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 甲骨文,沁水,大邑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2 11:15
  • 156
  • 小虎历史故事网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首發)
劉雲
北京大學中文系
(一)上博簡文字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與甲骨文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為一字說
楚簡中有一個怪字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下文為稱引方便,用A指代此字。A僅見於上博簡《孔子詩論》16號簡中(釋文用通行字寫出):
孔子曰:“吾以《葛A》得氏(祗)[1]初之詩。”[2]
A字形結構奇特,所以大家對此字的興趣很大,討論者眾多。[3]其中以黃德寬、徐在國二先生的說法最具影響力,代表一段時期整體學術水平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采用了他們的說法,[4]就是明證。下面我們主要討論這二位先生的說法,其他學者的觀點不一一介紹。
黃德寬、徐在國二先生認為:
關於“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字,左邊所從的“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乃“尋”,參上“蕁”字條。右邊所從疑是“由”,郭店簡“由”字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可證。“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字當隸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從“尋”聲,在簡文中當讀為“覃”。從“尋”聲之字與“覃”相通,例見上文,此不贅舉。“禫”與“導”、“道”通。如:《禮記·喪大記》:“禫而內無哭者。”鄭注:“禫或皆作道。”《儀禮·士虞禮》:“中月而禫。”鄭注:“古文禫或為導。”“廸”、 “道”古通。如:《書·益稷》:“各廸有功。”《史記·夏本紀》“廸”作“道”。《書·君奭》:“我道惟寧王德延。”《釋文》:“道,馬本作廸。”可見由、道、覃關系密切。疑“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所從的“由”乃是贅加的聲符。
總之,簡文“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當讀為“葛覃”,為《詩經》篇名。見於今本《詩·國風·周南·葛覃》。……[5]
黃、徐二先生的觀點有傳世文獻的支持,有字形上的依據,并且在音理上也可以說得過去,這樣分析,就楚簡中的A來說幾乎無懈可擊。不過我們認為,如果再向上探尋的話,A的構形似乎不是這麼簡單。
我們認為A在甲骨文中的源頭是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A就是從此字演變而來的,下文我們用B來指代此字。在討論由B到A的具體演變過程之前,我們先來辨析一下卜辭中B的異體。B在甲骨文中有很多異體,現分類列舉於下:[6]
1.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集》18417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集》6032正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小屯》660[7]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集》17079正
2.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集》36581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集》36675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集》28165
3.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集》28922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集》28942[8]
4.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集》28944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集》28941
5.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小屯》745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集》30031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集》28917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小屯》2296
前人對這些異體罕有搜羅詳盡者,且多有誤解,或將其視為不同之

中国历史故事还有哪些书

字,或將其歸為一字,但對字形結構分析不恰當。對B做過研究的學者主要有以下幾家:
唐蘭先生:
余謂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實尋之古文。……卜辭又有一地名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等形,前人所未識者,當是樳字。(引者按:此句后原有小字之注,云:“樳木龍燭,見《吳都賦》。”)[9]
李家浩師:
“尋”字原文作從“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從“尋”。根據漢字結構的一般規律,此字當從“尋”得聲。[10]
姚孝遂、肖丁先生: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都是商代重要地點之一。其字形亦變化較多: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
另外尚有一些較細微的變化。
745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字之未刻全者,不能認為是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字之異體。[11]
饒宗頤先生: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舟他辭亦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舟(《前編》二·二六·二)亦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舟(《后編》上一五·八)。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字从未从援,可釋為楥,與援通。……援舟即引舟。[12]
姚孝遂先生:
《刻辭類纂》將“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形混入“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字,二者形體有別。均為地名,形體有別,應予分列。[13]
唐蘭先生對“尋”字的考釋已成為古文字考釋的經典之作,是毫無疑問的,其認為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都從“尋”無疑是正確的,但其認為它們是后世的“樳”字則有可商,因為它們的左半與“木”字區別是很明顯的。相比之下,李家浩師只指出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從尋聲,是比較謹慎的,也是比較好的辦法。[14]姚孝遂、肖丁先生認為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是由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演變而來的,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又來源於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又認為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是未刻全的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則有可商(詳下文)。姚孝遂先生認為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形體有別,應予分列,恐過於謹慎,兩種形體實為一字。
參考學者們的意見,我們認為上揭五類字都是一字之異體,此字從一個象形構件,從尋。下面我們將這五類字的演變脈絡圖示於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我們認為a是這一系列字的源頭,a與b的差別,只在於木形頂部附著物內部一筆是虛筆還是實筆,而虛筆與實筆在古文字中混用無別是頗為常見的現象。[15]b與c的差別,僅在於木形頂部附著物內部一橫筆的有無和構件左右位置的不同,前一種差別在這兩個字形其他部分具有嚴格對應關系的前提下,是很難說具有區別性的,[16]后一種差別在古文字異體字中十分常見,不贅舉,下文涉及到的這種差別不再說明。c到d的演變方式請參下文(二)所引裘先生的那段話。e是d的進一步省略,即將木形下部表示樹根的兩條斜筆省略掉了。f是在e的基礎上,形體發生斷裂、錯位形成的,它們毫無疑問是一字之異體。a或b將右部頂端的虛點或實點省略掉就是g,這種差別在這兩個字形其他部分具有嚴格對應關系的前提下,也不具有區別性。上揭示意圖出於簡潔考慮,只畫出了 b與g的演變關系。將b右上部的一豎點向下拉長,與其下部的木形主幹相接,h形就形成了。h與i兩形只是木形上部表示樹枝的兩斜筆筆畫方向相反,這也很難說是區別特徵,正如金文中的“𢳎”字,既可以寫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又可以寫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17]j只是在i左上部的兩斜筆上加了兩個飾筆而已,這一對異體可以與金文中“𢳎”字的另外兩個異體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作類比。[18]h與k之間的演變,可參上揭c、d、e之間的演變過程。
另外,d、e、f對c的省略,k對h的省略,表面上看來只是簡單的省略現象,其實這一省略過程還有另一種因素在起作用。這一點,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一下d、e、f、k所在的4、5兩類字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4、5兩類字共出現了六次,這六個字形我們上文都已列出,在這六個字形中,其所從“尋”旁表示人手的部分都緊貼著已經被省略了的木形的頂端和末端。這種現象在其他類別的B中是一例也沒有的,其他類字所從“尋”旁表示人手的部分,上部都大體與木形頂部附著物相齊平,下部有的與木形末端相接,有的相距一段距離。如

中国历史故事集林汉达好旬

果只是簡單的省略的話,不應該有這么整齊的差別存在,這種差別應該是有意為之的。這種差別到底蘊含了什麽意義呢?在道破謎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甲骨文中的“尋”字。甲骨文中的“ 尋”字有一大類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象兩臂伸展開來度量一個棍形物體的樣子,其所從的兩手也是緊貼棍形物體的頂端和末端的,這種形體和5類形體的下部幾乎一模一樣。說到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5類形體中的木形為什么可以簡省為一條直線,就是因為簡省了的木形,可以同時和簡寫的“尋”字“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組成一個略繁的更為常見的 “尋”字“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這樣理解,也能更好地解釋爲什麽f的上下兩部份發生了斷裂、錯位,因為在經過上述簡省之後,文字原來的象形性不復存在,它的下部組合成了“尋”字,作聲旁。上下兩部份具有了相對的獨立性,所以它的上下兩部份發生斷裂、錯位之後,也不會再像原來那樣影響它的表意性。d當是c和e的過渡階段。
弄清楚了B在卜辭中的各種不同的形體,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由B到A的具體的演變過程。爲了醒目,我們將這一過程圖示如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前六種形體的演變關係,我們上文已經分析過了,此不贅述。7是我們構擬出來的一個甲骨文形體,[19]它是6相對獨立的上下兩部份發生進一步挪位后形成的,這種挪位現象在古文字中是十分常見的,不煩舉例。8,即最後一個形體就是A,它是7在戰國時代發生的自然的演變。甲骨文中的“尋”字多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戰國文字中的“尋”字多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所以7中的“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演變為A中的“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 7中的“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演變為A中的“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在古文字中更是司空見慣之事,如甲骨文中的“克”字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上部與7中的“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相同,楚簡中的“克”字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上博(四)·曹沫之陣》簡14),上部與A中的“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相同。
(二)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演變而來

在早期卜辭中有一个字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下文用C指代這個字。C在卜辭中有如下三種異體: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8064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8063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合》24458
前人對這一類字的意見分歧較大,論者有以下幾家:
王襄先生疑為“主”字。
葉玉森先生:
火在木上,疑即許書燊字。此从一火,乃燊省。惟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似非火象,疑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非一字。本辭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為地名。
商承祚先生:
《說文解字》:“主,鐙中火主也,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象形,从丶丶亦聲。”此从木,蓋象燔木為火,殆即主字。
陳邦懷先生:
疑為朱之初字,上从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或从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蓋皆為主字之省。从木主聲,當為朱字。主、朱古音同在四部也。
李孝定先生:
《說文》:“主,燈中火主也,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象形,从丶丶亦聲。”主即今炷字初文。栔文象然木為炷,商說可从。字在卜辭為地名。
姚孝遂先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趣说

生:
釋“主”可備一說。卜辭皆為地名,不足以證明其有“火炷”之義。[20]
無論是釋“主”,釋“燊”,還是釋“朱”,各家都沒有拿出充足的證據,不過從文字的發展系列來看,釋“主”、“朱”之說肯定是不正確的。[21]此字之本義是什麽,對應著後世的什麽字,現在似乎還很難給出完美的答案。[22]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上揭三個字形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第一個字與第二個字的區別,只在於木形頂部附著物內部一筆是虛筆還是實筆,虛筆與實筆在古文字中經常混用無別,上文已言之,此不贅述。第三個字形是第二個字形的簡省,即將第二個字形木形上部表示枝葉的兩斜筆省略掉,這種變化在古文字中也很常見,裘錫圭先生有很好的總結:
上引(5)的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字,《甲骨文編》隸定為 “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其實這個字的左旁的下部明明是“土”字,甲骨文“立”字的下部從來不這樣寫。“土”上的“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應該是“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木)旁之省。在甲骨文裏,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在用作表意偏旁時可以通用。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現象。其實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旁不但可以寫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而且有時還可以寫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例如“莫”字既可以寫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也可以寫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編》24頁);“朝”字既可以寫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也可以寫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同上20頁)。甲骨文有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字(《佚》292),就是《說文》“散”字所从的“㪔”。金文“ 散”字多从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金文編》223頁),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也是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的簡寫,并非“竹”字。[23]
厘清了C的異體,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B與 C的關係。卜辭中B與C,都有大量王在那里田獵的記錄,[24]兩者都是個重要的狩獵地點。B只出現於晚期卜辭中,C只出現於早期卜辭中,兩者在出現時間上具有互補性。B與C在字形上有明顯的傳承關系,C是個象形字,時代在前,B從C尋聲,時代在后。以上種種跡象表明,B 是C的一個加注了聲符“尋”的異體,[25]它們在卜辭中表示同一個地名。以上對B與C的關係的論述,不是我的發明,李學勤與姚孝遂、肖丁先生都曾有過很好的分析,[26]大家可以參看。
(三)根據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在上博簡中的讀法推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在卜辭中的讀法

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楚簡中的A與甲骨文中的B、C在字形上有著密切的聯繫,它們當是一字之演變。楚簡中A的出現,為我們進一步探討甲骨文中的B、C 提供了線索。
B、C在卜辭中共出現了七十多次(其中B出現了四十多次,C出現了二十多次),除一小部分因辭殘而語義不明外,其餘絕大部份都用為地名。[27]除上舉情況之外,卜辭中還有兩類字形與C有關,一類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28]一類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29]這兩類形體該如何釋讀,至今沒有一致的意見,[30]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我們在這裏主要討論作地名時的B、C。由於B、C作地名時,在卜辭中的意義完全相同,下文我們討論B、C時,如無分指之需,將其合寫為B(C),以便稱引。對於B(C)作地名時其地望問題及如何破讀,討論者主要有以下幾家(諸學者文中的B原為摹寫,我們徑替換為英文字母B):
陳夢家先生認為:
大邑商在沁陽田獵區,……b.丁未卜王才 B貞,王其入大邑商
別二巖間
……
由b.辭則知B為入大邑商之近邑。[31]
李學勤先生認為:
……它(引者按:“它”指B)是大邑商的入口之一,如:
丁未卜王在B貞,王其入大邑商,亡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通》別2巖間[五]
上節曾談到五期出征卜辭多在商卜,而下版記:
……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伯憂……自上下于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余……三(?)月,在B彝。
《後》上10,16[五]
當即因B居商西南界出口處之故。“B”是與駕船有關的動詞,如《侯》3[三1]卜“王其B舟”,所以B可能是沁水上的津渡之一。[32]
姚孝遂、肖丁先生認為:
根據卜辭的記載,B與宮、榆、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喪等地都相鄰近。……2323記載“辛酉”田于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次日“壬戌”即田於B;2640記載“辛酉”田于B,次日“壬戌”即田于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是兩地相距不超過一日路程。[33]
李家浩師認為:
“尋”(引者按:“尋”指B)還跟“溫”同版:
王其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于尋,亡(無)災。
辛巳卜,翌日壬王其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于昷(溫)。
“溫”在今河南溫縣西。在古代位於溫縣南約五十里的鞏縣有一個地名叫 “鄩”。《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二師圍郊,癸卯,郊、鄩潰”,杜預注:“河南鞏縣西南有地名鄩中。郊、鄩二邑,皆子朝所得。”疑卜辭的“尋”當讀作“鄩”。[34]
根據以上學者對卜辭的分析,我們可以初步斷定,B(C)鄰近於大邑商,并且其即使不是“沁水上的津渡之一”,也必是沁水附近的某個地方。這個結論只是給了我們關於B(C)的一個大體的范圍,至於B(C)具體在哪里,對應著后世的什么地方,還很難斷言。李師為B(C)找到了一個具體的地方,認為B(C)就是位於溫縣南約五十里的鞏縣的“鄩”。李師的這一說法顯然是以B從“尋”聲為突破口的,B從“尋”聲,顯然與同從“尋”聲的“鄩”聲音相同或十分相近,可以通假。這一說法雖然照顧到了B與“溫”相距不遠的情況,但是卻沒有照顧到B與“喪”、“雍”、 “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等地亦相距不遠的事實。[35]關於這一點,可參看下面的商時期中心區域圖(“鄩”在圖上沒有標出,其地在偃師與鞏縣之間的洛水岸上):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36]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鄩”雖距“溫”不是太遠,但距“喪(鄂)”、“雍”等地已有相當距離。此圖上的“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地,標在“盂”、“雍”之間,不確,其地當在“雍”、“囂”之間的沁水岸邊(詳下文),“鄩” 也與“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相距過遠。而且“鄩”已不屬於沁陽田獵區。對於沁陽田獵區的大體范圍,陳夢家先生曾有過大致的推測:
此田獵區以沁陽為中心,西不過垣曲縣東之邵源鎭,東及於原武,北界為獲嘉、修武、濟源,南以大河為界。[37]
“鄩”在黃河之南,已超出沁陽田獵區的南界,而B(C)屬於沁陽田獵區。綜合以上情況,可見將B(C)讀為“鄩”不是太合適。那么B(C)究竟是后世的什么地方呢?卜辭本身似乎很難回答我們這個問題。楚簡中讀法比較確定的A的出現為我們重新考慮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線索。
楚簡中A讀為“覃”,那么卜辭中的B(C)會不會也讀為“覃”呢?我們認為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為古人的用字習慣是有很大的穩定性的。如出土文獻中,從甲骨文一直到武威漢簡,都有用“埶”為“設”的現象,而且此現象在傳世文獻中也屢見不鮮。[38]我們上文已提到,卜辭中“B舟”可以寫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尋)舟”,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左部所從就是“簟”字的象形初文,其在此字中兼表音義,[39]可見在甲骨文中B(C)已與“覃”聲字有通用關系了。[40]那么,讀B(C)為“覃”或“覃”聲字能否講通卜辭呢?我們先來看看作為地名的“覃”或“覃”聲字在什么地方。
《春秋》莊公十年中記錄有一個古譚國:“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左傳》於此條經文下言:“齊侯之出也,過譚,譚不禮焉。及其入也,諸侯皆賀,譚又不至。冬,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世本·氏姓篇》:“(譚)國在濟南,為齊所滅。”這是古譚國在先秦史書上留下的極少的一點記錄,但這已很明確地透露出一個信息,就是古譚國應該在今天的山東省境內。這一點在后世的《春秋左傳正義》、《水經注》、《通典》、《路史》中都有記載,并且已經被考古發現所證實。[41]古譚國在今山東省,顯然與我們所說的B(C)的地理位置相差太遠,B(C)不可能是此古譚國。
在《尚書·禹貢》中還有一個與地名有關的“覃”字:“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陽。覃懷厎績,至于衡漳。”關於這個“覃”字,千百年來眾學者爭議不休,莫衷一是。劉起釪先生對這場公案有一個簡略的總結,今轉引於下:
“覃懷”鄭玄注:“懷縣,屬河內。”(《夏本紀·集解》引)偽《孔傳》:“覃懷,近河地名。”《孔疏》:“《地理志》河內郡有懷縣,在河之北,蓋‘覃懷’二字共為一地。”曾旼云:“覃懷,平地也。當在孟津之東,太行之西,淶(當作沁)水出乎其西,淇水出乎其東。”(《蔡傳》引)《尚書後案》以為其地平衍易受河患。郭豫才《覃懷考》以為“覃”與“沁”同音,即沁水。懷地為沁水所縈回,故合稱 “覃懷”(《禹貢半月刊》三卷六期)。辛樹幟先生以為此釋不合。大抵沁水為此地患,需要治理,而禹已治理致其功(詳《叢考》)。[42]
從上揭前賢的論述來看,雖然大家的具體觀點略有差異,但都一致認為“覃”、“懷”兩字共表一地,也就是后世的“懷”。“覃懷”與后世的“懷”有密切的關系,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將“覃懷”直接與“懷”對應的話,我們會遇到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為什么“覃懷”可以省稱為“懷”,“覃懷”的來源又是什么。
關於“覃懷”的來源,郭豫才先生認為“覃”與“沁”同音,“覃懷”的意思就是懷地為沁水所縈回。我們認為這種說法是靠不住的。我們認為“覃懷”是兩個地名,一個為“覃”,一個為“懷”,這兩地相距甚近,所以古人將這兩地連言。隨著后世社會的發展,這兩地可能合而為一了,所以后世建制之時但以其中的一個地名“懷”稱呼此地,而“覃”地就在此地消亡了。
我們認為甲骨文中的B(C)就應該讀為“覃懷 ”之“覃”。“懷”位於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地處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沁水西岸,“覃”、“懷”相距極近,那么 “覃”也應該就在附近,這一區域正與我們上文指出的B(C)所處的大體範圍相吻合。這樣,讀B (C)為“覃懷”之“覃”就沒有地望上的問題了。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卜辭中與B(C)有密切關係的一個地名“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與B(C)相距甚近,據李學勤先生考證,兩地之間不超過一日路程,并且“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與B(C)都是大邑商的入口:
它[引者按:“它”指B(C)]是大邑商的入口之一……
……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最近於B,在一日程內(《寧》1,413)。它也是大邑商的一個入口,如:
……
丁丑卜在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貞,今日王入大邑商,亡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nbs p; 《菁》10,3[五][43]
另外,《小屯南地甲骨》中也有能證明B(C)與“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相距甚近的卜辭,如:
甲子卜,貞:王其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B,亡災。
乙丑卜,貞:王其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亡災。& nbsp; 《小屯》660
“甲子”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B,“乙丑”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可見兩地相距僅一日路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即“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44]
據陳夢家先生考證,“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當讀為“懷”,就是后世的“懷”地。其考證過程如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從叀,音如惠。其地或即今武陟縣西之懷。《前》2.36.4辛酉田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壬戌田雍,雍在今修武縣西,與懷南隔一沁水。其地已在大邑商所在的沁陽田獵區。[45]
我們讀B(C)為“覃”,陳先生讀“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為“懷”,兩地又恰好相距甚近,這無疑增強了我們對B(C)釋讀的可靠性。
陳先生讀“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為“懷”,很正確,但其并沒有作音韻上的論證,今試論證於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從“叀”聲,“叀”聲字與“鬼”聲字可通。《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以此為人君則鬼,為人臣則忠;為人父則茲(慈),為人子則孝。能审行此,無官不治,無志不徹,為人上則明,為人下則聖。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殹(也)。”[46]其中兩見“鬼”字,蔡偉先生都讀為從“叀”聲的 “惠”。[47]其說既有語音上的根據,又有文獻上的用例,確不可移。方勇先生又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新收的秦簡《官箴》篇中,發現了和上揭《為吏之道》中的句子極為相似的語句: “[為]人君則惠,為人臣忠;為人父兹(慈),為人子孝;為人上則明,為人下則聖;為人友則不争,能行此終……”并指出其中和《為吏之道》“鬼”字對應的字正作“惠”,這很好地證明了蔡偉先生破讀的正確性。[48]
“鬼”聲字與“褱”聲字聲音極近。上博簡《季康子見於孔子》22號簡中的“懷”字從心褢聲,“褢”從“鬼”聲,“懷”從“褱”聲。《詩·小雅·小弁》:“譬彼壞木,疾用無枝。”《說文解字·疒部》、《玉篇·疒部》引“壞”作“瘣”。“壞”從“褱”聲,“瘣”從“鬼”聲。《周禮·秋官·朝士》:“ 面三槐,三公位焉。”鄭玄《注》:“槐之言懷也。”“槐”從“鬼”聲,“懷”從“褱”聲。
綜上所述,“叀”聲字與“鬼”聲字可通,“鬼”聲字與“褱”聲字可通,所以“叀”聲字與“褱” 聲字可通。可見,陳先生讀“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為“懷”在語音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附記:本文初稿蒙李家浩師審閱指正,二稿在西南大学2009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幸蒙劉釗先生審閱,并提出寶貴意見,王子揚、劉洪濤、莫伯峰諸兄及袁瑩師妹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亦多有指教,謹致謝意。



[1] 陳劍:《〈孔子詩論〉補釋一則》,《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二卷第三期第10頁,2002年1月。
[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圖版第28頁,釋文考釋第14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3] 李天虹:《〈葛覃〉考》,《新出簡帛研究》第103-104頁,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第249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又載於《新出楚簡文字考》第 135頁,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又載於《新出楚簡文字考》第99-100頁,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4]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第166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5] 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又載於《新出楚簡文字考》第99-100頁,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6] 《合集》指《甲骨文合集》,《小屯》指《小屯南地甲骨》,下仿此,不另注。
[7] 姚孝遂先生主編的《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將此字摹為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不確,誤摹之字位于該書第 51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8]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510頁所摹《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448中的此類字,漏摹了頂部的一豎筆,造成了一種新的形體,其實從拓片上看,這一豎筆還是很清楚的,只是它的周圍有些泐痕而已,原拓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9]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三冊第587頁,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10] 李家浩:《戰國幵陽布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第392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11]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第177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
[12]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1365頁,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13] 同上注。
[14] 根據饒宗頤先生所指出的“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舟”他辭亦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舟”、“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舟”的情況來看,B與“尋”聲音相同或相近當無問題,B又從“尋”,那麼其以“尋”為聲旁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此蒙王子揚兄啓發。
[15]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第28-31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16]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第32-36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17] 容庚:《金文編》第775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18] 容庚:《金文編》第774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19] 當然,我們構擬的7也有可能出現於其他文字載體中,不一定是甲骨文,此處只是爲了論述方便,才將7構擬為甲骨文的。
[20]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1364頁,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21] 請參看黃德寬先生主編的《古文字譜系疏證》第981-982頁“主”字和第1091-1093頁“朱”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1月。
[22] 我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就是認為此字是表示“榛子”的“榛”的象形初文,聊記於此。
[23] 裘锡圭:《釋殷墟甲骨文裏的“遠”“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邇)及有關諸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第91-9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又見其著《古文字論集》第5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24]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第509- 51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25] “加注音符而成的形聲字跟原來的表意字,一般是一字異體的關系” ,見裘錫圭先生所著《文字學概要》第152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這種情況可參甲骨文中的“鳳”字,其既有象形的寫法,又有加注凡聲的寫法。
[26] 李學勤:《李學勤早期文集》第179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第177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
[27]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第509- 51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小屯》2296和《侯家莊出土之甲骨文字》3中都有“王其B舟”的記錄,其中B用為動詞。後者轉引自李學勤先生所著《文物中的古文明》第151-152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
[28]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第474 頁、第478頁,另外,這類字還以與“京”字合文的形式見於第742-74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29] 見於《甲骨文合集》1087、1088正、1089,此類形體亦見於金文,作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見《殷周金文集成》2311咸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子鼎、7196、7197冉串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觚。商末玉璧上還有一個從女從B的字,其與此類形體當爲一字異體,可參李學勤先生《釋香港鐘華培先生所藏玉璧刻銘》一文,載於《熙墀藏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又載於其所著《文物中的古文明》第151-152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
[30]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1953- 1956頁、第487頁,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31]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第257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32] 李學勤:《李學勤早期文集》第179頁,石家莊:河北教育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图画

出版社,2008年1月。
[33]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第177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
[34] 李家浩:《戰國幵陽布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第392-393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35] 李學勤:《李學勤早期文集》第179-180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36]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第13- 14頁,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年4月。
[37]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第26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38] 請參看裘錫圭:《釋殷墟甲骨文裏的“遠”“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邇)及有關諸字》,《古文字論集》第7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裘錫圭:《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公盨銘文考釋》,《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第54頁、第73頁注29,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年12月;裘錫圭:《古文獻中讀為“設”的“埶”及其與“執”互訛之例》,《東方文化》第三十六卷,第一、二期合訂第39-45頁,1998年(實際出版時間爲2002年)。此文的要點見於裘錫圭:《簡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讀傳世先秦秦漢古籍的重要根據》,《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第 173-175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李學勤:《靜方鼎與周昭王曆日》、《靜方鼎補釋》,《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第22頁、第76頁,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39] 詹鄞鑫:《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長度單位探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四年第六期;又載於其所著《華夏考——詹鄞鑫文字訓詁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12月。
[40] 卜辭中B(C)與“覃”聲字有通用關系這一點,蒙王子揚兄提醒。
[41] 梁思永等:《城子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
[42] 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533-534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
[43] 李學勤:《李學勤早期文集》第179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44]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第172頁,中華書局,1985年8月。
[45]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第30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46]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圖版第84頁,釋文註釋第169-170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47] 抱小(蔡偉):《簡帛拾遺》,國學網,http://www.guoxue.com/newbook/gx/020.htm。
[48] 方勇:《讀岳麓秦簡札記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5月19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94。
点击下载附件: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0568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289.html

以上是关于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甲骨文-劉雲:利用上博簡文字考釋甲骨文一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840.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143. 143
  144. 144
  145.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49
  150.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153
  154. 154
  155. 155
  156. 156
  157. 157
  158. 158
  159. 159
  160. 160
  161. 161
  162. 162
  163.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167
  168. 168
/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