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见巴蜀县道设置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见巴蜀县道设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见巴蜀县道设置
王子今
摘 要: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有涉及巴蜀地区县道的资料,就此进行相关研究,可以对整理小组的释文和注释有所修正。而这些资料所透露的区域经济文化信息,也值得研究者重视。
关键词:张家山汉简 巴蜀地区 县 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有题为《秩律》的内容,其中关于地方行政长官秩级的规定,可以看作反映汉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宝贵史料。《二年律令·秩律》中涉及巴蜀地方县道设置的简文,值得历史地理与区域文化研究者重视。我们这里所说的“巴蜀”,是广义的“巴蜀”的重心地区,即西汉蜀郡、巴郡、广汉郡。[1]
《二年律令·秩律》关于县道长官秩级,分列四种,即千石、八百石、六百石、五百石四个不同等级。
据整理小组释文,“秩各千石”的有:
栎阳、长安、频阳、临晋、成都、□雒、雒阳、酆、云中、□□□□□、新丰、槐里、雎、好畤、沛、合阳,……秩各千
中国历史故事商鞅变法内容
石,…… 四四三
“秩各八百石”者,又有:
胡、夏阳、彭阳、朐忍、□□□□□□临邛、新都、武阳、梓湩(潼)、涪、南郑、宛、穰、温、修武、轵、杨、临汾、九原、咸阳
中国历史故事讲解短故事
、 四四七
原阳、北与(舆)、旗(?)陵、西安阳、下邽、斄、郑、云阳、重泉、华阴、慎、衙、(蓝)田、新野、宜成、蒲反、成固、圜阳、巫、沂阳、
四四八
长子、江州、上邽、阳翟、西成、江陵、高奴、平阳、降(绛)、酇、赞、城父,……池 四四九
阳、长陵、(濮)阳,秩各八百石,…… 四五○
“秩各六百石”者,则见于下列简文:
汾阴、汧、杜阳、沫、上雒、商、武城、翟道、乌氏、朝那、阴密、郁郅、(蓾)、楬邑、归德、朐(昫)衍、义渠道、略畔道、朐衍 四五一
道、雕阴、洛都、襄城、漆垣、定阳、平陆、饶、阳周、原都、平都、平周、武都、安陵、徒涅、西都、中阳、广衍、高望、 四五二
平乐、狄道、戎邑、□□□陵、江阳、临江、涪陵、安汉、宕渠、枳、菹、旬阳、安 四五三
阳、长利、锡、上庸、武陵、房陵、阳平、垣、(获)泽、襄陵、蒲子、皮氏、北屈、彘、潞、涉、余吾、屯留、武安、端氏、阿氏、壶关、 四五四
泫氏、高都、铜鞮、涅、襄垣、成安、河阳、汲、荡阴、朝歌、郑、野王、山阳、内广(黄)、蘩(繁)阳、陕、卢氏、新安、新城(成)、宜阳、 四五五
平阴、河南、缑氏、成皋、荧(荥)阳、卷、岐、阳武、陈留、梁、圉、姊(秭)归、临沮、夷陵、醴陵、孱陵、销、竟陵、安陆、州陵、沙(羡)、
四五六
西陵、夷道、下隽、析、郦、邓、南陵、比阳、平氏、胡阳、祭(蔡)阳、隋、西平、叶、阳成(城)、雉、阳安、鲁阳、朗陵、(犫)、酸枣、 四五七
密、长安西市、阳城、苑陵、襄城、偃、郏、尉氏、颖(颍)阳、长社、解陵、武泉、沙陵、南舆、蔓(曼)柏、莫、河阴、博陵、许、 四五八
辨道、武都道、予道、氐道、薄道、下辨、豲道、略阳、縣〈緜〉诸道、方渠、除道、雕阴道、青衣道、严道、(鄜)、美阳、坏(褱)德、共、馆阴、隆虑、 四五九
□□、中牟、颍阴、定陵、舞阳、启封、闲阳、女阴、索、焉(鄢)陵、东阿、聊城、□、观、白马、东武阳、茬平、甄(鄄)城、揗(顿)丘,……
四六○
……秩各六百石。…… 四六四
又有“秩各五百石”者,如:
阴平道、蜀〈甸〉氐道、縣〈緜〉遞道、湔氐道长,秩各五百石。……
四六五[2]
据整理小组注释,其中明确可知属于巴蜀地方的,有:
秩各千石
蜀郡 成都
秩各八百石
蜀郡 临邛
巴郡 朐忍 江州
广汉郡 新都 武阳 梓潼 涪
秩各六百石
蜀郡 青衣道 严道
巴郡 临江 涪陵 安汉 宕渠 枳
广汉郡 平乐 江阳
秩各五百石
蜀郡 緜遞道 湔氐道
广汉郡 阴平道 甸氐道
据简四四三整理小组释文,“秩各千石”的县,有“栎阳、长安、频阳、临晋、成都、□雒、雒阳、酆、云中、□□□□□、新丰、槐里、雎、好畤、沛、合阳”。对于其中“□雒”,整理小组注释写道:“缺字疑为‘上’。上雒,属弘农郡。”[3]此说误。简四五一所见至“秩各六百石”的县道中明确可以看到“上雒”县,且下临同属弘农郡的“商”,此后则是“武城、翟道”。整理小组注释:“上雒、商、武城、翟道,汉初属内史。”也确认了此一“上雒”即初属内史,后属弘农郡的“上雒”。尽管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出现地名有重复的情形,如简四五二“襄城”,又简四五九“襄城”,但都属于“秩各六百石”同一等级之内,有可能错书[4],至于简四四三和简四五一分属“秩各千石”和“秩各六百石”两次出现“上雒”的可能性是极小的[5],因而前一“上雒”不大可能是误书,而很有可能是误释。细看图版,“□”与“雒”之间似有间隔符号“”。即应作“栎阳长安频阳临晋成都□雒雒阳酆云中□□□□□新丰槐里雎好畤沛合阳”。因而“□雒”,应为“□、雒”。雒,为广汉郡属县。《汉书·地理志上》“广汉郡”条下:“雒,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有工官。莽曰吾雒。”而缺字“□”所记录的县名,其地在巴蜀的可能性极大。察看图版字迹,似是“郫”。《汉书·地理志上》“蜀郡”条下:“郫,《禹贡》江沱在西,东入大江。”
整理小组释文所见简四四七“秩各八百石”的“朐忍、□□□□□□临邛、新都、武阳、梓湩(潼)、涪”[6],也值得注意。从文例可知,“朐忍”与“临邛”之间,似乎也应是巴蜀县名。观察图版,可以发现“临邛”前二字应是“阆中”。此前整理小组以为四字者,其实只是三字。“朐忍”之后第一字,有可能是“符”。即前引简文应作“朐忍、符、□□、阆中、临邛、新都、武阳、梓湩(潼)、涪”。周振鹤先生曾经指出:“巴郡领域略大于《汉志》所载范围。西南角当近僰道,有《汉志》犍为郡符县一带。”[7]而“符”后二字仍未能辨识。
《汉书·地理志上》:“巴郡,秦置。属益州。户十五万八千六百四十三,口七十万八千一百四十八。县十一:江州,临江,莽曰监江。枳,阆中,彭道将池在南,彭道鱼池在西南。垫江,朐忍,容毋水所出,南〔入江〕。有橘官、盐官。安汉,是鱼池在南。莽曰安新。宕渠,符特山在西南。潜水西南入江。不曹水出东北〔徐谷〕,南入灊。鱼复,江关,都尉治。有橘官。充国,涪陵。莽曰巴亭。”巴郡地域在置广汉郡时略有减损而始终未有增益[8],则《地理志》所见巴郡县名未出现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的只有垫江、鱼复二县。简文缺释的二字,似可参考这一情形辨识。还应当注意,“垫江”若在简文中出现,似应写作“江”。《说文·衣部》:“,重衣也。从衣,执声。巴郡有江县。”段玉裁注:“今《地理志》、《郡国志》巴郡下皆作‘垫江县’,盖浅人所改也。据孟康曰‘音重迭之迭’,知《汉书》本不作‘垫江’也。江县在今四川重庆府合州,嘉陵江、涪江、渠江会于此入大江。水如衣之重复然,故以江名县。”
当然,我们推断“朐忍”和“阆中”之间都应是巴郡县名,是基于同郡县名大多应当相连属的认识。但是可能确有属于一个等级的同郡县名也相互分离的情形。如“江州”,就在“涪”之后相隔三十一县。其位置在属于上党郡的“长子”和属于陇西郡的“上邽”之间。当然这也可能是极特殊的情形。
据简四五九和简四五三,在“秩各六百石”的等级中,可知有蜀郡的“青衣道、严道”,巴郡的“临江、涪陵、安汉、宕渠、枳”,广汉郡的“平乐”(?)和“江阳”。[9]
简四五三所见“平乐”,整理小组注释:“平乐,汉初属广汉郡。”如果“平乐”确实属于广汉郡,则与同属于广汉郡的“江阳”之间,据整理小组释文,竟然相隔“狄道、戎邑、□□□陵”县名。整理小组以
中国历史有哪些迁都故事
为“汉初属广汉郡”的“平乐”,当是指《汉书·地理志下》“武都郡”条下所见“平乐道”。从此“平乐”在《二年律令·秩律》中的位置看,当时是否属于广汉郡尚可存疑。“江阳”,在《汉书·地理志上》中已经归入犍为郡。周振鹤先生说,“蜀郡之成都平原是最富庶的地区,因此人为地将它一分为二,以东部属广汉。成都平原以南的南安、僰道一带亦先由蜀入广汉,武帝时才属犍为。”[10]“江阳”,可能也属于同样的情形。
整理小组注释:“狄道、戎邑,汉初属陇西郡。”此后“□□□陵”,或当作“□□、□陵”,均不明所属。
“秩各五百石”的,有广汉郡的“阴平道、甸氐道”和蜀郡的“緜遞道、湔氐道”,均见于简四六五。其文曰:“阴平道蜀氐道緜遞道湔氐道长秩各五百石。”[11]《汉书·地
三个中国历史小故事英语
理志上》“广汉郡”条下:“甸氐道,白水出徼外,东至葭明入汉,过郡一,行九百五十里。莽曰致治。白水,刚氐道,涪水出徼外,南至垫江入汉,过郡二,行千六十九里。阴平道。北部都尉治。莽曰摧虏。”“蜀郡”条下:“绵虒,玉垒山,湔水所出,东南至江阳入江,过郡三,行千八百九十里。”“湔氐道,禹贡崏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东南至江都入海,过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按照整理小组的解释,广汉郡“刚氐道”未见于《二年律令·秩律》。其实简文写作“蜀氐道”者,未必是“甸氐道”的误写,也有可能原称“蜀氐道”者,后来方分划为“甸氐道”和“刚氐道”。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提供的有关汉初巴蜀县道设置的信息,就目前我们已有的知识,可知有:
秩各千石
蜀郡 成都 郫
广汉郡 雒
秩各八百石
蜀郡 临邛
巴郡 朐忍 阆中 江州 符 □□
广汉郡 新都 武阳 梓潼 涪
秩各六百石
蜀郡 青衣道 严道
巴郡 临江 涪陵 安汉 宕渠 枳
广汉郡 平乐(?) 江阳
秩各五百石
蜀郡 緜遞道 湔氐道
广汉郡 阴平道 蜀氐道
以这一数据为基础,或许可以增益对汉初巴蜀县道设置的认识,也可以深化对当时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而巴蜀区域经济文化的研究,也可以因此得以推进。例如,对巴蜀地方县道秩级的规定所透露的以县道为单位的地域差异,应当有利于我们对当地经济文化进行更细化的研究。因为秩级差别的确定,很可能与该县道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准有关。
[1] 周振鹤先生指出,“高帝末年自领十五汉郡,西南之巴、蜀、汉中、广汉即占其四。这四郡领域在汉初六十余年之间没有什么变动。”“至迟在高帝末年,必已有广汉郡的存在,才能足高帝末年十五汉郡之数。”“广汉郡分置后,直至武帝建元六年置犍为郡以前的六十余年间,巴、蜀、汉中、广汉四郡之境界未有变动。”《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138页,第142页至第143页。
[2]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93页至第202页。
[3]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93页。
[4] 简四五二“襄城”,整理小组注释:“襄城,疑是襄洛之误,属上郡。颍川郡有襄城县。”
[5]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一“《汉地理志》县名相同”条写道:“予弟晦之言,汉县名相同者,每加东西南北上下以别之,然考之《地理志》,重出者正复不少。”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写道:“《汉书·地理志》系据西汉末年簿册编集而成,钱大昕历数《汉书·地理志》中的重复县名,结果是:曲阳、建成、定安三县均有三处重名,另有剧县、定陶等51对同名县。也就是说,西汉末年存在着一百个以上的重复县级地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130页至第131页。华林甫著《中国地名学源流》也涉及钱大昕此说。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46页。然而这些重复县名中,无“襄城”,亦无“上雒”。
[6]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95页。
[7]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141页。
[8]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说,“始置广汉郡在汉高祖六年,见《汉志》。西汉广汉郡包括今整个绵阳地区及温江、南充两地区各一部。据《元和志》、《寰宇记》、《舆地广记》等书记载,这些地方绝大部分为原蜀国或亲蜀郡所辖,从巴郡割来者极少。”巴蜀书社1984年7月版,第39页。周振鹤也指出,“广汉虽说据有巴、蜀两郡地,实际上,仅《汉志》江阳、符县原属巴郡所有,其余絶大部分地由蜀郡而来。”《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142页。
[9]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96页至第197页。
[10]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142页。
[11]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202页。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历史教研室)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8/526615.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见巴蜀县道设置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见巴蜀县道设置;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5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