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 孔子,国学,君子,儒家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1 11:48
  • 65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首發)
李銳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
《孔子見季桓子》經陳劍先生精審的隸定及編聯之後,面貌一新。雖然此篇殘斷嚴重且字跡較為奇特,仍然有不少疑問有待研究,但是主要的一些段落已經漸趨明晰。筆者曾經對此篇簡文進行過數次編聯,拜讀陳劍先生的《〈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1]一文後,對陳先生的說法以及簡文的編聯有一些想法,現在提出來,以為引玉之磚,請大方之家指正。
1.陳劍先生指出:
此簡首字整理者原釋爲“孔(孔子)”,並謂“原書似漏合文符”。但圖版所見衹作“子”形: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上博竹書中的“孔”字,其彎曲形筆畫(或變爲“卜”形)大多位於“子”字的上方或右上方,個別位於右下方。略舉數例如下: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上博(四)·相邦之道》簡4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顏淵》(見《上博(一)》第125頁引)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上博(三)·仲弓》簡12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上博(五)·季康子問於孔子》簡11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上博(二)·子羔》簡2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上博(二)·民之父母》簡8(附同篇簡1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而前舉簡文之形“子”字的上方或右上方都很清楚並沒有其他筆畫。其右下似有墨痕,但也跟上引《民之父母》之形的筆畫不類,恐衹是墨色漫漶的痕跡而並非筆畫。再加上其下並無合文號(

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书英语

上引《民之父母》簡1“孔”字無合文號,正好係“孔子”兩字分書),可以斷定其當釋爲“子”字無疑。此篇首稱“子見季桓子”,後文屢稱“夫子曰”,皆未出現“孔子”。這種僅稱“子”或“夫子”就是指孔子的情況,在儒家文獻中是習見的。
本篇原無篇題,整理者“取用全文首句命題”。所謂“孔子”改釋爲“子”之後,篇題本應改稱《子見季桓子》,猶我們稱説《論語·雍也》之倒數第三章爲“子見南子”章。不過考慮到約定俗成的問題,本篇篇名似亦不必改作,以免給研究者稱引帶來不必

中国历史故事读书感受

要的麻煩。
但是簡帛文獻中,許多合文常常也並不用符號表示,如屢見的“君子”例(本篇簡 15前一“君子”合文右下似有殘橫,後一“君子”則無)。就“孔子”而言,上博一《詩論》簡7就有一例未加合文符,陳先生殆偶失檢: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見季桓子》簡1殘損嚴重,有可能右下方有筆劃,而此處很可能還是當讀為“孔子”。
2.陳劍先生釋讀“曰”字後指出:“圖版上“桓子”兩字已全不可見,但從“曰” 字所在位置看其上正有兩字的空白。……釋出“曰”字後,還可以知道,磨滅的“桓子”兩字之下應該本來是有重文號的。如我們這樣釋讀之後,文從字順,就不存在任何問題了。”
按此說小有疑問。因為“曰”上如果有兩字為“桓子”,則仍缺少“季”字。若非有小字校勘而今已不見,則可能漏寫“季桓子”三字之一。而陳劍先生所釋“曰”字,雖于文義是較好的考慮,但是其指出的字形(見下圖),核之原簡,較偏左(而本篇“曰”字多在中右)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题目

。且看電腦放大圖形,最左邊一豎是筆劃還是殘泐痕跡(如中間一長豎)還不好確定。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3.陳劍先生開篇參照有關成果,又有新意:
桓子曰:“斯聞之,蓋賢者是能親仁,親仁者是能行聖人之道。如子<夫>親仁、行聖人之道,則斯不足,豈敢望之?如夫見人不厭,問禮不倦,則斯中心樂之。”夫子曰:“上不親仁,而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尃}(敷、布)聞其辭於逸人乎?夫士,品物不窮,君子流其觀焉。品物備矣,而無成德……”
除個別字的釋讀筆者尚有疑問外,這裏的“見人不厭”,可能和下文的“品物不窮 ”相關,是較好的編排。但是以上編排將“子”視為“夫”之訛,認爲“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尃”“ 兩字中必有一字係衍文”,雖然從文意看很好,但恐不是當前情況下最好的方法。
以上一段對話,其背景有可能是孔子任魯司寇後,與季桓子的對話。桓子的意思,顯然是想說不能像孔子那樣行仁道。何以簡文中又大談不仁人、邪偽之民的行為,所占部分比談仁之處還多,恐怕不僅僅是做二者的對比和區分,而是和孔子任司寇時的一件大事“孔子諸少正卯”有關。
據《荀子·宥坐》記載: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里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慍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矣。”
將此文孔子之語和簡文所記相比較,不難發現其相近之處。
簡1“能”為何有祖先生之說,但是筆者曾指出比較同篇字形,此說似不可信。此字字形如下: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簡1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尊德義》簡28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簡15
舊曾疑為“并”字,參考郭店簡《尊德義》簡28“速” 字所從“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形(“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字釋讀參何琳儀:《郭店竹簡選釋》,《文物研究》第12輯,203頁;《簡帛研究二OO一》,166頁),以及本篇簡15陳劍所釋“兼”字(陳文加有問號)“二”形之下的部分,似與“兼”字更近。因為字跡漫漶,如果此字確為“兼”,此疑讀為“貶” ;如果為“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當讀為 “誅”;如果是“并”,當讀為“屏”。均是從簡文和少正卯之事相關出發所做釋讀。如此則簡文開篇當是季桓子責問孔子:
孔子見季桓子,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斯)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問)之:害(曷)臤(?贤)者是兼(贬)哉(?)?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1
其下當為孔子答語,可能缺失不存了。估計是說所誅並非賢者,而是似賢而實邪者。對於此下的編聯,今依陳劍先生的隸定、編聯成果,附以己意,嘗試重新編排。此下可能接簡16:
……者也。女(如)此者,安(焉)與之處?而察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聞)其所學(教),先16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仁)爰(援)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仁)而進之,不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仁)人弗得進矣,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治)得不可(攷)人而与(歟)?囗囗囗囗囗囗9
囗囗囗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由)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仁)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歟)?害(蓋)君子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聽)之。桓子曰:女(若)夫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仁)人之未察,亓(其)行(?)囗囗[2]6凥(處),可明而智(知)与(歟)?夫子曰:吾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聞)之,唯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仁)人也,囗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10……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也。□又(有)此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貌)也,而亡(無)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以)亯(?合?)者(諸)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矣。唯非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仁)人也,乃8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
桓子懷疑孔子所貶者為仁人,因問二者之差別,孔子有所答。其下進一步談到邪偽之民:
亓(其)勿(勿)。與(邪)蟡(偽)之民,亦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以)亓(其)勿(物)。審二逃(道)者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以)觀於民,唯(雖)又(有)□(過?),弗遠12矣。桓子曰:二道者,可得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聞)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歟)?夫子曰:言即至矣,唯(雖)2吾子勿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問),古(故)將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以)告。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仁)人之道,卒(衣)備(服)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必)中,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頌―容)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貌)不求異於人,不□7也。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好)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睘―?)隹(?)聚,印(卬―仰)天而戁(歎),曰: “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奉)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不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味)酉(酒)肉,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26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不飤(食)五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穀),睪(?擇?)凥(處)危杆(岸)。”剴(豈)不難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乎)?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殹―噫[3])!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與―邪)民之行也,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好)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媺/美)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以)爲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14此与(與)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仁)人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弍/貳/二)者也。夫與(邪)蟡(偽)之民,亓(其)述(術)多方。女(如)□□□□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11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氓),不可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谋)。衆之所植,莫之能灋(廢)也;衆之□□25[4]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今且微言之,若】[5]迷〈悉〉言之,則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恐)舊(憂)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吾)子。”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桓)子曰:“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斯)不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敏),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吾)子迷〈悉〉言之,猷(猶)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恐)弗智(知),皇(況)亓(其)女(如) 22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微)言之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乎)?”夫子曰: “與(邪)蟡(偽)之民,卒(衣)備(服)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好)□,□□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19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皆求異於人,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閑)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車)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衛),興道學,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淫)言不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當)亓(其)所,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皆)同亓(其) □,此与(與―邪)民也。17行年民(彌?)舊(久),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聞)學(教)不察不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依?);亓(其)行板(?)恭(?)哀(?)與(?)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18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兼(?),此與(邪)民也。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色)不僕(樸),出言不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忌);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見)於君子,大爲毋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懾),此與(邪)民【也。□□】13
孔子明白講述了邪民之行為後(“悉言之”),必然涉及到治國方針問題。季桓子又回避行仁道,說如果孔子要行聖人之道,自己怕力量不足:
【桓子曰……】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仁心)者是能行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聖)人之道。女(若)子辠〈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親〉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仁)、行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聖)人之道,則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斯)4不足,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剴?―豈〉敢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望)之?女(若)夫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見)人不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猒―厭),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問)豊(禮)不劵(倦),則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20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斯)中心樂之。 ”夫子曰:“上不辠〈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親〉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仁),而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溥)尃(博)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問)亓(其)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詞/辭)於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逸)人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乎)[6]?夫士,品勿(物)3不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窮),君子流亓(其)

中国历史神话故事的读后感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焉)。品勿(物)備矣,而亡(無)成惪(德)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24
囗囗囗囗囗者,君子德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己)而立仔(師)保,慎亓(其)禮樂,逃(道)亓(其)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21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君子又(有)道,生(?)民之蟡(?―化?) 23[7]
君子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恒)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以)衆福,句(周)拜(?)四方之立(位)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以)童(動)。君子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蜀(足)〉之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以)其所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蜀(足)〉,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規)之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以)亓(其)所谷(欲),智(知)不行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矣)。不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兼(?),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絕)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以)爲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己)兼(?),此民□[□□] ,15
為信(?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以)事亓(其)上,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仁)亓(其)女(如)此也。上唯逃(陶),智(知)亡(無)不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亂)矣。是故魚(虞)道之君子,行,冠弗視也;吾(语),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弗視也;魚(虞),囗弗視也,囗囗5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察),求之於中。此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以)不惑,而民道之。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27
如此則筆者的新編聯方案是:1、16、9、6、10、8、12+2+7+26+14+11+25、22+19+17+18+13、4+20+3+24、21、23、15、5、27。



[1] 原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年3月22日。
[2] 陳劍先生將行、處連讀,從文意看較好。從小圖版看,是將簡6拉下了兩個字的距離。然而本篇竹簡下半部分殘段處,多在下一編繩上兩字處。今仍舊說。
[3] 陳劍先生讀為“抑”,“表轉接引出下文”。今讀為“噫”。此處主要看“仰天而歎”一段內容之所指。《荀子·哀公》篇記: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治國,敢問何如取之邪﹖”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哀公曰:“然則夫章甫絇屨,紳帶而搢笏者,此賢乎﹖”孔子對曰:“不必然。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斬衰菅屨,杖而啜粥者,志不在於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雖有,不亦鮮乎!”哀公曰:“善!”
孔子之意,顯然是看重“志不在於酒肉”者。簡文說“不味酒肉,不食五穀”,反常人之行,恐怕所指還是邪民。《淮南子·人間》記“單豹倍世離俗,巖居穀飲,不衣絲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猶有童子之色,卒而遇饑虎,殺而食之。”頗有諷刺之意。《莊子·逍遙遊》記“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不食五穀”,則是另外一回事。
[4] 此簡位置不定,亦可視為下半簡。如此編聯,是從文意考慮。孔子諸少正卯,就是因為他“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
[5] 舊以簡16、22相連,讀為“先迷(類)言之,則恐舊(憂)吾子”,陳劍先生以簡11接簡22,讀為:“女(如)迷〈悉〉言之,則恐舊(久?)吾子”,現在看來,兩種拼接都只談到了“迷言之”的問題,無法解決季桓子所說的“微言之”的問題,今據補。上文說“邪偽之民,其術多方”,下文詳談邪民之行。“悉言之”見於《史記·龜策列傳》。
[6] 孔子一貫觀點是仁為禮之實,而季桓子只想見人問禮,故孔子斥之以問禮而不親仁。舊以為“逸人”乃孔子自稱,現在看恐非是。禮失而求諸野,季桓子“見人不厭,問禮不倦”,自然會多見逸人。
[7] 此簡位置亦可視為在下半段,如此則可以和簡21較近。此處上下文多論君子,但除了簡5與27較接近外,23、15的位置還有待考定,甚至不能排除個別簡不屬於本文的可能性。
点击下载附件: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0106 讀孔子见季桓子札记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244.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孔子-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372.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143. 143
  144. 144
  145.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49
  150.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153
  154. 154
  155. 155
/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