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清代-阿地力·艾尼:海洋视角中的清政府对台政策演变

  • 清代,台海时事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1 23:4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清代-阿地力·艾尼:海洋视角中的清政府对台政策演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代-阿地力·艾尼:海洋视角中的清政府对台政策演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阿地力·艾尼:海洋视角中的清政府对台政策演变


从全球视野来看,台湾位于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的结合部,属于陆权与海权两大地缘政治权力中心的交汇点。从海洋角度来看,台湾处于西太平洋岛链的中枢地位,是扼守太平洋航道的战略要冲。

台湾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在中国古代,历代政权遇到的强劲对手大多来自北部和西北部,备边重心集中于内陆,缺少海疆防卫意识,故对台湾未给予足够重视。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继而郑氏集团据台与清廷抗争,台湾遂引起关注。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收复台湾后,围绕如何处置台湾这一问题,清廷发生激烈争论。不少大臣基于“陆疆积极进取,海疆保守防御”的传统观念,主张放弃台湾,将岛民全部内迁,退守澎湖。在他们看来:其一,台湾系“一块荒壤”、“无用之地”,“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人不足以臣”;其二,台湾与大陆相隔海洋,防守不易,一旦受到外敌入侵,便难以救援,甚至丧师失地,有损国威;其三,派兵驻守台湾,每年要耗费大量钱粮。
闽浙总督姚启圣、水师提督施琅等人对此明确表示反对。他们敏锐地认识到,台湾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虽孤悬海外,但“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数省之藩篱”;“弃之必酿成后患,留之诚永固边隅”。退而言之,即便以守卫澎湖为重点,也不能放弃台湾,否则,“澎湖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界于台湾,远隔金厦,岂不受制于彼而能一朝居哉?”
康熙皇帝明确表示不赞同放弃台湾,指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镇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当之策。若徙其人民,又恐失所。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但是,他未能从控制海疆和加强海防的角度考虑台湾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认为施琅等人的观点有些言过其实。在康

中国历史故事在线听书免费

熙看来,台湾孤悬海上,若处置不当,极易成为外部势力和“奸宄之徒”集聚作乱的据点,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因此,放弃台湾显然不行,而保留台湾的出发点在于防患未然,避免“为外国所据”,消除“奸宄之徒窜匿其中”的隐患。虽然乾隆皇帝曾强调台湾“实为数省藩篱,最为紧要”,然其关注的仅是“海盗”利用台湾骚扰大陆沿海的问题。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清廷长期对台湾采取防范与抑制并举、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政策。

外国势力侵入台湾


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东南沿海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对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台湾在抵御外来侵略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闽浙总督邓廷桢认为,“闽洋紧要之区,以厦门、台湾为最,而台湾尤为该夷歆羡之地,不可不大为之防”。但是,这一认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清廷以

60岁以前的中国历史故事

“安内”为核心的对台政策,只是把台湾作为被动阻止外国势力进入大陆的工具。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俄胁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增辟一系列通商口岸。其中,台湾最初开放的口岸有安平、淡水,后又增加高雄、基隆。台湾门户不仅被打开,而且其海关和进出口贸易很快被列强所控制,清廷阻夷于岛外的希望宣告破灭。同治十三年(1874),又发生日本侵台事件,暴露了日本欲将台湾作为基地进而侵略中国大陆的野心,引起清廷朝野震动,台湾在我国海防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清政府开始认真思考海疆危机的严重性和台湾防卫薄弱的危险性。同年9月,总理衙门就“拟筹海防应办事宜”,提出了加强海防的六条建议。清廷明谕“所陈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各条,均系紧要机宜”,谕令李鸿章会同滨海沿江各督抚、将军详细筹议。于是,朝廷上下展开了一场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

清政府强化对台湾地位的认识


在海防大讨论中,许多督抚明确指出中国海疆面临的危机。负责筹办台湾善后事宜的钦差大臣沈葆桢指出:“年来洋务日密,偏重在于东南。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外人之垂涎台地,非一日亦非一国也……我不尽收版图,彼必阴谋侵占。”福建巡抚丁日昌认为:“东南七省之逼近海洋,为洋舶之所可朝发夕至者……从古中外交涉,急于陆者恒缓于水,固未有水陆交通,处处环伺,如今日之甚者。”日本“觊觎台湾,已寝食窹寐之不忘”。因此,他主张加强台湾防卫,以固东南海疆。两江总督李宗羲从更广阔的视野,分析了台湾的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故事好词好句2

,“台湾一岛,形势雄胜,与福州、厦门相为犄角。东南俯瞰噶罗巴、吕宋,西南遥制越南、暹罗、缅甸、新加坡,北遏日本之路,东阻泰西之往来,宜为中国第一门户,此倭人所以垂涎也。”
在列强环伺、边事日亟的情况下,清政府逐渐认识到,防守台湾的重点在于御外而非安内,“驭外之端为国家第一要务”,而御外又以防日为尤亟。沈葆桢奏称:“台地向称饶沃,久为他族所垂涎。今虽外患暂平,旁人仍耽耽相重。未雨绸缪,正在斯时。”丁日昌认为,日本侵台一事,虽经两国外交谈判而告结束,但日本“乃雄踞东方,耽耽虎视……彼其志宜须臾忘台湾哉?现以断我手足,必将犯我腹心”,故“台事以御外为要”。这些看法获得总理衙门的支持,清廷下旨:“台湾之事现虽权宜办结,而后患在在堪虞……亟宜赶紧筹画,以期未雨绸缪。”
通过海防大讨论,朝野形成一种共识:台湾系我国东南沿海之“藩篱”和“锁钥”、海防“第一门户”。然而,腐败的清王朝最终未能守住台湾。甲午战争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清朝的海防

中国历史人物孙中山的故事

体系也随之瓦解。这一历史教训值得汲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0/533127.html

以上是关于清代-阿地力·艾尼:海洋视角中的清政府对台政策演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清代-阿地力·艾尼:海洋视角中的清政府对台政策演变;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3341.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