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上古“養老乞言”諮政的典型

  • 上古,“,養老乞言,”,諮政,的,典型,原文,标题,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31 17:12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上古“養老乞言”諮政的典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古“養老乞言”諮政的典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古“養老乞言”諮政的典型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厚父》為《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中一篇,全篇共有十三支簡組成,除第一支簡上下兩端有殘缺以外,其餘各支皆完整,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厚父》屬於《尚書》逸篇之一,全文以“王”與“厚父”之間的對話為主,主要內容是“王”的述政和“厚父”講述為政之要,最後“厚父”以酒誡結尾,“民式克敬德,毋湛於酒”。 [1]我國上古時期有諮議政治的傳統,有學者認為“謨是大宗伯在舉行‘宗’的儀式時,會合同宗諸侯王並給予教誨,其儀式源自古代諮議政治和養老乞言的傳統。”[2]諮議政治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一些儀式性場合,比如王在巡狩之時,依次覲見各方諸侯,聽取諸侯進言,考察諸侯的治理功績,這種情形在《舜典》中有詳細記載;還有一種諮政方式就是聽取國內年長者有關治理國家的經驗。《國語·晉語八》云:“吾聞國家有大事,必順於典型,而訪諮於耇老而後行之”,[3]“訪諮於耇老”說的就是這種制度。《逸周書·皇門》亦云:“嗚呼!下邑小國克有耇老據屏位,建沈入,非不用明刑”。[4]這種諮政方式雖多在典籍中提及,但並無完整記錄諮政過程的文獻資料與之對應。筆者認為,《厚父》文獻的出現,填補了這塊空白,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諮政制度確實存在,為我們研究上古政治制度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同時也為《尚書》“謨”體的研究拓寬了空間。本文擬就《厚父》的謨體性質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說文》言部云:“謨,議謀也。從言,莫聲”。《說文解字注》:“謨,議謀也”,段注:“《釋詁》曰:‘謨,議謀也’”。《左傳·襄公四年》:“諮難為謀。”謨為《尚書》文體一種,在《書》中有兩篇存留。孔穎達《尚書正義》云:“檢其此體,為例有十。一曰典,二曰謨,三曰貢,四曰歌……《堯典》、《舜典》兩篇,典也。《大禹謨》、《皋陶謨》兩篇,謨也。”[5]其中,《大禹謨》屬於偽古文《尚書》,《皋陶謨》存于今文《尚書》中,偽古文本將其分為兩篇:從“曰若稽古皋陶”到“思曰贊贊襄哉”為止,謂之《皋陶謨》;從“帝曰來禹”到“帝拜曰:‘俞,往欽哉!’”為《益稷》。清華簡《厚父》按照其文體,以及其具體的文本內容來看,與《皋陶謨》相似,也當屬於謨這一文體。
《厚父》屬於謨體,是有據可依尋的。漢代孔安國注《皋陶謨》曰:“夫典、謨,聖帝所以立治之本,皆師法古道以成不易之則。”孔穎達解釋道:“考古以行謂之典,考古以言謂之謨”。作為謀議政治的一種文體,謨主要以記言為主,記錄上古部落首領、君臣、君主與國之老者之間對於如何治國的討論。今文《尚書》中的《皋陶謨》屬於典型的部落首領之間議政記載,《厚父》則是保留下來的君主與國之老者之間的議政記錄。《厚父》保存極為完整,通篇以王和厚父二人謀議政事為主,王從向厚父述說夏代王朝的治民之政,追溯大禹平治水土,談及自己對夏代執政的認識;隨後,厚父從反面指出了幾種不利於治國的行為。王又接敘自己現在為政的方法,向厚父請教。最後,厚父通過自己的經驗,向王呈言敬畏天命,謹慎祭祀,順應民心以及戒酒的重要性。《厚父》簡文完整度極高,幾無殘缺,通過對整篇文獻的閱讀理解,以及和其他文獻、傳世文本的參照,可得出《厚父》應為謨體。
將諮政過程以謨的形式記錄下來,自古有之。“謨是大宗伯在舉行‘宗’的儀式時,會合同宗諸侯王並給予教誨,其儀式源自古代諮議政治和養老乞言的傳統。”[6]上古時期,社會的各種制度都處在萌芽狀態。生產力的低下,使得人們在日常的生產生活遇到許多不能解決的問題;同時,政治體系不完善,國家話語權的擁有者需要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諮政制度起源於早期部落盟主之間的對話。國家形式確定後,君王和諸侯之間的對話問政,大宗伯、大行人與諸侯之間的朝、宗、覲、遇、會、同,君王與臣子之間的謀政,甚至君王向擁有豐富社會經驗的賢人,或年老者來學習治國經驗,從而不斷完善國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都屬於這種制度的範疇之內。而將諮政過程、諮政場面系統記錄下來的文章,就

中国历史故事绘本作品展

是謨。
諮政制度從《皋陶謨》記載的舜、禹時期產生,或者更早,一直延續到周朝。根據《尚書》《逸周書》等傳世文獻的記載可以推斷,中國上古時期的諮政系統可以歸納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執政者和諸侯之間對於如何為政的交流。即天子四處巡守,問政于四方諸侯。這種交流一般以儀式的形式出現,並被完整記錄。《舜典》云:
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公宗,柴。望秩於山川,肆覲東後。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卒乃複。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歸,格于藝祖,用特。五載一巡守,群後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廣。[7]
這種諮政方式一直延續到周朝。在周朝時,亦有諸侯覲見執政者,議政比功,進言治理妙道,共圖天下之事。《周禮·秋官·大行人》云:
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謨,冬遇以協諸侯之慮,時會以發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
鄭玄注曰:
此六事者,以王見諸侯為文。圖、比、陳、協,皆考績之言。王者春見諸侯則圖其事之可否,秋見諸侯則比其功之高下,夏見諸侯則陳其謀之是非

中国历史故事画报简笔画

,冬見諸侯則合其慮之異同。六服以其朝歲,四時分來,更迭如此而遍。時會實時見也,無常期。諸侯有不順服者,王將有征討之事,則既朝,王命為壇於國外合,諸侯而發禁命事焉。[8]
《周禮·春官·大宗伯》亦云:
以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9]
《周禮詳解》解云:
有不順之國,王召諸侯時見曰會;王不巡守之歲會諸侯而相見之,以命政殷國所同,故殷見曰同,會以命事,則聚其謀也,同以命政,則一其徳也。[10]
第二種諮政方式就是由執政者向國內年老,有經驗的長者請教治國之道。傳世文本中多有記載國家執

土木堡中国历史故事

政者向年老者請教經驗的記錄,但隻言片語,並無完整“乞言”場面的記載。上古時期,“耇老”對治理國家方面有著極重要的指導作用,這種制度的存在前人多有記述。《溫公易說》云:“年高而徳尊,雖不能以力幹事,而智慮深遠,志可法也。故先王養老乞言焉”, [11]《孝經集傳》云:“凡養老,五帝憲,三王有乞言。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言,有善則記之為惇史。三王亦憲,既養老而後乞言,亦微其禮,皆有惇史”,黃道周釋云:“乞言之禮微,謂不敢以煩長者也。不敢以煩長者,而猶且乞之,敬之至也。霸者之乞言,猶曰‘毋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而況于王者乎?”[12]年長賢者憑藉豐富的社會閱歷,積攢著諸多治世之道,國家執政者在治理得當之時,居安思危,會向這些賢人請教。在國家有難,尋求治理方法時,也需要賢者、年老者出謀劃策,這就是上古時期“養老乞言”的諮政傳統。
《厚父》當屬於《尚書》中有關“養老乞言”這種諮政方式的記錄。“文辭典雅,富有哲理,當為戰國時期通行的《書》中的一篇”。筆者認為《厚父》篇內容,當為這類諮政方式的記載。根據有以下兩點:
首先,這個判斷建立在出土文獻細讀的基礎之上。在《厚父》一文中,王從開始便向厚父述說夏代王朝的治民之政,通過追溯大禹平水(從“遹聞禹”到“川”之間有十字殘缺),天“乃降之民,建夏邦”,到夏邦建立後,夏王在勤政,用賢,“嚴寅畏皇天上帝之命”,“肆祀三後”方面的努力,來表述自己對夏王敬天保民、治理國家的理解。隨後,厚父從相反的視角,說如果“弗用先哲王孔甲之典刑,顛覆厥德,沉湎於非彝”,民眾也會“廼弗慎厥德”,就會“天廼弗敬,廼墜厥命,亡厥邦”。緊著著,王闡述了自己修德和為政方面的作為,“惟時余經念高祖克憲,皇天之政功,廼虔秉厥德,作辟事三後,肆如其若鬼筮之言,亦勿可專改”。最後,厚父從自己的經驗角度出發,給王詳細闡述了“民心難測”,需要讓民“恭心敬畏”“保教明德,慎肆祀”的道理,同時講到“民心惟本”,天子需要行使好自己替天牧民職責,以及處理好如何對待民眾的問題。在簡文的末尾,厚父著重提出了“毋湛於酒”的問題,否則就會“惟酒用恒狂”。二人之間的文體屬於對話體,與古文《尚書》中的《大禹謨》,以及今文《尚書》中的《皋陶謨》極為相似。並且,《厚父》所記載內容也符合傳世文獻有關上古諮政的記載。由此可以確認,《厚父》所記為諮政過程。
其次,對於“厚父”年歲以及身份的判斷,也可作為依據之一。有關“厚父”其人,歷代文獻中並無確切記載。《厚父》出土後,各家對於“厚父”其人的猜測不一。李學勤先生在整理出《厚父》篇後認為“厚父的先祖曾服事禹、啓,可知他是夏朝世臣的後裔”; [13]程浩先生根據《箕子》以及“武王克商後曾訪“前朝遺老”求治國之道”來得出結論,“有鑑於此,我們或可以大膽猜想周武王克殷建國後也曾訪問了夏朝的遺民厚父,向其請教前文人之明德,遂作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這篇《厚父》”;[14]王甯先生在根據自己的推斷得出,厚父應為上古時期“宏父”,也就是西周早期的司空,“厚父是夏後氏之後裔,傳夏人的先王禹曾經治理水土,其工作正是司空所司,所以周王在向厚父諮詢時首先從其祖先禹治水之事說起,主要討論的就是如何管理人民,當也屬於‘作辟’、‘定辟’的問題”; [15]楊家剛先生沿用了李學勤先生的觀點,認為“《厚父》所論為夏事,而‘厚父的先祖曾服事禹、啓,可知他是夏朝世臣的後裔’,故其所論當以其先代口傳史跡為依託”。 [16]儘管諸位意見不一,但都承認一點,即厚父當屬於夏朝時期的遺民。而且作為夏朝遺民的厚父,閱歷豐富,有著很高的社會智慧。
《厚父》簡文開篇便指明“王監嘉績,問前文人之恭明德”。注文解釋“前文人”時云:“前文人,前世有文德之人,西周金文和《尚書》多見”。《尚書·文侯之命》亦有“追孝于前文人”一句,屈萬裡認為“前文人”為“祖先”之意;[17]《尚書全解》云:“前文人者,前世守文之主”;[18]《陳氏尚書詳解》云:“前文人,即文侯之祖也”。[19]前世有文德之人之事,古代口耳流傳,當為愈加年邁賢良者所知為真。所以厚父應該有一定的年歲,才能結合自己熟知的歷史史實,以及自己的社會經驗來回答王提出的問題。在諮政制度中,王向年邁耇老者尋求執政問題的解答,這在上文中已經有所提及。在對於厚父身份的確認問題上,能確定的是厚父肯定不是年輕的賢者,至於厚父是否擁有官職,這並不影響有關厚父是否符合“養老乞言”的要求,因為所養之“老”,並沒有任何材料證明其不能擁有官職。所以,根據開篇“問前文人之恭明德”一句,可以推斷出厚父應為國中年歲較長之人。結合上述論斷,可以推測出《厚父》是一篇記載的是有關於周朝時期“養老乞言”諮政方式的一篇謨體文獻。
綜上,《厚父》作為《尚書》逸篇之一,其文體以謨體為主,主要記載了上古時期“養老乞言”的諮政方式。《厚父》是一篇極為重要的中國古代政治研究資料,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深入研究。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6年7月10日21:46。)
[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中西書局2015年版,第110頁。本文引用《厚父》語句,皆出於此書。
[2]過常寶《論〈尚書〉典謨》,《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秋之卷,第29頁。
[3]鄭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424頁。
[4]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44頁。
[5]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頁。
[6]過常寶《論〈尚書〉典謨》,《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秋之卷,第31頁。
[7]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0頁。
[8]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第三十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90頁。
[9]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第三十七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64頁。
[10]《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經部九十一,禮類,第385頁。
[11]《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經部八,易類,第593頁。
[12]《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經部一八二,孝經類,第166頁。
[13]李學勤《清華簡又發現珍貴的〈尚書〉佚篇》,中國教育報,2014年7月18日。
[14]程浩《清華簡〈厚父〉“周書”說》,《出土文獻》,第五輯。
[15]王甯《清華簡五〈厚父〉之“厚父”考》,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

在线听中国历史故事

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22,2015年4月30日發佈。
[16]楊家剛《追述先王與夏殷之鑒:清華竹簡〈厚父》與〈尚書〉篇目之比較稿》,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13,2015年1月5日發佈。
[17]屈萬裡《尚書今注今譯》,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第157頁。
[18]《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經部五十五,書類,第823頁。
[19]《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經部五十九,書類,第449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804.html

以上是关于上古“養老乞言”諮政的典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上古“養老乞言”諮政的典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001.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