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朝为什么会设立节度使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唐朝-唐朝为什么会设立节度使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唐朝为什么会设立节度使
到了武则天之后,唐朝中央政府逐渐取消行军大总管这一官职,转而设立节度使。行军大总管这一官职为何会在武则天之后退出历史
行军大总管为朝廷临时设置的职务,比如边境线上,唐朝和哪个国家爆发冲突,唐朝就设立行军大总管,让某位将军临时担任行军大总管带兵参战。
但行军大总管的弊端也凸显了出来:由于行军大总管是朝廷临时任命的职务,朝廷派出去的将领大都能熟知兵法,但不一定了解战区的实际情况和风土民情。这样一来,如果行军大总管不熟悉前线的情况,这就为战争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比如,在唐朝和吐蕃交战的大非川战役中,高宗李治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指挥唐军进攻吐蕃。薛仁贵是唐军的名将,曾创造了“三箭定天山”的辉煌战绩。
但薛仁贵并不是特别了解唐朝和吐蕃交战的主战场——大非川,以及吐蕃军队的详细情况,导致唐军在作战中出现了轻敌的反应。最终,唐军被吐蕃军队切断粮草,惨败而归。薛仁贵被革职为平民。直至公元682年,薛仁贵被李治重新重用,讨伐突厥。
为了防止薛仁贵因不熟悉战区情
初唐到盛唐时期,唐朝的兵役制度为“府兵制”,府兵制沿袭西魏时期,其特点为“兵农合一”。
在唐太宗到唐高宗时期,府兵制为唐朝开拓疆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唐朝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突出,均田制被破坏,府兵制在唐高宗后期到武则天时期也逐渐走向了没落。流民、逃户问题成为唐朝中央政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唐玄宗想了3种办法应对均田制被破坏,府兵制瓦解带来的一系列危机:
一、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民迁徙。
二、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
三、招募流民客户参军入伍。
这三个办法,前两种都失败了,只有第三种办法暂时缓解了府兵制瓦解带来的危机。渐渐地,招募流民客户参军入伍的做法逐渐演化成唐朝后期新的征兵制度——募兵制度。
而募兵制的诞生,就为唐朝节度使制度的诞生打下了军事基础。随着府兵制的崩溃和募兵制的诞生,在府兵制时期红极一时的“行军大总管”官职自然不适应募兵制时期的节度使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唐玄宗开元到天宝时期,李隆基设置了缘边节度使这一官职,这是唐朝节度使官职的由来。
此后,随着募兵制的发展,熟悉边疆战区情况的节
公元755年12月,唐朝北方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差点断送唐朝国祚。
唐太宗到唐高宗时期,唐军对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势,创造了“一战灭一国”的奇迹。到唐高宗龙朔年间,唐朝版图达到了最大。唐朝的行军大总管为开疆拓土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随着唐朝版图的日渐扩大,唐朝在唐高宗之后就结束了以进攻为主的开疆拓土的高潮期,唐军在边疆地区的军事战略从进攻为
唐高宗后期到武则天时期,为了守卫太宗和高宗前中期开辟的广阔疆土,唐朝不断地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
唐朝在边境地区部署的军事力量都是边防军部队和屯垦队伍,这些边防军和屯垦部队有固定的驻地、相对稳定的兵力,形成相对固定的军镇。
由于边防军和屯垦部队长期驻扎在边防线上,在唐军进攻其他国家中起到指挥作用的行军大总管就不再适应唐朝边境军事形势从进攻为主转向进攻防御并重的新需求,唐朝就得需要能长期带领边防军和屯垦部队守卫边疆的新职位,而长期驻扎边疆地区的节度使职位就能适应唐朝边疆地区军事战略变化的全新形势。
原文出处:http://www.6704.net/china/stls/2297.html
以上是关于唐朝-唐朝为什么会设立节度使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唐朝-唐朝为什么会设立节度使;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09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