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孙子兵法-《孙子》译序(连载一)

  • 孙子兵法,十一家注孙子,孙子,孙武,军事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7 18:45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孙子兵法-《孙子》译序(连载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孙子兵法-《孙子》译序(连载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孙子》译序(连载一)


(首发)
(连载二) (连载三) (连载四)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中国由农奴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如同后来的西方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一样,人类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候,必然地伴随着思想的大变革,涌现出对社会对哲学的思潮。
面对着环境的变故和对社会前途的担忧,人们不得不从思想上从哲学上去找到对它的把握,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诸子百家的历史背景。他们上承远古文明,集华夏文明之大成,下启追者,开百家之先河,影响着漫漫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这是诸子百家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诸子百家在汲取前人精粹,阐一家之言的同时,其思想包含着大量的哲学思辨。他们的政治主张正是来源于他们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哲学思考。诸子百家时期是哲学空前发展、空前发达的时期。《孙子兵法》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为着各自的政治目的,或欲称霸或求自保,以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互为依托,交替登场,因此战事不断战祸连绵。在给百姓带来了无穷灾难的同时,它也给兵家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方面它给兵家汇集了大量的战争和战场实践,一方面它又给兵家汇集了大量的战争和战场上的课题。《孙子兵法》在不自觉中承担了这个对战争对军事予以总结的使命。它的问世是一种历史的汇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据史料记载,其祖先原是陈国公子完,逃难至齐国(改名为田完)。因其祖父田书(陈完第五世孙)在攻打吕国的战斗中建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于乐安(今山东惠民)。在齐国豪族政争的“四姓之乱”后,孙武漂游到吴国。经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庐,以其所著兵书为吴王所赏识,进为吴王座上宾。后拜为吴国将军,建伐楚破郢(楚都)之功。参照史料和《孙子兵法》的内容,《孙子兵法》的成书应是在来吴国后、见吴王前。也就是说孙子的思想大体是在北方形成的。
《孙子兵法》从其体例上来说属于军事概论。十三篇言简意赅,涉及到军事诸方面内容,对军事予以了总体的概括和全面的论述。从其精神上来说,其总体的军事观(军事思想)和对军事方法的论述,所包含着的唯物观和辩证法坚定、明确,充满十三篇之中。它晓人事理,喻人智慧,体现出一种“活”的哲学,直逼宇宙、自然的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军事哲学。
《孙子兵法》不仅是对中国军事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是对世界军事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
《孙子兵法》对于军事的重大贡献,首先在于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体系。这个思想和理论体系,一方面是建立在对大量的战争和战场实践的归纳与综合上,从中总结出了最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如“五事”(五个要素)、“庙算”(战略)、“兵贵胜不贵久”、“国之贫于师者远输”等。一方面是建立在对军事方法的总结与分析上。如“谋攻”、“形”(力量的对比)、“虚实”、“兵势”、“军争”、“九变”、“用间”等。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对战争与军事的外部含盖和内部联系的完整概括, 清晰、完整地阐释了战争和军事的一般规律。
《孙子兵法》对军事的重大贡献,还在于贯穿于其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中的彻底的唯物观和辩证法。首先,它是以彻底的唯物观去看待和分析军事的。由此才能够把战争中影响胜负的变数客观地拢起来,并把军事内容和战争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战争的内容也就是军事的内容,军事的内容也就是战争的内容。从而得以正确、完整地去认识军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军事、把握战争。然后是贯穿其军事思想中的辩证法。一方面,它是把军事方法之间、军事内容之间作为一个关联的整体来看待、来分析的,从而正确、完整地反映出军事方法、军事内容之间的内部联系。另一方面,它是用运动和辨证的眼光来看、来分析军事的,从而贴近战争的运动轨迹,和正确地反映出战争和军事中的辨证逻辑。
在笔法上,一方面它省略了对大量的战争、战场实践的总结过程,把它置于背后,直接提出总结性的东西。而我们可以通过结合战争、战场实践,去正确完整地理解这个总结性的东西。另一方面,它省略了对前人军事方法的总结过程,而从最浅显、最一般的道理推演出军事法则和军事方法,使人很容易融会贯通地掌握其军事理论。这也是为什么《孙子兵法》短短五千余言,却能含盖整个战争和军事之所在。如果要给《孙子兵法》一个现代的军事名称,它毫无疑问地应该叫《军事原理》。
通过十三篇也可以看到,《孙子兵法》带有浓厚的时代性。那是一个称霸的时代,只有强大才不会灭亡。置身于霸战的环境中,为着现实的需要,《孙子兵法》是从现实出发,从攻取的角度来写的,并提出了霸战的理论。这是时代的要求。并且它强调了对战争的自觉和客观的审慎态度,从军事的对比、物质基础的分析,到直接提出慎战。这一点尤为难得,更具有大气,具有执掌乾坤的思想高度。作为后人的我们,对前人应无可厚非。
《孙子兵法》的卓越在中国军事史和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空前的,并且至今仍具有军事上的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属于军事概论,然而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军事。一方面它把那么严酷、复杂的战争环境中的东西整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战争中的胜负分析得客客观观、必必然然;一方面它那“活”的、具有自身生命力的军事思想出神入化。这是一种大智慧。它所包含着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不只是对军事,对经济、政治和科学实践具有普遍的哲学上的指导意义。《孙子兵法》作为兵家之言,之所以能在诸子百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因此。
《孙子兵法》之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意义都是巨大的。一方面它秉承和体现出中国先古以来“持简驭繁”的传统思想,代表着最传统的中国文化;一方面它所包涵的朴素的唯物观和辩证法思想,又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不仅如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部哲学书有《孙子兵法》这么生动、这么启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部书所包含的方法论有《孙子兵法》这么具体、丰满。它是朴素的唯物观,它是朴素的辩证法;然而正是因了这个朴素,它才这么鲜活,它才至今保有着对接触它的人们的一种作用,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年轻的读者我想说的是,哲学对一个人来说其实十分重要。做任何事只有看法和方法正确了,才能成功;只要看法和方法正确了,就自然成功。而《孙子兵法》不只是一本军事概论,更是一

勤劳智慧的中国历史故事

本哲学最好的入门书。要想从《孙子兵法》中得到收益,不要从中寻找什么哲学概念,重要的是读懂它,潜移默化方是学习的最好方式。
把根据银雀山出土汉简整理出来的汉简整理本除开,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孙子兵法》最早的版本是宋朝的。主要有三个:《平津馆丛书》所收影宋本《孙吴司马法》中的《魏武帝注孙子》、《续古逸丛书》所收《武经七书》中的《孙子》以及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现在看来它们其实大同小异,皆是出自于同一个底本——一个错简底本。
现在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底本之错简是毫无疑问的。那么这个错简底本是怎样形成,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综合史实来考虑,只有一种可能:秦当初下“挟书令”,除了官方典章和法家之言,其他百家之言是严禁阅藏的,(先秦文献大都是靠民间掩藏得以保存下来),至汉惠帝四年民间掩藏才告解禁。《孙子兵法》也同样是靠民间掩藏得以保存下来,而在其出土时成为了散简,经复简后形成现在流传下来的底本
从其散简的规律来判断:原藏简是按篇序一卷一卷地叠铺在一个箱体内,散简是在出土时从箱体中取简时形成的。其中最上层的两卷和最底层的两卷散简较轻,这是因为最上层的两卷取出时,简绳虽有腐断,但散简尚包在卷内;最底层的两篇是在清除了上面的散简片后取出的,散简也包在卷内。而其余各卷除中间的《军争》篇较为完整外,散简情况比较严重,散开的简块和简片已分不清哪是属哪篇了。这是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由自上而下的取简所造成。
而从底本的复简情况来看,当初的复简既非官方,也不是出

中国历史中国故事大全

之于大家。复简之人的文化并不太高,这个人极有可能就是家藏之人。在取出简卷后,面对面前的散简一筹莫展,只好作一个简单的整理保存下来。虽然在汉代曾对兵书作过数次整理,而之于《孙子兵法》来说只是一个形式,对这个家藏之人的复简并没有作任何的修正,只不过是起一个从民间收集的作用,使得其从官方渠道传世而已。这仅是一个推测,尚待后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说《孙子兵法》自汉始就是以错简形式存在的。
此次译注《孙子兵法》,是以《平津馆丛书》所收影宋本《孙吴司马法》中的《魏武帝注孙子》为底本,以《十一家注孙子》和《武经七书》中的《孙子》为参照本,进行一般性的校勘,并还原出当初的散简图。然后针对散简图进行重新复简,以此作为《孙子兵法》底本复原稿。再对底本复原稿予以注译。
复原中,利用文章的自有规律,从音、气、意三方面着手,对底本中的错简进行了重新归位,对篇序也予以了重新排定。
从复原后的《孙子兵法》体例上看,原底本所保留下来的《孙子兵法》在篇目上是完整的。史料上以“十三篇”称《孙子兵法》,以及《史记》所载“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看来确实是有据的。这也就是说《孙子兵法》于孙子其他的言著是相对独立的。从复原后的《孙子兵法》各篇的内容来看,原底本所保留下来的文字也是完整的。
《孙子兵法》在世界文化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尽管在世传中出现严重的错简,但仍不失几千年来人们对其主要精义的把握。然而毕竟要还它以本来的面目。对于《孙子兵法》底本的复原以及译注,希望能听到专家、学者和热爱文化关注文化人士的声音。
此次译注把《孙子兵法》还名为《孙子》。之所以还名为《孙子》,是为了还它在诸子百家中应有的地位。
朱岩森 2004年7月
目录
第一篇 始计(重复简始计篇)
译文
第二篇 作战 (重复简作战篇)
译文
第三篇 谋攻(重复简谋攻篇)
译文
第四篇 军形(重复简军形篇)
译文
第五篇 虚实 (重复简虚实篇)
译文
第六篇 兵势 (重复简兵势篇)
译文
第七篇 军争(重复简军争篇)
译文
第八篇 行军(重复简行军篇)
译文
第九篇 地形(重复简地形篇)
译文
第十篇 九地(重复简九地篇)
译文
第十一篇 九变(重复简九变篇)
译文
第十二篇 用间(重复简用间篇)
译文
第十三篇 火攻(13重复简火攻)
译文
附录-原《孙子兵法》底本及散简图
关于《孙子》复原的思想、过程和复原总结(附复原细节和依据)
[1重复简始计]第一篇  始计[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故经之以五事[3]校之以计而索其情[4]:一曰[5]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6]。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7]。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8]。将者智、信、仁、勇、严也[9]。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10]。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11]。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12]?吾以此知胜负矣[13]。
兵者诡道也[14],故能而示之[15]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16];实而备之强而避之[17],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18],逸而劳之亲而离之[19],攻其无备出其不意[20]。(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21]。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22]。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23]。势者,因利而制权也[24]。)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25],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26]!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27]。
注释
[1]始计——最初的谋略。指战争前的谋略,即战略性的谋略(战略)。计,谋略。始,开始的、最初的。[据《十一家注孙子》本篇篇名为《计》,“始”或为衍。]本篇作为十三篇的首篇提出的是战略问题。首先是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负最根本和主要的东西(五事),它是战争最一般和根本的规律。其次指出了战略的制定(庙算)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吾以此观之,胜负现矣”)。
[2]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本意为兵器,引申为军事、军队等,这里指的是战争。者:代词,这里它只起语法功能的作用,把“者”前的语句或词归结为主语成分。地:处境。道:规律。察:看清楚。也: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
[3]故经之以五事——故:所以、因此,那么。经之:织布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织布时先定纵线再织横线,纵线定下了布匹的大样也就定下了。之,指示代词,指代战争。“经之”意思是,把战争的“纵线”给提出来。以:介词,用------。事:古代一件事物叫一事。古代汉语与英语相似,往往把副词和状语放在主语或句子的后面。“故经之以五事”是说:那么用“五事”来把战争的“经线”给提出来。
古代汉语往往省略句子成分,为适应现代汉语的习惯,使语意准确、完整,在翻译的时候,有时会把成分补出来。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当时的语言习惯,与现代汉语往往不同。在翻译的时候,一是尽可能地用原句架构,毕竟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是有渊源的;二是必须适应现代人的语言习惯,语言流畅、语意完整,但必须同时保留原有的语气和语意,以准确、完整地表达原意。
[4]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之以计:对战争双方比较和分析。校,音(jiao较) ,比较。之,指代战争双方。以,连词,而、和、并等。计,盘算(即分析)。而:连词。索:搜索、搜探。其:指示代词。情:真实的情况。
[5]曰:叫、叫做(在很多情况下的语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6]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道:“道”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并且认识到只有顺应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做事才能成功。于是古代先人做任何事都讲究追寻事物的一般和最根本的内在规律,并把能自觉地顺应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称为“得道”或“有道”。有时也把“有道”的行为直接称为“道”。这就是古代“道”的概念。此处的“道”是指君王的治国之道。令:使、让。民:百姓(在古代“民”一般是对没有作官的人的称谓,包括贵族和地主),这里是泛指国民。上:“上”指君主(代表着国家)。可:能够。与之:一同。与,跟、同。之,不定代词。畏危:害怕危险。
[7]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阴阳:阴晴。寒暑:冷暖。时制:指四时(四季)有规律的转换。
古代汉语一般是单字词,汉语是由单字词逐渐发展、演变,到现在以双字词为一般语词。语言的发展过程有两条线:一条是语言自身的演变,如现在的双字词语和成语一般都是在汉语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沿用等)形成的;一条是对事物认识的发展,需要用语言去对应。因着前一点,我们可以从现代汉语的词中找到古代汉语的词的影子;因着后一点,形成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词的殊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词语与事物的对应关系。在这个对应关系中,有这么些区别或说变化:一是古代汉语是单字词,所以对应的事物要宽泛一些,现代汉语起码是双字词,所以对应的事物要具体一些。二是因为古代汉语是单字词,与现代汉语以双字词为主来比较,古代汉语的词汇量就显得太少了,因此古代汉语的一词(字)多义就更为普遍。
但是,尽管古代汉语一词(字)多义十分普遍,然而在具体的语境中,它的词意是确定的。古代汉语翻译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根据语境并依据概念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找到确定指义。
[8]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险:地势不平坦、险峻。易:地势平坦。广:宽。狭:窄。死:指阻塞。生:指通达。
[9]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信仁勇严,是前人对人的综合素质(指为仕)的一般归纳。
智,指才智。对于将领来说取胜的关键是靠谋略,因此把它放在第一位。
信,指信用。对于将领来说就是要做到信赏必罚。
仁,“仁者爱人”,指关怀人。小仁是关心跟前的人,大仁是关心更多的人。对于将领来说就是要关怀统领的整个军队群体和国家的人民。
勇,指勇敢。它的中心涵义是勇气,是不怕。对于将领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品质。
严,指的是上对下的威严,就是威信。对于统领千军万马的将领来说威信是至关重要的。
[10]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法:法令、制度。曲制:指包涵兵役、军队建制、调动军队在内的军

中国历史上育儿故事

事制度,也叫曲政。[曲,大的军事编制,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常规军队主要是以若干集团(曲)屯驻在各边境的。现在尚保留有“部曲”和“乡曲”( 指偏僻的地方)等词,皆由此而来。]官道:指官职的设置和任免制度。官,官职、官位。道,古代对已形成成例做法的称谓与说法。主用:指军需管理(这里强调的是制度)。主,掌管。用,资财,指供军需用的资材。
[11]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凡此五者:这五个要素。凡,表示概括。莫:虚指代词,没有谁。闻:听说(意为知道)。知之者:了解这些情况。知,知道。之,代词,指代双方五个要素中的具体情况。者,代词,只起语法功能作用,归结(主语)成分。胜:取胜,指能够取胜。
[12]曰------赏罚孰明——主:指君主。孰:谁。能:才能。天地:指天时地利。得:得到。行:执行,指得到执行。兵众:指军队,(兵,士兵。兵众,指士兵群体)。强:强大。士卒:士兵(士,在战车上的士兵。卒,步兵)。练:熟练,指训练有素。明:明确。
[13]吾以此知胜负矣——吾:我。以此:通过这些。介词,用-----

林汉达 中国历史故事集

-,(通过------)。此,这些。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
[14]兵者诡道也——兵:军事。诡:欺骗。道:门道、路数。
[15]而示之——而:连词。示:给人看。之:指代敌人。示之:让敌人看到。
[16]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这两句都有省略,省略了介词“以”。这两句原形应是:以利而诱之,以乱而取之。前面的一个介词“以”:用------。后面的一个介词“以”:在------的时候。而:连词,来、去。利:指(对敌人)有利的东西。诱:引诱。乱:混乱,指阵脚混乱。取:攻取。之:指代敌人。
[17]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实:充实,与虚(空虚)相对。这里指兵力充实。备:防备。强:强大,指兵力强大。避:躲开。之:指示代词,它,指代敌人。
[18]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怒:气势强盛。挠:搔挠。卑:自卑,自己觉得别人比自己强。这里包含的意思是,敌人觉得对方比自己强就会谨慎。骄之:使其骄纵。使动句。骄,骄纵。
[19]逸而劳之亲而离之——逸:疲劳的反义词,一般翻译为安逸,但在此处有词不达意之感,故作“力蓄”以对应之。劳:疲劳。劳之:使之疲劳。亲:亲密。离:指离心离意。离之:使之离心离意。
[20]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无备:没有防备,作状语,指没有防备的时候。无,没有。出:用出。不意:意想不到,指意想不到的方法(在语法上,是用偏正结构的修饰词来代替整个偏正结构,省略了修饰的主体)。其:指示代词,指代敌人。
[21]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此:代词,这。胜:层次深处的、层次高的(今有“引人入胜”一词),这里是说上面所说的是兵家高境界的东西。不可:不能够,指不可能。传:传授,指使人能明白能掌握。
[22]将听吾计,------去之——将:将领(需要注意的是,孙子所说的“将”指的是最高指挥,是三军统帅)。听:听从。吾计:我的计策。用之:用我的计策。之,指代“吾计”。必胜:如果取胜。必,如果。留之:留下来。之,不定代词。必败:如果失败。去之:离开他。去,离开。之,他,指代将领。
[23]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计利:计策有利。计,计策。利,有利。以听:并且将领听从。以,连词。听,指代“将听吾计”( 这种文法现在也有,后面还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文法)。乃:就。为之势:操持起其军权。为,古代做什么事叫“为”,(比如堆土山,叫“为山”),这里指操持。之,指示代词,指代“将”。势,权力,指军权。以佐其外:而从旁辅佐。以,连词。佐,帮助、辅佐。其,指示代词,指代“将”。外,旁边。 “其外”是状语(在他的旁边)。
[24]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势:指代“为之势”。因:凭借。利:指代“计利”。制:控制。权:权力,指指挥权。(“势”、“权”虽然都指权力,但侧重不同。“势”偏指权势,“权”偏指的是具体的权力,指的是具体的决策和指挥权)
[“此兵家------制权也”,这一段话是指对谋士说的。由此可见《孙子》当初的本意,是写给谋士的。反映出孙武在未为吴王所识之前的境遇和心境。]
[25]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未战:战争之前。未,还没有。战,打仗,这里的打仗是就战争整体而言。庙算:朝廷里的谋划。庙,朝廷,作状语。算,谋划、策画。结合其他的史料来看,这个“庙算”带有专有名词的色彩,是一种专指:它是指战前在朝廷里进行的战略谋划,在战略谋划中,运用算筹在具体的战略方案下排演出各种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左右和影响,以所得胜算算筹的多少来判断取胜的把握性,由此确定最后的战略。《商君书-战法》“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可作为对此的一个引证,同时也说明这种战前的战略谋划及其形式在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惯例。其运用算筹进行排演的形式,可能是由商在军国大事前的占卜演变过来。《史记》中张良“藉箸为筹”为刘邦出谋划策的故事,说明一直到汉代这种形式还有所沿用,所谓“运筹(指的就是算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只可惜其具体的东西已不得而知。得算:得到的胜算。算,算筹,指运用算筹进行排演所得到的胜算的算筹。
[26]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而况:更何况。而,连词,更。况,何况。于:介词,引出(比较)对象。无:没有。
[27]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以此:通过这。观:看。之:不定代词。见(音xian现 ):出现。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
译文  第一篇  最初的谋略
战争是国之大事,生死之处境、存亡之规律不能不了解清楚。那么我们从中提出五个要素,对战争双方进行比较和分析来摸其客观情况: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是能使国民与国家同心同意,生死与共,而不惧怕危险;天,是阴晴、冷热、四季的转换等;地,是远与近、险峻与平坦、宽阔与狭窄、阻塞与通畅等;将,是将领的智、信、仁、勇、严等;法,是曲制[注]、官职的设置和任免制度、军需管理制度等。这五个要素将领没有谁不知道,了解这些情况才能够取胜,不了解不能够取胜。那么对战争双方进行比较和分析而摸其客观情况,是:君主谁的有道?将领谁的有才能?天时地利谁得?法令谁的得到执行?军队谁的强大?士卒谁的训练有素?赏罚谁的明确?我通过这些就已经知道胜负了。
军事是欺骗的路数,那么能而让敌人看到的是不能、用而让敌人看到的是不用,近而让敌人看到的是远、远而让敌人看到的是近,用对其有利的东西来引诱敌人、乘其阵脚混乱而攻取敌人;敌人兵力充实就防备它、敌人兵力强大就躲开它,敌人气势强盛就骚扰它、敌人卑谨就骄纵它,敌人力蓄就使其疲劳、敌人亲密就使其离心离意,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攻击它、用敌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这是兵家高层次的东西,不可能先让人完全明白。将领听从我的计策,用我的计策如果取胜,就留下来;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用我的计策如果失败,就离开他。计策好并且将领听从,就操持其军权而从旁辅佐。(操持其)军权是指凭借好的计策而控制其指挥权。战争之前庙算[注]能取胜,是得到的胜算多一些;战争之前庙算不能取胜,是得到的胜算少一些。胜算多一些能够取胜,胜算少一些不能够取胜,更何况没有胜算呢!我通过这个来看,战争的胜负已经出来了。
[注]曲制:包涵兵役、军事建制、调动军队在内的军事制度。
庙算:指战前在朝廷里进行的战略谋划,在战略谋划中,运用算筹在具体的战略方案下排演出各种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左右和影响,以所得胜算算筹的多少来判断取胜的把握性,由此确定最后的战略。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890.html

以上是关于孙子兵法-《孙子》译序(连载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孙子兵法-《孙子》译序(连载一);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116.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