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 新蔡,文物,金文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2 15:12
  • 121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簡》「函」字考釋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新蔡》甲三324:「屈九之述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刏)於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生△,二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豭)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1]其中「△」作: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徐在國先生指出:
最後一字作者認為囊中從「木」從「辛」,不確。諦審簡文照片,似乎從倒矢。矢在皮囊中,應釋為「箙」。此字繁體見於曾侯乙墓竹簡中,詳參《楚系簡帛文字編》360頁。《說文》「箙,弩矢箙也。」《周禮·夏官·司弓矢》「中秋獻矢箙。」鄭玄注「箙,盛矢器也,以獸皮為之。」此字在簡文中用為人名。[2]
宋華強、邴尚白先生[3]、《十四種》皆贊同此說。
謹案:王國維曾說: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象倒矢在函中,小篆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由此訛變,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殆及古文函字。古者盛矢之器有二種,皆倒載之。射時所用者為箙,矢栝與笴之半皆露於外,以便於抽矢,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諸字象之。藏矢所用者為函,則全矢皆藏於其中,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象之……函本藏矢之器,引申而為他容器之名。《周禮‧伊耆氏》:「共其杖咸」,鄭注:「咸讀為函。」故函者,含也。[4]
裘錫圭先生補充說:
王國維認為「函」的本義是「盛矢之器」,近人皆從之。殷墟所出小臣牆骨板所記戰爭俘獲中,有如下數項:「車二丙、櫓八十三、函五十、矢……」函列於矢前,顯然指盛矢之器,用的正是本義。……依此說(引案:指上引王國維說法),似乎古人作戰時隨身所帶盛矢之器必為箙而非函。但小臣牆骨板所記之函是戰爭中的虜獲物,與列於其前的櫓都應是作戰者隨身之物。故知「射時所用」的盛矢器也可以是函,王氏之說過於絕對。函應有蓋一類的東西,如將函打開,即可在射時使用。[5]
「函」與「箙」皆可做「射時所用」的盛矢器,如漢簡有盛弦之函,《合校》35:14「第十二隧長徐忠。弦函破,□二不事用。」[6]可見王國維強作分辨過於絕對。但是他分析「箙」的構形顯然是可信的。《新甲骨文編》、《金文編》所收「箙」字皆作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形。[7]裘錫圭先生說:「『箙』的初文是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象盛矢器,後來訛變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二者在字形上毫無聯係,但是『箙』並不是直接用『竹』旁和『服』旁構成的。古代多借『服』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詩‧小雅‧采薇》:『象弭魚服』,魚服即一種魚皮做的矢箙),『箙』應該是在假借字『服』上加注『竹』旁而成的分化字。」[8]楚文字的「箙」字沒有例外皆從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旁: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曾侯》05)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曾侯》19)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曾侯》62)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天策)[9]
《天星觀》的「箙」可分析為從革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聲。《曾侯》的字形李守奎、滕壬生先生皆隸定作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10]《曾侯》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箙)字計六十一見,[11]皆從「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旁,沒有例外。裘錫圭、李家浩先生分析說:「簡文『箙』原文作『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從『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聲。『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即『箙』字的初文,故釋文徑將『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寫作『箙』。」[12]李守奎先生進一步說:「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即箙之初文,外加囊形,會箙意。」[13]筆者以為《曾侯》寫作從「囊」形的「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應是受到同簡「韔」字作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曾侯》01)類化的影響(「韔」字解釋詳下),並非楚系文字「箙」字的標準寫法,一方面這樣的寫法並未見於其他楚系材料,另一方面所謂「外加囊形,會箙意」的說法顯與甲骨金文本作「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矢栝與笴之半皆露於外的構意不同。可以出土實物來說明:《包山》277「苛郙受(授):一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豹韋之盾,二十矢」,李家浩先生認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應釋為「笮」,《儀禮‧既夕禮》鄭玄注:「笮,矢箙。」此笮可對應《包山楚墓》南室出土的一件「竹箙」,內裝有二十支箭,與簡文所記相合。竹箙由箙座,前後壁板,左、右擋板構成。箙座及前、後壁板是木質,左、右擋板是竹質。後壁板比前壁板長,從《包山》的線圖看,它們的比例約為四比一,[14]如圖一。[15]《楚文物圖典》介紹了四件矢箙,其中一件是1954年湖南長沙市左家公山第四中學校內15號墓出土的箭與木矢箙,其圖形如圖二[16]。荊門左冢楚墓也有矢箙出土,「由箙座、後壁板及左右擋版組成。……前壁板短,後壁板長」,[17]如圖三。此外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一件木質矢箙(圖四),雖是明器,[18]但形制可以參考: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圖一)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圖二)      (圖三)     (圖四)
以上圖一至圖四矢箙形制顯然與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形體相似。換言之,《曾侯》寫作從「囊」形的「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不能拿來判斷字形是否為「箙」,將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釋為「箙」也就失去根據了。更重要的是,《新蔡》的「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並不從「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旁,釋為「箙」是不合文字演變及楚文字寫法的。筆者以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應釋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函)」,試說如下:
先看「韔」字。金文作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2831,九年衛鼎)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4326,番生簋蓋),楚文字作: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曾侯》01)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天策)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望山》2.8)
《曾侯》的字形,裘錫圭、李家浩先生分析說:
「韔」字原文作「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此字亦見於望山二號墓竹簡,從「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從「長」。「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象囊一類東西之形,「長」是聲符,故釋為訓作弓囊之「韔」。毛公鼎、番生簋、牧簋等銘文所記車馬器中有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金文編》1985年版514頁,原書誤釋為「宏」),象弓藏韔中,當是「韔」字的初文(參看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274頁),舊釋為「鞃」,非是。簡文「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旁即由金文「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旁演變而成,又省「弓」而加注聲符「長」,變會意字為形聲字。[19]
《望山楚簡》也解釋說:「《說文》:『韔,弓衣也。』簡文此字作『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象囊形,『長』為聲符,故釋為訓弓囊之『韔』字。」[20]《曾侯》韔字雖改從「囊」旁,但仍遺留有「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旁的半圈「提把」[21]之形,正可說明由「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演變為「囊」的過程,與「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釋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的變化如出一轍:
韔: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此順便說明「囊」字的字形演變:「囊」本從「橐」,[22]而從「橐」旁諸字寫法如: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集成》4144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作父乙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2841毛公鼎)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信陽》2.3)、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上博三‧周易》40)、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乙四76)
與「韔」、「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形上面相比,差別在於由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變成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相同的演變可以比對「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每」等字: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拜,吳方彝)→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拜,師虎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23],《新蔡》甲三212、199-3)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每,4261,朕簋)[24] →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每,《侯馬盟書(增訂本))325頁》、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繁,晉戎生鐘)、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繁,繁陽之金劍)、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每,郭店《語叢一》簡34)[25]
以上皆可作為「囊」字演變的平行例證。劉信芳先生曾分析「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為从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並說「字所以贅加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者,亦取矢房垂掛之意。」[26]說恐誤。
其次,《說文》曰:「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舌也,象形。舌體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從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亦聲。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從肉今。」其釋形義皆有誤。[27]「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並不罕見,甲骨文、金文皆有,[28]如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合》18469)、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合》27930)、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花東》106);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交仲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不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皇父匜),從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從矢,像裝有箭矢的袋子。[29]但是楚文字卻未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這的確是很奇怪的。《楚文字編》435頁「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收錄有《包山》222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及《望山》1:125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前者李零先生釋為「因」,[30]句子讀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殤)因丌(其)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常)生(牲)」,陳偉先生指出:「『因其常牲』就是因仍常規的犧牲,不作損益」,[31]文意非常順暢,可見《包山》此字不能釋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望山》者則是因《說文》「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俗體作「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故收錄在「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下,實際上「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形與字義與「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都沒有關係。黃天樹先生指出二者關係是:「正篆『函』本義是『箭函』,當『舌頭』講是假借。而重文『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是後起本字。」[32]「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在楚文字中多分析為從「今」聲,如《容成氏》05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讀為「禽」、左塚楚墓漆梮方框第二欄B邊有「民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讀為「民唫(噤)」。[33]至於《上博文字編》355頁「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下是收錄《容成氏》05「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禽)」已如上論。還有《曾侯》02「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白於藍先生認為:此字當與弓箭兵器有關。循其音義以推求,以為此字當釋為「函」。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從弇聲,上古音弇為影母侵部字,函為匣母談部字,兩字聲母同為喉音,韻亦很近。《曾侯》簡文中已有「箙」字,從這一方面來考慮,將「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釋為「函」也是合理的。「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從韋表義,蓋因古時盛矢之「函」本由皮革製作而成。[34]按:白先生的說法自有其道理,但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釋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在文例上也不是可以說死的。縱使將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釋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也是形聲結構,並不妨害將表意字「△」釋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最後,《壐彙》5269單字壐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釋文釋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何琳儀先生以為是楚壐,並分析說:「或於箭袋上提手上加三飾筆。」[35]此璽是否是楚壐尚未能確定。[36]值得注意的是,比對上引從「橐」旁諸字,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上面有三筆,並不是飾筆,正是表示從「囊」旁的意思,這也是「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可從「囊」旁的例證。黃天樹先生解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的構形說:「象其中裝有矢的箭囊或箭盒。」[37]季師旭昇曰:「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納矢的皮囊」,[38]箭囊、皮囊之說也可以呼應上述「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從「囊」旁的寫法。此外,《甲骨文編》「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收有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林》2.19.4)字,[39]看起來是從囊從倒矢形,季師旭昇亦收錄在《說文新證》上冊559頁「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李孝定先生曾提到「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是囊橐之屬,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同意。[40]結合本文對「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的考釋,李先生的說法是有道理的。綜合以上,《新蔡》「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字應釋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是地名,位置待考。
最後,附帶討論一下《包山》277「豹韋之盾」,李家浩先生本來解釋說:「『笮』上防止矢向外傾斜、散亂的橫皮帶,其名為『盾』,猶建築物橫的欄杆叫『楯』。」[41]後改釋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並說「豹韋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是豹皮作的裝『笮』的袋子。[42]案:筆者以為李先生前說為是。「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說文》曰:「載米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也。」伊強先生指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多見於漢代簡牘,如居延漢簡『具弩一,有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一,完』,……研究者多認為漢代簡牘中的『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為盛弩器。」[43]可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本為盛弩之器,與「笮」的功能重複。若真是裝笮的袋子,簡文應該是「苛郙受(授):一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笮),二十矢,豹韋之盾」,「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應該把矢與笮一起包裝起來,因為由實物來看二十支箭是裝在笮(矢箙)內的。如馬王堆3號墓遣冊的文例是「角弩一具

你不可不知的中国历史故事

,象幾一,遊豹盾(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緹裏,繢緣」,[44]「遊豹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同時盛裝角弩與象幾,二者應該是弩的主體與零件。反過來說,《說文》曰:「韋,獸皮之韋,可以束枉戾相違背,故借以為皮韋。」所以「豹韋」就是豹皮做的熟皮帶可用來束箭。李先生引用南北朝出土的負箭箙的武士俑,其箭箙的上部都有一較寬的帶狀物以約束箭杆來作為釋為「楯」的證據。其實在1971年湖南長沙市瀏城橋一號墓出土的戰國早期雲紋竹矢箙其上亦有「繩將箭捆緊,故矢箙下端無底板。」[45]還有上述馬王堆3號墓所出的矢箙,「扁盒上部鑽孔12個,並穿繩,作為固定箭杆之用。」[46]以上均可做為釋「盾」為「楯」的補充證據。



[1] 釋文見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釋文》,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5)51頁、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底下簡稱《十四種》)451頁。
[2] 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7日;又載《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156頁。
[3] 邴尚白:《葛陵楚簡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1月)327頁。
[4] 王國維:〈不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敦蓋銘考釋〉《王國維遺書》。引自《古文字詁林》第六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頁543。
[5] 裘錫圭:〈說「揜函」〉《華學》第一期(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61頁。
[6] 參李均明:〈尹灣漢墓出土「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初探〉《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99頁。
[7] 劉釗、洪颺、張新俊編纂:《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208、273頁;《金文編》302頁。
[8]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156頁。
[9]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年12月)168頁。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249頁摹作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10] 李守奎:《楚文字編》278頁、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438頁。
[11] 張光裕、黃錫全、滕壬生主編:《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1月)93-95頁。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曾侯乙墓‧附錄一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503頁注16。
[13] 李守奎:《楚文字編》278頁、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438頁。
[14] 李家浩:〈包山遣冊考釋(四篇)〉《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图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5期 頁6-7、李家浩:〈仰天湖楚簡剩義〉《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頁37。
[15]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下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圖版六四:4「矢箙2:265」。竹箙介紹見《包山楚墓》上冊212頁及圖一三六。
[16] 高至喜主編:《楚文物圖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340頁。
[1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荊門左冢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89-90頁、91頁圖六十。
[18]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何介鈞主編:《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 第一卷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207、209頁。
[1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曾侯乙墓‧附錄一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502-503頁注14。上引金文釋為「韔」亦見劉釗:〈釋慍〉《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7月)150頁、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266頁。
[2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118頁注34。
[21] 「提把」用董蓮池先生的說法,見《說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272頁。
[22]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164-165頁。
[23] 宋華強:〈《君人者何必安哉》「州徒之樂」試解〉,簡帛網,2009年06月16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88。
[24] 舊稱天亡簋、大豐簋,此稱「朕簋」見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78頁。
[25] 參周波:〈中山器銘文補釋〉,復旦網,2009.09.08,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99。
[26] 劉信芳:〈從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之字匯釋〉《容庚先生百年誕辰文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609頁。
[27] 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1

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儿童书吗

月)272-273頁。
[28] 《新甲骨文編》406頁、《金文編》486頁。
[29] 劉釗:〈「小臣墻刻辭」新釋〉,復旦網,2009.01.02、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4月)430-431頁。
[30] 李零:〈包山楚簡研究(占卜類)〉《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9月)428頁。
[31] 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178頁。
[32] 黃天樹:〈《說文》重文與正篆關係補論〉《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頁322。
[33] 拙著:〈荊門左塚楚墓漆梮字詞考釋五則〉《中國文字》新三十五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12月)。
[34] 白於藍:〈曾侯乙墓竹簡考釋(四篇)〉,《中國文字》新三十期。
[35]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1403頁。
[36] 《戰國文字編》474頁亦釋為「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但以為國別未知。文炳淳《先秦楚璽文字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則未收此璽、陳光田:《戰國璽印分域研究》(湖南:岳麓書社,2009年5月)也未見討論。
[37] 黃天樹:〈《說文》重文與正篆關係補論〉《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

服装里的中国历史故事简介

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頁322。
[38] 季旭昇:《說文新證》上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560頁。
[39] 孫海波編:《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五刷)300頁。
[40]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2296頁。引自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2559頁。
[41] 李家浩:〈包山遣冊考釋(四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5期 頁6-7。
[42] 李家浩:〈仰天湖楚簡剩義〉《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1)頁38。
[43] 伊強:〈馬王堆三號漢墓遣策文字考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2006年12月)342頁。
[44] 伊強:《談《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遣策釋文和注釋中存在的問題》,(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48頁。
[45] 高至喜主編:《楚文物圖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340頁。
[46]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何介鈞主編:《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 第一卷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207頁。
点击下载附件: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
0604《新蔡簡》“函”字考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208.html

以上是关于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新蔡-蘇建洲:《新蔡簡》“函”字考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91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38. 38
  39. 39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6. 46
  47. 47
  48. 48
  49. 49
  50. 50
  51. 51
  52. 52
  53. 53
  54. 54
  55. 55
  56. 56
  57. 57
  58. 58
  59. 59
  60. 60
  61. 61
  62. 62
  63. 63
  64. 64
  65. 65
  66. 66
  67. 67
  68. 68
  69. 69
  70. 70
  71. 71
  72. 72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1. 81
  82. 82
  83. 83
  84. 84
  85. 85
  86. 86
  87. 87
  88. 88
  89. 89
  90. 90
  91. 91
  92. 92
  93. 93
  94. 94
  95. 95
  96. 96
  97. 97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109. 109
  110. 110
  111.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5
  116. 116
  117. 117
  118. 118
  119. 119
  120. 120
  121. 121
  122. 122
  123. 123
  124. 124
  125. 125
  126. 126
  127. 127
  128. 128
  129. 129
  130. 130
  131. 131
  132. 132
  133. 133
  134.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7
  138. 138
  139. 139
  140. 140
  141. 141
  142. 142
  143. 143
  144. 144
  145.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49
  150. 150
  151. 151
  152. 152
  153. 153
  154. 154
  155. 155
  156. 156
  157. 157
  158. 158
  159. 159
  160. 160
  161. 161
  162. 162
  163. 163
  164. 164
  165. 165
  166. 166
  167. 167
  168. 168
  169. 169
  170. 170
  171. 171
  172. 172
  173. 173
  174. 174
  175. 175
  176. 176
  177. 177
  178. 178
  179. 179
  180. 180
  181. 181
  182. 182
  183. 183
/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