惨痛下的异族佃奴了”。[46]
劳力掠夺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一方面驱赶在东北谋生的关内劳工,禁止关内农民进入东北;另一方面,又在华北地区采用种种欺骗和威逼利诱的手段,招募劳工出关。从1933年起,大批日本浪人和汉奸在“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的保护下,分头在北方各省招工和拉夫。仅1934年,被招募的劳工就有38.8万人。[47]在天津日租界和塘沽、威海、青岛、烟台四地都有日人招募劳工的活动。天津日租界的“三共公司”,即专事经营代雇劳工及运送事宜。1934年天津招募的修路劳工达16万人,1937年春天,天津登记出关的劳工达16.6万余人。塘沽出口劳工最多时,每天总在千人以上。1937年,日本还派遣多名汉奸到河南灾区收买农民出关做工。劳工出关,照例由日本大东公司售给所谓“人国证”。由于出关劳工众多,“人国证”价格猛涨,由1936年的3角钱涨到次年的1元钱。[48]
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严禁内地劳工出关,而要另行招募,是害怕自动出关的劳工在关外有熟人和其他社会关系,不能像浪人、汉奸招募的劳工那样任意处置。招募时,浪人、汉奸以各种花言巧语和优惠待遇许诺,一出关,这些劳工立即变成了孤立无援、与世隔绝和任人宰割的一群。“他们简直不是工资劳动者而是纯粹的奴隶”,工资接近零,伙食是一天三顿量少质次的稀粥或臭高梁米饭,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条件恶劣,直到死亡前没有一天休息,动作稍慢,监工、工头和日本兵的木棒、皮鞭、枪托立即上身,甚至当“共产党”枪毙。晚上随地而卧,四周围以电网防其逃脱。他们只能日夜带着半饥半饱的肚子劳动着,一直到死。于是另一批新的劳工再从山东、河北、河南等省招募输送过来。如果是机密工程,为了防止泄密,工程完毕,即随地活埋,或投海淹毙,又或终身充当苦役,永远不能回家乡。[49]
在汉奸政权统治下的冀东和察北,劳力和粮秣、牲畜、车辆征用也十分猖獗。据1937年的统计,冀东22县除田赋等正税外,共有苛捐杂税423种,其中汉奸政权新增的73种,加重征量的249种,只有91种(占21.5%)是承袭未变。[50]在察北,汉奸政权更是家家户户抽抓男丁。青壮年编为地主保安队或正规军,老弱者驱使筑路、挖壕沟和运送粮秣。农家车辆大半征作军用,所有牛羊和马匹全部登记纳税,并禁止售卖。粮草一律禁止外运,除直接征派外,全部低价强制收购,所产池盐也全部归伪满洲国财政部专卖。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捐税,农民的田亩捐负担比从前加重了2.5倍以上。田亩苛捐外,又强制种植鸦片,其面积按地亩5:5的比例确定,即必须将一半的耕地用来种植鸦片。每亩缴烟捐5元,必须在播种前交纳,而且不能不种,否则依法治罪。[51]结果,所有农民均被洗劫一空,又不能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
注释:
[1] 方秋苇:《在日本独占压迫下的华北》,《新中华》1934年6月第2卷第11期,第31—32页。
[2] 《东方杂志》1935年8月第32卷第16号,第84页。
[3] 至1931年,已累计移遣韩民60万人,占垦稻田97万余亩(赵惜梦:《沦陷三年之东北》,天津大公报社1935年版,第70页)信。
[4] 日本学术振兴会:《满洲移民的必要及可能性》,转见顾明义等主编:《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l991年版,第342页。
[5] 1932–1935年间,这种被称为“特别农业移民”的在乡军人,先后移遣4批,共1813人(王检:《东三省日本移民的过去和将来》,《东方杂志》1933年9月第30卷第17号,第48页)。
[6] 王检:《东三省日本移民的过去和将来》,《东方杂志》1933年9月第30卷第17号,第47页。
[7] 李隆:《日本政府东北的移民计划》,《中国农村》1937年7月第3卷第7期,第53—59页。
[8] 《满洲经济年报》,第368页,见《中国农村》1937年7月第3卷第7期,第53页。
[9] 谢劲健:《九一八后日本对华之经济侵略》,《中国经济》1934年5月第2卷第5期,第5页;沈越石:《日军占领下之满洲》,《东方杂志》1934年10月第31卷第20号,第50页。
[10] 赵惜梦:《沦陷三年之东北》,天津大公报社1935年版,第137页。
[11] 赵惜梦:《沦陷三年之东北》,天津大公报社1935年版,第l37—139、141页。
[12] 如1932、1933年伪满《外人租用土地章程》、《商租权登记法》颁布后,日本在沈阳和富顺大量“租借”农民土地;日本原在哈尔滨地区“租借”的土地也得到了承认(参见龚德柏:《由万宝山案至大屠杀华侨》,《时事月报》1931年8月第5卷第2期,专文第81—82页;王检:《东三省日本移民的过去和将来》,《东方杂志》1933年9月第30卷第17号,第46—47页;张载华:《东北农村经济鸟瞰》,《新创造》1932年7月第2卷第1、2期合刊,
中国历史上浪漫故事
第153页)。
[13] 《虎林县志》,中国人事出版社1992年版,第l43页;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经济年报》1934年第1辑,第235—236页。
[14] 佟冬等主编:《东北经济掠夺》(14),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12—714、718—721页。
[15] 叶民:《东北劳动大众的亡国奴生活》,见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农村动态》,1937年刊本,第160页。
[16] 王检:《东三省日本移民的过去和将来》,《东方杂志》1933年9月第30卷第]7号,第47页。
[17] 赵惜梦:《沦陷三年之东北》,天津大公报社1935年版,第75页。
[18] 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经济年报》1934年第1辑,第235—236页。
[19] 《银行周报》1934年11月20日第18卷第45期,国内要闻,第4页。
[20] 顾明义等主编:《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l991年版,第343页。
[21] 参见舒兰、虎林、勃川、穆棱、饶河、汤源、鹤岗、甘南、德都、克山、嫩江、木兰、富裕、嘉荫、扎兰屯等县(市)新编县(市)志。
[22] 日本侵略者将农民因躲避日寇而未及时耕种的耕地,全都定为“荒地”(佟冬等主编:《东北经济掠夺》第14辑,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1页)。
[23] 《饶河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l992年版,第423—424页;佟冬等主编:《东北经济掠夺》第14辑,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13页。
[24] 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l995年版,第562页。
[25] 叶民:《东北劳动大众的亡国奴生活》,见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印:《中国农村动态》,1937年刊本,第158—159页。
[26] 陈正谟:《各省农民雇佣习惯及需供状况》,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1935年刊本,第80—81页;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经济年报》1934年第1辑,
朱子家训中国历史故事
第8章,第235—236页。
[27] 姜念东等:《伪满洲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0页。
[28] 杜修昌:《中国农业商品生产之发展条件》,《中华农学会报》1936年11月第154期,第39—40页。
[29] 顾明义等主编:《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l991年版,第349页。
[30] 方声:《九一八以后的东北经济》,《新创造》1932年6月第1卷第5期,第10—11页。
[31] 《银行周报》1934年4月10日第18卷第13期,国内要闻,第5页。
[32] 笑哲:《东北农村经济的今昔》,《东方杂志》1935年11月第32卷第22号,第104—106页。
[33] 赵惜梦:《沦陷三年之东北》,天津大公报社1935年版,第167—168页。
[34] 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经济年报》1935年第2辑第8章,第202页;赵惜梦:《沦陷三年之东北》,第31—32页。
[35] 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经济年报》1935年第2辑第8章,第202页;赵惜梦:《沦陷三年之东北》,第31—32、153—155页。
[36] 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经济年报》1934年第1辑第8章,第230—231页。
[37] 叶民:《东北劳动大众的亡国奴生活》,《中国农村动态》,1937年版,第158页。
[38] 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之暴露》,《中国经济》1933年4月第1卷第1期,第14页。
[39] 《鹤岗市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l990年版,第383页。
[40] 孙怀仁:《华北经济提携一瞥》,《世界知识》第5卷第5期,转见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延安解放社1939年刊本,第51—52页。
[41] 钱亦石:《九一八后日本在华经济势力的进展》,《申报月刊》1934年9月第3卷第9号,第8页;方秋苇:《华北棉花之前途》,《新中华》1935年11月第3卷第22期,第141—151页。
[42] 钱俊瑞:《谈中日植棉业合作》,《中国农村》1936年4月第2卷第4期,第14—15页;杜修昌:《中国农业商品生产之发展条件》,《中华农学会报》1936年11月第154期,第40页。
[43] 防如:《华北棉植业与棉纺业的透视》,《新中华》1936年11月第4卷第22期,第16页;何东辉:《华北军需资源与中日战争》,转见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延安解放社1939年刊本。
[44] 陈洪进:《走向典型殖民地经济的中国棉业》,《中国农村》1936年11月第2卷第11期,第23—25页。
[45] 《银行周报》1937年6月22日第2]卷第24期,国内要闻,第5页;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延安解放社1939年刊本,第57页。
[46] 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经济年报》1935年第2辑第5章,第140页。
[47] 叶民:《东北劳动大众的亡国奴生活》,见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印:《中国农村动态》,1937年刊本,第154页。
[48] 《津市“猪仔”公司之罪恶》,《劳动季报》1935年5月第5期,第133页;华超:《华工的出国和出关》,《中国农村》1937年6月第3卷第6期,第3—4页;《民间半月刊》1937年6月第4卷第3期,第18页。
[49] 叶民:《东北劳动大众的亡国奴生活》,见中国农村研究会编印:《中国农村动态》,1937年刊本,第154—156页;华超:《华工的出国和出关》,《中国农村》l937年6月第3卷第6期,第3—4页。
[50] 朱平:《冀东伪组织下的苛捐杂税》,《东方杂志》l938年8月第35卷第l5号,第38页。
[51] 任子寿:《傀儡伪组织统治下的商都农民》,见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农村动态》,1937年刊本,第132—134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22/550496.html
以上是关于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华北农村的殖民主义掠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华北农村的殖民主义掠夺;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9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