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甲骨文-“害”字小議

  • 甲骨文,读书,国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8 12:45
  • 104
  • 小虎历史故事网

甲骨文-“害”字小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甲骨文-“害”字小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害”字小議


(清華大學歷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
自裘錫圭先生發表《釋“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一文[1],甲骨文中與此字有關的問題迎刃而解。而戰國楚文字“害”因其寫法多變,討論者眾說紛紜。本文不揣譾陋,試圖在裘先生文章的基礎上,對楚簡中與此有關的字作一初步的討論,希望對問題的解決有所幫助。
筆者先根據形體的不同把本文要討論的字分為三類:
A類:
1、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詩(《孔子詩論》第16簡)
2、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夫△(葛)之見訶(歌)也(《孔子詩論》第16簡)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菜(采)△(葛)》之愛婦(《孔子詩論》第17簡)
B類:
1、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a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蓋)城(誠)胃(謂)之也(《孔子詩論》第7簡)
b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蓋)曰童而皆賢于其初者也(《孔子詩論》第10簡)
c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以無道稱,△(曷)有弗失(《曹沫之陣》第10簡)
2、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a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君奭曰:唯冒丕單稱德,△(曷)?(《成之聞之》第22簡)
b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槁木三年,不必為邦旗,△(曷)?(《成之聞之》第30簡)
c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害)將來,將有兵(《競建內之》第5簡)
d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誆)人之△(害)也(《孔子詩論》第8簡)
e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句(苟)毋△(害)(《性自命出》第31簡)
C類

中国历史故事的绘画

:
禹: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公問二大夫:“日之食也,△(曷)為?”(《競建內之》第1簡)
對於A類字的釋讀,裘先生的文章已經分析得很清楚,A1可以隸定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A2可隸定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均釋為“害”,在簡文中與“葛”通。對於C類字的解釋,學者們看法有所不同:
陳佩芬先生釋為“害”,認為與“曷”同。[2]何有祖先生認為該字其上從“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省,下部所從“九”,疑為郭店《尊德義》26號簡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之省體。字當隸作從害從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實際有兩個聲符,讀作曷。[3]蘇建洲先生不贊同何先生的意見,認為整個“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字要省作“九”形似非易事,也較少見;而且字形要如何隸作“從害從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似也有困難。他以為本字的構形有兩種可能:其一是“害”下增添“九”聲。另一種構形方式可能是字形演變作: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是否一定正確還待檢驗。[4]
我認為何蘇二說值得商榷,此字下部所從既非“九”,亦不屬蘇建洲所說的加筆的字形演變現象。該字嚴格隸定應為“禹”字。下面從字形上詳細論述。
先來看戰國楚簡中的“它”字: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包164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老甲33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六德16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忠信之道7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六德14[5]
其中《忠信之道》簡7與《六德》簡14“它”旁邊的兩撇,是裝飾性符號,戰國文字習見,何琳儀先生《戰國文字通論》有很詳細的舉例,[6]此處不贅述。再如“冒”字: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老乙》12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曹沫之陣》簡10
“目”旁右邊的兩撇亦屬羨筆。
除了《楚文字編》所列舉的,上博簡亦有“它”形: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容成氏》簡6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容成氏》簡20
我們再來看戰國楚簡中的“禹”字。“禹”《說文》古文作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戰國簡字形大抵相同,均從“它”旁,現例舉其字形如下: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成之聞之》簡33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尊德義》簡6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容成氏》簡23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容成氏》簡25
現在來看本文開頭所舉的B類與C類文字。可以發現,這兩類文字最明顯的共同之處,是在字形的中間部分均有二斜筆。這也是這兩組與A組最大的不同。二斜筆是如何產生的?代表什麼意思?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筆者對這一點的認識,主要是受《尊德義》第38簡“害”字的啟發。下面說明原因(筆者謹按:禹在戰國文字中經常從土,本文所討論的“禹”的形體不包括從

中国历史故事孝感动天

“土”的“禹”字):
郭店簡《尊德義》第38簡有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a)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b)字,整理者隸定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釋為“害”,可信。a與b最大的不同在於b的“它”形彎筆是斷開的,而a是連續的。a字中間部分的“它”形作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與上述列舉的“它”形如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相比較,明顯的特點是彎筆很重很長且上挑。這樣的書寫方式自然很不便利。但是如果將這兩筆分割,

马背上的中国历史故事

再將最後一筆改為從右上向左下運筆,書寫就會方便很多。
如果上述分析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話,我們再來看《尊德義》第23簡的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c)。觀察c的“它”形,可以看出原本連續的彎筆在斷筆之後,最後一筆幾乎到了與上筆平行的程度,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即由此產生。對比a、b、c,可以發現“它”在a中作連續的彎筆,在b中彎筆分割並變換運筆方式,而在c中二斜筆基本平行。通過對同一抄手所抄寫的同一篇竹簡《尊德義》三個“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字中“它”形的比較,筆者認為, a→b→c的字形變化正反映了“它”形的輕微訛變軌跡。其大致的字形演變情況如下: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分割筆劃在戰國文字中習見,《戰國文字通論》中亦有詳細舉例:[7]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璽文》10.6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璽文》10.6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璽文》10.7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璽文》10.7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上官鼎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梁上官鼎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匋文》6.41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匋文》6.41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鄂君啟節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璽文》12.2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璽文》1.3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璽文》1.3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中山》64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中山》64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璽文》2.7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璽文》2.7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中山》51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中山》51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璽文》3.8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璽文》3.8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包山》151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包山》80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郭店》太14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郭店》成36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有理由相信,B2類中各字應該隸定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其實即是“它”字。B1應該隸定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實即“害”字。所加“口”旁,應屬增繁形符現象。在戰國文字尤其是楚系文字中,加無義偏旁“口”的情況很多,這方面的例子《戰國文字通論》中舉例很多,茲列舉數例如下[8]: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侯馬》303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長沙帛書
退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郭店》老乙11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郭店》老甲39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郭店》唐6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郭店》唐25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郭店》尊2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郭店》魯6
現在再來看C類的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它的構造就很清楚。字的上部為“它”,下部與“禹”所從的“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毫無二致。只不過普通的“禹”字是把“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形寫在“它”形上,而該字把兩個偏旁上下分開了而已。所以此字即“禹”字。其實可以歸到A2類中,筆者只是為了討論的方便才單獨歸為一類。
通過上面的字形分析,筆者對本文開頭所舉各字作了重新的隸定。A1隸定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A2隸定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B1隸定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B2隸定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C隸定為“禹”。這四個字均可與“害”相通。(筆者謹按:A1 、A2所從的“艸”旁以及B1、B2附加的無義偏旁“口”可以不討論,此處主要討論“它”、“禹”、“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其實與“害”相通的問題裘先生已經分析得很透徹,他在文章中指出:
甲骨文“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字應該就是“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的初文。容庚先生指出“甲骨文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金文作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後漸變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原注:自《金文詁林》7368頁轉引﹞ “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演變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跟“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演變為“萬”同例。
據此我們可以知道“它”與“禹”,“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與“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的確是有明確的演變關係。
裘先生文章中還指出:
《屯南》著錄下引對貞卜辭:
丙寅鼎﹝貞﹞:岳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雨。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雨。 屯南644
第二辭以“虫”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前》1.16.6有下引殘辭:
□□卜王[貞]:□辛酉□□小乙□□亡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也以“虫”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這類“虫”疑是刻漏“止”形的“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字,但是也有可能並非誤刻,而是以音近借用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的。“虫”與“虺”同音,是曉母微部字。曉、匣二母,微、祭二部,關係都很密切,可知“虫”、“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害﹞二字古音相近。上古時代,蛇虺之類為害極烈。“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害﹞大概就是由“虫”孳生的一個詞。所以卜辭有時以“虫”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並不奇怪。
由此可知“它”和“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是均可以用為“害”的。不過從上面討論的楚簡亦常以“它”代“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的情況來看,甲骨文漏刻的可能性很小,除裘先生所說音近借用的可能之外,也有可能是省形。
“它”、“禹”、“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既然可以用作“害”,它們因為音近是可以與“蓋”、“曷”相通的。在本文開頭所列各例簡文中,這些字或讀為“蓋”(B1a、B1b),或讀為“曷”(A、B1c、B2a、B2b、C),或讀為“害”(B2c、B2d、B2e),文意都是暢通無阻的。
需要說明的是,裘先生在文章中指出,甲骨文金文中“它”、“虫”二字有嚴格的區別。但在戰國文字中,從上文所舉竹簡“它”字來看,“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害)所從的確是“它”而非“虫”。那麼筆者隸定的“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與裘先生討論的“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二者可以等同嗎?筆者認為,“它”、“虫”在甲骨文金文中的確有嚴格的界限,在戰國簡中也是有所區分的。上述所舉老甲33簡“虫”、“它”同簡出現,而字形完全不同即是很好的例證: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整理者釋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蠆蟲它(蛇)”,[9]裘先生釋為“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蠆蟲(虺)它(蛇)”[10],雖然在具體釋讀上有所分歧,但是二者在“它”、“虫”的區分上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從上舉A、B、C三類文字來看,所有字形均用“它”而不用“虫”,而聯繫簡文,這些字如同裘先生所說釋為“害”,或讀本字,或讀為“曷”,或讀為“蓋”,與文意均十分順暢。因此筆者推測,在“害”字中以“它”旁代“虫”旁,有可能是用字習慣的原因,另一種可能是是“它”、“虫”兩者關係本來就極為密切,此處是義近互換。
通過對字形和文意的分析把握,筆者對楚簡中與“害”相關的字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包山簡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等字,過去學者多釋為“害”,[11]史傑鵬先生、劉樂賢先生均指出應釋為“巫”,[12]可信。從筆者上舉“害”字各例來看,“害”與“巫”字形差別是比較明顯的,尤其傾斜的斷筆“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是“害”字最明顯的特徵。這個斷筆是從右上向左下的斜筆,而非“巫”的橫筆。
《說文解字》:“害,傷也。從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從口。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口,言從家起也。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聲。”[13]
金文中“害”字作: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制作中国历史故事英文绘本

害簋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害弔簋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毛公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弔多父盤[14]
裘先生認為:
《說文》以‘傷’為‘害’字本義。周法高指出‘害’字本像下器上蓋之形,跟‘會’、‘蓋’等字音義皆近。其說可信。《說文》顯然是把‘害’字的假借義誤認為本義了。
現在看來,筆者更傾向于董珊先生的意見,認為楚簡“害”字(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甲骨文-“害”字小議
)與金文“害”字應有不同的發展來源。[15]究竟何者是本義,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編者按:[1]裘錫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下引裘先生論述出自該篇者,不再注。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16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3]何有祖《上博五楚竹書〈競建內之〉劄記五則》,簡帛網,06/2/18。
[4]蘇建洲《上博(五)柬釋(一)》,簡帛網,06/2/27。
[5]李守奎《楚文字編》756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6]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260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7]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241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8]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218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9]《郭店楚墓竹簡》113頁,文物出版社,1998年。
[10]《郭店楚墓竹簡》116頁,文物出版社,1998年。
[11]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898頁,中華書局,1998年版。
[12]馬月華《談〈戰國古文字典〉中存在的問題》35頁,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1年。
[13]《說文解字》151頁,中華書局,1963年。
[14]容庚《金文編》531頁,中華書局,1985年。
[15]董珊先生授課時發言。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530.html

以上是关于甲骨文-“害”字小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甲骨文-“害”字小議;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475.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