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原文,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2 02:09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首發)



沈培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新近發表的清華簡《保訓》在講到上甲微的事蹟時,有下面這樣的話: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弗忘,傳貽子孫。 簡9[1]
“微”後面的一個字,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09:73、75)釋為“志”。我們迄今所看到的各種關於《保訓》簡的論文似乎都接受了這種釋法。其實這個字跟簡中其他的“志”字還是有區別的,請看簡4“氒志”的“志”的寫法: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兩相比較即可以看出,這兩個字下部所從是不同的。簡4的“志”下部從心,《保訓》簡文裏有“念”(簡1、簡3)、“𢖶(恐)”(簡1、簡2、簡3、簡4)等字皆從心,寫法跟簡4的“志”的心旁是相同的。簡9的所謂“志”後面有“忘”字,“忘”下部所從的心旁跟所謂“志”下部所從也不相同。
其實,簡9的所謂“志”字下部所從是“又”。《保訓》簡上的文字,作為

中国历史的英语小故事

偏旁的“ 又”基本上都不是兩筆寫成,而是三筆寫成,即上部通常作一筆寫的弧筆是分作兩筆寫的。有的學者在網上討論《保訓》簡的文字特點時其實已經指出了此點。 例如公子小白先生說:
很贊同一上兄的這句話“我們見到的傳抄古文,過去認為是後世傳抄者所為的一些書寫特點,有些可能是有較早來源的”,至於其來源是不是一定要坐實為青

中国历史故事 7 宋朝

銅器銘文,現在還不好確定。另外簡文中與三體石經相近的筆法、筆勢,與一些只見于三體石經的字形(特別是那個“隹”旁的寫法)相結合,我覺得恐怕不是偶然的。簡文中有一些“又”旁起始部分筆劃由兩筆分別寫成,這在以前的竹簡文字中也不多見,而這也是三體石經古文的一個特點。這些因素湊在一起,對於我們重新認識三體石經應當具有積極的意義。[2]
Llaogui先生在跟帖中指出“又”的這種寫法在侯馬盟書中也有。[3]海天先生也接著指出這種寫法的“又”也見於《上博(五)·苦成家父》。[4]他們的觀察都是細緻和正確的。
我們所談的簡9的所謂“志”字,其下部所從正是“又”,其寫法跟本篇簡4的“昔舜舊(久)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作)小人”的“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作)”尤為接近: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因此,簡9的所謂“志”其實應當隸定為從又、之聲的一個字,此字一般認為就是“ 寺”字,在戰國文字中很常見,經常用為“持”。[5]那麼,此字在《保訓》簡中很可能也當讀為“持”。
大家把上引簡9讀為“微志弗忘”,所“志”的對象一般也理解為簡文前面提到的“中” 。這可能是正確的。現在我們說此字其實不是“志”而可能應當讀為“持”,所“持”的對象當然也是“中”。 傳世古書中有“持中”的說法,例如:
《淮南子·主術》:事欲鮮者,執柄持術,得要以應眾,執約以治廣,處靜持中,運於璿樞,以一合萬,若合符者也。
不過,張雙棣(1997:1012注九)說:
俞樾云:《文子·微明篇》作“處靜以持躁”,當從之。靜、躁對文,與上文“得要以應眾,執約以治廣”文義一律。
可見《淮南子》的“持中”是否可靠還有爭議。其他古書中也有“持中”的說法,由於時代較晚,讀者可以參看《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這裡就不引用了。
古書更常見的說法是“執中”或“守中”。下面這些說法跟“執中”有關,都曾被大家在討論《保訓》時引用過:
《論語·堯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舜亦命禹。”
《史記·五帝本紀》:“帝嚳溉執中而徧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正義》:“溉音既。言帝嚳治民,若水之溉灌,平等而執中正,徧於天下也。”
《越絕書·越絕外傳枕中第十六》:“湯有七十里地,務執其中和。”
又同上:“臣聞古之賢主、聖君,執中和而原其終始,即位安而萬物定矣;不執其中和,不原其終始,即尊位傾,萬物散。文武之業,桀紂之跡,可知矣。”
至於“守中”的說法,也是先秦古書裏就出現過的,《老子》裏就有“守中”的話,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
“持”的意義跟“執”、“守”比較接近,因此,把《保訓》簡 4讀為“微持弗忘”,解釋成微持中而弗忘,似乎是可以的。而且,從簡文的文義看,“持中”似乎比“志中”要更好一些。說“持中”,相關簡文可以理解為上甲微已經得到了“中”,並且將之傳給子孫。如果僅僅說“志中”,似乎難以體現上甲微是否真正得到了“中”。而且,古書中似乎也沒有看到“中”需要“志”一類的說法。這裡還有必要對“微持弗忘”的“忘”略作一點解釋。此前大家把這句話讀為“微志弗忘”,沒有注意到所謂“志”字的釋讀是有問題的,很可能是由於不少人覺得“志”與“弗忘”語義關聯非常緊密。有人還從古書里找出了“志之不忘”一類的話,似乎更加增強了“微志弗忘”讀法的正確性。[6]其實,古書的“忘”往往有“亡”的意思,[7]我們所讀的“微持弗忘”,未嘗不可以理解為上甲微持中而不曾亡失之。
應當注意的是,如果“微持弗忘”的讀法是正確的,不僅說明簡文的“中”應當是“執中”、“守中”的“中”,而且,它可能會影響到對簡文前面所謂“假中”、“歸中”的理解,[8]這是可以進一步研究的工作。
當然,有人可能懷疑簡9所討論之字是“志”的誤寫,甚至認為即便是從又、之聲的“寺”字,也可以讀為“志”。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覺得這兩種可能性大概比較小。順便說一下,《保訓》簡用字比較統一,同一字形所表示的詞基本上 都是相

中国历史上的夏朝故事

同的。有人認為簡文的“𢖶”在有的話裏讀為“恐”,在有的話里讀為“恭”或其他的詞,這大概都是不正確的。“𢖶”在《保訓》里正如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09)所說,皆當讀為“恐”。其中講“舜”的事迹的一段文字,或許讀為“昔舜久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簡 3~4)更好。
2009年7月14日草成
參考文獻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09)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第6期
何琳儀(1998) 《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張雙棣(1997) 《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宗福邦等主編(2003) 《故訓匯纂》,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子居(2009) 《清華簡<保訓>解析》,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硏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42),2009年 7月8日首發



[1] 釋文用寬式,除了要討論的字以外 ,皆從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09)。
[2] 見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

中国历史军事故事

PageIndex=3&ThreadID=1684第41樓,發帖時間:2009-7-9 13:11:12。
[3] 見上帖第44樓,發帖時間:2009-7-9 14:47:04。
[4] 見上帖第45樓,發帖時間:2009-7-9 14:54:13。
[5] 參看何琳儀(1998:43~44)。其實從又、之聲的這個字很可能就是“持”的初文。
[6] 參看子居(2009)。陳偉先生在給我的郵件中也提醒我注意這一類說法,本人非常感謝他。
[7] 參看宗福邦等主編(2003:772)。
[8] “假中”、“歸中”的讀法皆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09:74、75)。
点击下载附件: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0454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511.html

以上是关于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658.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