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书法-黄朴民:兰亭的御碑

  • 书法,文化,王羲之,兰亭集序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4 16:57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书法-黄朴民:兰亭的御碑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书法-黄朴民:兰亭的御碑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黄朴民:兰亭的御碑


文章载于《历史无间道》
兰亭,依野史记载,是春秋时越国君主勾践派人专门种植兰草花卉的地方,地以物传,故有此名。然而,东晋人,号称“书圣”王羲之的一篇《兰亭集序》,却使得兰亭这个并不起眼的地方成了千百年来骚人墨客心仪向往的“书法圣地”,也给古城绍兴平添了无限的骄傲。
不过,恕我这个土生土长的绍兴人直言,兰亭的景致并没有太出众的地方,即便以敝乡范围而言,论气派的恢弘庄严,它比不上大禹庙;论风光的奇幽旎丽,它诚不若东湖山水;论景观的丰富多彩,它也逊色于柯岩名胜;兰亭更像一座普通的小型公园,孤独地坐落于远郊的寻常山水间。然而,若在没有到过绍兴的外地人当中作个统计,知道兰亭的人肯定要比知道东湖、柯岩,甚至禹陵的人多得多

中国历史故事的意思和由来


可见,兰亭的

无神论中国历史故事

驰名,并不在于它依山傍水、竹木掩映,是个风景胜地,也不在于它历时悠久,来历有绪,是个历史古迹,而在于它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寄寓着延绵不绝的文化传统,萦系着中国历代文化人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情怀和旨趣。只要你是一个半瓶子醋的文人,往兰亭的石径上这么一站,你就会发现,浮躁的心灵似乎马上变得沉静,并无端生发出“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感慨,别有一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滋味涌上胸口。我想,兰亭的魅力,大概正在这里。
所以,喝够了人头马,吃厌了鱼翅席的大款小蜜犯不着游兰亭;做足了人上人,听惯了阿谀词的高官大宰没必要朝书圣。因为,兰亭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另外一个精

写传承中国历史故事

神世界。王羲之所描绘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山水野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人生感怀,只属于那些普通文人和寻常百姓。
正由于这个缘故,我一直对矗立在兰亭流觞亭背后的那块巨大御碑抱有深深的反感,觉得它简直就是兰亭美妙文化氛围中的一大败笔。因为它所体现的权力意味、帝王尊严,实在是对兰亭文化精神的一种亵渎,它会让人只看到权势的霸道,而忘记了兰亭的真正主角乃是右军的逸飞壮思、文人的笔墨精灵、思想的遥远回声,从而掩盖了兰亭的本色,嘲弄了寻梦的宗旨。说真的,富有天下、享尽荣华的“天子”,何尝能真正体会到魏晋士人的喜怒哀乐;何尝能真正读得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一类妙语。纯粹是附庸风雅,无病呻吟,唐突斯文,玷辱圣地。康熙皇帝还算知趣,只书抄了一篇《兰亭集序》了事。“十全老人”乾隆更是可笑,明明踌躇满志,顾盼自雄,却偏偏要在这里“发思古之幽情”,把自己并不高明的诗篇刻石树碑,胡诌一通“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真的是佛头着粪,大煞风景,不知趣到了极点。
郑板桥有词云:“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沁园春·恨》),心里有了不痛快,口中难免要出声,反正皇帝早已龙驭宾天,发点牢骚再不会大祸临门。于是笔者有一年游兰亭后,就把对御碑亭的憎恶形诸文字,凑成歪诗一首,抒发胸口恶闷:
兰亭--在那绿竹摇曳深处
绿竹摇曳深处--是那兰亭
曲曲幽径,青砖砌成
通向巍峨的“御碑亭”
血红的太阳照耀着它
投在地上一个巨大阴影
大石碑矜持地叙述
附庸风雅,和帝皇的纡尊
三流水平的御笔,窃窃冷笑
俯视寂寞的千古“书圣”
清风吹不去历史垢尘
“集序”随雄主长眠昭陵
苦痛要撞开记忆闸门
辨才和尚空遗一腔悲愤
于是,再看不见云彩
也听不到鸟鸣
只留下几声轻轻叹息
在这绿竹摇曳的兰亭
但我不久便发现,原来那个“巨大阴影”,不仅投射在兰亭的土地上,而且也残存在几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你看那些熙熙而来、攘攘而往的游客,他们可以对“曲水流觞”视而不见(那是一湾浅浅的溪水,的确不怎么吸引眼球),也可以对“王右军祠”内书法碑文熟视无睹,但是却几乎没有不跑到“御碑亭”跟前拍照留念的。从表面上看,这恐怕是“御碑亭”作为整个兰亭景点中最有气魄的建筑,对他们拥有巨大的魔力,非把他们吸引到这块高68米,宽26米,厚04米,重量18000余公斤的大石碑底下不可,在这里留上一影,也算是给自己找了个“到此一游”的印记。但在潜意识中,这或许更是出于对帝皇权威的崇拜和艳羡。对他们来说,连皇帝陛下都对兰亭说好道妙,倾慕不已,那么可见兰亭的确不同凡响,美轮美奂。换句话说,兰亭的价值,不是王右军书法及其所蕴涵的文化精神,而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的褒奖之词,有了九五之尊的金口玉言,一切便好;否则,便什么都不是。这种唯权是尊、唯势是崇的群体意识,早已融化入许多人的血液之中,使得他们习惯于做精神的侏儒,匍匐在权势的膝下而自我感觉始终良好。即所谓“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墨子·尚同中》)。这一病灶,可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消除的,人们对兰亭御碑的趋之若鹜、致敬尚礼,已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看来,根除人们心灵深处“崇圣尊王”情结的“巨大阴影”,在我们这个有数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度里,始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
兰亭:中国书法圣地,地处浙江绍兴城西南十三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植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修,后又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整饬,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主要的景观建筑有鹅池碑、兰亭碑、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右军祠、书法博物馆等。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在此地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兰亭从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
《兰亭集序》:“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兰亭“修禊”宴集,成诗三十七首,王羲之为诗集作了一篇序文,是为《兰亭集序》。通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隽永飘逸,精美绝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真迹已被陪葬唐太宗昭陵,有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等人摹本。
梁武帝《书评》推崇王羲之书法艺术: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激赏: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

历史小故事中国历史视频

之类,何足论哉!
——《晋书·王羲之传赞》
乾隆《兰亭即事诗》全文:
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
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
竹重春烟偏淡荡,花迟禊日尚敷荣。
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
民国汤寿潜所撰绍兴兰亭王右军祠对联:陵邑久蒿莱,缅江左衣冠,尚有文章传久远;登临馀感慨,望中原戎马,莫教人物负溪山。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0/531026.html

以上是关于书法-黄朴民:兰亭的御碑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书法-黄朴民:兰亭的御碑;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4643.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