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通西域、下西洋,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哥伦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郑和下西洋-通西域、下西洋,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哥伦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通西域、下西洋,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哥伦布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毛佩琦来到扬州讲坛,讲述了明代陈诚通西域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并且阐释了他们创建的非凡功业为世人所做的巨大贡献。
很多人知道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但是明朝陈诚出使西域的事,很少人知道。
陈诚出使西域这件事发生在洪武末年并跨越整个永乐时期,和郑和下西洋大体上是相同的时间。
陈诚是个进士,江西吉水人,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开始做官。他做过“行人”,就是奉命到处出差,他最早出使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北方,出使有功,受到了表扬。但是他后来遇到了麻烦,因为受方孝孺的牵连,陈诚虽然侥幸活过一命,但不能当官了。
几年之后,有西域贡史朝见大明皇帝,使者回国需要找一个官员护送。有人向明成祖推荐陈诚,让他出使西域。于是,陈诚在永乐十一年再次被派往西域。此后,陈诚先后五次出使西域。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思进
中国历史皇后爱情故事
取、不安分的皇帝。元朝大都在北京,朱元璋把首都改在南京,而明成祖则在永乐十九年又正式迁都北京。他心中有一个榜样,就是忽必烈。忽必烈是了不起的帝王,蒙元帝国横跨欧亚,有着世界影响。因此,从永乐八年开始,一共5次,明成祖率50万人马亲征漠北,最后一次,他身体不好,马都上不去了,但是他坚持要去,要为后世留下太平。此外,他还出征安南,南征北讨;废除海运,修建打通大运河,让南北运河得以贯通,确保了南北政治经济命脉。
朱棣即位后,永乐三年开始动议,永乐四年开始命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明史》上写,向国外彰显国威,表现中国富强;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建文帝一直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如果郑和下
惊人的中国历史故事
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是不是时间太久了?每次往返都要1年多,规模很大,大船200多艘,最大的宝船,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这么大,两万七八千人。这么大的船队,持续22年,跑到非洲去寻找建文帝,可能吗?所以,寻找建文帝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大航海时代还没开始,那是人类历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郑和到底为什么要下西洋?明成祖的出发点是什么?
我们在郑和祖传的家谱中,找到一份明成祖在派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交给郑和的一封敕书,这封敕书是明成祖带给西洋番王和头目的。大体是说,
中国历史上的宽容的故事
派郑和等人广泛宣传皇帝的意图,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这些地方的人都不要越过礼制,强不可凌弱,众不得暴寡,天下共享太平之福。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理念,这些也都被郑和所贯彻,郑和所到之处宣告天子诏书,用带来的丝绸、瓷器等和当地交换货物,还有大量赏赐,厚往薄来,这就是中国人的主张:给别人多一些。郑和每到一地,带来的是繁荣。
朱元璋写过一本书《皇明祖训》给他的子孙,写的是一些不能违背的原则。其中讲到对外关系,把周围国家列为不征之国,也就是不去攻打的国家,理念是和平相处。而且,在与外国交往中,不贪图别人的财富。一次高丽使者到南京,带了很多马匹作为礼物,朱元璋说,请你把马匹全部带回。三年来一次,或隔年来一次,送十匹布就够了,礼物不要那么多。明朝一直秉承这样的态度:和平共处、厚往薄来。明成祖又进一步发展了这样的理念。
郑和下西洋之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哥伦布不能与郑和相比,他们进行的是海盗行为,伴随杀戮、抢掠,建立殖民地,腥风血雨。然而,郑和下西洋没有做伤害当地原住民的事情,而是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现在很多地方还在纪念郑和。
明代中国在世界各国中具有崇高
中国历史故事简笔画4格
的威望和位置,所谓“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朝与周边的众多国家都建立、保持了朝贡贸易关系,其伸延联系范围之广,超过以往历代,“远迈汉唐”。明朝主动承担了国际责任,而且有能力承担这种责任。明朝对各国既有威,也有德,它按照当时人们所认知的国际道德行为准则,建立和维持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
明朝的这段历史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是可以面向未来的。在历史上,就是这样的文化,曾经引领我们一步一步走向辉煌。陈诚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为的是天下共享太平之福,正是这样和而不同的理念,是我们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和大家共享的宝贵财富。
(解放日报记者徐蓓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6/516391.html
以上是关于郑和下西洋-通西域、下西洋,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哥伦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郑和下西洋-通西域、下西洋,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哥伦布;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5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