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 《,上博七‧鄭子家喪,》,“,原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9 18:03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上博七‧鄭子家喪》甲本簡1有簡文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此句乙本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其中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整理者隸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並解釋說:
讀為“以邦之怲”。“邦”指鄭國。“怲”,《說文·心部》:“怲,憂也。从心,丙聲。”《詩·小雅·頍弁》:“憂心怲怲。”《廣韻》:“怲,憂也。”《玉篇》:“怲,憂也。懼也。”
復旦讀書會則把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隸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謂“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即“怲”字,但認為“以邦之怲”之“邦”指楚國,“怲”讀為“病”。[1]陳偉先生亦主張“怲”讀為“病”,但指出此字與一般楚簡“病”字寫法不同。其說云:
邦,整理者以爲指鄭國,不確。應指楚國。
怲,整理者引《說文》云:“憂也。”今按,或當讀爲“病”。此前所見楚簡中的“病”皆從“方”作,這可能是“病”字的另外一種寫法。[2]
凡國楝先生則從整理者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為“怲”之說,又指出“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見於《上博二‧從政》篇。他說:
簡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整理者讀為“怲”,並引《說文》解釋作“憂”。今按,該字亦見于上博二《從政》甲8號簡,上博五《季康子問於孔子》第9簡相應的字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陳劍先生主張將其讀作“猛”。不過此處恐不能讀為“猛”,整理者釋讀有理,可從之。[3]
筆者認為,“邦”當如復旦讀書會及陳偉先生所言,指楚國。惟“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是否應讀為“怲”或“病”,則尚有討論空間。下文專就此字作進一步探討。
先就字形論之。上文所列出列出甲乙本的“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形體如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甲本簡1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乙本簡2
同篇簡3亦有“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甲乙本分別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甲本簡3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乙本簡3
簡3之相關簡文作“售(雖)邦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整理者亦釋“怲”,復旦讀書會隸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釋作“怲”,讀為“病”。陳偉先生亦讀此字為“病”,與上例同。惟張新俊先生對此提出異議,他認為〈鄭子家喪〉所見四“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為方便表述,下稱為A字)皆不從“丙”,實從“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其說曰:
A(引者按:指〈鄭子家喪〉中四“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上部所从與“丙”形體比較接近,是學界把此字隸定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或者“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的依據。其實,只要跟楚文字中的“丙”字比較一下,不難發現,《鄭子家喪》簡中的A字所从與“丙”是有區別的。我們以《楚文字編》所收“丙”字为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包186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望M1‧9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帛丙91 《楚文字編》第838頁
楚文字中的“丙”中間所从的部分是“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形,A字上部所从的偏旁則是“矢”。而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楚文字“丙”,是從來沒有把中間所从的部分寫成“矢”的。所以,從這一點說,把A隸定成“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或者“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顯然是不合理的。既然A字上部所从非“丙”,那麼它也就無從讀作“怲”或者“病”了。
如果單純從文字的形體來考慮,A字上部所从與“侯”最為接近: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王孫誥鐘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包243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包233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帛丙99 《楚文字編》325頁
我們可以拿A與同篇中的“侯”字相比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甲本簡2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乙本簡2
基於以上的考慮,我傾向於把A字隸定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可以看成从心、从口、矦聲的字。“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中間所从“口”形,屬於“增繁無義偏旁”,這種現象在楚文字中比較常見,何琳儀先生在研究戰國文字形體演變時已經舉出不少例證,可以參看。本篇簡文中的“後”字,甲本簡1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乙本簡2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是其比。但是“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不見於後世字書,從文字通假的角度來考慮,我懷疑它可以讀作“訩”。上古音“訩”屬曉母東部,“矦”屬匣母侯部,二者在韻部上是陰陽對轉關係;在聲母方面,曉、匣同為喉音,關係密切,故可相通。“訩”可以訓“禍亂”。如《詩‧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傭,降此鞠訩”,朱熹《詩集傳》“言昊天不均而降此窮極之亂。”
如果此說可以成立,簡1的“以邦之A以急”,也就是“以邦之訩以急”。前一個“以”用為介詞,表示原因,后一個“以”用為連詞,可訓為“而”。“急”訓為“緊急、危急”。如《左傳·宣公十五年》:“宋人使樂嬰齊告急于晉,晉侯欲救之。”簡1“鄭子家殺其君,不穀日欲以告大夫,以邦之訩以急”是說鄭子家殺了鄭國國君這件事情,楚莊王在數年前就想把它告訴楚大夫,因為楚國當時正遭受禍亂而形勢危急,(所以就沒有把這件事情公布出來。)《鄭子家喪》的整理者認為此處的“邦”指鄭國,是不正確的,所言應為楚國。這從簡3的“雖邦之訩,將必爲師”也可以看出來。大概在楚莊王看來,楚國此時也正遭受到某種禍亂。[4]
張先生注意到楚系“丙”字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之的區別,對A字作了細緻分析,並將A改隸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讀為“訩”。其後李天虹先生〈上博七〈鄭子家喪〉補釋〉亦從張氏之隸定,但未採其讀作“訩”之說,而懷疑B是《上博二‧從政甲》簡8“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的訛字。李氏云: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從張新俊先生隷定,簡文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甲簡1)、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乙簡3)。此字整理者隸定為“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讀為“怲”,訓為“憂”。復旦讀書會及陳偉先生疑“怲”當讀為“病”。陳先生又指出此前所見楚簡中的“病”皆從“方”作,“怲”可能是“病”字的另外一種寫法。單純從形體看,此字確實如張先生所言,上部寫法與“丙”字有別而與“矦”一致,當隷定為“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張先生讀“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為“訩”,從文意看也講得通。但結合古書用字習慣看,這裡如果用“病”字則更爲合適。上博《從政甲》簡8“猛則亡親”之“猛”,簡文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可以隷定為“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構形和所謂“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一致,形體也比較接近。這使我們懷疑“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或許是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病)”)的訛字。[5]
李先生指出,根據古書習慣,A字讀為“病”於文義最協,然“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不從丙聲,與“病”音不通,故她懷疑A為“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之訛字,仍讀為“病”。
郭永秉先生〈《競公瘧》篇“病”字小考〉也認為A應讀為“病”。不過,與李說不同,他不同意張新俊先生對字形的分析,主張A仍當隸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他說:
他(引者案:指張新俊)懷疑此字在簡文應讀為“訩”。我們認爲此說並不正確。首先,“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從未見於古文字資料,不好解釋它究竟是什麽字;但是“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卻是屢見於楚簡的,且都是作上“丙”中“口”下“心”的結構。至於張先生所講“丙”字無有訛从“矢”形的,其實這個問題也容易解釋。古文字中“大”形(“丙”中間所从是“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形,戰國文字的“大”也有寫作這種形體的)和“矢”形容易相混,是很常見的現象。郭店楚簡《老子》甲組33號用作“猛”的“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李守奎先生指出“所从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為訛形”,甚是。可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訛从“矢”絲毫也不足怪。第二,讀“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為“訩”並無來自古文獻和出土文字資料的文字學證據,且二字中古等呼皆不同,似亦難信;第三,“邦之訩”顯然不如“邦之病”來得文從字順。
總之,我們認爲,此字釋為“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讀為“病”是完全可以肯定下來的。[6]
值得一提的是,郭文在討論A字時曾提及《上博六‧競公瘧》簡10的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並以A字作為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釋“病”之證。郭氏云:
明白了這一點(引者案:指〈鄭子家喪〉B字應釋為“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讀為“病”),再回到〈競公瘧〉的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問題就很簡單了。此字顯然應分析為从“爿(疒)”“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病”字。釋此字為“病”,與《左傳》、《晏子春秋》就完全密合了。因此陳劍先生講這段簡文“其

中国历史故事集儿童书

間有文獻流傳變易的關係,不僅僅是意近的問題”,再次得到了證實。[7]
案:〈競公瘧〉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相關簡文作“貧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苦)約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整理者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為“疾”,並謂此句意近《晏子春秋‧内篇諫上‧景公信用讒佞賞罰失中晏子諫》篇中的“民愁苦約病”。[8]其後,陳劍先生指出簡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應為衍文[9],如是,則簡文當作“貧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苦)約(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正好與《晏子春秋》“愁苦約病”句相對應。如此一來,〈競公瘧〉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即相應《晏子春秋》的“病”字。以此證之,郭氏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為“病”,似非無據。另一方面,從字形上看,〈競公瘧〉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與〈鄭子家喪〉A字皆從“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二者十分相近,若郭先生對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的改讀可從,似乎可以為A隸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讀為“病”提供證據。
由此可見,主張把A隸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或“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讀為“病”者甚多,但此釋讀的前提是A必須從“丙”聲。惟細審A

中国历史80个未解之谜故事简介

字結構,其字所從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與“丙”字確有距離,這也是張新俊先生將A改隸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讀為“訩”的原因。雖然郭永秉先生指出古文字“大”和“矢”形容易相混,但即使我們把A字所從字“矢”視為“大”的訛混,仍未能解釋二者在字形上的差異(“丙”字上半皆從“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形,A字則從“厂”或從“广”)。關於這一點,高佑仁先生已經指出。他在〈《鄭子家喪》、《競公瘧》諸“病”字的構形考察〉說:
我們知道楚簡一般“丙”字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包‧31)、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包‧168)、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包‧42)、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帛丙1‧3)、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包‧165),張新俊先生認為楚簡“丙”字中間都从“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形,但上述諸字中間則从“矢”形,所以應非“病”字。郭永秉先生則指出古文字的“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與“矢”形容易相混的角度,進而確認這就是“病”字。我也認為文例讀“病”最妥,但對於學者們的構形分析感到有些疑惑,我的懷疑是,“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中間从“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形,“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中間則从“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形,目前還沒有看過楚簡“丙”字中間有“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訛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的確切證據。此外,哪怕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中間的“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改易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它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還有個很明顯的差異,此即“丙”字一般上半都从“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形,但△(引者案:即A字)字或从“厂”或从“广”,這也是“丙”字所沒有的寫法。兩個變數加在一起,這促使我思考該字有無其他分析方式的可能。[10]
高先生把A字與〈競公瘧〉的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結合分析,認為二者皆是《說文》中訓為“臥驚病”的“寎”字。他說:
我認為要解決〈競公瘧〉、〈鄭子家喪〉等字的構形,要先從《說文》中的一個字說起:
《說文》:“寎(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臥驚病也。从㝱省,丙聲。”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云:“王筠曰:‘寎、病一字’,倫按:《廣雅》‘寎,病也’”,可知“寎”从“丙”聲,與“病”的音、義關係非常密切。若將《說文》的“寎”字比對《競公瘧》的“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會發現“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其實應當釋作从“爿”、从“厂”、“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聲,《鄭子家喪》的“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則是从“厂”、从“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聲,至於“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上半則“厂”改作“广”。古文字中“宀”、“厂”、“广”在偏旁中都是可以替換的,例如“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可从“宀”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師虎簋/集成4316),也可从“广”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不栺方鼎/2735),亦可从“厂”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農卣/集成5424),所以劉釗先生《古文字構形學》第十六章“古文字構形演變條例”中已指出“古文字中厂、宀二字在用做表意偏旁時有時可以通用”、“古文字中厂、广二字在用做表意偏旁時可以通用”,則“寎”通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這應當是沒有問題的。
筆者這樣的解法只有一個關卡須要打通,就是中間所謂的“矢”形,施謝捷先生曾在郭永秉先生文章下的跟帖中指出“從‘丙’作如此寫法,可與‘內’比較。二者具有同樣的變化。”,這是個很重要的啟發。我認為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等字中間的“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形,就是一般“丙”字(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的訛變,我們知道古文字“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形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形常是相通的,舉例來說: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孔子詩論.12
上博緇衣.20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包.85
上博緇衣.23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包.36
包.157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包.183
包.157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就應即《說文》的“寎”,嚴式隸定應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只不過“宀”改“厂”而已,其餘〈鄭子家喪〉的寫法則是省“爿”添“心”旁,應隸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或“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
除此之外,我在觀察“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時,也曾思考過此字有無可能是从“疒”、“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聲,我們知道所謂的“疒”可以分析作“爿”、“人”兩個結構,例如“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鼎/集成2569),如此一來有沒有可能“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形體中的“爿”與“厂”就應合在一起釋成“疒”呢?我考察後的結論是否定的,理由有三:一、楚簡中从“疒”之字十分普遍,或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天卜)“痒”字所从),或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包.126“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所从),或直接省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包.158“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所从),我僅見一例比較接近△字的例證,包山“疾”字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簡221),“矢”旁左側有條直筆,不過其與上半橫筆無連接,與△還是稍有差異,而且這也不是普遍的寫法。二、更重要的是,萬一我們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釋作从“疒”、“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聲,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諸字上半的“厂”、“广”,將只能視為从“疒”省,古文字中“疒”可以省作“爿”,但省成“厂”、“广”者,筆者未見。三、〈競公瘧〉簡中从“疒”諸字很多,但都通通省作“爿”,以簡10“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一字的“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為例,字形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从“爿”,可知“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其“厂”旁與“爿”旁應非同一結構,不能合而釋成“疒”。[11]
高說頗能解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與“丙”(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之間的訛變關係,足證〈競公瘧〉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與A字所從“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形皆可隸作“丙”。統合其說,筆者認為“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或如其所言,應改釋為“寎”。馬敍倫謂“寎”與“病”同,如此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為“寎”,也與郭永秉先生釋為“病”之說密合。
不過,必須指出,筆者雖認同高先生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為“寎”字之說,但對他將A字同釋為“寎”的做法則未敢苟同。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從爿,當與疾病有關,高先生指出厂、宀相通,則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為“寎”,自無問題;但反觀A字則不然,A字上部雖從厂(或广),但左旁不從爿,下部復加心旁,與“寎”字字形差異頗大。高先生也注意到這點,因而指出A字乃“省爿添心”的“寎”字。我們認為此說略嫌牽強。其實,細審高說,不難發現其所以釋A為“寎”,乃因A字從丙,與一般楚簡“病”字從方的寫法不同。而學者已指出A字讀為“病”於文義最協,考慮到這一點,高先生於是把A字改釋為與“病”同字的“寎”,以解釋其與一般“病”字寫法的差異。
不過, A字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寎)的結構有異,似無必要將二字拉上關係。筆者認為,A仍為“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不過其上加“厂”(或广)旁為飾而已[12]。就文義言之,A從“丙”聲,讀為“病”固然可通,但這裏筆者提出另一看法。古書中“便”與“變”可以通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和也者小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體)變變然不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於心也”。“變變”,整理者釋為“便便”[13],是其證。又帛書〈六十四卦‧革卦〉:“大人虎便",今本《

的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周易》作“大人虎變",此“便"字讀為“變"[14]。“便”从“更”聲,“更”从“丙”聲。[15]是聲素“丙”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可以通用[16]。A字與“便”同从“丙”聲,疑亦可讀為“變”。“丙”古音幫紐陽部[17];“變”幫紐元部[18],二字幫紐雙聲,陽、元通轉[19],可以通假。準此,簡文應讀為“以邦之變”及“雖邦之變”。[20]
《說文‧言部》云:“變,更也。”[21]引申指非常的變故。如《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應變而不窮也。”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云:“變者,謂非常之事。”[22]《白虎通義‧災變》云:“變者,非常也。”[23]《漢書‧劉向傳》“乃使其外親上變事”,顏師古注云:“非常之事,故謂之變也”[24],皆其例。非常之事,可指政治上或軍事上的重大突發事件,如政變、兵變。[25]如《漢書‧高后紀》:“待呂氏變,而共誅之。”顏師古注:“變,謂發動。”[26]或指“變亂”,如《漢書‧尹翁歸傳》“奴客持刀兵入市鬬變”,顏師古注:“變,亂也。”[27]簡文“以邦之變”、“雖邦之變”,當謂國家發生非常之事,或取“政變”、“變亂”等義。
“邦之變”即“國之變”,猶“國變”之謂也。“國變”一語,見於先秦兩漢文獻,如《管子‧小匡》:“今夫商,群萃而州處,觀凶飢,審國變,察其四時,而監其鄉之貨,以知其市之賈。”[28]《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昔者,桀起靈臺,紂起鹿臺,陰陽不和,寒暑不時,五榖不熟,天與其災,民虛國變,遂取滅亡。”[29]二例可與簡文互參。
最後,讓我們審視與B字相關之簡文:
(1)奠(鄭)子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家)殺丌(其)君,不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穀)日欲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以)告夫=(大夫),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以)邦之變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以)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及)於含(今),而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後)楚邦囟(思)爲者(諸)侯正。[30]
(2)唯(雖)邦之變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將)必為帀(師)。[31]
句(1)謂楚莊王早欲將鄭子家弒君之事告知大夫,但因當時楚國發生非常之事,故莊王未有將該事相告,而滯後至今。句(2)中“邦之變”與句(1)取義相同,其意謂楚國雖然發生變故,但仍須出兵討鄭。
關於簡文所言“邦之變”,張新俊先生認為是指宣公四年(前605年)楚國發生的內亂。他說:
根據《左傳》的記載,鄭子家弒其君鄭靈公之事發生在公元前605年,這一年楚國的政局正處在動蕩之中。《左傳·宣公四年》中記載了該年也就是楚莊王九年楚國所發生的內亂:
及令尹子文卒,鬭般為令尹,子越為司马。蒍賈為工正,譖言子揚而殺之,子越為令尹,己為司馬。子越又惡之,乃以若敖氏之族圄伯嬴於轑陽而殺之,遂處烝野,將攻王。王以三王之子為質焉,弗受。師于漳澨。秋七月戊戌,楚子與若敖氏戰于皋浒。伯棼射王,汰輈,及鼓跗,著于丁寧。又射,汰輈,以貫笠轂。師懼,退。王使巡師曰:“吾先君文王克息,獲三矢焉。伯棼竊其二,盡於是矣。”鼓而進之,遂滅若敖氏。
楚莊王所言的“以邦之訩以急”,應該就是指公元前605年楚國發生的這次內亂。
鄭子家喪發生在公元前599年。在此之前,先是眾舒叛亂了楚國,楚於公元前601年出兵伐舒蓼,滅之。公元前600年,楚國伐鄭,晉國派郤缺救鄭,鄭伯敗楚師于柳棼。公元前599年,楚伐鄭,晉派士會救鄭,逐楚師于潁水北。楚國在平定眾舒之亂後,在連年對鄭的戰爭中,沒有撈到絲毫的便宜,《左傳·宣公十一年》說“厲之役,鄭伯逃歸,自是楚未得志焉”正是這一段時間內楚、鄭交兵的反映。簡3楚莊王說“雖邦之訩”,大概就是基於這些歷史背景。公元前599年,“鄭子家卒。鄭人討幽公之亂,斲子家之棺,而逐其族” 可見此年鄭子家喪是一個導火索,鄭國再次發生內訌,這正是楚出兵伐鄭的大好機會。楚莊王於是打著“今鄭子家殺其君,將保其寵光以沒入地。如上帝鬼神以爲怒,吾將何以答”這樣的藉口,出兵伐鄭,也算是師出有名,所以緊接著楚莊王說“雖邦之訩,將必出師”。[32]
李天虹先生亦說:
所謂“邦之病”,大概是說楚國有內憂外患。張新俊先生認為這裏的“邦之病”,指宣公四年(前605年)楚國發生的內亂,有一定道理。據《左傳》,宣公四年到宣公十年,晉、楚爭霸處膠著狀態,期間楚國未佔到優勢,宣公八年,楚又有群舒之叛,這些可能都與所謂“邦之病”有關。[33]
張、李二先生之說甚確。比較釋“訩”與釋“病”之說,“變”有“變亂”義,也可指內亂。因此,釋A為“變”,與史書所載楚國亂事正相脗合。總言之,A字可讀為“變”,簡文讀作“以邦之變”、“雖邦之變”。筆者此讀法於音義皆通,在字形上則可解決諸家釋A為“病”的矛盾。
(編者按:[2]陳偉〈《鄭子家喪》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9#_ednref1)。又陳氏於此文將此句與下文“以忣”連讀,讀為“以邦之病以急”,與復旦讀書會說同。不過,陳氏後來放棄此說,把“以邦之病以急”與後文“於今以後”連讀,讀為“以邦之病以急於今而後”。說見陳氏〈《鄭子家喪》通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1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64#_edn1#_edn1)。
[3]凡國楝:〈《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劄記兩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20)。
[4]張新俊:〈《鄭子家喪》“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試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3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04)。
[5]李天虹:〈上博七《鄭子家喪》補釋〉,《江漢考古》,2009年第3期(總112期),頁111。
[6]郭永秉:〈《競公瘧》篇「病」字小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77),2009年1月23日。
[7]郭永秉:〈《競公瘧》篇「病」字小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77),2009年1月23日。
[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頁186。
[9]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頁173。
[10]高佑仁〈《鄭子家喪》、《競公瘧》諸「病」字的構形考察〉,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00#_ftn7),2010年01月04日。
[11]同上註。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英文


[12]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云:“古文字中一些字可加厂旁為繁化”(頁341)。蕭毅《楚簡文字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亦謂:“古文字中‘厂’常為附加的無義偏旁”(頁39),而“广”不過是“厂”加飾筆而已,故A字所從的“厂”和“广”旁很可能也是無義的飾符。
[13]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頁23。
[14]馬王堆帛書整理者亦讀“便"為“變",見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年第3期(總334期),頁6。
[15]于省吾〈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曰:“甲骨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屢見,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形,《甲骨文編》釋為更。按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即古文鞭字。《說文》鞭字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並謂:‘鞭,驅也。从革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聲。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古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就古音言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聲,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聲,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从丙聲。丙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雙聲。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隸變作更,丙更疊韻。《周禮‧考工記‧輪人》的‘眂其綆’,鄭司農謂‘綆讀為關東言餅之餅’。按綆从更聲,更本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从丙聲。是丙更古通之證。西周金文馭字多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其从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乃甲骨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的省變。《說文》謂‘馭从又馬’,又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形的譌省。西周金文馭字均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右从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乃古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用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以驅馬。石鼓文馭字作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右从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猶存初形。以上略論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為鞭之初文,以及它和更字形變音通的由來。”見《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第1版),頁391-392。
[16]“變”以“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為聲,《說文‧言部》云:“變,更也。從攵,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聲。”是其證。“便”與“變”通,“便”從丙聲,“變”從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聲,是聲素“丙”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相通。
[17]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頁280。
[18]同上,頁213。
[19]先秦文獻中元、陽合韻之例頗多,陳新雄《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4月,初版)曾列舉云:“《詩‧大雅‧抑》九章以言(元)韻行(陽),《大戴禮‧曾子立事篇》以言(元)韻行秉(陽),《五帝德篇》以言(元)韻明量方(陽),《楚辭‧九章‧抽思》以亡(陽)韻完(元)。按元讀[an],陽讀[aŋ],二部雖韻尾不同,但元音相同,故仍多旁轉也。”(頁467-468)陳說甚是。又上引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指出“更(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从丙聲,乃古文“鞭”字。“更”字古韻屬陽部,“鞭”字屬元部,此亦陽、元二部古通之證。
[20]《上博二‧從政甲》“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則亡新”之“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單師周堯、黎廣基學長〈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則亡新」札記〉讀為“迫”,誠是。“迫”字,單師謂有“急迫”之義。又《說文‧穴部》云:“窘,迫也。”毛晃《增修互註禮部韻略》云:“迫,窘也。”由此看來,把簡文讀為“以邦之迫”,“迫”訓“窘”,謂國家困迫,似亦可通。惟古漢語中“迫”字一般作動詞或形容詞用,揆諸文義,把簡文讀作“以邦之迫”似不如讀為“以邦之變”。單師說詳見〈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則亡新”札記〉,《中國文字研究》2007年第一輯(總第八輯),頁48-49。
[21](漢)許慎撰:《說文解字》(長沙:岳麓書社,2005),頁68上。
[22](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第1版),頁11。
[23](漢)班固撰:《白虎通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子部雜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頁34。
[24]同上註。
[2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1990,第1版),第2卷,頁1481。
[26]同註20。
[27](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景印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份不詳),頁1241下。原文無標點,標點為筆者所加。
[28]黎翔鳳撰;梁蓮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第1版),頁402。
[29](漢)趙曄撰;(元)徐天祐音注;苗麓校點;辛正審訂:《吳越春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頁141。
[30]釋文據馬主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頁173-174。原釋文“變”字作“(怲)”,今改讀。此外,簡文“以邦之變,以及於今,而後楚邦思為諸侯正”一句,諸家斷讀或有出入,本文從整理者、凡國楝及李天虹說,將“以邦之變”與“以及於今”斷開,下接“而後楚邦思為諸侯正”。凡說見氏著凡國楝:〈《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劄記兩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20),李說見氏著:〈上博七《鄭子家喪》補釋〉,《江漢考古》,2009年第3期(總112期),頁110-113。
[31]同上註。
[32]張新俊:〈《鄭子家喪》“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
”字試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3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04)。
[33]李天虹:〈竹書《鄭子家喪》所涉及歷史事件綜析〉,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獻中心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頁187。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907.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上博七‧鄭子家喪》“以邦之變”考;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060.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