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历史-上博二《容成氏》戎遂、鬲山氏、鳴條考

  • 历史,夏王桀,巫山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30 23:54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历史-上博二《容成氏》戎遂、鬲山氏、鳴條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上博二《容成氏》戎遂、鬲山氏、鳴條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二《容成氏》戎遂、鬲山氏、鳴條考


(棗莊廣播電視臺)

上博二《容成氏》第三十九-四十簡言湯伐夏桀云:
“女(如)是而不可,然句(後)從而攻之,陞自戎述(遂),內(入)自北門,立於中
历史-上博二《容成氏》戎遂、鬲山氏、鳴條考
历史-上博二《容成氏》戎遂、鬲山氏、鳴條考
。桀乃逃之鬲山是(氏),湯或(又)從而攻之,降自鳴攸(條)之述(遂),以伐高神之門;桀乃逃之南𦾈(巢)是(氏)。湯或(又)從而攻之,述(遂)逃,去之桑(蒼)吾(梧)之埜(野)。”[1]
這是記載湯伐夏桀的歷史故事,是說湯伐桀一共打了三仗:一是攻克了在戎遂的夏桀的都城,二是在鳴條之遂攻伐鬲山氏,三是攻伐南巢氏,桀最終逃去了蒼梧之野。這些記載相對于傳世典籍的記載比較詳細,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的有關湯伐桀的資料,但關於其中的一些地名,說法紛異,故這裡就其中的“戎遂”、“鬲山氏”、“鳴條”的地望略申己見。

一、戎遂

戎述(遂),蘇建洲先生指出戎遂之“戎”指的是“陑”地;許全勝先生也認為“戎遂”即《書·湯誓序》中的“陑遂”,并進一步指出亦即有戎、有娀、有仍,并提到了《國語·周語上》:“昔夏之興……回祿信於耹遂”一條文獻,“耹遂”或作“黔遂”、“亭遂”,指出所言者即《墨子·非攻下》記載湯伐夏桀時“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間西北之隅”之事,可謂卓識;但是許先生又認為“耹、黔古音皆在群母侵部,戎在日母冬部,韻母極近,而聲母相差較遠,故耹遂與戎遂應非一地。”[2]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00例


按:《國語》“耹遂”之“耹”,韋昭注:“音禽”,說明韋昭時看到的本子就是作“耹”,但這很可能是個誤字,本當作“聆”,就是戎遂,戎、娀、仍古字通用,而“聆”古亦通“仍”,《淮南子·精神訓》:“乃始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高注:“仍仍,或作聆聆”,是其證,所以聆遂就是仍遂或戎遂;《說苑·辨物》作“亭遂”,這是因為“聆”音郎丁切,這個讀音或來紐真部(如“令”及從其聲之字),或來紐耕部(如“霝”及從其聲之字),因為真、耕二部是通轉疊韻關係,在“聆遂”這個名詞中,可能是讀若“霝”,即來紐耕部,因為它是從“仍”這個字音轉來的,“仍”古音是日紐蒸部,與來紐耕部是準雙聲、旁轉疊韻關係,最為相近的;“亭”古音是定紐耕部,與“聆”為定來旁紐雙聲、同耕部疊韻,屬於音近通假;另一種可能是“亭”是“鬲”之形訛,“鬲”、“聆”同來紐雙聲、錫耕對轉疊韻,亦是音近通假。那麼我們可以知道,《墨子·非攻下》所說的“天命融隆(降)火于夏之城間西北之隅”也就是《國語·周語上》所言“(夏)其亡也,回祿信於耹(聆)隧”,聆遂即戎遂、陑遂,蓋商湯自西攻伐夏邑,有人於夏城西北隅的戎遂(戎地道路)舉火為信,引導商師由此攻破了夏邑的北門。
顧頡剛先生在《有仍國考》一文中指出有戎、有娀、有仍即周時的任國,在山東濟寧,[3]是完全正確的,戎、娀、陑、聆、仍、任古音都是音近的字,可以通假。那麼就可以知道,當時的夏邑就位於有娀氏之國,亦即有仍,也就是清華簡《尹至》中的“西邑”和《尹誥》中所說的“西邑夏”。《左傳·昭公四年》:“夏桀為有仍之會,有緡叛之”,這顯然不是桀臨時到有仍來大會諸侯,而在其國都西邑夏中舉行的諸侯大會;有緡又稱岷山(《竹書紀年》)、蒙山(《楚辭·天問》),顧頡剛先生指出“岷山蓋即蒙山,亦即有緡”、“其地蓋在

吴姓的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今山東兗州以西一帶”,按:緡地在今山東金鄉,《金鄉縣志》卷一《輿地》云:“夏殷時為有緡國”是也,與有仍之地相近,故桀能舉兵伐之。所以《史記·殷本紀》言“桀敗於有娀之虛”顯然有其堅實依據。是夏桀末年夏人徙都有娀氏,稱“西邑”或“西邑夏”;後湯伐夏桀,滅夏於此,而有娀氏則仍居舊地,經歷商周,直到春秋時尚存,是為任國,以歷時甚久,此地曾為夏邑之事遂湮沒弗彰。此猶商人曾居奄,故其地稱商奄或商蓋,盤庚時商人徙殷,奄人仍居舊地,仍名曰商奄,而典籍多稱奄也。
筆者曩作《清華簡〈尹至〉、〈尹誥〉中“西邑”和“西邑夏”的問題》一文,認為“西邑”和“西邑夏”在魯西。[4]該文發佈後,不少朋友不讚成此說,如陳民鎮先生在《清華簡〈尹至〉集釋》中引用筆者的觀點後按云:
“同清華簡《尹誥》之‘西邑夏’。《禮記•緇衣》引《尹吉(告)》:‘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鄭注云:‘夏之邑在亳西。’《正義》云:‘夏都在亳西,故云‘西邑’也。’商人盤踞太行山以東,夏人彼時建都斟鄩,當今之偃師二里頭遺址,在商人以西,故言‘西邑’或‘西邑夏’。”[5]
是陳先生仍從舊說認為夏在商西,故稱“西邑”或“西邑夏”。實際上筆者已經指出那是鄭玄等人的望文生訓,不足為據。今知戎遂即有娀之遂亦即有仍、任國,則為余說又添一證。
夏人的故國應該是在今山東境內,《古本竹書紀年》言桀本都斟鄩,在今山東濰坊,後當徙於魯西之有娀,相對于斟鄩而言此為西,故其新邑稱為“西邑”或“西邑夏”,這是夏人的稱謂,商人因之而已。猶周代亦有西周、東周,所謂東、西不過是二者相對而言者,天下共用之,東周之東燕、齊、趙、魏、魯、宋諸國亦稱之為東周,而據此以東周在燕、齊諸國之東,可乎?秦人亦稱西周,而據此言西周在秦之西,可乎?其望文生義之謬自不待言矣。

二、鬲山氏、鳴條

鬲山氏,《容成氏》說它在鳴條之遂的附近,李零先生云:“即‘鬲山氏’,或‘歷山氏’。案:據此,歷山當在今山西原曲、永濟一帶。”[6]
至於“鳴條”,《書序·湯誓》:“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偽《孔傳》:“地在安邑之西”,鄭玄認為“南夷地名”,又說“或云陳留平邱縣今有鳴條亭”,說法并不一致。
今據《容成氏》可知,鳴條就是在鬲山附

儿童故事mp3 中国历史

近,或者說二者當在一地。既知戎遂即有娀之虛即有仍、任國,就是西邑夏,那麼歷山絕對不可能跑到山西去。
在山東的歷山有兩個,一個在濟南,一個在鄄城(今鄄城東南的閆什鎮歷山廟村),那麼到底是哪個?這裡有個線索,就是《呂氏春秋·簡選》的記載:
“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戰於郕,遂禽推移、大犧,登自鳴條,乃入巢門,遂有夏。”
是說商湯先在郕地與夏師決戰獲勝,然後才“登自鳴條、乃入巢門”,攻克了夏邑。郕即周代郕叔武的封國,也作“成”,楊寬先生云:
“成叔武所封的成,在今山東菏澤東北。《元和郡縣圖志》謂濮州雷澤縣本漢成陽縣,古郕伯國,即在曹國東北。這裡也是東方重要的戰略要地。據說商湯滅夏的決戰,就是在這裡進行的。……商夏戊子郕之戰,如同周殷甲子牧野之戰同樣重要。郕即是成叔武所封的成。”[7]
此郕地在今山東省鄄城南偏西約5公里處,這裡也正是靠近歷山的地方,那麼可以知道,《容成氏》所言湯伐桀所攻的鬲山氏就是《簡選》所說的湯與桀決戰的郕地,而鳴條之遂也在這裡,《太平寰宇記》卷 一引《國語》(今本無)云:“湯伐桀,桀與韋、顧之君等拒湯於莘之墟,遂戰於鳴條之野”,又說鳴條之野在有莘之墟,而有莘之墟故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莘冢集,與郕地相近,孫靜、王相臣二先生經考證後認為:“鳴條當在莘、戎(寧按:即有娀、有仍)故址之間,即今山東曹縣一帶”,[8]恐怕是最接近事实的。“高神之門”不見於傳世典籍,應當是鬲山氏國的城門名。《御覽》卷八二引《尸子》曰:“桀放於歷山”,與《容成氏》的記載吻合。《簡選》的敘述顯然是戰國時代的人為了讓人看明白,用當時大家都熟知的地名“郕”來代替了鬲(歷)山氏之名,故所謂伐鬲山氏、戰于鳴條、戰于郕其實就是一場戰役。
又《山海經•大荒西經》:
“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湯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走厥咎,乃降於巫山。”
此“章山”疑亦即鬲山、歷山之訛誤,蓋“鬲”、“歷”與“靈”雙聲、錫耕對轉音近,“靈”、“龍”音近(同來紐雙聲、耕東旁轉疊韻。今魯東地區方言“龍”讀音與“靈”同),當是“鬲(歷)山”古或音轉為“龍(靈)山”,而“龍”古文寫作“竜”、“𠊋”,與“章”形近而訛;孟蓬生先生認為“章聲跟龍聲相通”,則屬音近通假。[9]這個“巫山”當即《左傳•襄公十八年》:“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的“巫山”,杜注:“巫山,在盧縣東北。”在今山東长清县城西南22公里孝里鋪南,後稱孝堂山、龜山,與郕地相距不遠。蓋夏耕與推移、大犧等均夏師的將帥,在歷山戰敗後逃于此也。
《尚書序·湯誓》:“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史記·殷本紀》:“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此中“陑”即“有娀之虛”、“戎遂”,《尚書序》、《史記》都認為是先敗桀于有娀之虛而後才

抄写中国历史故事

有鳴條之戰,也就是郕或鬲山之戰,與《容成氏》的記載略同,但是和《簡選》的記載是先後不同:前者是說湯攻克了夏都後又攻鬲山氏,後者是說先在郕打敗了桀之後又攻克的夏都,這可能是因為古傳中湯伐桀確有此二役,但孰先孰後不知,故所記先後異辭。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15年2月27日12:11。)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80-281頁。
[2]蘇、許二先生說并見王韜:《〈容成氏〉文本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指導教師:吳良寶副教授。)262-263頁引。
[3]顧頡剛:《有仍國考》,《古史辨》第七冊下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24--329頁。下同。
[4]王寧:《清華簡<尹至>、<尹誥>中“西邑”和“西邑夏”的問題》,簡帛研究網2011年1月19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11/wangning001.htm
[5]陳民鎮:《清華簡〈尹至〉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9/12.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47
[6]《上博二》,281頁。
[7]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6-127頁。
[8]孫靜、王相臣:《歷山、雷澤考》,《蒙山文化研究》2009年第3期(总第9期)。
[9]孟蓬生:《“竜”字音釋——談魚通轉例說之八》,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2/10/31.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56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210.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上博二《容成氏》戎遂、鬲山氏、鳴條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上博二《容成氏》戎遂、鬲山氏、鳴條考;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656.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