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 文化,读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8 00:54
  • 13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中山大學中文系2004級博士生)
【摘要】《上博二·從政乙》中的“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戒先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則自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司”似當釋為“弇(掩)戒先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則自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己)司(始)”。其中的“匿”可解為“惻隱之心”。整句大意為“掩蔽戒令先具有惻隱之心,則應該從自己開始。”同篇中的“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不武則志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仁)而不智(知)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一句或可擬補作“勇而不武則志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仁)而不智(知)則□不□。”其中的“不武”當理解為“不講究使用武力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匿”也當是“惻隱之心”的意思。“勇而不武則志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大意為“勇敢但不講究使用武力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那麼他的心裏面就沒有惻隱之心。”
【關鍵詞】上博二;楚簡;從政乙;“弇”;“匿”

《上博二·從政乙》1-2:十曰口惠而不繇(由)[1],興邦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家),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治)正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教),從命則正(政)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勞),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壅)戒先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則自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忌)司(始),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顯)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嘉)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勸)信,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僞)不章(彰),毋占(佔)民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斂)則同,不膚(敷)灋(法)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羸)亞(惡),則民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怨)。
我們想重點討論的是上述簡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壅)戒先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一句中的“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二字。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字原簡文作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整理者從楊澤生先生,認爲舊讀為“掩”不確,從字形分析,該字乃從公得聲,可讀為“雍”,而用為“壅”,取“壅蔽”之義。《說文》:“戒,警也。”揆諸文意,“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應讀為“忌”。全句蓋言戒備之心若失,則已先啟微亡之徵,此皆因有猜忌之心故也。[2]
王中江先生認為:郭店簡《語叢一》載“知己而後知人”其“己”寫法與此近,應隸為“忌”,讀為“己”。《五行》載:“忌(己)有弗為而美者也。”[3]
楊朝明先生則認爲:匿,有隱藏、隱蔽、消除之義。“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字當從王中江先生讀為“己”。簡文的“壅戒”應該是“壅蔽之警戒”,而不是“警戒受壅蔽”,它不是一個動賓詞組。“壅戒先匿”與《孔子家語》的“不窕”、“不塞”義近,意思是被壅蔽的危險就沒有了;“則自己始”就是“就從自己開始”,與《孔子家語》的“先立人於己”義近。“壅戒先匿,則自忌(己)始”,意思是要消

中国历史故事感言50字

除被壅蔽的危險,就必須從自己開始,自己先要做好。[4]
陳偉武師認為:“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壅)”字作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今從張光裕先生釋讀。此字亦見於郭店簡(《成之聞之》16),舊釋“弇”讀為“掩”。“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原篆作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張先生均讀為“匿”。今按,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古音當同“慝”,而“慝”、“忒”古字通,故“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可讀為“忒”,指差錯。“先忒”猶言“前愆”(如《孔叢子·論書》“憂思三年,追悔前愆”)、“前惡”(如《國語·晉語五》“國之良也,滅其前惡”)。“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壅)”指阻塞,“戒”指防止,二字義近。“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字整理者原讀為“忌”,今從陳劍先生讀“己”。簡文意謂要防止以前之過失,必須從自己做起。簡6 “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忒)”指沒有差錯,如《孫子·形篇》:“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5]
陳美蘭先生認為:“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字從廾、容聲(戰國楚系文字從宀、公聲,參何琳儀先生《戰典》410頁),也可以看成“容”的繁形,“容戒”即“心中有警戒”。“匿”或許可以讀成“慝”,邪惡,《論語·顏淵》:“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何晏集解:“孔曰:慝,惡也。”“容戒先生慝”或許可以釋成:心中保持警戒,在邪惡發生之前就消除它。[6]
按:“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字又見於其他楚簡,作如下諸形:
《望·M2》38:白金之勿,赤金桶,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吝)至,白金……
《郭·成》15-17:上不以亓(其)道,民之從之也難。是以民可敬道(導)也,而不可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掩)也;可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禦)也,而不可孯(牽)也。古(故)君子不貴庶勿(物),而貴與民又(有)同也。
《郭·成》23:行之不疾,未又(有)能深之者也。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勉)之述(遂)也,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強)之工(功)也;塦(陳)之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淹)也,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辭)之工(功)也。
《郭·六》30-31:門內之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治)紉(恩)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掩)宜(義),門外之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治)宜(義)斬紉(恩)。
《新蔡》甲三203:吳殹無受一赤,又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又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弇)重(鍾)[7]。又顏首。吳憙受一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二赤,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新蔡》甲三244: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受二赤,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弇)重(鍾),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黽聞受二,又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諸家多據《說文》古文

中国历史征程感人故事

“弇”字作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將其釋為“弇”。郭店簡《六德》“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斬恩”,《禮記·裘服四制》作“門內之治恩揜義,門外之治義斷恩。”由此可知此字確應釋為“弇”,讀作“掩”或“淹”。[8]“弇”與“揜”、“掩”古音相同,通假的例子甚多,[9]所以《上博二·從政乙》:“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壅)戒先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則自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忌)司(始)”中的“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也當釋“弇”,[10]可讀作“揜”或“掩”。其義爲“掩藏”,如:
《周易·系辭下》: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
《禮記·禮器》:小者不可益,顯者不可揜。
《呂氏春秋·孟冬》:於是察阿上亂法者則罪之,無有揜蔽。[11]
不過其中“戒”字當非“警戒”或“防止”義,可解為“戒令”。“戒”的這種用法多見於文獻,字亦作“誡”,如:
《周禮·天官·宮正》:宮正,掌王宮之戒令糾禁。
《周禮·地官·小司徒》:凡用其政教,與其戒禁,聽其辭訟,施其賞罰,誅其犯命者。
《周禮·秋官·士師》:以五戒先後刑罰,毋使罪麗於民。
《左傳·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杜预注:“戒,勅令。”
《荀子·強國》:發誡布令而敵退,是主威也。
“弇(掩)戒”即將戒令掩藏起來,即不用或者罕用戒令刑罰之意。古之從政者用戒令、刑罰當有限制,并且崇尚不用戒令、刑罰而治政,文獻中此類論述亦較為多見,如:
《郭·尊》3:坓(刑)[罰],所以□舉也。殺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戮),所以敍(除)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怨)也。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由)亓(其)道,不行。[12]
《郭·成》6:昔者君子有言曰:戰與型(刑)人,君子之述(墜)惪(德)也。
《郭·性》52:未賞而民懽(勸),含福者也。未型(刑)而民愄(畏),又(有) 心愄(畏)者也。
《上博二·容》4-7:於是乎不賞不罰,不型(刑)不殺,邦無飤(食)人,道路無殤死者。上下貴戔(賤),各得亓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世),四海之外賓,四海之内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肣(禽)獸朝,魚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鱉)獻,又(有)吳(無)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通),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匡)天下之正(政)十又(有)九年而王天下,卅=(三十)又(有)七年而民(泯)冬(終)。圥(堯)戔(賤)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施)而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時時)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賽),[13]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勸)而民力,不型(刑)殺而無覜(盜)惻(賊),甚緩而民備(服)。于是乎方百里之中,率天下之人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就),奉而立之,以爲天子。
《史記·呂太后本紀》:刑罰罕用,罪人是希。
可見將“弇(掩)戒”理解為“將戒令掩藏起來,即不用或者罕用戒令刑罰”可能是合適的。“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字當從整理者釋為“匿”,不過不應是“微亡之徵”的意思,其義當為“側隱之心”。“匿”的這種用法見於郭店簡及楚帛書,如:
《郭·五》38-42:又(有)大辠(罪)而大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誅)之,柬(簡)也。又(有)少(小)辠(罪)而亦(赦)之,匿也。又(有)大辠(罪)而弗大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誅)也,不□也。又(有)少(小)辠(罪)而弗亦(赦)也,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於道也。柬(簡)之爲言猷(猶)練也,大而晏者也。匿之爲言也猷(猶)匿匿也,少(小)而訪(軫)者也。柬(簡),義之方也。匿,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仁)之方也。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強),義之方。矛(柔),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仁)之方也。“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強)不梂,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強)不矛(柔)”,此之胃(謂)也。
楚帛書乙篇:羣神五正,四興失羊(詳)。建亙(極)褱(懷)民,五正乃明。百神是亯,是胃(謂)惪匿,羣神乃惪。
對於上列戰國楚系簡帛材料中的“匿”字,劉信芳先生有過很好的意見。劉先生認為:
“‘匿匿’猶‘惻隱’也。《國語·齊語》:‘則事可以隱令。’韋昭注:‘隱,匿也。’《詩·邶風·柏舟》:‘如有隱憂。’毛傳:‘隱,痛也。’《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趙歧注:‘隱,痛也。’痛謂痛惜也,簡單地說就是同情心。又‘隱’疊韻作‘隱隱’,《荀子·儒效》:‘隱隱兮其恐人之不當也,如是則可謂聖人矣。’注:‘隱隱,憂戚貌。’‘隱’又與‘惻’構成合成詞‘惻隱’,《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又:‘惻隱之心,仁之端也。’”[14]
“‘德匿’乃釋讀楚帛書難題之一。凡四見,除本例外,乙篇六行有‘惟德匿之歲,三時□暑’;第七行有‘惟李德匿,出自黃淵’;第九行有‘是謂德匿,羣神乃德’。拙稿(1996)釋為‘星德隱匿’,未能讀通全部辭例。郭店簡《五行》40:‘匿之為言也,猶匿匿也,少而軫者也。’匿匿猶惻隱,謂仁人愛心之所及。依照《五行》思想體系,仁之愛心有如鳥羽之覆雛,親親是仁,惻隱亦是仁,及至‘仁覆四海’(帛書《五行》第308行),則天下弱小者無不受其遮蔽護佑。據此我們應對帛書之‘德匿’重作思考,‘歲德匿焉’者,歲德遮蔽之所及,即歲星行之於天,其‘德’之覆蓋範圍。有如二十八宿行之於天,於地則各有其分野。下文‘李德匿’謂火星之德之所及。依照帛書的思想體系,五星各有‘德匿’之時,當著歲星德之所及,稱歲德匿,當著火星德之所及,稱李德匿。五星之德各有不同,下民亦應有不同的祭祀安神之舉措。”[15]
對於上列郭店簡《五行》中的相關文句,魏啟鵬先生指出:“《爾雅·釋詁》:‘匿,微也。’郭舍人注:‘匿,藏之微也。’小罪猶言小過。《周易·象傳下》:‘君子以赦過宥罪。’參見《論語·子路》:子曰:‘郝小過。’《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帛書‘說’解曰:‘言仁義之用心之所以異也。義之盡間也,仁之盡匿。大□加大者,大仁加仁小者,故義取間而仁取匿’。(300行)方,道也。《論語·雍也》:‘可謂仁之方也已。’鄭注:‘方,猶道也。’《國語·周語下》:‘上得民心以殖義方。’韋注:‘殖,立也。方,道也。’”[16]
結合魏啟鵬先生所提供的“赦小過”的相關論述,我們認為劉信芳先生將郭店簡《五行》中的“匿”解為“惻隱之心”是合乎實際的,而我們要討論的上博簡《從政甲》中的“匿”也當作如此理解。從政者不能亂用戒令刑罰,而且應有側隱之心,文獻中也多用述及,如:
《上博五·季》10、20:好刑則不祥,好殺則作亂。……救民以辟,大辠則夜(赦)之以刑,臧辠則夜(赦)之以罰,小則訿(貲)之。
《韓詩外傳》卷八:聞其角聲,使人惻隱而愛仁。
《說苑·貴德》:仁人之德教也,誠惻隱於中,悃愊於內,不能已於其心。
《鹽鐵論·散不足》:夫賢人君子,以天下為任者也。任大者思遠,思遠者忘近。誠心閔悼,惻隱加爾,故忠心獨而無累。
《淮南子·主術訓》:知萬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謂智。遍愛群生而不愛人類,不可謂仁。仁者,愛其類也;智者,不可惑也。仁者,雖在斷割之中,其所不忍之色可見也。智者,雖煩難之事,其不闇之效可見也。內恕反情,心之所欲,其不加諸人,由近知遠,由己知人,此仁智之所合而行也。小有教而大有存也,小有誅而大有寧也,唯惻隱推而行之,此智者之所獨斷也。……凡人之性,莫貴於仁,莫急於智。仁以為質,智以行之。……故不仁而有勇力果敢,則狂而操利劍;不智而辯慧懷給,則棄驥而不式。……國無義,雖大必亡;人無善志,雖勇必傷。
可見將“匿”字理解為側隱之心與文獻中所記從政者應具有的“側隱之心”相一致。“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壅)戒先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則自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忌)司(始) ”可釋作 “弇(掩)戒先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則自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己)[17]司(始)”,大意為“掩蔽戒令先具有惻隱之心,應該從自己開始。”如此理解也與甲篇第5-6號簡“君子不愋(寬)則亡(無)以頌(容)百眚(姓)”的說法大體上相一致。

從上述最後一例《淮南子·主術訓》中的論述可知,古代從政者不僅需要有“仁”、“智”、“勇”等德行,而且還得有惻隱之心。結合這一例子,下面我們再來談一下同篇中與此論述相近的一段殘存簡文,這段簡文中主要談的是“仁”、“智”、“武”、“匿”等從政者所應具備的素質,相關辭例作:
《上博二·從政》乙6: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不武則志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仁)而不智(知)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此句整理者指出:“‘智’下應為‘則’字,可據殘存字畫筆勢,並由句式與‘不武則志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比對而推知,又衡諸‘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仁)而不智則……’之辭例,上句‘不武’之上宜接‘□而’兩字。簡殘,文義未明,待考。”[18]
王中江先生則認為:‘而’字前或可補‘文’。整理者所釋‘匿’,頗為費解。據文意應為遠大,釋為何字待考。‘則’後或可補‘愚’。[19]
史儀先生認為:此簡之後可接甲篇第8號简,并由此擬補作:“(□而)不武,则志不匿;仁而不智,则XXX;X而不X,则XXX;X而不X,则XXX;X而不X,则XXX;X 乙6 而不智,则逢灾害。…………8”[20]
按:我們認為整理者對殘文的推測是合乎實際的,“不武”前當有“□而”兩字,順此推測,後文“則”後當有“□不□”三字。所以史儀先生對此句的擬補大致可從。而“仁而不智則”中的“則”字表示順承,所以“則”後的 “□不□”說的當為“仁而不智”所產生的消極後果。這從甲篇第8號簡的“而不智,则逢灾害”一語也可以推斷出來。“□而不武則”與 “仁而不智則”句式相平行,所以其中“則”後的“志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亦當為消極的後果。由整句文意可知,“武”、“仁”、“智”均為從政者要具備的德行,“不武”、“不仁”、“不智”則皆為從政者之忌,而文獻中也常見“武”、“仁”、“

1973年的中国历史故事

智”、“義”、“信”、“勇”等並稱,如:
《左傳·僖公三十年》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國語·晉語》:且戰不勝,而報之以賊,不武;出戰不克,入豚不安,不智;成而反之,不信;失刑亂政,不威。
《呂氏春秋·離俗》:智者謀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管子·君臣下》:神聖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長,此天之道,人之情也。
《荀子·君道》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寶也,王霸之佐也。不急得,不知;得而不用,不仁。
《國語·吳語》:夫戰,智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則不知民之極,無以銓度天下之寡;不仁,則不能與三軍共饑勞之殃;不勇,則不能斷疑以發大計。
《淮南子·齊俗訓》:智者不以位為事,勇者不以位為暴,仁者不以位為患。……仁智勇力,人之美才也,而莫足以治天下。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莫近於仁,莫急於智。不仁而有勇力材能,則狂而操利兵也;不智而辯慧獧給,則迷而乘良馬也。……仁而不智,則愛而不別也;智而不仁,則知而不為也。故仁者所愛人類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文子·上義》:故智者不妄為,勇者不妄殺,……雖有智能,必以仁義為本而後立,智能並行,聖人以仁義為準繩,中繩者謂之君子,不中繩者謂之小人。
《戰國策·齊策》: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齊,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
《韓詩外傳》卷二: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 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有此五德,君猶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綜合上列相關文獻可知,在論述從政者應具備的修養時,“勇”和“武”常同見,故據此推測,簡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不武則志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或可補作“勇而不武則志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武”在簡文中當非“逞武”之義,可以理解為“使用武力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這在上列《左傳·僖公三十年》和《國語·晉語三》中的例句中可以較為明顯地看出來。下面再舉一例,《詩經·叔于田》:“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鄭箋云:“武有武節。”孔穎達正義曰:“文武者,人之伎能,今言美且武,悅其為武,則合武之要,故云有武節,言其不妄為武。”“武”的這一義項後世也有沿用,如《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十九年》:“吾以許人而背之,不信;縱其去而擊之,不武。”《明史·太祖紀一》:“爲將能以不殺爲武。豈惟國家之利,子孫實受其福。”可見,“不武”就會亂殺,故從政者尤其應當注意。
文獻中“志”多用來表示人的心志,如《淮南子·原道訓》:“使舜無其志。”高誘注:“志,人心之志。”也可以引申後用來表示德行,如《呂氏春秋·遇合》:“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高誘注:“志,德也。”“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字當從整理者讀作“匿”,與前文中“弇(掩)戒先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中“匿”的用法相一致,義為“惻隱之心”。由此我們懷疑,“志不匿”與楚帛書中的“德匿”可能有相似之處。從政者如果無惻隱之心,即簡文中所說的“志不匿”,則“志奸利”,從而為害百姓。如《漢書·王貢兩龔鮑傳》:“群臣幸得居尊官,食重祿,豈有肯加惻隱於細民,助陛下流教化者邪?志但在營私家,稱賓客,為姦利而已。”由此亦可見“匿”或者說“惻隱之心”對古之從政者的重要性。
如此看來,“勇而不武則志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一句大意為“勇敢但不講究使用武力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那麼他的心裏面就沒有惻隱之心。”
小結
1.《上博二·從政乙》中的“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戒先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則自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司”似當釋為“弇(掩)戒先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則自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己)司(始)”。其中的“匿”當同郭店簡《五行》及楚帛書中相關“匿”字的表義相似,可以理解為“惻隱之心”。整句大意為“掩蔽戒令先具有惻隱之心,則應該從自己開始。”
2.同篇中的“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不武則志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仁)而不智(知)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一句或可擬補作“勇而不武則志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仁)而不智(知)則□不□。”其中的“不武”當理解為“不講究使用武力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匿”也當是“惻隱之心”的意思。“勇而不武則志不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從政乙》札記二則
(匿)”大意為“勇敢但不講究使用武力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那麼他的心裏面就沒有惻隱之心。”
(編者按:[1]“繇”從徐在國先生釋,說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8日。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頁23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王中江《〈從政〉重編校注》,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6日。
[4]楊朝明《<從政>篇釋義三則》,簡帛研究網,2003年5月4日。
[5]陳偉武師《戰國竹簡與傳世子書字詞合證》,《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3,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6]陳美蘭《〈從政〉譯釋》,季旭昇主編,陳美蘭、蘇建洲、陳嘉凌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頁73,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7]“重”字從徐在國先生釋,說見《新蔡葛陵楚簡札記(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徐先生說:新蔡簡中的“重”原書未釋,此字當釋為“重”,字形與郭店簡《唐虞之道》19簡中的“重”形體同。“重”當讀為“鍾”。《廣韻·鍾韻》:“鍾,量名。”《左傳·昭公三年》:“齊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禮記·少儀》:“工依于法,游於說”,鄭玄注:“《考工記》曰:侈弇之所由興。”孔穎達疏:“弇,謂鍾口內小。”
[8]關於此字的釋讀可以參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頁123注[八一],中華書局1995年。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頁190注[二二],文物出版社1998年。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頁121、122、133,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崔永東《讀郭店楚簡〈成之聞之〉與〈老子〉札記》,《簡帛研究二○○一》頁70。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陳偉《郭店竹簡別釋》頁148、141、124、127,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劉釗《郭店楚簡校釋》頁141、146、117,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9]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頁249-250,齊魯書社1989年。
[10]朱淑娟先生將此字歸入“弇”字條下,并認為釋“弇”是張光裕先生的觀點。參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研究概況及字編》頁23、12,吉林大學2

中国历史故事古今对照

005年碩士學位論文。
[11]此處“揜”字,《禮記·樂令》作“掩”。
[12]釋文參見劉釗《郭店楚簡校釋》頁122,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賽”字的釋讀參見蘇建洲《〈容成氏〉譯釋》,季旭昇主編,陳美蘭、蘇建洲、陳嘉凌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頁123,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14]劉信芳《郭店楚簡〈六德〉解詁一則》,《古文字研究》第22輯,頁216,中華書局2000年。
[15]劉信芳《楚帛書“德匿”以及相關文字的釋讀》,《華學》第5輯,頁130-131,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
[16]魏啟鵬《簡帛文獻〈五行〉箋證》頁36、37,中華書局2005年。
[17]“己”字從王中江先生釋(參見王中江《〈從政〉重編校注》,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6日),《從政甲》第18號簡:“聞之曰:行在
文化-《上博二&#8226;從政乙》札記二則
文化-《上博二&#8226;從政乙》札記二則
(己),名難靜(爭)也。”亦可證王先生觀點之合理。
[1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頁23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9]王中江《〈從政〉重編校注》,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6日。
[20]史儀《〈從政〉篇編連拾遺》,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7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769.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上博二&amp;#8226;從政乙》札記二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上博二&amp;#8226;從政乙》札記二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238.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