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明成祖朱棣的是非功过应该怎么评判?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明成祖-明成祖朱棣的是非功过应该怎么评判?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明成祖朱棣的是非功过应该怎么评判?
明成祖朱棣的是非功过应该怎么评判?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朱棣(1360—1424)祖籍安徽凤阳,出生江苏应天(今江苏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代皇帝,即明成祖。
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朱棣自称是马皇后嫡生,实际上他的生母是个贵妃。朱棣少年时代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宫廷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他11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燕王是诸王当中势力最强的一个,在抵御蒙古诸部的内扰中,朱棣得到了锻炼,也初步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朱棣在就藩燕京以前,朱元璋还为他完了婚,妻子就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朱元璋听说她“贞静,好读书”,被人称为“女诸生”,就把徐达找来说:“你我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契的常结为婚姻,你的长女就嫁给我的四子朱棣吧。”徐达自然是满口答应。
徐氏于洪武九年(1376年)被册封为燕王妃,第二年就成了亲。这时朱棣18岁,徐妃16岁。就是这位看来贤淑贞静的徐妃,后来成了朱棣夺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内助。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天,朱棣从凤阳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元璋自己没有多少文化,在战争中他深感知识的重要,因此建国后他非常重视文化的建设,特地选聘学问高深的老师调教诸位皇子。朱棣对此印象极为深刻,即位后他继承了朱元璋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文化建设。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于次年十一月编成《永乐大典》。
全书卷帙浩大,仅目录就有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
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18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可惜《永乐大典》公布于世后,遭受多次浩劫,大多亡于战火,现今存不到800卷。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为
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到现在。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规则。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免税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朱棣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
朱棣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500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还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
之后,永乐帝宣布“谕户部,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地方上要及时赈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经济繁荣,国力昌盛,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北平是他兴王统辖之地,他在此经营30多年,有稳定的统治基础。早在任燕王期间,朱棣就看到了北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思考将北平作为明朝的新都城。他认为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朱棣下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下诏于明年五月兴建北京宫殿,同年,北平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从明永乐五年(1407年)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士兵,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紫禁城,成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建成后的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宫殿北京紫禁城建筑总面积达163000平方米。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
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其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世上罕见。紫禁城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两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
今天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造的。朱棣的这个抉择,客观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召集百官朝贺,大祀南郊。迁都声势浩大的明成祖迁都工程至此基本完成。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彻底解决蒙元贵族的残余势力,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明成祖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迫使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永乐帝封鞑靼大汗为和宁王。随后明朝大军一直进入到极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永乐十年(1414年),永乐帝举行第二次北伐,击败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剌遣使谢罪之后,永乐帝班师回朝。
永乐十七年(1421年),永乐帝举行第三次北伐,大败兀良哈蒙古。蒙古势力遭到永乐帝的连续打击后,此后数十年都无法对明朝构成威胁。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设立了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进一步巩固了明朝北部的边境。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郑和,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1433年的20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永乐帝在位期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明成祖一生功绩显赫。他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后世史学家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为“永乐盛世”。
原文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1169.html
以上是关于明成祖-明成祖朱棣的是非功过应该怎么评判?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明成祖-明成祖朱棣的是非功过应该怎么评判?;本文链接:http://gazx.sd.cnhttp://gazx.sd.cn/zggs/238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