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幞头-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卫士服饰考辨

  • 幞头,中国服饰,中国古代史,唐朝,宋朝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2 18:33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幞头-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卫士服饰考辨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幞头-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卫士服饰考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卫士服饰考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绘画的发展达到了光辉的高潮,其中墓室壁画在前代传统的基础上,显示了浓郁的世俗性——绘制在墓道、过洞、天井、甬道等各个部分的壁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西安地区唐代墓冢集中,卫士[1]的服饰在此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狩猎、仪仗、马球等图中均有所反映,其中按照服装的质地可分二大类:常服和戎服,因戎服资料较为零散,本文且以卫士常服为研究对象,并与同时期官员的服饰作简要比较,希冀能探究其具体形制。

卫士的常服多由首服幞头、抹额等,身服圆、翻领袍服或袴褶服,腰带,足服黑靴组成。从形象资料上看,无论卫士品级之高低,首服幞头使用范围最广,它原名“折上巾”,是由汉末、魏晋时期的幅巾逐渐演变而成,“近古用幅巾,周武帝裁出脚后幞发,故俗谓之幞头。”[2]“幞头一谓之四脚,及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折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3]隋大业十年(614),大臣牛弘上疏,请在幞头里面加一固定饰物,覆盖在发髻之上,包裹出各种形状,称为“巾”或“巾子”,其外再裹绢罗之类的幞头,“隋制桐木巾子,盖取便于事。武德初使用丝麻为之头。”[4]这种巾子被广泛使用,后人一般统称幞头和巾子为幞头,但如果分开来看,巾子的变化较多,《旧唐书·舆服志》:“武德以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头小样者。则天朝,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中宗景龙四年三月,因内宴赐宰臣以下内样巾子。开元以来,文官士伍多以紫皂官絁为头巾、平头巾子,相效为雅制。玄宗开元十九年十月,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罗头
巾及官样巾子,迄今服之也。”[5]
幞头颜色为黑,在唐代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质地和下垂两脚的长短及软硬上。《中华古今注》卷中“幞头”条载:“以至唐侍中马周更与罗代绢,又令重系前后,以象二仪,两边各为三撮,取法三寸,百官及士庶为常服。”就幞头脚的长短而言,“至尊、皇太子、诸王及仗内供奉以罗为之,其脚稍长。士庶多以絁缦而脚稍短。”[6]幞头两脚在唐代变化很大:唐初似两根带子,从脑后自然垂下,或至颈、或过肩,如长乐公主墓墓道西壁仪卫图中卫士长,头上即裹下垂至颈的幞头。中唐时两脚渐渐缩短,下垂至肩的已经很少,有的还将两脚反曲朝上,插入脑后幞头角所打之结内,从侧面露出二小角,起到装饰作用,如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侍卫图中侍卫长,即裹此种幞头。由于这些幞头的双脚均用轻薄柔软的黑色纱罗制成,故统称为“软脚幞头”。然而“唐末丧乱,自乾符后,宫娥宦官皆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脚用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僖宗爱之,遂制成而进御。”[7]两脚由过去的下垂、上挽变成平展、上翘,其形状也有变化,有圆、有阔,称为“硬脚幞头”,如僖宗靖陵甬道西壁执戟武士图,其所戴服的即为翘角幞头。
此外低品卫士常服的首服还有抹额、风帽和尖顶帽。抹额即束额巾,古时武士多用之,《中华古今注》卷上“军容抹额”条:“秦始皇巡狩至海滨,亦有海神来朝,皆戴抹额绯衫大口袴,以为军容礼,至今不易其制。”抹额在唐代武人中亦常见,李贺《画角东城》诗云:“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资治通鉴》卷二一五“玄宗天宝二年”条:“陕尉崔成甫著锦半臂,缺胯绿衫以赐之,红袹首。(袹首,今人谓之抹额。)”从实物资料上看,抹额多与幞头合用,方法为先裹幞头(一般幞头角较短),再用三角形头巾顺着发势,从前向后包裹,将巾角反挽在发髻前方打结,并将倒三角形巾角留于发髻之下,节愍太子墓墓道东壁持戟侍卫图中卫士即将幞头与抹额配合使用。抹额以红色居多,如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侍卫图中之卫士等;亦有黄色抹额,如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狩猎出行图中之部分卫士,节愍太子墓墓道东西壁持戟侍卫图之卫士等。风帽是用厚布制成的下垂至肩,顶端耸立的便帽,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实例如李寿墓第1过洞东壁仪仗图一男子便著白色风帽、白披风。晚唐还曾出现尖顶帽,即由一块扇形皮子卷结而成,此种帽式已接近宋代的形制,如靖陵墓道西壁仪卫图之卫士,头戴黑色尖顶帽,身着绯色圆领袍服,腰悬小囊,穿白色窄腿裤,足蹬线鞋,作前行状。

卫士的身服多为圆(翻)领袍服,“袍之制有五:一曰青袍、二曰绯袍、三曰黄袍、四曰白袍、五曰皂袍。”[8]受胡风影响,这些袍服具有窄袖、贴身,长至小腿的特点。杜甫《初冬》诗云:“垂老戎衣窄。”贯休《送越将归会稽》诗云:“面如玉盘身八尺,燕语清狞战袍窄。”高品级卫士之袍服下端膝盖上下施一横襕,称为襕袍。“襕,音阑,即今之袍也。下施横幅,因谓之襕。……长孙无忌又议,服袍者下加襕,绯紫皆视其品。”[9]襕袍的具体形制是按古代深衣上衣下裳相连属的式样改制而成的,其上衣下裳的相接之处是在下部膝盖上下,而领、袖、襟等处不加任何缘饰。实例如永泰公主墓墓道西壁侍卫图,侍卫长头戴幞头,身着圆领土红襕袍,黑腰带,左手按剑,右手曲于胸前。多数低品级卫士袍服无横襕,而且为了行动便捷,将袍服腿侧两旁开叉至胯处,称为缺胯袍,如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马球图中卫士,头裹幞头,身着翻领缺胯绿袍,腰佩红囊,乌皮靴。从壁画资料上看,卫士之袍服较之官员袍服要短,品级越低之卫士,袍服越短,一般都把长靴之大部分或者全部露出于外,推其原因可能在于短小便利活动之故。有时,为了起到御寒、装饰的双重效果,侍卫还可在袍服外加围脖和披风,如图一中卫士长着装即为:幞头、素色围脖、披风、襕袍、黑腰带、乌皮靴,左边佩剑。
在初、盛唐时期品级较高之卫士还著袴褶服。袴褶服原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是便于骑马征战,隋唐时期,袴褶承袭魏晋旧制,形制与前代基本相似,只是将袴褶的地位抬高,由先前的官民通用改为官宦专用。它实际上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由褶衣和下袴两部分组成一套服装。“褶谓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10]隋唐时期褶的衽已由左衽改为右衽。“袴”,通“绔”,是裤子形成过程中的称法,其义为胫衣、套裤。当上褶与裲裆[11]合穿时,下袴常为缚裤,它是用锦缎丝带,截成三尺一段,在裤管的膝盖处紧紧系扎,便于行动。从隋代开始以颜色作为标志区分袴褶,沿至唐前期穿此服之风尤盛。武德年间对袴褶的规定主要限于武官,至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下令百官朔望日上朝都要服袴褶,武后时期更是推波助澜,后经历了中宗时期的一段停滞,玄宗时期又恢复。总之,“袴褶之制:五品以上,细绫及罗为之,六品以下,小绫为之,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绯,七品以上绿,九品以上碧。”[12]但由于袴褶服既非传统冠服,又不如袍服方便,所以不能逃脱逐渐消亡的命运。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前后,大臣归崇敬以百官朔望日上朝著袴褶非古,上疏云:“按三代典礼,两汉史籍,并无袴褶之制,亦未详所起之由,隋代以来始有服者。事不师古,伏请停罢。”[13]至此实际生活

盘点中国历史四大发明故事

中已没有袴褶的多大位置。
唐墓壁画中卫士的袴褶服实例不多,集中在唐之前期,其特点是袴褶下端一般各施横襕,与同时期作为朝服使用的官员袴褶服相比,卫士之服明显不如官员服饰整齐、华丽,这体现在首服、领、袖、中单[14]和腰带的不同上:官员首服依品级而定,领袖均有装饰,上褶内有中单,腰系大带[15];而卫士首服普遍为平巾帻[16],领袖无装饰,上褶无中单,系腰带,推其原因一是由于卫士普遍品级较低;二是与卫士所从事的保卫工作无需过分装饰但求轻便有关。卫士袴褶服的实例如李寿墓前甬道东壁南侧出行图之官员,首服平巾帻,身服红褶,白大袴,腰带,足服黑靴,左手边佩剑。还有些袴褶服与裲裆配套使用,如图五中二男子,首服平巾帻,加簪导,身服短身广袖红褶,外加裲裆
白缚裤,黑腰带,足服黑靴。

与身服配套使用的是腰带,它起源于胡族的蹀躞带,完整的腰带由鞓、铊尾、带扣和銙组成。鞓即腰带本身,因其质地多为皮革制,所以腰带又称革带,多为黑色,晚唐还出现红色革带,靖陵甬道西壁执戟

中国历史朝代和故事有哪些

武士图中卫士即着红鞓。铊尾镶于鞓的末端,起初用于保护带端,后来成为装饰品,《新唐书·车服志》:“服带者,搢垂头于下,名曰铊尾,取顺下之义。”系上带后,铊尾自然垂下。带扣用于系带,一般为金属制品,为了起到随时调节腰带长度的作用,腰带上一般要打孔,配合带扣的使用。銙是镶钉于身后一段鞓上的方、团形饰片,以其质料和数量区别品级尊卑,唐廷对此加以规定,大致以高宗上元元年令为准: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三銙,四品金带十一銙,五品金带十銙,六品银带九銙,八品、九品鍮石带九銙,庶人铜、铁带七銙。
腰带上多佩饰是卫士服的一个突出特点,主要有胡禄、横刀、剑、豹尾、皮囊等。“胡禄”,即箭筒,以皮为之,因用空的胡禄卧于地可听人马行动声,东西南北皆能响见于胡禄中,所以又曰地听。佩虎、豹尾起源较早,“周制也,所以象君子之豹变也,尾言谦也,右军征建之。”[17]唐时用此佩于腰间,以作仪卫之饰,增加其英武之气。懿德太子墓第2天井西壁人物列戟图,卫士每组十二人,服装统一,着红、黄等色圆领襕袍,黑幞头,黑靴,所有人物均左手按剑,右手曲于胸前,部分卫士肩部饰豹尾或锦雉羽。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侍卫图,众卫士头裹(幞头)红抹额,身着圆领缺胯袍,腰带右手边系皮囊,并佩胡禄、毛尾,左手边佩剑。
卫士之足服为靴。《释名·释衣服》:“靴,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靴从胡族引进中原以后,长期用于军旅,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著靴者仍以军人为多,从隋唐开始,靴的使用范围被全面扩大。这时期的靴子,一般多采用黑色,制作前先将皮料染黑,使之变为“乌皮”,然后根据靴子的造型,将皮子剪为大小不等皮块,一只皮靴通常用六块皮料缝合而成,寓东、西、南、北及天、地四方六合之意,故名“六合靴”。开始时皮靴基本上是长统,靴靿高达膝盖,后来马周提议改为短统,据《中华古今注》卷上“靴笏”条:“靴者,仿古西胡也。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之,其制短靿黄皮,闲居之服。至马周改制长靿以杀之,加之以毡及绦,得著入殿省敷奏,取便乘骑也,文武百僚咸服之。”总体看来,卫士所著靴之靿普遍厚硬坚挺,而且较之官员之靴靿要高出一些,盖为其行动方便而增加的保障措施。



[1] 卫士,指在墓室壁画中表现出来的担任仪仗、保卫、守卫等工作的武人。

[2] [6]《封氏闻见记》卷5“巾幞”条。

[3] 《梦溪笔谈》卷1《故事一》。

[4] 《南部新书》卷3。

[5] 从壁画图像上看,“平头小样”式,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型;“武家诸王样”式较前者要高,稍稍前倾,中部略微凹进,分为两瓣,呈M型;“内样”式较前两者更加增高,左右分瓣,几乎变成两个圆球,并明显前倾;“官样”式顶部再次加高,上方略尖,整个巾子呈塔状。

[7] 《云麓漫钞》卷3。
[8] 《唐六典》卷16“武库令”条。

[9] 《资治通鉴》卷258“昭宗龙纪元年”条。

[10] 《急就篇》卷2。

[11] 裲裆是一种类似背心的服式,由前后两片组成,肩部用皮革或较讲究的织物联缀。《释名·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新唐书·车服志》:“裲裆之制:一当胸,一当背,短袖覆膊。”裲裆一般与袴褶合穿,腰间用皮带系扎。

[12] 《新唐书》卷24《车服志》。

[13] 《旧唐书》卷149《归崇敬传》。

[14] 中单,古代深衣无里的叫做“禅(单)衣”,禅衣中较短的叫“中单”,是穿在祭服、朝服之内的衬衣,多为白色,其袖口比较窄小。

[15]大带,其作用在于束衣,以丝帛制成,用纽以系于身,以色分贵贱。

[16] 关于平巾帻的记载,《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均有,且结合二者加以叙述:平巾帻乃武官、卫官陪立大仗之服。金饰,五品以上兼用玉,簪箪导,冠支,五品以上紫褶,六品以下绯褶,加裲裆螣蛇。并白袴,起梁带。白练裙、襦,乌皮靴。

[17] 《中华古今注》卷上“豹尾”条。


(资料来源:《文博》2003年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词”和“字”的理论问题 下一篇:中文词语国际化略谈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史学总论

欧洲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随便看看

黄帝之孙禺京竟有海神、风神与瘟神三苏联解体前的五张老照片,最后一张令在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中继续推进改革开“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老照片:盛世才统治下新疆的状态陈纳德与妻子陈香梅老照片:生育两个鹿鼎记归二娘的人物简介及武功描写小霸王周通在《水浒》108好汉中排名第大明奇才解缙:他爹死活不当官,他被“9.13”事件 周恩来为什么撤了熊应堂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感应故事 因果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中国历史成语经典故事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历史名人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

历史学

史家论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简史 古今文献 历史名人 历史考据 治学心语 国外史学 史学评议 观点 学科词条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学科简史

时序 地域 人物 著作 流派 

历史网收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件、历史朝代顺序表、典故,资料齐全的历史吧,打造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之家。|所有文章
Copyright©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143.html

以上是关于幞头-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卫士服饰考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幞头-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卫士服饰考辨;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986.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