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学术论文的写作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论文-浅谈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浅谈学术论文的写作
谭前学
学术论文是指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要表述研究成果,就必须首先进行研究工作,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实际上就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必经过程,同时也是考核作者知识和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及培养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国外一些高校,专门设有学术论文写作课,一般要讲授二三十课时,由此可见学术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学术论文的性质可分为两类,一是以“述”为主,即在广泛涉猎、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某领域的研究情况、现象或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阐明该命题的基本研究状况,或摆出、揭示尚存在的问题;一是以“作”为主,即在新的认知背景和参照系下,找到自己的新的切入点,不但对研究课题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而且能加以深入地分析、探讨,试图阐明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前者是在了解、占有、梳理资料的过程中写出的学术论文,是以“转述”综合为主,所以又称为综述性论文;后者是在有了较为丰厚的资料积累和长期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的有创见的学术论文,以独立“创作”为主,故又称为“原创性”论文。这两种论文相辅相成,对于个人学术上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
就初涉研究领域的人来说,从科研能力训练的渐进性程式来看,一般都从以“述”为主的论文入手,以期对学科研究状况和有关资料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对资料的搜集、梳理、辩证分析和概括能力。在对学术资料作第一手梳理的基础上,尝试从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提高分析和论证能力,就可逐渐转入写以“作”为主的论文。
学术论文的写作一般分为选题、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写作四个阶段。
一、选题
选题就是确定研究对象,选择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进行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难的一步。课题选得好,成功了一大半。选题不当,对个人来说,是劳而无获;对社会来说,是浪费人力和物力。选题的好坏决定研究工作的成败,故选题非常重要。
选题很重要,也很难。难在何处?难就难在要选一个好的题目,必须知道有哪些问题为人们所未知。要了解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或未被彻底解决,这需要作学术性的调查研究。知道哪些问题尚未解决是一回事,这些问题现在是否急需解决,有无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能否解决,特别是你或你所在的集体能否解决,则是另一回事。这也要作调查研究。对调研者来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作准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选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本身就是一项研究工作。选什么样的题代表着选题者的学识水平。一般地说,初次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往往很难选好课题。为了不走或少走弯路,最好能请人指导。到了有一定的经验和较丰富的常识后,自己就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题目进行独立的研究了。这是研究人员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
(一)选题原则
1. 价值原则
衡量科学价值的标准,在于满足客观需要的程度。客观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主要的有二:
第一,选择具有社会价值的课题,满足社会需要。这方面主要是应用研究,如文博事业在社会发
中国历史名人的故事是什么
展中的作用。
第二,选择具有学术价值的课题,满足学术需要。这主要是指基础理论研究。如学术空白的填补、通说的纠正、前说的补充等。对于那些已被别人研究过、讨论过的老课题,如果尚未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也可以从新的侧面、新的资料、新的方法、新的角度重新加以研究,做到老题出新意,这也是有价值的。
文贵新。新课题往往是社会或学术上产生的急需解决的新问题,价值比较高。人们有时之所以会选一些老课题,是因为它虽然被许多人研究过,但问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或者是在新情况下应该重新加以研究。老课题的相关资料已收集得比较齐全,各家各派的意见已发表得比较充分,问题的核心所在已被提示得比较明显。这是研究此类课题的有利条件。可是,要再深入一步,提出新观点,也就比较难。研究此类问题,要得到新的结论,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或者在作为指导的理论上有所突破,或者采用前人未曾采用过的研究方法,或者是占有了新的资料。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不要贸然地选这一类老课题。
研究新课题的好处是,只要有所得,就是新的见解。当然,新的见解不一定是正确的见解,更不是最后的见解。后来研究者往往会拿最初研究者的见解作为批评的靶子,这是学术界的正常现象。研究新课题的难处,在于没有或几乎没有前人的成果可资利用,从理论到资料,一点一滴都要自己从头做起。这是需要花费很多劳动的。
2. 可行性原则
价值原则讲的是必要性,可行性原则讲的是可能性,即所选之题是否有条件完成。条件也分主客观两方面。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研究经费的多少,图书资料设备条件,工作任务的轻重以及单位领导对学术科研是否重视等等。主观条件,包括本人的学识基础、研究能力、年龄、身体状况、能用于研究的时间、兴趣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学识基础,如理论修养、专业知识、知识面、古汉语、外语等等。实事求是地估量主观条件,才便于做到量力而行(有人称这为量力原则)。当然,在选题以后往往还需要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必要的有计划的调整和补充,以适应课题的要求。但是,选定的目标必须是经过努力能达到的。否则,选了一个自己拿不起、啃不动的课题,弄了一段时间出不了成果,容易影响信心和兴趣。
全面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最佳才能,目的是为了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研究中,应该选择那些客观上迫切需要、条件基本具备、自己有能力而且有兴趣的题目。
3. 适中原则
何谓适中?这里指的是大小适中、难易适度和今后有发展前途(可延展)的课题。
课题的大与小是相对的。有些课题,单枪匹马研究,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这类课题不宜由个人承担,最好是由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固定课题组来研究,这样可以早出成果,对一个问题的研究有始有终。无论是由集体或个人承担,都应将这类大课题分为若干专题,或由集体中的人分工研究,或自己分阶段研究。这是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做法。
一般地说,大题较难,小题较易。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某些学术领域,题目愈小愈难研究。因为很难找到有关的资料,或者需要极为专业的知识与设备,或者必须掌握特殊的研究方法。一般情况下,初做研究工作的人,宜于选择低层次或较小的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即从小题着手,也就是从容易处做起。从低层次、子系统着手,也是与人们研究能力提高的过程相适应的。
(二)选题方法
选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 自选题目
主要是通过大量查阅已有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特别是查阅研究综述类文章,了解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明确在本学科中过去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有什么成果,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以及哪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然后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有能力做的题目。
2. 指定题目
主要是指从学术会议或课题指南所列题目中选择。
就一般的情况来说,特别是就初次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来说,总是先选题,然后读前人著作,研究已有的成果,学习理论,搜集资料等等。对于长期做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则常常是:研究这个课题时发现了关于另一个问题的资料、前人的论述、不同的观点,以及自己有心得、观点等“副产品”,研究另一个课题时又发现了与该问题有关的论点、资料等,以至于对某个问题已获得了大量资料,形成了一些观点,然后才选这个题去作进一步的研究。可见,事情总是复杂的,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套一切。
最后,在选题过程结束时,对于较大的选题往往需要写一个选题说明书或开题报告书。它是前段工作的小结,后段工作的计划提要。内容包括:
(1) 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 当前这一课题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存在的问题。
(3) 进行这项研究目前具备的条件。
(4) 研究本课题将从哪些方面进行,目标、范围和重点,工作步骤,时间分配,分几个阶段去做,先从何处着手,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做哪些实地调查,看哪些书。
选题说明书的完成标志着选题过程的结束。
二、搜集资料
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有价值的观点只能从资料中产生,有说服力的观点只能靠资料支撑。搜集资料、占有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关键。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来说,资料来源途径主要有两方面:
(一)查阅文献,包括已有研究文章和原始文献。
查阅已有的研究文章不仅可以了解本课题的现状、发现问题,学到别人的研究方法,还可以找到所需资料的部分来源。因为严肃的学术著作,对所引用或参考的前人的重要论点与说明问题的资料都注明来源、出处。后来的研究者可以据此顺藤摸瓜,得到理论与资料、著述的线索,并发现前人运用资料的得失。
但如果仅仅限于别人已经利用过的资料,自己不发掘新资料,研究成果很难超越前人,达不到研究的目的,因此必须查阅原始文献。这是因为:
第一,前人论著中引用的资料,往往只是他们搜集到的资料的一个极小的部分。如果仅限于他们论著中引用资料范围,则可能不仅超不过他们,甚至赶不上他们既有的水平。
第二,在一些论著中,为我所用、断章取义地对待材料的情况很多。自己不读原始资料,往往不能了解资料的真正含义。不查到原始资料,有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大量阅读原始文献,从中发现更多有用的资料。
从各种目录、索引、提要等工具书中,可以找到一些前人的有关论著和资料线索。此外,多向人请教以及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也是快速了解学术动态、扩大自己视野的最有效的方式。
(二)实地调查
中国古代的文献资料很丰富,但具体到某一个问题,往往资料又很缺乏,这就需要通过实地调查来加以补充,尤其是考古工作,有许多是没有文字记载的,非直接调查不可。有些问题即使有记载,但往往不全面、不准确或有错误,需要实地调查以获真知,印证、补充、纠正书面记载。如在地理学界,曾经有“榆林三迁”之说,说的是陕西省北部榆林县城自建城以来,因受风沙南侵的威胁,将城址向南迁移了三次。后来,侯仁之教授对榆林地区实地调查后,才知道这个被中外学者引用的说法,原来是“谣传”。
调查和研究是两项工作。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事物真实的具体的情况,搜集材料。研究的目的是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揭示内在联系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调查者不一定是研究者。同样,研究者不一定是调查者,这是正常现象。但一些研究成果上出的问题,又常常与这种调查(搜集材料者)与研究(使用材料者)的分离有关。做研究工作的人去实地调查,使调查研究统一于一人,成为一个整体,可以大大提高了调查的质量,减少调查所需要的时间。因为只有对问题进行过初步研究、学习过有关该问题的理论和占有资料的人,才知道问题的核心在哪里
中国历史竹林七贤的故事
,最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调查的目的明确。因此,研究者本人做调查,对研究者来说,是亲历其境、获得真知的途径;对社会来说,将调查和研究结合起来,省人,省时间,效益好,是一种好办法。同时,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本身就是研究成果。
搜集资料光看不行,还必须随时记录,不但要记录重要资料和观点,而且还要记录自己的思考,尤其是对突然来临、转瞬即逝的灵感的记录,因为这些灵感有可能就是新的看法、新的观点。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采取哪种方法,主要看是否方便查找和使用。但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完整准确,不可有损愿意,并注明来源出处,如作者、篇名或书名、刊物名、卷次、页次、版本,以便写论文时能详尽地注释。尤其是原始文献务求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错。
记录资料是一件很麻烦、很细致的工作,但它是积累知识,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有些时候,一篇文章或一个课题的完成,常常要花几年甚至十余年的时间,即人们所说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三、分析研究
所谓的科学研究,主要的工作就是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形成一些概念、观点、见解或理论。
分析资料的具体步骤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去伪存真。在查阅文献过程中抄录下来的某些资料很多是二手、三手的,如要引用必须查对原文。因为二手、三手的资料,经过几次转抄和印刷,在抄录、排字、打字、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地图
校对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更重要的是,对于同一条资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取舍,若是古籍,甚至有不同的断句。别人论著中引用的资料,是按照作者的理解使用的。这些作者的理解是否合乎原意,需要自己去查对。有的人学风不严谨,为了论证自己先人为主的见解而对资料断章取义,歪曲原意。因此,自己查对第一手资料是极为重要的。
研究一个问题必须收集丰富的资料,这是因为孤证不足为凭。同时,在收集的资料中,往往存在对同一问题说法不一的现象,这就需要对其真伪做出鉴别。如何分辨资料内容的真伪?有的资料较容易分辨,一看便知;有的较难,要做专题考证。一般地说,可以采取以文献证文献、以实物证文献、以历史见证人的资料验证、以理论推断和实地调查等五种办法来鉴别。对古代历史的研究来说,第一种办法用得比较多。事实上,对资料的鉴别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就是一种学问,即人们常说的考证或文献学。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分析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对资料再做去粗取精的分析工作。如有一些资料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有些资料虽能说明问题,但后来看到了比它更好的资料;先找到了说明个别、局部情况的资料,后又找到了说明一般、全局情况的资料;先抄下了反映现象的资料,后看到了能反映本质的资料;如此等等。因此,在分析资料时要再一次做去粗取精的工作。这便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资料上。
分析资料并不仅仅是鉴别与取舍问题,更多更重要的乃是对问题的思考并逐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辛苦,可能茫无头绪,徘徊苦闷,睡不好,吃不香。有些问题,可能想了好久也解决不了,但却在某种偶然场合想了出来。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这时可能出现思想的灵感。就好像辛弃疾词里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灵感突然来临,也瞬间逝去,如火花一样,因此,如产生了这种“思想上的火花”,应立即记录下来。
在分析过程中,有时会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可以试试以下三种办法:
一是找人谈谈。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集思”,是学者成功与学术发展之路。因为:
(1)别人,甚至外行,可能提出有益的建议。虽然他不一定比你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掌握更多的资料,但是由于知识结构不同,处境不一样,框框少,有可能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给你以启迪。这就是为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
(2)通过讨论可以纠正错误。在研究中有时会不自觉地钻进牛角尖。这种错误的思路往往会重复出现,不能自拔。两三好友在一起讨论,往往别人一语道破,使自己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此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二是重温已读过的著作,或进一步磨砺理论武器的刃,或看看别人在遇到这类难关时是怎样做的。
三是可以另换一个角度或跳出问题的圈子,在不同范围,用不同方法来分析。这样做,往往能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一一豁然开朗。
亲自进行对学术资料第一手的梳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繁重的工作,有些问题也许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才能了解个大概,但是,无论花多少时间都是值得的。因为这件工作是为学术研究打基础的功夫,也是学术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他人是无法取代的。对相关学术资料了解和掌握状况,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科研上的进展。“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少人搞研究想走捷径,忽视对原始资料的积累,对研究素材的爬梳,借助的是辗转了好几手的材料,其结果往往反而事倍功半。
四、撰写论文
当资料搜集到足以说明问题时,就可动手写作了。国家标准局1987年颁布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对于论文的写作有详细的规定。
一般来说,学术论文的写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或几个步骤:
(一)题目
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确定题目的要求是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表明劳动成果的所有者,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
中国历史故事及启示
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1. 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 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3. 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4. 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字数一般不超过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也不要作自我评价。
(四)关键词
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并方便检索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
一般论文的关键词大多包含在论文题目中。
(五)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六)正文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主题明确,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七)结论
结论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观点或看法。结论应是该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2. 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
3.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 文字上不应夸大,对尚不能完全肯定的内容注意留有余地。
(八)致谢
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组织或机构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可以作为正文放在论文的最后。也可以作为附记放在文末。
(九)参考文献
在学术论文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和注释,其目的有三:
1.为了反映作者从事研究的真实而科学依据,同时也是为了显示研究者或研究成果的视野、质量和水准。
2.为了体现严肃的治学态度和对前人学术成果的尊重,用以分清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
3.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满足读者查证检索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
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来说,短小的文章可在“打好腹稿”准备充分的的情况下一气呵成;长篇论文则要需要先拟定写作提纲,使论文骨架、轮廓视觉化,在此基础上,分成几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写,然后合成一篇。
经常写论文的人一般都有这样的感觉:虽然在动手写作前,已有详细提纲,似乎问题都解决了。可是,在写的过程中却往往发生写不下去的情况。这是由于某些问题事先并未研究透彻,写作中就暴露出来了,不动笔写作完整的文章,这些矛盾就暴露不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章是想出来的,更是“写”出来的。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停下笔来做研究,等搞清楚了再写;二是把写不下去的问题暂时搁置起来,跳过去,继续写,等初稿写完后再来研究。采取哪一种办法,既要看问题的大小,也要根据各人的写作习惯。
五、几点注意事项
(一)写论文是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是要显示掌握的材料有多丰富。引证资料的多少,以能说明新见解为准,过多的堆砌,谓之累赘。在足以说明论点的前提下,引用材料愈少愈好。资料少而好,就是使用典型的资料。所谓“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材料用得少而好,会使人感到文章构思巧。
(二)一篇文章只说明一个问题。在研究某一课题时,常常可以得到一些“副产品”,解决了一些与本课题有关联的问题。写论文时,往往会把这些成果都写进去。此时要敢于割爱,将“副产品”删掉,另成文章。
(三)写出初稿后,最好是放一放,即“冷处理”。即把初稿搁上若干天,然后广泛地浏览有关的资料,让头脑冷静下来,再行修改。这样修改,往往容易突破原来的框框,发现问题,产生新的看法,就可以使论文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文章写成了以后,还要反复看几次。鲁迅是这样做的,毛泽东也是这样做的。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看论点。看要表达的观点是否说清楚了;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严密,是否站得住脚;能否自圆其说,是否无懈可击。
2. 看章节段落。看章节段落是否分得合适,能否体现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中心段落是否突出;有无可以删去的段落。这最后一点值得注意。因为,当人们付出艰苦劳动写成一篇论文时,都会产生马克思形容的“如刚分娩的母亲舐着自己的初生婴儿”的感情。在这种自我欣赏的感情下,要整段整段地删去,确实需要一点勇气。清代郑板桥写过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把删繁与创新联系起来,值得深思。我们写论文也一定要做到“冗繁削尽”,一定要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当然,删繁削冗还需要判断力。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也在于判断哪些是多余的。这些多余的部分不删去,就会喧宾夺主。某些多余的部分,砍下来还可以用来另写文章。
3. 可以从文字的角度看。“言之无文,其行不远”。学术论文能有文采是高要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般至少要做到表达清晰、准确,使读者愿意看下去,不致感到是一种苦差事,尽快摆脱之为快。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是以“述”为主还是以“作”为主的论文写作,所凭依的,首要都是逻辑思辨力,即整理思想和思考辨析的能力。往更高一点的要求说,是善于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理论性的思考。
学术论文的写作,其逻辑思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眼光,有思想,有见解,能发现有价值的论题,能提出问题,能形成独到的论点;一是能抓住问题的要害,作逻辑谨严的推理、分析和综合,论证有力,思路清晰,无懈可击。胡适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大胆假设”,倡导的是论题、论点的确立,应有胆有识,体现出特立独行的学术人格。要做到这一点,批判性,是必备的思维品格,“学问当于不疑处有疑”也是学者应该有的追求。“小心求证”,说的是对观点的论证应取严肃谨慎的态度,既要有批判性又要有科学性、实证性。
相对而言,对于任何研究者来说,批判和证伪都是一种最重要的学术意识和人格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学术史、科学史,就是一部批判史、证伪史和解构史。绝大多数重要的学者和科学家都是靠批判起家的,没有批判,就没有建设;没有证伪,就没有证明;没有解构,就没有建构。从荀子、墨子到王充、李贽,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克思到康德、尼采,从哥白尼、达尔文到爱因斯坦、霍金,概莫能外。猜想与反驳,批判与证伪,解构与颠覆,较之于证明主义、归纳主义和经验主义,对科学进步与学术繁荣具有更强大的推动力。同时权威膜拜、理性缺席以及独立学术人格的迷失,则是学术研究和科学进步的死敌。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7/524707.html
以上是关于论文-浅谈学术论文的写作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论文-浅谈学术论文的写作;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5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