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 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原文,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2 16:0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劉建民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馬王堆漢墓帛書《雜療方》主要是講房中術、埋胞法以及避鬼蜮蟲蛇之法。[1]自1985年公佈至今,仍有一些問題未能很好的解決,本文打算對其中兩個藥名談一點不成熟的意見,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杜虞
《雜療方》第三行釋文:
□□益氣:取白松脂、杜虞、□石脂等冶,並合三指大最(撮),再直(置)
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中醫理論中,益氣主要是針對內傷勞倦或病久虛羸、氣短懶言、面色蒼白、神疲無力、肌肉消瘦等症的療法。[2]“益氣”前面雖缺少二字,此方現存的三種藥名都應該跟益氣多少有所關聯。其中,白松脂与松脂應是指同一種藥物(《千金冀方》卷三“松脂”條說松脂要“煉之令白”,應即白松脂),[3]馬王堆漢墓帛書《養生方》“除中益氣”方中也用到了松脂。石脂有多種,此處石脂不知所指具體為何種,但據《神農本草經》記載,青石脂“久服補髓,益氣,不饑,延年”,黑石脂“久服益氣,不饑,延年”,[4]所以益氣方下出現石脂也是很合適的。至於杜虞,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只說:“藥名,不詳。”[5]馬繼興、魏啟鵬和胡翔華等學者認為杜虞即杜若。[6]《神農本草經》記載杜若時云:“味辛,微溫,無毒。治胸脅下逆氣,溫中,風入腦戶,頭腫痛,多涕,淚出。久服益精,明目,輕身。” [7]據此並看不出杜若可以益氣,所以認為杜虞就是杜若,實無堅強證據,當不可信。
我們認為此方的“ 杜虞”應讀為“薯蕷”。上古音 “杜”屬定母魚部,“薯”屬禪母魚部,二字韻部相同,定母與禪母極為接近,相通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杜”從“土”聲,“薯”從“署”聲, “署”又從“者”聲,文獻中有許多從“土”聲與從“者”聲之字相通的例子。 [8] 上古音“虞”屬疑母魚部, “蕷”屬余母魚部,二字韻部相同,余母字跟見系牙喉音的字關係也比較密切,二字應該可以相通。《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二五的“脩余”即 “修魚”,[9]“魚”即為疑母魚部字,而“余”是余母魚部字。配兒鈎鑃“子孫用之,先人是𧦃(娛)”,[10] “𧦃”為余母魚部字,“娛”則是疑母魚部字。上舉都是余母魚部字與疑母魚部字相通的例子,所以將“杜虞”讀為“薯蕷”,從音理上講應該是沒問題的。
薯蕷即今之山藥,在醫籍文獻中,又有署豫、諸署、土藷、土薯、藷、山藷、山薯、署藥、山芋、玉延等眾多名稱。[11]《神農本草經》 記載薯蕷時云:“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轻身,不饑,延年”。[12]《名醫別錄》云:“薯蓣:平,無毒。主治頭面遊風、風頭、眼眩,下氣,止腰痛,補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13]《千金翼方》所列益氣藥品中就有“署(薯)藥”。[14]從上引醫書的記載來看,薯蕷是可以益氣的,與白松脂、石脂等在 “□□益氣”方 中配合使用,是非常合適的。薯蕷還是後世房中用藥中的常見藥物,甘肅武威旱灘坡出土醫方中的“治東海白水侯所奏方”,講治療“男子七傷”時就使用了薯蕷。[15]《雜療方》中,處於 “內加”、“約”諸房中藥方前的“□□益氣”方中出現“ 薯蕷”或許不是簡單的巧合,此方以及《雜療方》第一行出現“鳥卵”的殘方,[16]很可能都是房中補養之方。
二、禹熏
《雜療方》第十二行至十五行以及第十七行釋文:
內加:取犬肝,置入蠭(蜂)房旁,令蠭(蜂)□
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螫) 之,閱十餘房。[17]冶陵
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藁)一升,漬美醯 (十二)一參中,【五】宿,去陵
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藁)。因取禹熏、 □□各三指大最(撮)一,與肝並入醯中,再(十三)□□□□□以善絮□□□□□□盡醯,善臧(藏)筒中,勿令歇。用之以 (十四)纏中身,舉,【去之】。(十五)
約:取蕃石、蕉莢、禹熏三物等,□□□一物,皆冶,並合。為,為小囊,入前中,如食間,去之。(十七)
《雜療方》中標有 “內加”、“約”的諸方,周一謀、蕭佐桃、潘遠根以及馬繼興諸位學者都認為記載的是激發男、女性欲的方法,[18]李零先生更明確指出“加”是使“玉莖大”之方,“約”是使 “玉門小”之方。[19]這些都是正確可從的意見。上列兩方都用到一味叫作禹熏的藥材,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懷疑禹熏是伏龍肝的別名,然而歷代醫書中並無記載伏龍肝有禹熏這樣的別名,此說不大可信。《雜療方》第七十七行有“竈黃土”,是真正之伏龍肝,[20] 同一篇中若同一藥材用不同名稱,似乎也比較可疑。我們認為《雜療方》中的“禹熏”應讀為“禹孫”,上古音“熏”屬曉母文部,“孫”屬於心母文部,二字應該可以相通。馬王堆漢墓竹書《天下至道談》“氣有八益,有(又)有七孫(損)”,[21]“孫”與“損”通,而與“損”同從 “員”聲的“勛”有異體作“勳”,“勳”是從“熏”聲。這是“孫”與“熏”間接相通的例子,所以將“禹熏”讀為“禹孫”,從音理上講是沒有問題的 。
禹孫即澤瀉,《本草綱目·草部》卷十九:“時珍曰:‘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禹能治水,故曰禹孫。 ’”[22]《神農本草經》記載澤瀉時云:“味甘,寒,無毒。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23]《名醫別錄》云:“澤瀉:味醎,無毒。主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實:味甘,無毒。主治風痹、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除邪濕。久服面生光,令人無子。”[24]上述記載中的“止泄精”、“強陰”等功效,足證禹孫(即澤瀉)用在“內加”方中是

简单复述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合適的。 澤瀉“長於行水”,[25]與之配合使用的 陵藁,據《名醫別錄》系甘遂別名,[26] 《本草綱目·草部》卷十七對甘遂“專於行水” 的療效也有詳細記載。[27]二者都擅長“行水”,似乎從這點來看,它們在《雜療方》中配合使用也是非常合適的。
10年01月稿
本文的主要意見,是09年11月12日中心讀書會上馬王堆帛書《雜療方》研讀時形成的,會後與陳林、劉剛、顧莉丹等幾位同學相互討論,小文草成後又蒙劉釗師、劉雲兄、劉洪濤兄審閱,獲益良多,謹致謝忱!



[1]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肆]》,第71—79頁,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陳林:《馬王堆帛書 <雜療方>集釋》,南京大學學士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50字

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魏宜輝), 2009年5月。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縮印本),第4670頁“益氣”條,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2月;李經緯、鄧鐵濤等主編:《中醫大辭典》,第823頁“補氣”條,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5月。
[3] (唐)孫思邈:《千金冀方》,卷三第34頁,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年11月。
[4] 馬繼興主編:《神農本草經輯註》,第168、171頁,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5年12月。
[5]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肆] 》,第123頁,文物出版 社,1985年3月。
[6]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 》,第750頁,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11月;魏啟鵬、胡翔華:《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第64頁,成都出版社,1992年6月。
[7] 馬繼興主編:《神農本草經輯 註》,第111頁,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12月。
[8]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 第890頁,齊魯書社,1989年7月。
[9] 羅振玉編:《三代吉金文存》 ,第2079頁,中華書局,1983年12月。(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第207頁,中華書局,1959年9月。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冊1第533頁,中華書局,2007年4月。
[11] 謝宗萬主編:《常用中藥 名與別名手冊》,第26頁“山藥 ”條,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10月。
[12] 馬繼興主編:《神農本草經 輯註》,第67頁,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12月。
[13] (梁)陶弘景:《名醫別錄》(輯校本),第26頁,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6月。
[14]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一第9頁,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年 11月。
[15]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編:《武威漢代醫簡》,文物出版社,1975年 10月。
[16] 馬王堆漢墓帛書《養生方》“益甘(即增加快感)”方以及竹書《十問》講使“玉策復生”時,就使用了鳥卵或雀卵,見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肆] 》,第104、146頁,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
[17] 此句的斷讀,參看劉釗:《馬王堆漢墓帛書<雜療方>校釋劄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 2010年1月20日。
[18] 周一謀、蕭佐桃主編:《馬王堆醫書考注》,第315頁,天津科技出版社 ,1988年7月;潘遠根:《馬王堆醫書〈雜療方〉考辨》,《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9年第3期;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第752頁,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11月。
[19]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第 316頁正文及註釋①,中 華書局,2006年5月。
[20] 謝宗萬主編:《常用中藥 名與別名手冊》,第419頁“伏龍肝”條,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10月。
[21]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肆]》,第16

中国历史故事正文摘抄

4頁,文物出版社, 1985年3月。
[22]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第1349頁,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年9月。
[23] 馬繼興主編:《神農本草經 輯註》,第70頁,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12月。
[24] (梁)陶弘景:《名醫別錄》(輯校本),第25頁,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6月。
[25]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第1349頁,人民

描写中国历史故事的词语

衛生出版社,1981年9月。
[26](梁)陶弘景:《名醫別錄》(輯校本),第223頁,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6月。
[27]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第1136頁,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年9月。
点击下载附件:
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0607《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191.html

以上是关于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劉建民:《雜療方》藥名小考二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935.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