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 中国古代史,康熙字典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31 20:33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1.豲道
居延甲渠候長兒譚遣為天水䝠道丞十二月丁酉入關 72EJC:1
以……牒驗問久故時與豲道丞兒譚為吏者隧長徐宗知譚故為甲渠候長未嘗以吏賊毆捶擊 135.10+317.7 《合校》
金關簡72EJC:1與居延漢簡135.10+317.7疑為同一事之簡。兩簡中的兒譚應為同一人。C:1簡記敘了兒譚升為天水䝠道丞。金關簡中“䝠道”與今本《漢志》“豲道”字形有誤,當是“豲道”之異體字。
豲道,《漢志》屬天水郡。應劭注曰:“豲,戎邑也,音完。”[1]《漢書補注》:“先謙曰:秦孝公斬戎之豲王,見《秦紀》。《匈奴傳》所謂隴西有翟䝠之戎也。”[2]《後漢書·西羌傳》:“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渭首,滅狄䝠戎。”[3]可知,在秦孝公之時,豲戎之地已被納入秦國,秦國很有可能在此設縣。馬非百亦認為豲道當為秦縣,漢沿襲之,“漢無豲戎,故獂道亦當為秦之舊縣而漢因之。”[4]《水注·渭水注》:“渭水又東南逕獂道縣故城西。昔秦孝公斬戎之獂王。”[5]西安相家巷出土秦封泥中亦有“獂道丞印”。[6]由此可證,獂道當為秦縣無疑。
《說文解字》:“豲,逸也。从豕,原聲。《周書》曰:豲有爪而不敢以撅,讀若桓。”[7]據此,則“豲”的本義是一種豪豬。“豲”之字形从豕形象反映了西北少數民族的彪悍性與原始性。宋本《廣韻》:“豲,豕屬。又豲道縣,在天水,亦作獂。”[8]《康熙字典》:“獂,《廣韻》《集韻》𠀤愚袁切,音元。《玉篇》豕屬。又《山海經》乾山有獸,狀如牛而三足,名曰獂。其鳴自詨。《註》郭璞曰:獂,音元。《集韻》本作豲。”[9]據此,在古代的字詞典中,豲、獂相通。
由此可知,豲、䝠、獂應為同字的異寫。《漢志》、《漢書·卷九》《續漢志》作“豲道”。《匈奴列傳》作“翟、䝠之戎”,《漢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乃二月戊午,地大震于隴西郡,毀落太上廟殿壁木飾,壞敗䝠道縣。”,其字為“䝠”。《後漢書》卷八十七、九十也作“䝠”“䝠戎”“䝠道”。《秦本紀》、《漢書·匈奴傳》作“獂”、“獂王”。可見,在史、漢等秦漢經典書籍中,此三字可通用,并未有明確的區別。金關簡72EJC:1作“䝠道”,居延簡135.10+317.7作“豲道”,秦封泥“豲”字筆劃殘缺,但左邊疑似“豕”旁,應為“豲道”,三件出土文物指的地名都是秦漢時的豲道縣,即今甘肅隴西縣東南。[10]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72EJC:1 135.10+317.7 豲道丞印
2、倉松[11]
子長 傅長孟 令丞張子文囗
長孟子恩 孫翁盖 倉松丞馬長卿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73EJD:201
此簡中的倉松當指西漢武威郡下轄的倉松縣。《漢志》“蒼松”下班固自注曰:“蒼松,南山,松陜水所出,北至揟次入海。莽曰射楚。”[12]此簡寫作“倉松”,與中華書局本《漢志》作“蒼松”字形略有不同。此地名金關簡及居延簡中再無記載,其他出土材料中筆者也未見到遺跡,乾嘉考據學者對此地名的寫法也沒提出異議,使今人很難有足夠的證據來判斷熟是熟非。但《續漢書·郡國志》作“倉松”,在校勘記中寫道:“殿本‘倉’作‘蒼’。按:前志亦作‘蒼’”。[13]王先謙《漢書補注》曰:“後漢因”。[14]《晉書》卷八十六提到“天錫自率三萬人次倉松,伐儼”,[15]卷一百一十七提到“難至姑臧,以其司馬王尚行涼州刺史,配兵三千鎮姑臧,以將軍閻松爲倉松太守。”[16]這兩處提到此地名均作“倉松”。
綜上所述,《漢志》作“蒼松”,《續漢志》作“倉松”,《晉書》作“倉松”。結合金關簡D:201圖版及釋文可推斷,西漢時此地名亦當寫作“倉松”,今本《漢志》誤,《續漢志》是。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D:201
3. 鸞鳥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鸞鳥長印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T23:175A
此簡“鸞”字漫漶不清,但“鳥”字清晰可見。金關漢簡中,“鳥”與“烏”字并見。如:
廿七日己亥宿胡烏亭 73EJT37:1091
安定郡施刑士烏氏始安里王發年卅 73EJC:68
居延漢簡中亦有地名“鸞鳥”的記載,有如下一簡:
葆鸞鳥大昌里不更李惲年十六出(入)長七尺黑色 51.5+119.27+51.25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T23:175A T37:1091 C:68 51.5+119.27+51.25
鸞鳥屬西漢武威郡,但地名是“鸞烏”還是“鸞鳥”古籍已混淆不清。中華本《漢書·地理志》將此地名校訂為“鸞烏”,中華本《續漢志》將此地名校訂為“鸞鳥”[17]。《漢志》校勘記寫道:“景祐、殿本都作‘烏’。段玉裁說作‘烏’是。”[18]《漢書補注》王先謙引宋祁曰:“鳥,邵本作烏。”引段玉裁曰:“宋有神烏縣,烏是也,見《輿地記》。”先謙認為當作“鳥”,先謙曰:“《舊唐志》、《元和志》皆作‘神鳥縣’,段說未審。《後書桓紀》注‘鸞音雚’。《段熲傳》注‘鳥音爵’。《舊唐志》‘鸞鳥’讀曰‘鸛雀’。唐於此置嘉麟縣。若作‘烏’,不能讀為爵也。”[19]
居延漢簡中有“葆鸞鳥大昌里不更李惲”,[20]陳直認為“志文作鸞烏,為傳寫之誤字,殿本作鳥是也。”[21]
其實,“鸞鳥”一詞在古文獻中多有記載。《山海經•西山經》:“(女床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郭璞云:“舊說鸞似雞,瑞鳥也,周成王時西戎獻之。”[22]《楚辭•九章•涉江》:“鸞鳥鳳皇,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王弼注曰:“鸞、鳳,俊鳥也。有聖君則來,無德則去,以興賢臣難進易退也。”[23]《說文解字》:“鸞,亦神靈之精也。赤色,五采,雞形。鳴中五音,頌聲作則至。从鳥䜌聲。周成王時氐羌獻鸞鳥。”[24]《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鵷雛孔鸞,騰遠射干。”裴骃《集解》引郭璞曰:“鵷雛,鳳屬也。孔,孔雀;鸞,鸞鳥也。”[25]《漢書》在同樣內容下顏師古注曰:“鸞鳥形如翟而五采文”。《漢書•五行志上》:“登車有和鸞之節”,顏師古注曰:“和,鈴也,以金爲之,施於衡上。鸞,亦以金爲鸞鳥而銜鈴焉,施於鑣上。”《廣雅•釋鳥》:“鸞鳥,鳳皇屬也。”《後漢書•孝章帝紀》:“五月戊申,詔曰:‘乃者鳳皇、黃龍、鸞鳥比集七郡。’”李賢注引孫柔之《瑞應圖》曰:“鸞鳥者,赤神之精,鳳皇之佐。雞身赤尾,色亦被五彩,鳴中五音。人君進退有度,親疏有序,則至也。”[26]綜上所述,鸞鳥是古代傳說中的神鳥、瑞鳥,其地位很高,常與鳳凰并稱。若京師或郡國現鸞鳥,則表明天下太平、政治清明。
武威郡鸞鳥縣的得名史書未有記載,筆者推斷當與嘉瑞或祥瑞有關。兩漢時每當有祥瑞降臨,帝王或更改年號,或更改祥瑞發生地的地名,以應天命,鸞鳥縣的命名或與此有關。《後漢書•段熲傳》:“永康元年,當煎諸種復反,合四千餘人,欲攻武威,熲復追擊於鸞鳥,大破之。”李賢注曰:“鳥音爵,縣名,屬武威郡,故城在今涼州昌松縣北也。”[27]鸞鳥訛變為鸞烏,筆者認為:除了鳥與烏形近而易訛外,還與唐代時在此地域內設置神烏和嘉麟縣有關。《舊唐書•地理三》:“神烏,漢鸞鳥縣,屬武威郡。後魏廢。總章元年,復於漢武威城置武威縣。神龍元年,改爲神烏。於漢鸞鳥古城置嘉麟縣。”[28]鳥與烏本身形近易訛,此地漢唐時又分別設過鸞鳥、神烏,致使後人如宋祁、段玉裁等誤以為兩漢時設置的是鸞烏縣。
綜上所述,結合金關簡圖版及居延簡圖版釋文,可知西漢時此縣為“鸞鳥”,非“鸞烏”也。中華本《漢志》誤,段玉裁亦誤。殿本、中華本《續漢志》、王先謙、陳直是。此地名西漢時當為“鸞鳥”。
4.匽師
匽師屬河南郡,《漢志》中寫作“偃師”。
匽師 T3:8
河南匽師西信里蘇解怒 T21:21
八月庚午匽師丞義移過所河津門亭勿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T37:1416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T3:8 T21:21 T37:1416
《居延漢簡》中亦有相關記載:
……當為傳敢言之八月戊子匽師丞憙移縣邑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334.040A
章曰匽師丞印 334.040B[29]
匽師西漢屬河南郡,東漢屬河南尹。《漢志》作“偃師”,《續漢志》作“匽師”。
《說文解字》:“匽,匿也。從匚,妟聲,於蹇切。”[30]《漢書·禮樂志》:“海內安寧,興文匽武”,顏師古注曰:“匽,古‘偃’字”。[31]“匽”與“偃”可通,結合金關簡圖版及居延漢簡,可知今本《漢志》誤,西漢時當作“匽師”。
5.茬平
戍卒東郡茌平邑□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73EJT24:392
葆東郡荏平邑始里公乘呂壽王年廿長六尺七寸 □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73EJT37:844
戍卒東郡茬平東樂里張利視 三石具弩一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稾矢五十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73EJC:425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T24:392 T37:844 C:425 P49.460
茬平,《漢志》作“茬平”,屬東郡。顏師古引應劭注曰:“在茬山之平地者也。”師古曰:“音仕疑反。”[32]王先謙補注引宋祁曰:“茬當作荏”。引周壽昌曰:“泰山有茬縣,此當茬山平處也。宋云‘茬’當作‘荏’,‘茬’下亦有此語。《續志》‘茬’皆作‘荏’。”[33]王先謙引《說文》對“茬”的解釋,認為“作荏非,宋說誤”。《續漢志》作“茌平”,屬濟北國。劉昭注曰:“本屬東郡”。[34]《後漢書集解》王先謙引惠棟曰:“《前志》作‘茬’,音仕疑反。
《說文》茬,从草在聲,濟北縣也。孫愐云:俗作‘茌’。”[35]據此可知,東郡的“茬平”與泰山郡的“茬”有密切關系,兩者的得名都與茬山有關,“茬平”之意為茬山之平地。“茬平”地名今天依然存在,今寫作“茌平”,屬山東省聊城市市轄縣。
張家山簡《二年律令·秩律》有“茬平”,其圖版清晰,整理者將其釋定為“茬平”。[36]
《說文解字》對“茬”的解釋為:“茬,艸皃,从艸,在聲,濟北有茬平縣。”[37]段玉裁注曰:“茬俗作茌。《地理志》泰山郡茬縣。應劭曰:茬山在東北,音淄。東郡茬平縣。應劭曰:在茬山之平地者也。司馬彪《郡國志》茬平屬濟北國。注曰:本屬東郡。”[38]《宋本玉篇》“茬,草盛皃,濟北有茬平縣。”[39]據此可知,“茬”的本意是指草,在地名中表示茬山,“茬平”意為茬山之平地。
《說文解字》對“荏”的解釋為:“荏,桂荏。蘇,从艸,任聲。”[40]“荏”字之意與茬山無關。“茌”,《說文

凯叔讲述中国历史的故事

解字》、《玉篇》均未收錄此字。《集韻》、《康熙字典》[41]認為“茌”為“茬”的俗字。
陳直《漢書新證》認為:“《續漢書·郡國志》作荏平。《隸釋》卷六,謁者景君碑陰,有‘濟北茬平’。楊叔恭殘碑亦作茬平,與志文正合,宋祁謂茬當作荏,非也。”[42]陳直先生依據兩漢金文推斷出地名當作“茬平”,可謂獨具慧眼。
通過辨析“茬”、“荏”、“茌”三字的發展演變及近古人的相關論述,可知兩漢時此地名當寫作“茬平”。“荏”當為“茬”之異體字!“茌”字更是後來才出現的,當屬“茬”在演變過程中的訛誤,但今天“茌平”已取代“茬平”,成為此一縣名今日的標準寫法。
金關簡整理者將出現此地名的簡T24:392釋定為“茌平”,T37:844釋定為“茌平”,C:425釋定為“茬平”,當是根據今地名去對照圖版而作的釋讀。其實,茬、茌形近不易區分, 極易發生混淆,且圖版也比較模糊,釋讀是否正確已難以判斷。筆者竊以為,圖版中的文字釋為“茬平”較妥。
6.犁陽
田卒魏郡犂臨里大夫陰福年廿六 72EJC:27
田卒魏郡犂陽當市里 72EJC:276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72EJC:27 72EJC:276 36.17 113.1
居延漢簡中亦有“犂陽”,在《居延漢簡釋文合校》中整理者將其釋定為“黎陽”。[43]在臺灣新出版的《居延漢簡》中,整理者根據最近的紅外線照片,仔細核對了圖版筆跡,已將其更改為“犂陽”。[44]113.1簡中的“犂”字應為更古老的“𤛿”。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36.17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魏郡犂陽

书籍中国历史故事推荐手抄报

廣大里赵穰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113.1 田卒魏郡犂陽朝陽里馮廣
《說文解字》:“𤛿,耕也,從牛、黎聲。”[45]“𤛿”字在之後的演變中省形為“犂”或“犁”。古代“黎”、“犂”相通的情況很多。如《呂太后本紀》“犂明,孝惠還”。《秦本紀》“武王元年……伐義渠、丹、犂。”[46]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中在“犂”下加按語“犂,與黎同。”[47]
《漢志》中魏郡屬縣有“黎陽”,無“犂陽”或“犂”。高一致先生已指出:“犂陽”即“黎陽”,“犂”為“犂陽”之漏書。[48],此當為不刊之論。
此外,漢碑中亦有“犂陽”,如《魯峻碑》“門生魏郡犁陽壬□少□二百”。[49]漢代“黎”“犂”二字互通,出土文獻中多寫作“犂陽”或省作“犂”,“犂陽”極有可能為西漢時此地名的標準寫法。
7.蘩陽
繁陽,《漢志》屬魏郡。顏師古引應劭注曰:“在繁水之陽”。引張晏注曰:“其界為繁淵”。[50]乃因水而得名。《肩水金關漢簡(伍)》亦有數處提到繁陽,整理者將其釋為“繁陽”。筆者查檢圖版,發現其應為“蘩陽”,其圖版如下:
繁陽宜祿里大夫直武年廿八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72EJC:157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繁陽義里大夫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C:391
田卒魏郡繁陽昌平里大夫耿安世年廿八長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C:424
繁陽平定里大夫時毋政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C:575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72EJC:157 C:391 C:424 C:57515.14 38.40
居延漢簡中亦有幾則記載“繁陽”的簡:
魏郡繁陽高忘里大夫謝放年卌長七尺二寸黑色 15.14
戍卒魏郡繁陽上樂里李讓 38.40
整理者釋為“繁”之字其圖版為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上邊疑有“卄”頭,應釋為“蘩”。
《說文解字》:“蘩,白蒿也,從艸,繁聲,附袁切。”[51]《詩·召南·采蘩》“于以采蘩”陸德明釋文:“蘩,本亦作繁。”《爾雅·釋草》“蘩,由胡”陸德明釋文:“字今作繁。”[52]由此可知,“蘩”與“繁”,其音可通,其字亦通,“蘩陽”當為“繁陽”的假借字。
8.隱強
戍卒隱強廣里公乘涼臨年廿五 已出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73EJT37:224
戍卒隱強始昌里公乘朱定年廿九 八月癸亥北出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73EJT37:888
戍卒隱強成陽里公乘尹曼年卌二 73EJT37:1431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T37:224 T37:888 T37:1431
隱強,《漢志》作“㶏強”,屬汝南郡。顏師古注引應劭曰:“㶏水出穎川陽城。”師古曰:“㶏音於謹反,又音殷。”[53

日本人评中国历史故事

]《玉篇·水部》:“㶏,水,出少室山。”《廣韻·欣韻》:“㶏,水名,在潁川。”[54]據此可知,㶏強的得名與㶏水相關。《說文解字》無“㶏”字,但有“濦”,許慎曰:“濦,水,出潁川陽城少室山,東入潁,从水,𢚩聲。”[55]段玉裁注曰:“濦,其字一變為㶏,再變為溵。”[56]《漢書補注》王先謙引《一統志》曰:“故城今臨潁縣東。㶏水今殷水,一名沙水。”[57]可知,㶏、濦當為同一條水。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

149.35 㶏強丞印
“㶏”字在秦漢出土文獻中有兩處記載。《居延漢簡》149.35簡“㶏強耦利里”,筆者細察圖版,“㶏”字圖版如上圖,其右邊不似“急”,此字恐不能斷定為“㶏”,故此簡“㶏強”地名當存疑。《古封泥集成》收錄了一枚“㶏強丞印”,[58]其拓片圖版源自清末吳式芬、陳介祺的《封泥考略》,此印文時代為漢代,但“㶏”字殘缺模糊,是根據其他三字推斷出來的,不能完全肯定為“㶏”,根據左邊的水旁,其字有可能為“濦”。相反,金關漢簡中的“隱強”,其圖版清晰,筆畫清楚,釋文準確無誤。結合東漢時《說文》中尚無有“㶏”字,以及段玉裁認為“㶏”是由“濦”變化而來。筆者推斷,此字漢代的寫法或為“濦”,後來漸漸訛變為“㶏”和“溵”,其地名源自附近的濦水,今本《漢志》當是後人竄改致誤。金關簡中的“隱強”應為“濦強”的俗寫。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16年10月24日00:02。)
[1]《漢書》,第1612頁。
[2]《漢書地理志匯釋》,第352頁。
[3]《後漢書》,中華書局,2012年,第2312頁。
[4]馬非百:《秦集史》,中華書局,1981年,第586頁。
[5]陳橋驛:《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2013年,第405頁。
[6]周曉陸等:《于京新見秦封泥中的地理內容》,《西北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7]《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第195頁。
[8]宋本《廣韻》,第123頁。
[9]《康熙字典》,同文書局原版,巳集下,犬部。
[10]《漢書地理志匯釋》,第352頁。
[11]黃浩波先生亦指出此地名寫法與《漢志》有異。
[12]《漢書》,第1612頁。
[13]《後漢書》,第2864頁。
[14]《漢書補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653頁。
[15][15]《晉書》卷八十六,卷一百一十七。
[17]《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第3520頁。
[18]《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1672頁。
[19]王先謙:《漢書補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652頁。
[20]居延漢簡51.5+119.27+51.25
[21]陳直:《漢書新證》,中華書局,2008年,第207頁。
[22]袁柯:《山海經校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5頁。
[23]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第131頁。
[24]《說文解字•鳥部》,第74頁。
[25]《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26]《後漢書》,中華書局,2012年,卷3,第123頁。
[27]《後漢書》,中華書局,2012年,卷65,第1724頁。
[28]《舊唐書•地理三•河西道》
[29]《居延漢簡釋文合校》(下冊),第524、525頁。
[30]汲古閣本《說文解字》,第840頁。
[31]《漢書》,卷22。
[32]《漢書》,第1558頁。
[33]王先謙:《漢書補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280頁。
[34]《後漢書》,中華書局,第3454頁。
[35]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地理志·濟北”條。
[36]《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9頁,460簡。
[37]《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第17頁。
[38]《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5頁。
[39]顧野王:《宋本玉篇》,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年,第268頁。
[40]《說文解字》,第9頁。
[41]《康熙字典》,第994頁。
[42]陳直:《漢書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01頁。
[43]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1月,第58、183頁
[44]簡牘整理小組:《居延漢簡》(壹)、(貳),“中研院”史語所,中華民國104年,第21、115頁。
[45]《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第23頁。
[46]修訂本《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第263頁。
[47]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史記二·惠景間侯者年表》,鳳凰出版社,2008年,第20頁。
[48]高一致:《讀<肩水金關漢簡(伍)>小札》,簡帛網,2016年8月26日。
[49]高文:《漢碑集釋》(修訂本),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393頁。
[50]《漢書》,第1574頁。
[51]《說文解字》(汲古閣本),第58頁。
[52]《故訓匯纂》,第1991頁。
[53]《漢書》,中華書局,第1562頁。
[54]《故訓匯纂》,第1341頁。
[55]《說文解字》,第226頁。
[56]《說文解字注》,第2135頁。
[57]《漢書補注》,第2309頁。
[58]

中国历史故事集人物简介

《古封泥集成》,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第170頁,編號1004。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740.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淺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則縣邑名;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068.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