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 文化,读书,李零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7 02:00
  • 6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连载一


[五]、 【簡37】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攝)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爵)
原考釋者李零以為「疑讀『攝爵』。《說文,口部》:『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下取物縮藏之,從口、從又,讀若聶。』『毋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爵』可能是說為君者不可惜爵而不授。」[43]
按:望山簡有△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簡2.50),原整理者隸定作「囟」[44] ,張光裕先生也隸定作「囟」[45] 。《上博(一)˙緇衣》【簡23】亦△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下加重文符號,文例為「朋友攸△,△以威義 。」,語出《毛詩˙大雅˙既醉》:「朋友攸攝,攝以威儀」

中国历史朝代故事幼儿

,原考釋者陳佩芬隸定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並引《說文》、《玉篇》、《廣韻》「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以證[46] 。《說文》:「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下取物縮藏之,从又、从囗。讀若聶。」[47] ,郭店本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裘錫圭隸定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讀作「攝」,以為「聑」、「攝」字「古音相近」[48] ,乃是從「聑」、「攝」通假的關係來看此字。
鄒濬智學長以為「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攝」三字「聲韻俱可通」[49] ,就通假關係而言,三字確實音近,不過目前面臨一個問題是,「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何以可釋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說文》解「」作「从又、从囗」,但△字明顯不从「囗」。季旭昇師對《說文》「从囗」的看法有意見,他認為「《上博·緇衣》『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與今本〈緇衣〉比對,釋為《說文》『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應無可疑。但《說文》釋此字為『從又從囗』,恐有可商。戰國楚文字『囗』旁與此不同形,如《包》2『圍』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外所從『囗』與楚系『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所從明顯不同。疑此字應釋為從『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之初文)』從『又』會意。『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甬,匣紐侵部)』可能也兼聲,『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韻屬陰陽對轉。《望山楚簡》也有這個字,《望》2.50『一□□□、一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一耑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舊隸『囟』,《楚系簡帛文字編》已經改隸為『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其義待考。」[50] ,△確實與「囗」旁有差異,從字形上看,確實有从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的可能,「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金文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交仲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不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簋)、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皇父匜),而西周早期〈弗生甗〉有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馬敘倫摹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以為「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所從之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與金甲文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所從之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之初文。」[51] 筆者以為馬敘倫的看法頗有見地,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與△字所从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旁幾乎同形,可證△應从「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又春秋晚期〈王孫遺者鐘〉有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旁與〈弗生甗〉相似,楚系文字「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也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璽彙˙5269)。縱上所述,楚文字中「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已演變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形,再進一步則演變則作《上博(一)˙緇衣》「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所从之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形與「因」字外框相混。

[六]、 【簡38】勿兵以克


原考釋者李零以為「似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意思(參看《孫子˙謀攻》)。」[52]
孟蓬生以為「李先生所說甚是。『勿』,義為『無』。《小爾雅》:『勿,無也。』《易·益卦》:『立心勿恒。』孔疏:『勿,猶無也。』又《豐卦》彖詞:『勿憂,宜日中。』孔疏:『勿,無也。』『無兵以克』,是說沒有(不依靠)軍隊而取得勝利,亦即不戰而屈人之兵。」,[53] 將「勿」字解釋成「無」。
陳斯鵬釋作「刀兵以克」[54] 。
按:陳斯鵬釋作「刀」,「勿」字之初形本義與「刀」確有關聯,甲、金文「勿」字从刀,刀旁有小點,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甲˙775)、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師酉簋),雖然「勿」从「刀」,但在戰國楚文字中,無論是單字或偏旁上,「刀」與「勿」相混的例證則非常罕見,譬如「則」字从「勿」罕見从「刀」,「初」、「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型」等字从「刀」罕見而从「勿」。以《曹沫之陣》簡為例,「則」字出現16皆从「勿」;「利」字4例皆从「勿」;「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4例、「型」字3例,皆从「刀」。可見「刀」、「勿」的不容混淆,不僅在偏旁上,在單字的區分亦然,簡文「勿」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非「刀」尤為明顯,釋作「刀兵以克」,可商。
就字詞解釋而言,「勿兵以克」筆者以為「勿兵」解釋成「無兵」似乎較不順暢。「勿」有表示禁止或勸阻之義,義同於「別」、「莫」。《廣韻?物韻》:「勿,莫也。」,《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文「勿兵以克」猶言「莫以士兵克敵」之義,

创作灵感中国历史故事

士兵皆血肉之軀,因此曹沫以為勿以士兵來克敵致勝,而從兩個面向來取勝,一是從兵器之砥礪與冑甲之堅來勝敵,二是而以「勢」來壓過敵軍,因此才說「人使士,我使大夫。人使大夫,我使將軍。人使將軍,我君身進。」兩方對決時,我方的出戰者永遠比對方頭銜高一節,讓敵方未戰而氣勢已銷,則我軍以此二事致勝,莫以兵勝敵,故云:「勿兵以克」。

[七]、 【簡40】成(承)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教)


原考釋者李零隸定作「成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讀作「成教」[55] ,學者皆無異議。
按:「成教」一詞亦出現於古籍,如《禮記˙大學》:「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禮記˙鄉飲酒義》:「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國可安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但上述「成教」乃指化民成俗、經世教化之義,與簡文文義並不相合。因此,筆者以為「成教」應讀作「承教」,「成」字上古音定紐、耕部,「承」字定紐、蒸部,聲母相同,韻部接近,古籍亦有通假之例,《禮記˙士婚禮》「承我宗事」,《荀子˙大略》作「成我宗事」,可證。
「承教」為接受教誨、教令之義。《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趙歧注云:「承受孟子之教令。」[56] ,又《戰國策˙趙策二》:「承教而動,循法無私,民之職也。」,《管子˙小問》:「管仲對曰:『夷吾聞之,聖人先知無形。今已有形而後知之,臣非聖也,善承教也。』」,《管子˙禁藏》:「民之承教,重於神寶。」,《史記˙樂毅列傳》載樂毅回信給燕惠王,即以「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起頭,又在提及受召王提拔而「以為亞卿」、「得比小國諸侯」時,皆云:「自以為奉令承教,可幸無罪,故受令而不辭。」[57] ,此處的承教義即前文「奉承先王之教」,表示服膺昭王的命令或意見。則《曹沫之陣》簡莊公對曹沫言「既成教矣」,即表示莊公對曹沫有關「戰之顯道」的教誨,已經瞭解與接受,而欲詢問下一個問題,可見簡文此處讀作「承教」較佳。

[八]、 【簡45】誅重

  原考釋者李零隸定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讀作「厚」[58] 。
李守奎先生以為字應「从『石』,『主』聲,當隸定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是楚之『重』字。楚之『主』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其上部橫畫與『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的第二橫畫共享,『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之隸定顯然不確」[59] 。
按:「重」字原簡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李零先生釋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又」旁確實有作此形者,如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簡38/「兵」字所從),但縱使簡文字从石从又,李零也未說明讀成「厚」的理由,且一般戰國楚系「厚」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郭˙老甲˙4)、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郭˙語一˙82),可見李零的釋讀確實有問題。
李守奎先生首先指出△字應从石、主聲,讀作「重」,見解相當正確,原簡字實應从石从主,不過李守奎先生以為「其上部橫畫與『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的第二橫畫共享」,其實應為「第三橫筆」才是,楚系「石」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包˙80)、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郭˙性˙5),「口」旁上加三橫筆,亦有作兩橫筆者如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郭˙緇˙35),而「砫」字「石」、「主」二旁不共筆者時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郭˙成˙18)、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郭˙緇˙44)等形,則「石」旁第三橫筆與「主」旁的橫筆呈「共筆」型態時,則作如簡文△字之形。
早期學者皆將「从石从主」與「从石从毛」、「从石从戈」等字,皆置於「厚」字下,如《郭店楚簡文字編》[60] 、《郭店楚簡文字研究》[61] ,可是近來學者研究發現,「从石从主」的字形恐怕需要被獨立為「重」字。
望山簡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望2˙2),原考釋者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隸定作「厚」,以為「此字簡文屢見,也寫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信陽二一五號簡也有此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說文》『厚』字篆文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古文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與此形近。『厚』字所從的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下部與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下部相似。」[62] ,程燕釋作「厚」[63] ,田何也釋作「厚」,並據望山此字反證信陽簡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亦是「厚」字[64] 。張光裕隸定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讀作「重」,以為原考釋者的說法錯誤,△字與楚文字「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的來源不同,不能混為一談,以為:「郭店楚簡中原釋作『厚』字者實有兩種構形:一从『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毛)』、一从『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主)』。簡文中从毛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者確是『厚』字,从主之『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學者間已與『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作出分別,並釋讀為『重』。小篆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上部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之訛變,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則是『毛』形省變設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之訛變。」[65] ,張光裕先生將△字改釋作「重」,十分正確。望山原考釋者所舉信陽簡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不从主,釋作「厚」可從,但望山簡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望2˙2)與信陽簡之形並不同,反而與△相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其實都是从石、主聲,讀作「重」。望山原考釋者以為「厚」字所從的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與郭(墉)字下部相似,但從古文字的演變脈絡來看,「厚」字字義與郭(墉)無關,字形演變成「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即「郭」之下半偏旁),也必須到小篆時代。
「厚」字甲骨文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佚˙211),金文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西周中˙牆盤)、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春秋˙魯伯盤),《說文》「厚」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以為从「反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不確。唐蘭利用偏旁分析法,以為金文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守冊父己爵)、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父丁鼎)即「厚」字所从之「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正確可從[66] 。季旭昇師繼續考證,以為「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加鹵即成『覃』,而从『覃』的『簟』字又从『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因此『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與『覃』很可能本來是同一個字」[67] ,「厚」字的戰國文字「厂」旁與罈子的「口」形訛變成「石」,而「石」字下的部件燕系訛成「土」形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璽彙˙724),與《說文》古文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相近。晉系訛成「子」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楚系的變化非常複雜,有从「毛」[68] 或从「句」聲[69] 或从「戈」聲[70] ,秦系文字與「郭」、「享」、「敦」同樣都類化成「子」,但「厚」字從不从主,而之所以楚系之「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之所以可讀為「重」,在於其以「主」為聲旁,「重」上古音定紐、東部,「主」端紐、侯部,二字同為舌頭音,韻部相當接近[71] 。
《郭店˙老子甲》【簡5】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原考釋者隸定作「厚」[72] ,文例為「罪莫△乎貪慾」,帛書甲本作「罪莫大於可欲」,丁原植先生以為「厚有『重』、『大』之義」[73] ,劉信芳已改隸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讀作「重」[74] ,李零讀「重」,以為「『重』,原書釋『厚』,舊作從之。現在看來,此字實從石從主,與『厚』字寫法不同。簡文『厚』與這種寫法的『重』字極易混淆,除去此例,下《緇衣》簡44、《成之聞之》簡18、39、《尊德義》簡29過去釋為『厚』的字,其實也都是『重』字。」[75] ,其實李零先生很早就釋出从石从主聲者應是「重」字,只是△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將「主」聲置於「石」旁右側,與一般楚系「重」字稍異,其實此書手的偏旁移位現象,在《曹沫之陣》【簡54】的「厚」字上也曾經出現,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與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郭˙老甲˙4)、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郭˙語一˙82),可見【簡54】之字已將「石」旁下的部件移至左邊,並且增添「口」旁。
其次,《曹沫之陣》【簡54】亦有一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从貝从主,文例為「束而厚之,△賞薄刑」,與「薄」字對文,原考釋者釋作「重」可從,但是字形明顯與△不同,此處「貝」當是義符,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寶、賞等字上。

[九]、 【簡56】民又(有)[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人缶貝](保)


原考釋者李零隸定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以為「讀『保』,可訓『守』,這裡指防禦設施。」[76]
寶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字从「人」,而不从「玉」,一般楚系「寶」字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楚公家鐘)、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楚公家鐘)、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包˙221),字多从「玉」,但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望山M1˙15)、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邾弔鐘〉 从保从貝。春秋時期的〈齊縈姬盤〉一器中出現兩次「寶」字,首次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第二次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金文編》摹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77] ,字亦从「保」。從上述幾例从「保」之寶字,可知△字換「玉」旁為「人」旁可能受到這類从「保」之字的影響。據此推論,△字可能是「保」省聲,因為楚系有从「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者作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包˙2.

中国历史动画故事书儿童

226)、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望山M1˙13),則△「人」旁亦為「保」之省聲,應是個合理的推斷。
李零讀作「保」,訓為「守」,可從。《左傳˙襄公八年》:「焚我郊保」,杜預注云:「保,守也。」[78]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杜預注云:「保,守也。」[79] ,李零釋作「防禦設施」正確。簡文中莊公詢問有關「善攻者奚如」的問題,但曹沫的回應先從人們所能的保護講起,先求國家的防護設施的健全,之後才是訓練軍隊的驍勇善戰,先求力於不敗,再求成為善攻者,否則我軍驍勇強悍千里遠征,但國內的守禦卻十分毀頹,則戰未勝,國已先亡,所以說「民有保」則「邦家以宏」,從曹沫的回應中,突顯了這一層概念。
結論
上述九條考釋,使用最基本的方法,或從字形考證文字,或對字義提出商確,一方面讓我們瞭解文字釋讀的困難,一方面外也突顯出文字考釋是條持續且漫長的道路。而文字釋讀的更動,常常也使得文本的意義也隨之更改,因此文字正確釋讀的重要性,實不言可喻。戰國文字的成長與時俱進,若不能接續前人的研究,縱使再多的出土文獻,也無法讓這門領域持續發展。《曹沫之陣》原考釋者李零及其他學者的研究,對於簡文釋讀的貢獻甚夥,筆者此文僅就個人有意見之處加以說明,並不代表所言皆是正確無誤,尤其楚文字是門新興的學科,用新資料研究新學問,其中立論不免時有所失,若本文所論有缺漏之處,期盼學者不吝予以批評指正。
[4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頁267。
[4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年),頁112。
[45] 參張光裕編著、袁國華師合著:《望山楚簡校錄》,(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04年12月),頁29,字頭第91下。
[46]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頁198~199。
[47]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經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
樓藏版,(台北市:洪葉出版社,1999年11月),頁280。
[48]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8年),頁137。
[49] 季旭昇師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2004年6月第二次印刷),頁148。
[50] 季旭昇師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2004年6月第二次印刷),頁148。
[51] 馬敘倫:《讀金器刻詞》,(北京市:中華書局,1962年),頁97。
[5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頁268。
[53] 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研究網,(2005/2/15),網址: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1.htm。
[54] 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陣》釋文校理稿〉:簡帛研究網,(2005/2/20),網站: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328。
[5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頁269。
[56]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註疏˙孟子》,嘉慶廿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影印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13下。
[57] 見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市:萬卷樓,1996年10初版二刷),頁986~987。
[58]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頁273。
[59] 李守奎:〈《曹沫之陣》之隸定與古文字隸定方法初探〉,收入中國文字學會主編:《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院出版社,2005年6月),頁494。
[60] 將从从石从主者置於「厚」字下,參張守中:《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頁91。
[61] 張靜:《郭店楚簡文字研究》,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5月,頁73。
[6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年),頁116,注[十二]下。
[63] 程燕:《望山楚簡文字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頁12。
[64] 田何:《信陽長台關楚簡遣冊集釋》,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頁87。
[65] 見張光裕、袁國華師:《望山楚簡校錄》,(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04年12月),頁6。
[66] 唐蘭:《殷虛文字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1年),頁31~33。
[67] 見季旭昇師:《說文新證(上冊)》,(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頁455。
[68] 張光裕、袁國華師:《望山楚簡校錄》,(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04年12月),頁6。蘇建洲學長:《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頁72。
[69] 張光裕、袁國華師:《望山楚簡校錄》,(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04年12月),頁6。
[70] 蘇建洲學長:《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頁72。
[71] 陳新雄老師將「侯、屋、東」歸為同一類,參陳新雄師:《古音研究》,(五南出版社2000年11月),頁428~430。
[72]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8年),頁111。
[73]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市:萬卷樓,1998年9月),頁33。
[74] 劉信芳撰:《荊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9年),頁6。另外,劉信方:〈荊門郭店楚簡老子文字考釋〉亦有同樣的意見,收入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104。
[75]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2002年3月),頁12。
[76]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頁280。
[77] 容庚編著:《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8月),頁525。
[78]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註疏˙左傳》,嘉慶廿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影印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521下。
[79]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註疏˙左傳》,嘉慶廿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影印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1054上。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225.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曹沫之阵》校读九则(连载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5781.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