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藏西漢代竹書墨跡選粹》【1】(以下簡稱《選粹》)一書刊佈了一些北大藏漢簡的清晰
中国历史故事读书小报图片
圖片,並且隨圖有較為精確的釋文,初讀之後,我們覺得釋文有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故寫此小文以求正於方家。
(一)現根據《選粹》及陳蘇鎮先生文將北大漢簡《雨書》2022號簡釋文列於下方:【2】
正月朔,營室,雨。不雨,萅肅。三日,奎,雨。不
中国历史上故事作家有谁
雨,電,乃種作,春乃多寒,夏有復。七日,畢,小雨。九日,參,小……
簡文有“萅肅”一詞,其中“肅”疑指寒義。《管子·幼官》:“春行夏政,肅。”尹知章注:“肅,寒也。”《文選·嵇康<琴賦>》:“冬夜肅清。”李周翰注:“肅,寒也。”“萅肅”是指春意料峭,天氣有些微寒,與簡中下文的“春乃多寒”類同。
小文成文後,蒙程少軒先生來信指出 :“‘萅肅’之‘肅’,個人傾向訓為‘草木肅殺’之‘肅’。應該就是《呂氏春秋·季春》‘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中的‘肅’。二十八宿占雨簡文偏重農時,理解為‘肅殺’之‘肅’似更妥。”我們認爲程先生的意見是有道理的,但因“肅殺”之義也應是由“寒”義引申,又考慮到簡文辭例簡短,未找到文獻對讀,故將以上兩種說法並列於此,以待檢驗。
(二)《反淫》簡1875號《選粹》釋文:
魂曰:龍門之桐,高百仞而无枝,心紆結而軫拕(?),根欋踈而分離。……
傅剛、邵永海二位先生指出此段與《七發》的“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中鬱結之輪菌,根扶疏以分離”內容相對應。【3】
其中所謂的“踈”字作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形。“踈”,《正字通》“疎字之譌。本从疋。”《玉篇》“誤从足。”又“疎”,《正韻》“同疏”。這樣看來,隸定爲“踈”形,似無問題。但實際上此字應徑釋爲“疏”,不必隸定爲訛寫的“踈”形。裘錫圭先生曾經對於漢代“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束”二形的訛變有所論述,他說:“漢代人往往把‘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旁寫得像‘束’。‘疏’的異體‘疎’,大概就是由於‘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旁被誤認為‘束’而產生的。”【7】
按,裘先生所論極是。秦漢文字中的“疏”字通常作以下形: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九一)【4】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馬王堆漢墓帛書)【5】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銀雀山漢簡)【6】
通過比較,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應是“疏”字。另外,北大漢簡《趙正書》中的“流”字作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形,其所從“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形與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形右側正同。居延漢簡128·1中的“踈”字作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形,【8】其右側雖為“束”形,但整個字形還應是“疏”字。值得注意的是,漢簡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諸形應是漢人將“疏”訛寫爲“踈”形的過渡階段。我們再看“欋”字,《淮南子·說林訓》:“木大則根欋,山高者基扶。”何寧先生引楊樹達的意見云:‘根欋,謂其根四布也。’同時,何寧先生認為“基扶”之“扶”通“枎”,《説文》:‘枎疏 ,四布也。’”【9】何寧先生及楊樹達的意見可信。《七發》中的“扶疏”,李善注引《説文》“四布也。”又《漢書·司馬相如傳》“垂條扶疏。”顏師古注“扶疏,四布也。”《急就篇》卷二“童扶疏”王應麟補注引《説文》“扶疏,四布也。”如此,“欋疏”與“扶疏”義同。
另外,尹灣漢墓出土《神烏傅(賦)》有“絕繫有餘,紈樹欋梀。自解不能,卒上傅之”一句,其中的“欋梀”一詞,裘錫圭先生疑讀“跼躅”,指受拘束而不能正常行走的一種狀況。【10】張顯成、周羣麗二位先生從之,並且進一步闡釋說:“蓋指雌鳥好不容易逃回營巢之處,但已不能飛進樹上的鳥巢了,因為身上有繫,又身受重傷,故只能環樹跼躅。”【11】
陳劍先生來信指出:
所謂“欋梀”應釋讀爲“欋梳(疏)”而非“跼躅”之類。蓋此謂斷絕餘下之繩索掛於(“紈”我疑應讀爲“罥”,罥,掛也,纏繞也)欋疏四布之樹根(“欋疏”本狀樹根之四布,繩索隨其形而掛繫糾纏遂亦以“欋疏”狀之),故難以解開(“自解不能”非謂將繩索自雌烏腳上解開,而是將其自露於地面之樹根上解脫)。所謂“梀”字右所从本非“束”而也是“疏”字右半,全字即“梳”。當然,此“梳”應係“疏”由受上字“欋”類化而來,與梳子之“梳”係同形字關係。
按,陳先生的分析很有道理,值得信從。尹灣漢墓《神烏傅(賦)》出現的“欋梳(疏)”與北大漢簡的“欋疏”一詞音義相同,絕非偶然。
(三)《妄稽》1936簡《選粹》釋文:
《妄稽》:妄稽為人甚醜以惡,種(腫)肵,廣肺,垂顙,折骼臂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八寸,指長二尺,股不盈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脛大五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握),蔑殄……
簡文中的“蔑殄”之“蔑”作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形,其應隸定爲“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此形又見於銀雀山漢簡《陰陽時令、占候之類·曹氏陰陽》一六九〇簡,其簡文曰:“……鼓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興,雷電動,霆音訖作噭……”。【12】
其中的“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字,銀雀山漢簡整理者認爲從目,蔑省聲,讀爲“眜”,指目不明之義。因銀雀山漢簡此形稍有殘泐,今暫從其“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形隸定。我們曾經疑“鼓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爲“鼓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旆)”。【13】可以肯定的是,“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應互為異體。“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字見於《説文》,《説文》曰:“目眵也。从目,蔑省聲。”段注:“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兜,逗。目眵也。各本無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兜二字,今依玄應書卷十、卷卄一補 ,蒙上弟二義言之。宋玉《風賦》:中脣爲胗,得目爲蔑。《吕氏春秋》:氣鬱處目則爲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高注:
中国历史故事非常短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眵也。按蔑者假借。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者或體。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兜,見部作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云目蔽垢。”
又“眵”,《説文》曰“目傷眥也,一曰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兜也。”段注:“目傷眥也。《釋名》曰:目眥傷赤曰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末也。創在目兩末也,許謂目傷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屈原和谁
眥曰眵,與劉異。从目,多聲,叱支切,古音在十七部。一曰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兜也,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各本譌作瞢,今依玄應正。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兜者,今人謂之眼眵是也。韓愈曰:兩目眵昏。此與上義別。二病常相因而有不相兼者。”
“殄”,《周禮·地官·稻人》“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鄭玄注:“殄,病也,絕也。”孫詒讓《正義》:“殄,即病也。”《經義述聞·詩·邦國殄瘁》“邦國殄瘁”王引之按引王念孫曰 :“殄、瘁皆病也。”【14】
綜上,“
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
殄” 可能是指妄稽眼角眥傷,以致眵昏蔽垢而病的含義。
附記:小文寫成後,蒙陳偉、陳劍、程少軒三位先生熱心指正,在此對以上諸位先生表示誠摯的感謝!
注釋:
【1】北大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代竹書墨跡選粹》,人民美術版社, 2012年。
【2】陳蘇鎮:《北大漢簡中的<雨書>》,《文物》,2011年第6期,第84頁。
【3】傅剛、邵永海:《北大藏漢簡<反淫>簡說》,《文物》,2011年第6期,第78頁。
【4】詳拙文《秦簡牘文字彙編》,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指導教師:吳振武,第334頁。
【5】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596頁。
【6】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466頁。
【7】裘錫圭:《讀<戰國縱橫家書釋文注釋>札記》,《裘錫圭學術文集·簡牘帛書卷》,2012年,復旦大學出版社,第194頁。原載《文史》第三十六輯,中華書局,1992年,又載《古代文史研究新探》、《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8】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第282頁。
【9】何 寧:《淮南子集解》(下冊),中華書局,1998年,第1234頁。
【10】裘錫圭:《<神烏傅(賦)>初探》,《裘錫圭學術文集·簡牘帛書卷》,2012年,復旦大學出版社,第264頁。原載《文物》,1998年第3期。
【11】張顯成、周羣麗:《尹灣漢墓簡牘校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7頁。
【12】银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组:《银雀山漢墓竹簡》[貳],文物出版社,2010年,圖版第82頁,釋文第206頁。
【13】詳拙文《讀秦漢簡札記二則》,簡帛網,2011年10月28日。
【14】或者考慮將“殄”讀爲“胗”,《説文》“脣傷也”。
(編者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606.html
以上是关于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北大-讀北大漢簡札記(一);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