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孔子-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

  • 孔子,孔子研究,国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7 00:1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孔子-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三册中的《仲弓》一篇,1由李朝遠先生整理,復經多位學者討論,在釋文、編連上已取得重要進展。不過,由于這篇竹書殘壞嚴重,其中可以與傳世文獻比照的內容有限,因而在編連、釋字和詮釋上,都還存在許多懸疑。這裏我們僅對其中三處詞句的釋讀試作探究。
願因吾子而辭
此句位于26號簡。我們讀爲”辭”的字寫作
孔子-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
孔子-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
,李朝遠先生釋爲“
孔子-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
孔子-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
”,讀爲“治”,相關一句話讀作“願因吾子而治”。參與討論的其他學者從之,無异詞。
楚簡中,從“
孔子-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
孔子-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
”的字有多種讀法。陳英杰先生歸納為“始”、“治”、“詞”、“殆”4種。2楚簡中“詞”可借爲“辭”。上博藏竹書《容成氏》22號簡云:“冬不敢以寒詞,夏不敢以暑詞。”二“詞”字寫法與《仲弓》此字相同,均讀爲“辭”。3郭店竹書《緇衣》6、7號簡云:“臣事君,言其所不能,不詞其所能,則君不勞。”裘錫圭先生按云:“從文義看,似應讀爲辭讓之‘辭’。今本有‘臣儀行不重辭’之語,蓋以‘辭’爲‘言辭’,亦非。”4其寫法與《仲弓》此字聲符一致,只是義符作“言”,而《仲弓》作“口”。因而,《仲弓》此字讀爲“辭”,在文字層面上當無問題。
依照整理者的處理,26號簡處在這篇竹書的末尾。李學勤、李銳先生率先指出:26號簡與4號簡連讀。5在陳劍等幾位先生對簡序的調整安排中,這兩枚簡接在1號簡之後(其間有缺文),位于竹書偏前的部分。6這段文字寫作:7
季桓子使仲弓爲宰。仲弓以告孔子,曰:“季氏……【1】……使雍也從于宰夫之後。雍也憧【4】愚,恐貽吾子羞。  願因吾子而詞(辭)。”孔子曰:“雍,汝……【26】
4號簡最後一字與26號簡開頭一字,李學勤先生讀作“童愚”;李銳先生讀作“重愚”,幷引《荀子·成相》“愚以重愚”爲證。8“童愚”似未見于周秦漢唐古書。《雲笈七籖》卷104《太和真人傳》云:“吾所遊行,或為道士,或為儒生,或為童愚,或為長老,不可以一塗限也。”這裏“童愚”與“長老”相對,應該是指兒童,似與竹書文意不合。《荀子·成相》云:“愚以重愚,闇以重闇,成爲桀。”楊倞注云:“久而愚、闇愈甚,遂至於桀也。”這裏的“重”大概是表示行爲重復的副詞,用于前後兩個“愚”、“闇”之間,以加强語氣。在這個意義上的“重愚”會否單獨使用,恐怕是有問題的。竹書此字從“童”從“心”,當即“憧”。《玉篇·心部》:憧,“愚也。”《類篇·心部》:憧,“騃昏也。”“憧愚”見于《大戴禮記·千乘》,其云:“凡民之不刑,崩本以要閑,作起不敬以欺惑憧愚。”孔廣森解釋說:“造作不畏法之事,以惑愚民。”9古書中亦作“愚憧”,見《史記·三王世家》。廖名春先生將“憧愚”訓作愚蠢,10當是。
《論語·先進》云:“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這反映出,在孔子弟子中,仲弓與閔子騫,冉伯牛同以德行著稱,政事即行政能力則不及冉有、季路。竹書中,仲弓接著說“恐貽吾子羞”,後面又說“雍也不敏”,撇開自謙的成份之外,恐怕也與此有關。在這種情形下,將簡文讀作“願因吾子而辭”,即希望借助孔子、辭去季桓子的聘任,似乎更符合仲弓的心理。
孔子對于仲弓此語的回應,因26號簡下殘,未能確知。學者多以爲當下接2號簡。11簡文寫作:“……與聞之,夫季氏河東之成家也,亦……”在這之後,孔子還有一些話。各家的處理分歧較大。無論如何,在孔子的答辭中,幷不是直接告訴仲弓如何治政,而是開導、勸勉一類意思。從這個角度看,仲弓之語也以讀爲“辭”的可能性較大。
《論語·雍也》記云:“季氏使閔子騫爲費宰。閔子騫曰:‘善爲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于子騫更說:“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仲弓與閔子騫同樣以德行著稱,在面臨季桓子委任時,作出類似的反應,應該是正常的。
河東之成家
2號簡云:“夫季氏,河東之城家也”。
河東,研究者多未涉及,只有晁福林先生說是“大河以東地區”。12其實,先秦、秦漢人所說的“河東”,有兩個不同的地方。先秦、秦漢人習慣將黃河河道分爲三段,即西河、南河、東河。如《禮記·王制》云:“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東河至于東海,千里而遙。自東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遙。”這三段河道所指,孫詒讓概括說:“禹治河故道,自積石西來,至今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唐東受降城,折而南流,入《職方》雍、冀二州境,《禹貢》、《王制》所謂南河也。過大伾山南,至今河南衛輝府浚縣,漢黎陽縣宿胥口,又折而東北流,合漳水,至今直隸永平府樂亭縣碣石入海,《王制》所謂東河也。”13古人所說的“河東”,在較多場合是指西河之東。如《左傳》僖公十六年:“于是秦始征晋河東,置官司焉。”《孟子·梁惠王上》:“河內凶,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凶亦然。”《史記·貨殖列傳》云:“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先秦、秦漢人所說的另一處河東,是指東河之東。《周禮·夏官·職方氏》述九州云:“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

中国历史名人大全故事梗概

澤藪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廬、維……”。《爾雅·釋山》云:“河東岱”,邢昺疏云:“云‘河東岱’、注‘岱宗,泰山’者,在東河之東,一名岱宗,一名泰山。”竹書在說魯國季氏,所云“河東”當指後者,而不是前者。
關于“東河”行經,孫氏之說需要訂正。據譚其驤先生研究,公元前 4世紀以前,黃河下游流經河北平原,在渤海灣西岸入海,因兩岸未築堤防,河道不穩定。黃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經的有《禹貢》、《山海經》和《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經》大河下游大致走今雄縣、霸縣一綫,至今天津市區附近入海。《禹貢》大河下游在深縣與《山經》大河別流,穿過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縣以東入海。《漢志》大河則離開太行山東麓,經豫東北、魯西北、冀東南,東北至黃驊市東入海。這三條河道或迭爲主次,或同時存在,而以流經《漢志》大河爲常見。到戰國中期,兩岸全面築堤,河道開始固定,即《漢志》河水和《水經注》大河故瀆。公元70年王景治河開闢的黃河新道位置偏南,大體流經冀魯交界地區,至今山東利津縣境入海。14春秋、戰國人所說的“東河”,大概是指《漢志》所載的大河;而所謂“河東”,大致也就是《漢志》大河以東地區。
應該注意的是,傳世古書中幷不見河東包含魯地的記載。在上揭《周禮·夏官·職方氏》中,河東與兗州關聯。由于岱即泰山是兗州山鎮,《爾雅·釋山》所云,也有類似的意味。而古人對于“九州”兗州的界定,幷不包括魯地。《尚書·禹貢》云:“濟、河惟兗州。”孔傳:“東南據濟,西北距河。”孔疏:“濟、河之間相去路近,兗州之境,跨濟而過,東南越濟水,西北至東河也。”《爾雅·釋地》:“濟、河間曰兗州”,郭璞注:“自河東至濟。”邢疏:“《禹貢》:‘濟、河惟兗州。’孔安國云:‘東南據濟,西北距河。’孔《傳》凡云‘據’者,謂跨之也。距,至也。濟、河之間相去路近,兗州之境,跨濟而過,東南越濟水,西北至東河也。”《呂氏春秋·有始覽》:“河濟之間爲兗州,衛也。”高誘注:“河出其北,濟經其南。”按之今地,大約相當山東省西北部、河北省東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隅。15至于魯地,一般是歸之于豫州。《呂氏春秋·有始覽》在兗州、青州之後說:“泗上爲徐州,魯也。”《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一六五·山東兗州府一“建置沿革”云:“《禹貢》徐、兗二州之域。”而在注釋中說:“府治及東境屬徐州,西北境屬兗州。”竹書《仲弓》的出土,使我們得知,先秦人所說的“河東”,實際上也包括魯國在內。
竹書“成家”,李朝遠先生認爲:“城”,借爲“成”,通“盛”。“家”,領有采邑的卿大夫稱家。季桓子于魯定公五年(公元前五○五)其父季平子逝後立爲卿。簡文“季是(氏)河東之城(盛)家也”,謂季氏家族爲河東的顯赫之家,猶如《左傳·昭公五年》所記:“羊舌四族皆强家也。”史杰鵬先生則說:“‘城家’當直接讀爲‘成家’。古代有用‘成’作修飾詞來形容家邦的說法,比如《左傳》襄公十四年:‘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杜預注:‘成國,大國。’又昭公五年:‘箕襄、邢帶、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韓賦七邑,皆成縣也;羊舌四族,皆强家也。’後面那段文句以‘大家’和‘成縣’以及‘强家’對文。在春秋時代,諸侯稱國,卿大夫稱家,一個家族有時就占有一個縣邑甚至幾個縣邑,家族在某些情况下和城邑是合而爲一的,所以《論語·公冶長》裏說‘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如果讀‘城家’爲‘盛家’,表面上看更加合理,但恐怕不符合當時人的習慣說法。”16對于《左傳》昭公五年的“成縣”,俞樾曾有論及。他說:“襄十四年《傳》‘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杜曰:‘成國,大國也。’然則成縣亦猶大縣也。《釋名·釋言語》曰:‘成,盛也。’盛與大義相近。《禮記·檀弓篇》鄭注曰:‘成猶善也。’善與大義亦相近。《詩·桑柔篇》鄭箋曰:‘善猶大也。’”17《左傳》襄公十四年的相關文字爲:“師歸自伐秦。晋侯舍新軍,禮也。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周爲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這裏說的“禮”大概與《周禮·夏官·序官》中的一段記載有關,其云:“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爲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杜預的注恐怕也是由此而來。18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成國”與“諸侯之大者”相當,而大國與次國、小國相對。相應地,“成家”亦即“大家”,19是卿大夫中最有勢力的家族。
我們知道,春秋中晚期,“三桓”執掌魯國權柄,季氏尤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記史墨對趙簡子說:“(季友)既而有大功于魯,受費以爲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業,不費舊績。魯文公薨,而東門遂殺適立庶,魯君于是乎失國,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這應該就是《仲弓》稱“季氏河東之成家”的背景。
思老其家
3號簡是一支殘簡的下半段,共12字,寫作:“子有臣萬人道女思老其家夫”。其上下連接不確定,句讀、文意亦頗難探求。
李朝遠先生于此簡未與其他簡拼合,斷讀作:“子有臣萬人,道汝思老、其家,夫”。解釋說:“‘道’,從,由也。《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尹知章注:‘道,從也。’‘思老’,‘思’考慮之義,‘思老’當近乎下簡的‘老老’。‘其家’,疑即‘齊家’,雖然上古音‘其’、‘齊’幷不直通。”陳劍先生斷讀爲:“子,有臣萬人道女,思老其家,夫”,幷認爲:“簡16與簡3有可能當拼合、連讀。相接處孔子所說‘今汝相夫子’,可以解釋爲謂仲弓作季氏宰、相季桓子。本篇附簡‘夫子唯有舉,汝獨正之’之‘夫子’亦指季桓子。今暫分開釋寫。”黃人二、林志鵬先生斷讀作:“子有臣萬人,導人如思(使)老其家,夫”。20楊懷源先生認爲簡3應讀爲“子有臣萬人,導汝思老其家,夫……”他指出:“導”,“輔助”之意。《爾雅·釋詁下》:“導、左、右、助,勴也。”邢疏:“教導即贊勉,故又爲勴,《說文》云:‘勴,助也。’不以力助以心助也。”本簡文句應爲孔子答中弓之言,“子”應當是 “夫子”之殘,指“季桓子”。《論語·衛靈公》“今由與求也,相夫子”,孔子即稱季氏爲“夫子”。第十六簡有“今汝相夫”,“夫”當是“夫子”之殘。附簡也有“夫子唯有舉”一語。“臣”指的是家臣、臣子。這裏是指季氏的家臣。“萬人”是泛數,不是實指,是說季氏的家臣很多。“汝”稱代“中弓”。“思”當從李釋。“老”是“終老”的意思,這裏是指畢生效命。“其家”之“其”爲代詞,稱代季氏。“家”即《論語·衛靈公》“有國有家者”之“家”。 “其家”是“老”的賓語,構成動賓結構,“老其家”又是“思”的賓語。那麽簡文的意思是說:季氏有許多家臣,他們輔助你謀劃終生效命于季氏。21趙炳清先生依從陳劍說,綴合16、3號簡,而在3號簡的斷讀上采取楊懷源氏的看法。22晁福林先生讀簡文爲:“子有臣萬人道,汝思老其家夫(乎)?”幷今譯爲:“你有治理萬人的才能,你難道要終老于家中而不出仕嗎?”23
在上揭諸說中,陳劍氏對16號簡與3號簡的綴合以及對于3號簡

中国历史大宝塔故事

的句讀,應該是正確的。只是16號簡背面有篇題,依楚竹書慣例,當前置,大概是本篇竹書的第3枚簡,接于1號簡、4號簡(綴合爲第1簡)、26號簡、2號簡(綴合爲第2簡)之後。在具體解讀上,黃人二、林志鵬二氏讀“思”爲“使”,楊懷源氏將“其家”訓爲季氏家族,應均可信從;而“老”則當指“室老”,也就是仲弓擬擔任的季氏“家相”。
《儀禮·喪服》云:“傳曰:公卿大夫室老、士,貴臣,其餘皆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板报

衆臣也。”鄭玄注:“室老,家相也。士,邑宰也。”賈公彥疏云:“‘室老,家相也’者,《左氏傳》云‘臧氏老’,《論語》云‘趙魏老’,是家臣稱‘老’。云‘家相’者,案《曲禮》云大夫不名,家相長妾。以大夫稱家,是室老相家事者也。云‘士,邑宰也’者,《雜記》云:‘大夫居廬,士居堊室。’鄭注云:‘士居堊室,亦謂邑宰也。’與此同,皆謂邑宰爲士也。若然,孤卿大夫有菜邑者,其邑既有邑宰,又有家相,若魯三卿,公山弗擾爲季氏費宰,子羔爲孟氏之郕宰之類,皆爲邑宰也。陽貨、冉有、子路之等爲季氏家相,亦名家宰。若無地,卿大夫則無邑宰,直有家宰。則孔子爲魯大夫,而原思爲之宰,是直有家相者也。此等諸侯之臣,而有貴臣、衆臣之事。案《周禮·載師》云:家邑任稍地,小都任縣地,大都任畺地。是天子公卿大夫有菜地者也。案《鄭志》答云:天子之卿,其地見賜乃有,何由諸侯之臣正有此地,則天子下有無地者也。有菜地者有邑宰,復有家相,無地者,直有家相可知。”胡培翬正義:“注云室老家相也士邑宰也者,老是尊稱,室老爲私室之尊,主相家事,故又稱家相。”24
同書《聘禮》云:“賓迎,再拜。老牽牛以致之,賓再拜稽首受。老退,賓再拜送。”鄭玄注:“老,室老,大夫之貴臣。”賈疏:“案《喪服》:‘公士大夫之衆臣,爲其君布帶、繩屨。’《傳》曰:‘室老,士貴臣,其餘皆衆臣也。’鄭注云:‘室老,家相也。士,邑宰也。’即此室老貴臣者。家相邑宰之屬,故爲貴臣也。”
《禮記·檀弓下》:“歠主人、主婦、室老,爲其病也。”孔疏:“主人,亡者之子。主婦,亡者之妻。室老,家之長相。此三者幷是大夫之家貴者。”
《詩·魯頌·閟宮》“三壽作朋”鄭箋:“三壽,三卿也。”孔疏:“老者,尊稱。天子謂父事之者爲三老,公卿大夫謂其家臣之長者稱室老。諸侯之國立三卿,故知三壽即三卿也。”
《史記·魯世家》記:“季平子怒,囚臧氏老。”《集解》引服虔曰:“老,臧氏家之大臣。”
《國語·周語下》“晋羊舌肸聘于周”章“單之老送叔向”,韋昭注:“老,家臣室老也。禮,卿大夫之貴臣爲室老。”
通過上揭古注可知,“室老”可以簡稱“老”,爲卿大夫家相,亦名家宰。這正是季桓子委任仲弓的職事。因而,仲弓爲季氏宰,也可以說是爲季氏老。當然,竹書這裏的“老”是名詞的動詞用法。“老其家”是擔任家相(家宰)于其家的意思。
楚簡中的“思”可讀爲“使”,在包山簡中已顯露端倪,而在上海博物館藏楚國楚竹書《容成氏》、《曹沫之陣》公布後,研究者發現這方面的更多例證。25“思老其家”也就是使老其家。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圖版見頁7~8(小圖)、71~102(大圖),釋文考釋見頁261~283。
2

中国历史故事书大全

陳英杰:《楚簡札記五種》,《漢字研究》第1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
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頁26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頁132注釋20,文物出版社1998年。
5 李銳:《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三十二次研討會綜述》,“孔子2000”2004年4月15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032.htm);李銳:《<仲弓>續釋》,“簡帛研究”2004年4月24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LIRUI003.HTM)。
6 陳劍:《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2004年4月18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chenjian01.htm);李銳:《<仲弓>新編》,“孔子2000”2004年4月22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zhonggongxinbian.htm);晁福林:《上博簡<仲弓>疏證》,《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趙炳清:《上博簡三<仲弓>的編聯及講釋》,“簡帛研究”2005年4月10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zhaobinqing002.htm)。
7 釋文參看上揭陳劍文。
8 李銳:《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三十二次研討會綜述》,“孔子2000”2004年4月15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032.htm);李銳:《<仲弓>續釋》,“簡帛研究”2004年4月24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LIRUI003.HTM)。
9 《大戴禮記補注》,《清經解》卷七○六,第四册,頁807,上海書店1988年。
10 廖名春:《楚簡<仲弓>與<論語·子路>仲弓章讀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11 上揭陳劍文;李銳:《<仲弓>新編》,“孔子2000”2004年4月22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zhonggongxinbian.htm):趙炳清:《上博簡三<仲弓>的編聯及講釋》,“簡帛研究”2005年4月10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zhaobinqing002.htm)。晁福林先生則在28號簡與2號簡之間插入3號簡(《上博簡<仲弓>疏證》,《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
12 《上博簡<仲弓>疏證》,《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
13 《周禮正義》,第10册,頁2624,中華書局1987年。孫氏所云東河入海不確,看下文。
14 譚其驤:《西漢以前的黃河下游河道》,《長水集》下,頁56~86,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15 參看李長傅:《〈禹貢〉釋地》,頁36,中州書畫社1983年1月。
16 史杰鵬:《上博竹簡(三)注釋補正》,“簡帛研究”2005年7月16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shijiepeng001.htm )。
17 《群經平議·春秋左傳三》,《續清經解》第五册,卷1388,頁1181,上海書店1988年。
18 參看《左傳》襄公十四年“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句下孔疏。
19 “大家”除《左傳》昭公五年,還可見《國語·晋語一》“獻公卜伐驪戎”章。
20 《上博藏簡第三册仲弓試探》,“簡帛研究”2004年4月23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huangrener01.htm )。“導”後“人”字當是衍文。
21 《讀上博簡<中弓>札記四則》,“簡帛研究”2004年8月7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yanghuaiyuan01.htm )。
22 趙炳清:《上博簡三<仲弓>的編聯及講釋》,“簡帛研究”2005年4月10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zhaobinqing002.htm )。
23 晁福林:《上博簡<仲弓>疏證》,《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
24 《儀禮正義》,頁1382,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25 參看陳偉:《包山楚司法簡131~139號考析》,《江漢考古》1994年4期;孟蓬生:《上博竹書(二)字詞札記》,“簡帛研究”2003年1月14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mengpengsheng01.htm);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間詁》,“簡帛研究”2005年2月15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1.htm);沈培:《周原甲骨文裏的“囟”和楚墓竹簡裏的“囟”或“思”》,《漢字研究》(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260.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孔子-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5745.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