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历史上李卫的官位是怎么来的?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李卫-历史上李卫的官位是怎么来的?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历史上李卫的官位是怎么来的?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李卫是雍正朝封疆大吏之一,也是雍正最为宠信的心腹大臣之一。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66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
“捐纳制度”是清朝重要的管理制度之一,始于顺治皇帝,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卖官鬻爵”,靠着出卖官职敛取财富,成为充盈国库的一种手段,与科举制度形成互相补充。也就是没钱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有
今天我们要说的人物就是通过“捐纳制度”走上仕途之路的官员,他就是很多朋友熟知的一
既然是通过“捐纳制度”做官,李卫的家境自然是非常殷实,在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17年,30岁的李卫通过捐资,成为了员外郎。虽然官职不高,但架不住人比较有才干,在康熙年间就稳步高升。
《清史稿·李卫传》记载: 李
到了雍正时期,由于康熙晚年时留下的一些弊政,需要雍正逐个去治理,李卫就成为了雍正比较信任的朝臣之一,直接任命李卫为“云南盐驿道”,而李卫也不负“圣”望,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仕途之路,也使他逐渐步入人生的巅峰时期。
清代的盐政实施的是官督商销制,遣派巡盐御史总理一区盐政,后改归各省督抚兼理,这种管理方法表面看起来官商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实际上其中有太多的管理漏洞,商家贿赂走私、官盐运销不畅,盐价垄断,使大多数的钱都到了盐商、官吏的手里。
李卫接手这个烂摊子之后,加强了对盐政的管理,缉查私盐,在之后的江浙一带兼任盐政使的要职时,提出了“适中孔道”的治理办法,“浙省私贩出没,以海宁长安镇为适中孔道,请设兵巡隘。”对盐枭给予了沉重的打击。
直到雍正五年,也就是1727年时,李卫已经升任为浙江总督,管巡抚事。回顾李卫仕途的十年光景中,他并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只是通过“捐纳制度”买了一个五品的员外郎闲职,最后一路高升,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如此升迁之快与他的能力不无关系。
李卫没有太多的“文化”,毕竟是买来的官职,但他在管理方面确实有着高人一等的才能,并且他做官不喜阿谀奉承,敢于谏言,尤其对那些别人不敢动的“顽固”份子,李卫从来都不手软,弹劾朝廷大员毫不徇情,因此而得到雍正的宠爱。
到了乾隆年间,李卫已经是经历三朝的老臣,“乾隆二年(1737年),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赴州嘱讬。上命治库克罪,嘉卫执法秉公,赐四团龙补服。”
五十岁的时候,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李卫还在“忠心耿耿”地弹劾朝廷官员,并且不断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公元1738年,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然而,在乾隆南巡的时候,见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乾隆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撤像烧毁。
幸亏李卫死得早,如果死得晚,让乾隆知道这事后,说不上会给他什么样的处罚,在那个朝代,一个“大不敬”之罪就足以砍头。敢于直言是好事,但凡事要有度,有利用价值的时候皇帝还可以忍,如果失去利用价值,那么很容易就成为一个政治牺牲品了。
原文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1311.html
以上是关于李卫-历史上李卫的官位是怎么来的?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李卫-历史上李卫的官位是怎么来的?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本文链接:http://gazx.sd.cnhttp://gazx.sd.cn/zggs/23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