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 国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7 13:06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五短札(三则)


(首发)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經過學術界的共同努力,在很短的時間內,絕大部份簡文已經可以通讀無礙。這里我們試著討論幾個比較零碎的問題,還請指正。
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簡1~2:有夏氏觀其容以使,及其亡也,皆為其容;殷人之所以代之,觀其容,聽其【1】言。堋[1]其所以亡,為其容,為其言。周人之所以代之,觀其容,聽<其>[2]言,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3]者使,堋其所以衰亡,忘其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也。【2】
季旭昇先生讀“堋”爲“比”,訓爲“及”。[4]袁金平先生讀爲“剖”訓爲“分析”。[5]
按:兩位先生都認爲“堋”在句中充當動詞,是很正確的。不過季先生把“堋”讀爲“比”,從古音角度講,似稍顯曲折;在簡文里“及”和“堋”互用,二者意思應差不多,所以袁先生把“堋”讀“剖”訓爲“分析”也是有問題的。我們認爲,“堋”應讀爲“逢”,“堋”從“朋”得聲,“朋”,並紐蒸部,“逢”,並紐東部,蒸、東二部皆爲陽聲韻,可旁轉,比如典籍中蒸部的“馮”就和東部的“逢”通用[6],所以“堋”和“逢”可通。在典籍中,與簡文“堋”語法地位相當的“逢”字也多見,如《國語·吳語》“昔周室逢天之降禍”,《管子·內業》“不逢天菑”,《禮記·儒行》“適弗逢世”,《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亦未逢明君”等。
此處另外兩個難點就是“容”和“爲”的含義。從簡1~2看,“容”與“言”對文,“容”在典籍中既有“儀容”之義,也有由此引申出的“法度”之義,如《呂氏春秋·士容》“此國士之容也”,高誘注:“容猶法也”。不過和典籍不同的是,典籍“容”和“言”的主語一般是人,而簡文的“容”和“言”的主語是朝代。“爲”,應該有“表現爲”、“表現出來”的意思。這樣,這段話可翻譯成:“夏代觀察自己的法度以行使權力,等到夏代滅亡時,都表現出來(當時的)法度。殷人所以取代夏代的原因,是因爲觀察了夏代的(當時的)法度與言談。逢上殷人所以滅亡的時候,也表現出來(當時的)法度和言談。周人所以取代殷人的原因,是因爲觀察了殷人(當時的)法度與言談,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7]而行使權力。逢上周人衰亡的時候,是因爲周人忘記了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
二、《季康子問於孔子》簡19:民之逆(?)美棄惡母歸。
第三字在簡文中看不清楚,似從毛從辵,這里暫時寫作逆。不過無論什麽字,它都應與“棄惡”互文,有“迎”、“向”的含義。“母歸[8]”之“母”,濮茅左先生把它釋爲“毋”,後來學者皆從之,不過“毋歸”在簡文里頗覺不辭。我們考慮,“毋”字有可能是“女”字的錯寫,二字的區別只在於“女”字中間兩點的有無,容易相混。比如《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簡117“正月、七月朔日,以出母〈女〉、取婦,夫妻必有死者”的“母”即“女”之訛。[9]
在典籍中,常有“如歸”之說,比如《左傳·昭公十三年》“故從亂如歸”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懷服如歸”,《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管子·小匡》“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說苑·指武》“義死不如視死如歸”,《文選·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卷五十九“望德如歸”,而戰國文字資料中“女”和“如”通用之例甚多,這樣看來,把“母歸”釋爲“如歸”還是比較恰當的。
我們再看看《季康子问于孔子》簡7:“君子敬成其德,小人母寐。”
“母寐”,李天虹及陳偉兩先生皆讀爲“晦昧”,認爲有“懵懂”或“愚昧”義[10],在簡文中“母寐”和“敬成其德”連用,語法結構似應一致,如果理解爲“晦昧”,是一個形容詞詞組作謂語,和“敬成其德”的語法結構就不太一樣了。現在看起來,這里的“母”也可能是“女”的錯字,通“如”,“如寐”猶言小人對德行的表現象睡了一樣無動於衷。
三、《融師有成氏》簡5:融師有成,氏狀若生。有耳不聞,有口不鳴。有目不見,有足不趨。名則可畏,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實?)则可侮。[11]
曹錦炎先生把此段斷爲:“融師有成氏,狀若生有耳不聞,有口不鳴。名則可畏,步则可柔”,並把篇題命名爲《融師有成氏》。認爲“融師有成氏”的意思是祝融的老師有仍氏,按,“成”與“仍”古音較遠,且古史傳說中祝融的時代也難和有仍氏聯繫起來。曹先生又引或說認爲與“容成氏”有關,“容”和“有”的音韻相差更遠,就可以不討論了。
從《融師有成氏》全篇看,除簡5“我曰且茖乎”、簡6“我曰且喬乎”、簡7“昔融之是師”使用了一個虛字而五字一逗外,其他都是四字一逗。若把“融師有成氏”連讀,則“狀若生有耳不聞”七字一逗,於全篇體例頗爲抵捂。所以,我們認爲此十二字應斷爲“融師有成,氏狀若生。有耳不聞,有口不鳴[12]”。“氏”可通“是”,戰國文字其例甚繁。比如簡7的“昔融之氏師”就是“昔融之是師”。典籍中“是”和“其”在用作代詞的時候,有相近的意思,如《說苑·善說》“吾聞夫羊殖者賢大夫也,是行奚然?”就是這種用法。我們從古書中“是”和“其”常常互用也可以看出這一點,比如《國語·齊語》“桓公擇是寡功而讁之”,《管子·小匡》作“擇其寡功者”;《韓詩外傳》卷四“無他,由是道故也”,《荀子·議兵》、《史記·禮書》並作“由其道故也”。 [13]所以“氏狀若生”猶“其狀若生”。這樣斷開後,這兩句的“成”、“生”、“鳴”屬耕部,下面兩句的“趨”、“侮”屬侯部,從文章韻腳看也是非常合適的。
“有成”在句中應是動詞詞組做謂語,“融師”做主語,簡7有“昔融之是師,詽尋夏邦”,“融”和“師”單獨使用,這個詞組既可能是偏正結構,也有可能是動賓結構,具體是什麽意思,因爲簡文有些殘缺,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我們初步猜測《融師有成》或許是古代賦體的隱語,如果我們猜測不誤的話,這篇小文章的迷底有可能就是“筆”),不過我們現在知道,篇題應改名爲《融師有成》。
(編者按:[1]“堋”原從辵旁。
[2]“聽”下疑漏寫一“其”字。
[3]“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字從陳劍先生隸定,參看陳劍:《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簡帛”網(h

中国历史上的奇葩故事

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19日。
[4]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

女同学讲中国历史故事

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18日。另外,簡文中“亡”字從季旭昇先生釋,簡1~2的斷句參考了季旭昇先生的意見。
[5]袁金平:讀《〈上博(五)〉劄記三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26日。
[6]參看高亨、董治安:《古書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97年,第27頁,蒸部和東部相通的例子還有“層”和“重”、“夢”和“蒙”等,參看本書第16頁、第29頁,這里就不一一例舉了。
[7]“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
”,意思不明,但應有治理的意思。
[8]“美”字從季旭昇先生釋,參看季旭昇:《上博五刍议(上)》,“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2

pp连环画中国历史故事长征

月18日;“歸”字從陳劍先生釋,參看陳劍:《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19日。
[9]《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41頁。
[10]李天虹:《讀〈季康子問於孔子〉劄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24日;陳偉:《〈季康子問孔子〉零識(續)》,“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3月2日。
[11]“侮”字從廖明春先生釋,參看廖名春:《读〈上博五·融師有成氏〉篇札记四則》,“confucius2000”網(http://www.confucius2000.com),

中国历史故事夏商周电子书

2006年2月19日;“實”從陳斯鵬先生釋,參看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4月1日。
[12]廖名春先生已把“狀若生”和“有耳不聞”斷開,不過廖先生標點爲“融師有成氏,狀若生,有耳不聞”,參看廖名春:《读〈上博五·融師有成氏〉篇札记四則》,“confucius2000”網(http://www.confucius2000.com/),2006年2月19日。
[13]參看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82年,第816~818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002.html

以上是关于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国学-上博五短札(三则);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003.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