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炎黄文化-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

  • 炎黄文化,文化,日本佛教,龙文化,中国形象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14 23:03
  • 小虎历史故事网

炎黄文化-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炎黄文化-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


炎黄文化-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
炎黄文化-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

在欧洲历史上,中国龙曾被视为神圣地位的标志。图为1687年欧洲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一书中所载的孔子画像,此画上方配了一幅中国传统的“双龙戏珠”图案。
炎黄文化-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
炎黄文化-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

西方龙(Dragon)与中国龙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完全不同,西方龙是毒龙,是丑与恶的化身。图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根据欧洲的一个著名传说——“圣乔治屠龙”而创作的画作:《圣乔治与龙》。
特邀嘉宾
何星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学会常务副会长)
王 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郑筱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王 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世界各国的龙文化可分为中国龙、印度龙、西方龙三大系列


主持人: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世界文化视野来看,除了中国外,还有哪些国家存在龙文化?
王勇:龙年伊始,“龙卷风”裹挟大量中华文化信息在全球兴起,潜藏在一些国家文化脉络中的龙文化要素渐次浮现,一个传承有序且内涵丰富的“龙文化圈”展呈于世人眼前。
何星亮: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谈论的龙是一个文化史上的概念。从历史上看,印度、日本、朝鲜、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都有龙文化。按龙的特征来看,世界各国的龙文化可分为三大系列,即中国龙、印度龙和西方龙。在这三大系列的龙文化中,中国龙是世界上最早的龙,从目前考古发现的龙形象来看,在距今8000年前的辽宁查海遗址中,出土近20米长的以石块堆塑的龙。西方最早的龙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发现,距今约5000年。印度龙出现最晚,在公元前一世纪(距今2100年前)的壁画中发现龙的形象。从现有的考古和文献资料来看,三类龙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与水有关:中国龙被奉为主宰雨水之神;印度龙原是佛法守护神和水神的象征,后来成为河、海中的龙王;西方龙是洪水猛兽的象征,是毁坏耕地、房屋和吞食家畜的洪水的象征。印度龙与中国龙的共性较多,西方龙与中国龙差异较大,形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文化理念、经济生产和民族性格不同等。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事实上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龙(Dragon)并非一个概念,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龙”被视为西方文化中的“Dragon”,由此造成了对中国龙文化的一些误读。澄清这些误读以及准确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龙文化,是我们今后在龙文化研究过程中需要重视并予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龙文化圈”的一个重要共项,东亚各国文化中均把“龙”作为“瑞祥”的象征


主持人:如何认识中国龙文化对东亚各国龙文化的具体影响?
王勇:纵观东亚各国文明史可以发现,上古时期东亚国家的神话中均存在“蛇”信仰。随着中华文明向四周扩散,这些国家的土著的“蛇”向中国的“龙”进化。先看朝鲜半岛,《魏书》记载高句丽始祖朱蒙的母亲为龙神河伯之女。再看日本列岛,绳文时代的粗陶已经出现蛇的造型,距今约2500年前中国的水稻技术及金石文化东传,促使日本从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而新兴的弥生时代粗陶,龙的图案取代了蛇的造型。最后看越南,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大越始祖泾阳王乃炎帝神农后裔,娶洞庭君之龙女为妻而生貉龙王,遂繁衍百越众生云云。东亚各国始祖传说中“龙”的要素,反映出文化归源趋同的心态。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龙是想象中的灵兽,在道教的四方四神说中,青龙负责守护东方。秦汉至魏晋时期,镌刻四神图案的金石器皿传至周边各国,从高句丽药水里古坟壁画、日本高松冢古坟壁画的四神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带有中国道教气息的青龙,已经跨洋过海融入周边民族的意象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战国到秦汉期间,龙与王权结合,如《史记》称秦始皇为“祖龙”,汉高祖刘邦是龙体感应其母而生。隋唐时期东亚国家形成册封体系,各国君王均龙袍加身,出则坐“龙驾”,归则居“龙宫”。朝鲜李朝所建的景福宫,即以双龙图庄严;日本平安时代的太极殿,东西以苍龙楼与白虎楼拱卫。不过,“龙”的意象在东亚各国也不尽相同。例如,日本天皇即位时服中国式的礼服“衮冕十二章”,其双袖绣有龙图,但天皇的朝服仅有桐、竹、凤凰、麒麟图,而不用中国朝服习见的龙图。
在东亚各国传播较广的大概是佛教中的“龙”。印度佛教中的Naga(译为“那迦”或那伽),从柬埔寨吴哥窟遗址的造型看当源于眼镜蛇,但在汉译过程中被置换成中国意象中的“龙”。日本高僧空海入唐求法期间,学到密教祈雨的法术,回国后在神泉苑祈雨,从《弘法大师行状绘词》看,他招来的印度善女龙王呈蛇形而无眼镜蛇的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书籍购买

冠子,属于印度龙、中国龙、日本蛇的混合体。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在日本、朝鲜、越南的寺院里,无论壁画还是雕塑,均以中国龙为主流。
从纵向来看,龙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生生不息;从横向来看,中国龙在东亚各国千变万化。东亚各国绘画、建筑、园林、器物乃至诗文、史书中的“龙”,不仅传递着中国文明的基因,也融入了东亚各国民族的创意。作为“龙文化圈”的一个重要共项,东亚各国均把“龙”作为“瑞祥”的象征。

印度佛教中的“龙”主要具有佛法守护神和水神的象征意义


主持人:印度文化中的龙有何具体内涵和象征意义?
何星亮:印度佛教中的龙与中国本土的龙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印度佛教中的龙主要具有佛法守护神和水神的象征意义。从文献资料来看,关于印度龙最早的记载是龙树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所写的《智度论》,书中称:“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
郑筱筠: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那迦原形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动物——蛇。事实上,远在印度佛教创立之前,在印度神话和民间传说中,那迦具有神性,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幻变为人形,有自己庞大的龙王龙女家族,居住在环境优美的龙宫,并因此而形成了生动而丰富的那迦故事。这类优美的传说广泛流播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印度佛教产生之后,佛经结集者对印度民间那伽故事进行了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加工和再创作,将之纳入到自己的佛经文学之中。这样的采撷整理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汇录、保存民间口头文学的作用,同时也在故事肌体中注入佛教理念,使之在思想、艺术上都带有显著的说教痕迹。此外,印度佛教还将那迦这一庞大的神系纳入到佛教的天龙八部之中,使之成为佛教强大的护法,这极大地丰富了印度那迦文化内涵。随着印度佛教向外传播发展,那迦文化得以佛经故事为载体,开始广为人知,并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
主持人:中国龙文化与印度龙文化互相产生了哪些影响?
郑筱筠:早在中国上古时期,有关龙的神话传说就在印度这块土地上繁衍传播。及至印度佛典那迦故事经由佛经翻译和口头文学流传等多种渠道传到中国后,Naga(那迦)一词就被创造性地转译为中国的龙,Nagaraja被译成龙王。印度佛典中的那迦文化就被转译为中国视野中的龙文化,随着印度佛教在中国的逐渐传播,那迦文化开始与中国本土固有的龙文化交融糅合,其结果导致了具有混血儿特征的龙王龙女家族及其优美故事应运而生。这些新鲜故事自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六朝时期开始不断涌现,到有唐一代蔚为大观。中国龙文化在接受外来影响的漫长过程中,始终站在华夏文化的本位上,吸取印度那迦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扬弃其中不适合本土社会民情的因素,逐渐演变,终于形成了一个民族化的龙王龙女族群,为中国世代民众所喜闻乐见。例如,兴起于中国六朝时期的“龙王降雨故事”,就是印度那迦故事与中国龙文化交感融合的最初产物。因为中国古代早有龙能兴雨的说法,并且还有水神、雨神等神话传说,故这一类故事的破土而出,既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果,也不能忽视本土文化积淀所作的前期准备;从西域传入的一些相关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中介、引渡的作用。中国龙文化中优美的龙女传说系列更能鲜明地揭示出中印文化的“混血”元素。中国小说里刻画的龙女形象,其前身实即印度那迦故事中的那迦女。寻诸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译出的佛经故事,其间牵涉到龙女报恩、婚配的事迹就点点滴滴,屡有所见。中国本土的故事撰作者致力于总摄、提炼这些原型材料,兼又汲取中国固有的神话故事供给的养分,在隋唐民间传说中举托起了这一妩媚动人的艺术典型,甚至让她逐渐取代龙王,而成为龙类小说中的主角。这类新鲜故事中叙述的龙女形象,摒弃了印度那迦女的野性和宗教气息,被赋予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及丰富的现实生活内涵。
应该看到,在中国龙文化的历史积淀层中,佛教文化中的印度“龙”之真实身份是那迦,当庞大的那迦族群以印度佛教为传播载体来到中国之后,与中国固有的龙文化的相似性使之被“易容”,被创造性地转译为中国的“龙”,具有了中国“龙”的身份,从而与中国龙文化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并为中国龙文化的“再生产”进一步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龙文化的内涵。
何星亮:从一些迹象来看,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的再创造,成为“龙王”。中国龙文化传播到印度的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经西藏传入,另一条路线是西域丝绸之路。后来,随着印度佛教的东传,印度的龙王崇拜随之传入中国,龙王信仰得到迅速流传。

西方龙(Dragon)是恶龙、毒龙,是洪水猛兽的象征、邪恶和暴力的标志


主持人:在西方文化中,龙具有怎样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王东:以西亚、北非、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文化中,都存在着历史悠久的龙(Dragon)的形象、龙的神话、龙的传统。但是,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龙,具有迥然不同的内涵,不应当简单地用西方眼光来看中国的龙、中国的龙文化。
何星亮:西方龙是不是由中国传过去的,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在西方文化中,龙是恶龙,是洪水猛兽的象征。西方龙是一种类似巨型爬行动物,身上有翅口中喷火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圣经《启示录》中的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
西方文化中的龙,一般认为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出土的5000年前的属于苏米尔人的圆形石印章上雕刻(阴刻)龙,头上有两角,其形象与中国史前时代的龙相似。西方龙与中国龙的象征意义完全不同,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把龙视为恶魔的象征,具体来说:一是在西方辞典或经典的解释中,龙是“恶魔”之意。不仅在欧美的词典中被解释为恶魔,在基督教的经典中也被解释为恶魔。二是在西方神话中,龙也被视为恶魔。杀死龙被视为一种英勇的正义行为,杀死龙的人被称为英雄。三是近代以来,欧洲人、美国人、俄罗斯人把龙视为恶魔。四是在欧美国家的时政漫画中,多用Dragon象征侵略者或敌人。在欧洲近代以来的历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中,有关时政漫画都把Dragon象征侵略者。五是一些西方国家多用Dragon象征国内的竞争对手或敌人,甚至恐怖势力。
王东:实际上,在“龙的形象特征——龙的象征意义——龙的历史地位”这三个层面上,中国龙与西方龙有不可混淆的重大差异。
第一,中西龙形象的显著差异。中西龙的形象,最初都起源于古代神话时代,都是众多动物原型特点的综合,这是共性一面。根本差异在于,中国龙是唤起人美感的美好形象,而西方龙却是唤起人恐惧感的丑恶形象。中国龙的形象,是美感与崇高的化身;西方毒龙的形象,却是丑与恶的化身。
第二,中西龙象征意义的本质差异。中国龙是善的象征,而西方龙却是恶的象征,二者泾渭分明。
第三,中西龙文化地位的重大差异。在中国文化中,龙作为善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具有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难以取代的崇高地位。而在西方文化中,龙作为恶的象征,始终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在整个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可谓无足轻重、微不足道。毒龙既没有成为哪个西方国家的文化象征,也没有成为民族融合的文化象征,在西方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没有占据过什么主导地位。

在欧洲文化史上,中国龙曾被视为是中华帝国皇权的象征


主持人:历史上,西方文化圈的国家特别是一些欧洲国家对中国龙形象的认识有何变化?
施爱东:从欧洲的早期历史文献来看,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是《利玛窦中国札记》问世之前欧洲最有影响的中国学专著。此书1585年初版于罗马,用西班牙语写成,书中把龙写作Serpientes,即“蛇”;1588年的法文版,把龙写作Serpens,也是“蛇”。这一个细节凸显了早期欧洲对中国和中国龙的认识。整体上,从欧洲早期的中国报道中我们可以读出三点信息:一是直至16世纪末,欧洲还没有“龙”的专用译名;二是作为一种装饰图案,华美的中国龙纹最迟在16世纪就已经传入欧洲,而且常常被人们奉献给教堂以作装饰之用;三是欧洲人很早就已经了解到这种“蛇”是“中国皇帝的纹章”。
17至18世纪,对于强大中华帝国的憧憬与向往,是这个时期不少欧洲人的东方梦想。这时的欧洲人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怀有喜爱之情,了解龙纹的权力内涵,很自然地会对龙产生兴趣,激发美感,将之视作时尚标签。随着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大量传入欧洲,欧洲知识界将中国人看作“高贵的异教徒”,对中国文化进行浪漫联想。例如,韦布说:“中国的神庙和皇宫,大量地使用龙蛇图案,而且总是用相同的序列方式来排布,龙是中华帝国的皇家标志。过去从来没有谁能够解释墨西哥神庙中的龙饰为什么能够如此典雅、伟大和高贵。直到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中国历史,这才找到满意的答案。”请注意韦布的用词,他使用了“典雅”、“伟大”、“高贵”来赞美这些龙蛇图案。1687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一书中载有孔子画像,此画上方配了一幅“双龙戏珠”图案。此后300年间,这张酷似欧洲哲人的孔子像,连同两条粗糙的戏珠龙,被各种有关中国的著作一再翻印。可见,这一时期欧洲知识分子对于中国龙的定位还是非常清楚的,龙是无上权力或神圣地位的标志。1735年,杜赫德明确地将龙升格为“中国人的国家象征”。
从明末清初时期的欧洲著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信息:一是最早将中国文化系统介绍至欧洲的主要是天主教耶稣会士,出于传教目的,他们在介绍中国文化时采取了“与龙合作”的态度。二是传教士们普遍认为龙是“中国皇权的象征”。三是虽然耶稣会士都是偶像崇拜的反对者,有时也对中国龙小加揶揄,但他们都客观地报道了龙形象在中国的使用状况,并未着意对龙加以丑化,相反,他们笔下的龙形象总是与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紧密相伴。
18世纪以后,日益强大的欧洲列国竞相进行海外扩张。随着入华传教团体内部意见的分化,以及各色西方旅行者、商人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对于中国官僚的负面报道的增加,耶稣会士们曾经精心构筑的中国理想国开始坍塌,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逐渐成为西方知识界的主流印象。19世纪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是个过于崇尚古制的社会,

导游讲讲中国历史故事

人们不思变革,不思进取,社会处于长期停滞状态。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之后,《在中国我们应该做什么》掀起了“征服中国龙”之类的漫画在欧洲社会流行的潮流,这幅漫画上的龙是一条混体龙:从上往下,高高扬起的长辫子、八字胡须、曲张的双手、长而尖的指甲、大腹便便的身躯。此后很长一个时期内,龙头上的辫子就成了象征中国的标志性元素。1880年代以后,俄国、美国、英国、德国的一些种族主义分子抛出所谓的“黄祸论”。以《复仇者》(1900年)为代表,欧美各国都生产了大量针对庚子事变的屠龙漫画。漫画中的“复仇者”是一个翅膀上写着“文明”的天使,“黄祸”是一条中国龙。画面上,手持长矛的天使正模拟“圣乔治屠龙”的经典场景,击杀所谓象征落后势力的中国恶龙。其间,法德两国发行了大量此类主题的纪念明信片。例如,德国明信片《列强征服中国》中,列强士兵全都被画成了圣乔治的模样,个个骑白马,着锦衣,脚裹护甲,手执长矛,招招刺在巨龙身上。
由此可见,在欧洲历史上,当16至18世纪中国形象尚未衰落的时候,龙被视为中华帝国皇权的象征——尊贵而时尚;19世纪之后,当中国形象日益滑落的时候,中国龙的形象也逐渐怪诞,并被丑化。

在文化交往中,西方对中国龙文化的一些解读存在许多误解


主持人: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西方一些人对中国龙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和误解。那么,主要有哪些误解?
王东:真正接近西方Dragon的中文词汇,是专门祸害人的“牛鬼蛇神”。我们中国人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尊重西方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无意对其他民族文化传统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我们指出这种民族文化差异,东西方龙的观念差异,只是为了避免文化交往中的误解。西方文化传统中的这种毒龙,与中国文化中龙有着不可混淆的天壤之别。如果西方人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理解中国人对龙文化的特别钟爱,很容易和无知加偏见的“中国威胁论”挂起钩来。西方个别人士无中生有地炮制“中国威胁论”,其中一条蛊惑人心、似是而非的历史论据叫“赤龙论”,就是说社会主义中国像一条红色毒龙,从东方兴起,必然给西方世界乃至整个世界带来厄运。但是,

动画中国历史故事视频

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国龙文化的人就会知道,这种“赤龙威胁论”是多么荒诞不经,只能说是无知和偏见的产物。
何星亮: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上,大多数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的象征动物。古罗马人原以母狼为象征,后改以独首鹰为族徽,东罗马帝国成立后,改为双首鹰为象征。德国继承古罗马人的传统,以独首鹰为徽。俄罗斯建国之后,则继承东罗马帝国的传统,以双首鹰为徽(前几年俄罗斯又决定恢复双首鹰为国徽图案)。南斯拉夫也采用东罗马帝国的双首鹰为徽。意大利则沿用古罗马帝国的鹰徽。英国11世纪以豹作为象征,后改为狮。法国的象征物为雄鸡。波兰的象征物为白鹰。美国独立后采用古罗马人的鹰徽,不过,改其为美洲所产的一种鹰(鹫),形状与罗马鹰有所不同。
我认为,深受中国人喜爱的龙,从形象来看,不仅造型优美,而且气势磅礴,中国各种历史艺术中的龙,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腾飞是龙的基本特性。21世纪将是中国腾飞的世纪,具有龙的特性,因而,龙是可以代表中国的,没有理由去否定它、改变它。我们对自己国家的象征物应采取理性的态度,不应盲目地迎合或追随别人。

把中国龙译为Dragon,不利于中国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应改变这种译法


主持人:从我们自身来说,消除西方一些人对中国龙文化的误解有哪些可行的做法?
何星亮:西方的龙与中国龙在性质和概念上完全不同,不仅历史上不同,在当代世界也完全不同。然而,中国龙的英文译名“Dragon”是西方龙的名称。把中国龙译为“Dragon”,也就是把中国放在欧美国家、俄罗斯等国家传统文化中的“敌人”的位置上,不利于中国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神兽,主要是吉祥、喜庆、力量、腾飞的象征。把中国龙译为Dragon,不仅不能表现中国龙的独特性,反而容易使外国人视中国为“恶魔”或“恶魔”的后代,因而中国应当改正一百多年前形成的错误译名。有的学者建议以汉语拼音“Long”或“Loong”,同时也是英语中表示“长久”的单词“Long”或“Loong”作为对中国龙的标准翻译。为了避免西方有些人对中国龙的误解,我认为这是一种选择,应该考虑。
主持人:今年发行的生肖龙邮票引发了人们对龙图案的热议。那么,在今天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下,应该选择和设计什么样的龙图案?
何星亮:外国人一看到中国龙,就会想到中国,因而选择和设计什么样的龙图案,是一个关系到能否较好地向外传播中华文化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双龙戏珠”图案与中国人的性格和人文精神较相配。“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有一种说法认为,龙珠是龙的精华,是它们修炼的原神所在,所以人们在艺术表达中,通过两条龙对玉珠的争夺,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一,“双龙戏珠”图案生动活泼,喜庆气氛浓厚,适合于节日的象征图案。其二,“双龙戏珠”图案具有“天人合一”的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天人合一”,“双龙戏珠”图案上的龙珠,既可象征月亮,也可象征太阳和地球,龙与珠融为一体,这生动地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文化理念。其三,“双龙戏珠”图案两条龙尾爪相连,龙头相对,亲密无间,象征中国人的团结如一。其四,“双龙戏珠”图案与西方龙形象完全不同,因为西方龙一般都是一条。这种形象上的明显差异有利于外国人更好地把中国龙与西方龙区分开来,使他们真正了解中国龙和中国龙文化。
(主持人:李庆英)
■主题链接

 受中国龙文化影响国家的几种“龙”


古代历史上,中国龙文化曾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及美洲等地区。在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出现了三种龙:
一是东南亚龙。在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尼泊尔、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都有龙。中国龙文化传入东南亚要比日本和朝鲜要早的多。越南、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龙凤艺术,明显具有百越文化的特征——龙的头大,有些像狮子或牛,腹粗,尾大,足小。这种龙的形象在这一地区的建筑、服饰、雕刻,以及龙舟、龙舞和龙灯等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从古代文化史的角度看,东南亚龙文化属于百越文化族系。柬埔寨与中国一样,传说龙是王室的祖先。
二是朝鲜和日本龙。朝鲜也很早就崇拜龙,有关于王室为龙的后裔的传说。《魏书·高句丽传》载,高句丽始祖朱蒙之母传说是河伯之女感日光而生。日本很早便有龙,从考古资料来看,日本在公元三世纪便有龙崇拜,在日本弥生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用土塑的土龙,在弥生时代晚期陶器中,雕刻有龙的图像。
三是美洲之龙。美洲古印第安人崇拜也属于中国龙系列。美洲接受中国龙文化要比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要早得多。兴起于公元前10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的商末周初)的奥尔梅克文化被认为是印第安文化的摇篮。奥尔梅克文化中有两种

中国历史智慧故事大全

原始龙:鼍龙和螭龙,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大龙和小龙。印第安人神话传说中,火龙和水龙分别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国古代神话中,北方水神是水龙共工,南方火神是火龙祝融。中国龙文化在美洲的传播,佐证了中华人种早在远古时期就东渡美洲并带去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事实。 (何星亮)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02月02日 来源:《北京日报》2012年01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22/550019.html

以上是关于炎黄文化-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炎黄文化-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9976.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