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向日葵-论美洲花生、葵花的传播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观赏向日葵-论美洲花生、葵花的传播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论美洲花生、葵花的传播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带来了全球范围内作物牲畜的大传播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图文
大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全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地改变了作物栽培和牲畜饲养的地域分布——这已是人所共知共识的。但对该专题的学术研究则是很不够的。例如在农作物方面,既往的研究比较偏重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干果零食作物则缺乏研究,更投有贯通中外古今的论著。鉴于此,本文论述花生、葵花这两种比较重要的干果油料作物的起源、发展、传播、栽培、食用、加工的历史以及它们对中国人零食结构习惯的影响,从中管窥中国饮食、文化演变的一个小侧面;并初步探讨这些中国农业文化的新分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一、花生的起源、传播和在华的发展
传统的著述只笼统地介绍花生起源于美洲新大陆.这样就太简单了。现在,具体的起源地仍在研究中。比较占优势的说法是起源于南美。具体的地区一说是巴西[1],一说是南美安第斯山脉的中海拔地区[Midele- vation]。现在阿根廷的胡胡伊省还生长有野花生[2]。其具体的年代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在四千年前的秘鲁就有了花生的人工栽培[种][3]。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700年这段时期,花生的种植利用已有了一些发展[4]。到15世纪末哥伦布航渡美洲、开创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花生大量种植于南美的巴拉圭、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地区。
16世纪伊始,葡萄牙人从新大陆的巴西把花生引入旧大陆的非洲[5]。西非离南美较近,故成了旧大陆首先进行农田栽培花生的地区。到16世纪60年代,花生已大田种植于塞内冈比亚[Senegambia]。到16世纪末,花生在西非广大地区的种植导致培育衍生出一个独特的非洲新种[6]。最为戏剧性的是,花生在西非栽种,收获利用,再运上贩奴船作为食物,导致它于18世纪又传人北美美国东部。在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的一些黑人社区,人们至今仍知道花生的非洲名称彭大[Penda]和古伯斯[Coobers][7]。所以美国的花生主要是由西非黑奴传去的。
欧洲文献中最早的花生记载见于西班牙著名史家奥维多于1526年在托莱多出版的《西印度博物志》[Ia natural historia de las Indes]。16世纪伊始花生已传人了欧洲。由于花生的植物形态上的特异性,欧洲人经过近两个世纪的观察研究,到1693年出版的《美洲植物志》才对花生有了明确一致的认识。但由于气候、农业生产条件和习惯的限制,欧洲人并未在生产上经济上大量利用[8]。我想这大概也是《剑桥欧洲经济史》、《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丰塔那欧洲经济史》等著名的大部头欧洲经济史著作几乎未提及花生的原因。
花生本来公认起源于原产于美洲,地理大发现开始后才传播到世界各地。但近年来中国有学者提出,花生可能也起源于原产于中国。其理由是:浙江吴兴钱山漾和江西修水山背遗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出土了4000年前的炭化花生种子;而元代贾铭《饮食须知》[约14世纪中期成书]已有“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的记载。而且中国花生还先后传到欧洲、日本、南亚和非洲,故花生在欧洲有“中国坚果”之称,在日本至今仍有“唐人豆”的称呼[9]。
我认为,上述理由证据并不足以证明花生也起源于原产于中国,亦不足以否定它只起源于原产于美洲。第一.只发现有4000年前的炭化花生种子[花生米],而没有3000年前、2000年前、1000年前、500年前的标本,在考古学上就不能构成系列,就缺失了许多重要的环节,就不能证明所想证明的事情。第二,由此可反推怀疑把它们鉴定为4000年前的炭化花生种子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第三,花生也被老外称为中国坚果[Chinese nut]、唐人豆并非意指中国是原产地;而是意指它从中国传人的。它的得名是因它先从美洲传到中国,再从中国传到欧洲、日本。例如《苏联大百科全书》“花生条”便明确指出这点[10]。起码是作为大田种植栽培的优良品种是从中国传去的。花生被日本人称为“唐人豆”也不能旁证花生原产中国在唐代就有并已传去了。因为在近代以前日本一直以唐指中国,近代又以支那指中国。例如地理大发现开始后。梅毒病从美洲传到欧洲,又传到亚洲、中国,又从中国传人日本。故日本也称梅毒为唐疮,意指由中国传来的皮肤病[11]。而且日本学者也明确指出,花生古代在南美洲栽培,16世纪传人旧大陆,17世纪从中国传人日本,因此花生在日本有“南京豆、唐豆、唐人豆、蕃豆”等名称[12]。第四,退一万步,即使那些发现物真是4000年前的炭化花生米,那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中国花生此后就绝种了、灭绝了,中世纪晚期才重新从美洲传人,并推广开来。第五,元贾铭是这样记载落花生的。他先说:“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食,滞气难消”。接着才说:“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最后还说:“同生黄瓜及鸭蛋食,往往杀人。多食令精寒阳萎”[13]。研读这段记载,可知,1、近出的诡名长生果的落花生只是传统落花生的一个新品种,并非否定美洲起源派学者所以为的是新发现或新起源或新传人的花生。2、花生米的味道丝毫不辛辣、苦涩,而是香,脆[炒熟吃],滋润[生吃],可口,好吃;花生入药也不性冷,而是性子;3、花生同生黄瓜及鸭蛋一起吃,并不杀人;多吃也不精寒阳痿,而是精暖阳壮。所以,可知贾铭所记的落花生并非今日我们常吃的花生.而很可能是一种芋类。例如清初陈误子的《花镜》就是把马铃薯误记为落花生[14]。《康熙台湾府志》也说“香芋,长尺余,大至数觔,番人所种”[15]。可知香芋不是花生。
1706年[宝永三年]是日本文献有确切年代记载的花生从中国传人之年,因此可推知在17世纪便已从中国传人了。但到明治初年花生才开始广泛种植。历史悠久的著名品种神奈川的“南京豆”,则是由中郡大矶町国府的寺阪庆次郎在1871年[明治四年]从横滨的朋友那里得到的叫作“异人豆”的几粒种子,进行培育而形成的。从此这种豆[花生]的种植得到大范围的普及[16]。
花生是在16世纪初由葡萄牙人从海路传人中国的[17]。16世纪30年代,花生在距今上海不远的一些地方栽培,引起一些士大夫学者的注意。明嘉靖年进士王世懋曾记:“香芋,落花生,产嘉定。落花生尤甘,皆易生,物可种也”[18]。明嘉靖年举人黄省曾也说:“又有皮黄肉白,甘美可食,茎叶如扁豆而细,谓之香芋。又有引蔓开花,花落即生,名之日落花生。皆嘉定有之”[19]。这些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对花生的明确记载。花生首先传人东海沿岸地区也符合情理。因为花生是在地下土中结果实,所以最初人们把它归人芋类,称为“香芋”。
进入清代,花生的传播、栽培、利用开始广泛起来,甚至像台湾这样的徼外蛮荒后进之地也有了种植利用开发。《康熙台湾府志》载:“菽之属:……落花生,即泥豆,可作油”[20]。而且台湾居民还率先加工利用花生榨油食用。到乾隆时代,台湾居民对花生的认识栽培加工利用又有了发展。《乾隆台湾府志》载:“土豆,即落花生。蔓生花开黄色,花谢于地即结实,故名。一房三四粒。堪称果品,以榨油,可代蜡。北方名长生果”[21]。是书又引南明《赤嵌笔谈》曰:“田中艺稻之外,间种落花生,俗名土豆,冬月收实。充衢陈列,居人非口嚼槟榔,即啖落花生。童稚将炒熟者用纸包裹,鬻于街头,名落花生包”[22]。由上所知,台湾居民乾隆时代对花生的认识利用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花生的几大用场都排上了,诸如生啖、炒熟零食、榨油食用、点灯代蜡照明。
人清以来花生在大陆也有了广泛的传播普及和开发利用。清乾隆年檀萃《滇海虞衡志·志果》说:“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其资于民用者最广。……粤估[贾]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粤人]呼棉花为吉贝,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滇日落花松”[23]。以上“为南果中第一,其资于民用者最广”说明至少在中国南方,花生已成为主要的干果零食食品和菜肴。清中叶还有了花生栽培法的记载描述。清中叶《南越笔记》载:“落花生,草本,蔓生。种者以沙压横枝,则蔓上开花。花吐丝而不能成荚,其荚乃别生根茎间。掘沙取之,壳长寸许,皱纹中有实三四,似蚕豆。味甘以清,微有参气,亦名落花生。凡草木之实皆成于花,独此花自花而荚自荚。花不生荚,荚不蒂花,亦异甚”[24]。可见此时花生的大田种植已相当普及,在农产品中已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士大夫们才对它的生产农艺加以总结,对它的特性予以概括。
大陆居民也很快发现了花生的食用油料作物属性并加以利用。清中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175年成书]在大陆首次记载了“花生油”这个名称:“落花生,一名长生果。……出外国,昔年无之。……康熙初年,僧应元往扶桑觅种寄回,亦可压油”[25]。这里所说的由应元从日本引进的花生大概与16世纪初传人中国的在品种上有不同,富含油脂。
当然,花生最常见的用途还是零食。清代著名学者郝懿行于18世纪s0年代曾在首都北京看到“友朋燕集,杯盘交错,恒擘[掰]壳剖肉,炒食殊甘。俗人谓之落花生[26]。所以,中国喜好零食花生的习惯在清代已形成。
清嘉庆年进士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则有了花生的枝株蔓叶和荚果的线条图画。其画形象逼真,线条简洁,布局错落有致,堪称佳作。似乎这是中国最早的描绘花生的植物图谱和美术作品[27]。
到了清末,国人对花生的认识了解栽培利用、开发加工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据《甲午台湾澎湖志》载:“落花生,俗名土豆。蔓生,花黄,谢时花心人针,人地即成子,故名。形如荚豆,一荚三四子。性宜沙土。辛能润肺,香能舒脾。澎[湖]人植此尤多,以榨油。其渣为[米+凡][糁],可粪田。藤可为薪,可饲牛羊,利尤溥焉”[28]。是书卷10又载:“花生油,豆[米+凡][sh*n]。内自讼斋时注,花生可为油,其渣可粪田,曰油[米+凡]。[米+凡]音莘,俗读如枯”[29]。所以,到清末日本侵华前,花生的各种主要用途,如食用、榨油、油渣肥田、藤枝为薪、枝叶为饲料等,都已被中国人民认识开发加以利用了。
二、向日葵的驯化、传布和在华的普及
葵花或向日葵也起源于美洲大陆。具体的起源地大概是在北美今美国地区,现在美国仍有野生向日葵[30]。不过南美秘鲁人认为他们那里也是向日葵的故乡,故今天还把它定为国花[31]。所以,向日葵的起源驯化、人工栽培也可能是在美洲各文明中心独立进行的,如北美、墨西哥、秘鲁等地[32]。在加拿大的边远地区,发现有古印第安人用向日葵种子制粉和榨油的痕迹,在南美洲也发现有向日葵种子的炭化物[33]。所以只说向日葵起源于美洲便太笼统了。
野生向日葵在古印第安人的培育和选择下,花盘逐渐变大变圆,籽粒增多增重,分枝习性逐渐退化,渐渐只开一朵花,结一巢果,最后终于进化成了栽培向日葵。
西欧冒险家于15世纪末登上美洲大陆,很快就被向日葵那硕大而美丽的花盘和朝阳转动的特性吸引住了。1510年,向日葵被西班牙人带到了西欧[34]。种植在马德里植物园,作为花卉观赏。16世纪末,向日葵作为观赏植物已传遍欧洲。17世纪末,欧人才采摘向日葵花盘上的嫩花朵,加上佐料做凉拌生菜吃,并把籽粒采来作咖啡粉代用品和鸟饲料。1716年英国人A.布尼安[Bunyan]首次从种子中提取油脂成功,获得了《向日葵油提取法》专利[35]。18世纪初向日葵从荷兰传人俄国。]9世纪初,俄国沃罗列兹省比留奇区间列克塞耶夫卡村的农奴波卡略瓦首次把它引人大田种植。1829年,波氏从葵花子仁中榨取得到油;1833年,首座葵花子榨油坊在阿列克塞耶夫卡村建成投产。到19世纪中叶,由俄国人育成的各种盛产油的向日葵栽培品种又从俄国回传人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36]。
向日葵起源于原产于北美洲,这本来是公认无疑的。但近年来的一些著述则有意无意地传播一些容易引起混乱的信息。例如,杜甫有诗曰:“葵藿倾太阳,物性故莫夺”;《元诗纪事》卷4]有诗曰:“葵藿有心终向日,杏桃无力谩随风”。有学者把上引诗句中的葵藿都释为向日葵[37]。再例如,北宋梅尧臣《葵花》诗曰:“此心生不背朝阳,肯信众草能翳之”。苏辙《葵花》诗也曰:“葵花已开阑,结子压枝重”。南宋刘克庄诗《葵》曰:“生长古墙阴,……不改向阳心”。有的著述把上引诗文中的葵花、葵也都释为向日葵[38]。按以上所说,中国早就有了向日葵,中国也是向日葵的起源地原产地之一。这就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加以辨析。我认为,问题其实很简单,不必使用繁复的文献学训诂学考证,也无需使用旷日持久的植物栽培观察试验.便能予以解决。只记载了葵花向阳或葵藿向阳并不能说明向日葵也原产于中国。因为许多植物的花都有向阳性,葵也有好几种,其花也有向阳性。只有记录了人们食用[零食和榨油食用]其种子,才能说明向日葵也原产于中国。因为难以想象:人们既已了解认识栽培了向日葵,却又不把它的种子用于禽畜的饲料,进而用于人类的食物。那样的话就不可理喻。可食用其果实的记载明以前从来都没有,所以就只能说明那些“葵藿”“葵花”“葵”不是今日之向日葵。所以也就无法证明中国也是向日葵的原产的起源地之一。
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1498年达.伽马首航印度,1521年麦哲伦从西欧航行到美洲再航行到菲律宾。从此海道大通,世界连成一体。向日葵约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由南洋传人中国。明万历年间赵嶇著《植品》卷二提到,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传人了向日葵[39]。万历年从1573年到1619年,按常规它应先传人东南沿海,再传人内地。赵嶇为陕西盩厔人。他了解看到搜集到向日葵当是它已在华传播了若干年后,所以可推断它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人的。
稍后,明万历年进士王象晋便较为翔实地描绘了向日葵:曰“丈菊,一名西番菊,一名迎阳花。茎长丈余.干坚粗如竹。叶类麻,复直生。虽有旁枝,只生一花;大如盘盏,单辦色黄;心皆作窠如蜂房状。至秋已转紫黑而坚。取其子种之,甚易生。花有毒,能堕胎”[40]。今日植物学家把向日葵归人菊科葵属。由上可知,王象晋的记载比较准确,分类比较科学。明末文震亨1639年的《长物志》首次使用了“向日葵”这个名称。他日:“葵花种类奠定,初夏花繁叶茂,最为可观。一曰向日,别名西番莲”[41]。
虽然明后期向日葵便已传人,但明末两部农学植物学巨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尚未提到向日葵,所以可推那时它的栽培还不普遍。据以上《群芳谱》的记载,估计主要同作观赏植物和药用作物。
清代向日葵的栽培进一步传播、普及。清初陈淏子1688年[康熙25年]进一步描述:“向日葵,一名西番葵。高一、二丈,叶大于蜀葵,尖狭多刻缺。六月开花,每杆顶上只一花,黄辦大心,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沉则花朝西。结子最繁,状如蓖麻子而扁。只堪备员,无大意味,但取其随曰之异耳”[42]。陈淏子的描述表明人们对向日葵的特性、形态等已有了比较深入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花镜》卷6《花草类考》另列了“西番菊”条,从而把向日葵与西番菊区别开来。上引中“只堪备员,无大意味”一句值得重视。“备员”意即充数、凑数。它充什么凑什么数?窃以为大概是充凑款待客人的干鲜果品糖果糕点之类的零食之数。由此可推知清初葵花子已进入中国干鲜零食干果的行列。
乾隆年间,台湾地区也有了向日葵的种植。《乾隆台湾府志》有“向日葵,又一种名秋葵”一语[43],可证其事。嘉庆年间吴其浚又把它归人花类菊科。并在《群芳谱》基础上补充曰:“按,此花向阳,俗间遂通呼向日葵”。又明确记载:“其子可炒食,微香。……滇黔与番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44]。书中首次明确记载向日葵用于零食并已零售。书中还绘有向日葵花朵盛开的明细画,写实隽永,惟妙惟肖。这大概是中国首幅描绘向日葵的图画,也是历史名画。说明此时葵花子已成为中国的主要干果零食食品之一,中国人嗑瓜子的嗜好和习惯也逐渐形成。
清末光绪年何刚德则记下了向日葵的农时栽培法和综合用途。“葵,名向日花,…一春初种。小满后结盘,夏至开黄花,立秋满盘结实,秋末可收。沟边田畔随地可种,生长极易”[45]。又说,“拣选饱满葵子,纳于耕熟畦内。纵横尺许,数子一科[窠],覆之以土。待叶大如钱时,留佳者一株,余悉拔起。四周有草亦宜拔尽,忌用锄。种时以熟粪和土覆之,后偶灌于粪水”[46]。这大概是最早对向日葵生产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合成
时节栽培法的细致科学总结,至今还可以借鉴。同时说明清末向日葵的种植利用已很广泛普及,所以农学家士大夫才对此详载并总结概括。何刚德还总结了向日葵的多种用途和开发利用,包括以茎作菜,作纺织原料,用作火把[炬],洁净空气等.在种子的吃食方面是书曰:“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钱。子可榨油”[47]。这是中国首次记载葵花子用于榨油食用。表明中国人对向日葵的认识了解开发利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工业化利用的阶段。
三、花生、葵花在中国的作用影响和开发利用
由于花生、葵花本身具有的许多优点:富含油脂、蛋白质、其它各种营养等;香,好吃;可生食可熟吃;可予以加工制作的方法吃法多样;对土壤气候灌溉的要求也低,适应性强,所以花生、葵花一传人就受到中国人的欢迎喜爱,迅速发展起来普及开来。也由于中国从明末起即17世纪以来就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物质匮乏。广大人民缺乏副食品,严重营养不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才根本转变。故花生和葵花逐渐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干果零食食品。成了中国人重要的菜肴副食品和植物烹调油油料之一.现在,中国的花生、葵花产量位居世界前几名,中国是最主要的生产国之一。花生在全国南北种植都很普遍。向日葵性喜干燥、寒冷,故在北方、西南种植很普遍。但在南方,特别是在炎热、多雨、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台湾、海南等地种植有限。中国更是数一数二的花生、葵花的消费大国。花生在中国饭桌上作为菜肴的吃法有:油炸花生米、卤花生米、盐水煮花生米、宫保肉[鸡]丁[即花生米炒猪肉或鸡肉]等名莱或保留菜肴;有花生炖鸡、花生08肉、花生稀饭等饭菜;作为零食吃的则主要有炒花生、生花生、花生糖、花生糕、鱼皮花生、花生占等果糖;作为烹调材料和辅助调料吃的则有花生油、花生酱等;作为喝的有黄豆花生混合制作的花生豆浆,等等。
花生米炒肉丁、鸡丁这道名菜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晚清四川总督丁葆桢出巡川南到邛州[今邛崃],邛州官员厨师为款待他而临时制作、炒出了这道菜.因他位尊宫保,又是吃这道菜的第一人,故而得名为宫保肉[鸡]丁[48]。
葵花子主要用于零食,在餐桌上虽有葵花子也用作零食品而非菜肴。但它在零食上的地位超过一切零食品,成为中国的干果零食之王。在零食方面葵花子的花样也很多,有炒瓜子、生瓜子、盐瓜子、奶[乳]香瓜子、甜瓜子等。近来又新推出了去掉壳的瓜子仁,也分炒、生、盐、奶、甜等类,吃起更加赶口,方便,过瘴.另外.葵花子油也是极好的烹调油。
葵花于、花生现已成为中国人最大宗的干果零食食品。其原因也许还包括喧瓜子剥花生比较适合中国人温文尔雅热情好客慢条斯理的性格,同时花生葵花的介入也从一个小侧面促进中国人性格向那方面发展。中国人今天闲暇时间大增也促进了葵花子、花生的大量消费,把它们用于休闲零食。
花生和葵花不仅成了中国人最大宗的干果零食食品,而且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在这方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例如,谜语中关于花生的就不少:如“麻[一说黄]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打一食品];桃李门墙[打一食品]。桃李为“花”,门墙泛指师门。故桃李门墙为“花的学生”,扣“花生”,屑会意/正扣[49]。又如,在玩笑中,有一说法:花生英[俄、日、法等]语怎么说?答[快速地]:剥了壳壳吃米米。花生米有时又成了子弹8别称[因子弹特别是手枪子弹外形很像花生米]。在特定场合说“给[赏]他一颗花生米算了”,意即给他一枪[把他打死]算了。
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还总结出一些农谚。中国农谚是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经验总结和结晶。花生传人后也构成中国农谚文化的一分子。如,花生苗齐八成收;沙土花生粘土麦;花生过路去.不可年年种;若要花生好,磷钾不可少;等等[50]。
葵花子对中国语言也有影响。例如“瓜子”一词本指炒熟作零食品的瓜类种子,如西瓜子、番瓜子[51]。但葵花子后来居上,反客为主,习非成是。今天,不加限制词的瓜子就指葵花子,如成都有名的傻瓜瓜子、颗颗酥瓜子、老八号瓜子,番瓜子西瓜子反而要注明是番瓜子西瓜子才不会引起歧义。
葵花还在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活中扮演了特殊的重要角色,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从1949年起,中国成为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中国又有个人崇拜的传统和习惯。故长期以来,在宜传上,在文艺作品中,在政治生活和社会教育中,都把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比作太阳,把人民群众比作向日葵,歌曰“葵花朵朵向太阳”。明喻人民紧紧团结在毛主席和共产党周围,向着他[们]转动,跟着他[们]前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摒弃了个人崇拜。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故仍把共产党比作太阳,把全国人民比作向日葵,明喻人民紧紧团结在共产党周围,在她的坚强领导下奋勇前进。随便举点例子,今天,中小学生就还经常举行“红心向党向日葵行动”[52]。中央电视台2003年春节文艺晚会.就演出了一个节目男声小合唱《老前辈》[车行词]。歌词云:“前辈面前咱是永远的向日葵”[53]。
由于中国是最大的花生、葵花生产国之一,是数一数二的花生、葵花消费大国,所以中国今天对花生、葵花的加工制作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不仅早就有了先进的花生脱壳机。这几年又新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花生米脱衣机[54],葵花子脱壳机,从而使这两种干果零食更受欢迎,吃起更方便、赶口,使它们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今日中国对花生、葵花的育种研究也居于世界前列。例如今天台湾澎湖种植的花生品种便主要是从西方引进又加以改良而形成的新品种,如台南选9号、台南9号、台农4号、澎湖1号、澎湖2号等[55]。
花生、葵花传人中国后,还激发中国中医药学家加以研究开发,成为重要的常用的中药材。花生的功用主治:润肺和胃,治燥咳、反胃、脚气、产妇奶少。花生炖猪蹄子给产妇吃喝成了催奶的常见偏方,我内人也用过,很有效果。当代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血友病、慢性气管炎、冻伤。其中花生衣[皮]的药效更强,更是重要的中药材“’。而花生油和花生枝叶也可作药,前者治急慢性菌痢、蛔虫性肠梗阻、急性黄疽性传染性肝炎、传染性急性结膜炎,用于麻醉;后者治疗失眠、高血压[57]。
向日葵全身皆可人药:向日葵子功用主治为治血痢,透痈脓;用法为内服煎汤;外用捣敷。向日葵叶治高血压,水煎内服;向日葵壳治耳鸣,内服煎汤;向日葵花祛风,明目。治头昏、面肿,又可催生,内服煎汤;又治牙痛,吸食[抽烟]。向日葵根治胸胁胃胱作痛、二便不通、跌打损伤、内服煎汤,外用捣敷。向日葵花托治头痛、目昏、牙痛、胃腹痛、月经痛、疮肿,内服煎汤。向日葵茎髓[梗心]治血淋、尿路结石、乳糜尿、小便不利,内服煎汤,外用捣敷[58]。
苏联著名植物学家、农学家瓦维洛夫曾说:“假如没有了向日葵、玉米、土豆、烟草和高地棉之类的作物,则难以想象今天我们的存在。而它们都是不久前才从美洲引进的”[59]。借用这句话,我们似可说,假如没有花生、葵花之类的作物,我们今天则没有了剥花生吃、嗑瓜子吃这些口福和乐趣。今日中国已普遍推行五日工作周、八小时工作制,所以人们的空闲时间大增。而品茶、嗑瓜子、剥花生、抽烟、搓麻将等成了中国人独特优雅的重要休闲方式。所以葵花、花生的作用在中国还在增大。
纵观花生和葵花的传播史、发展史,还会发现,世界各地各大文明区的人们都对它们造福于人类做出了贡献。美洲印第安人的驯化栽培,欧洲人的发现和传播,非洲黑人对优良的花生品种的培育,中国黄人对优良的花生品种和向日葵品种的培育……近现代北美大量种植的花生良种是从西非传回的,日本最早的花生本是从中国大陆传去的,但中国大陆最早用于榨油的花生品种又是从日本传回的。苏一俄、东欧大量种植的向日葵良种是从西欧辗转传去的。到19世纪中叶,俄国人育成的盛产油的向日葵良种又回传到它的故乡北美。中国今天大量种植的向日葵主要又是20世纪中叶从苏联引进的良种。花生、向日葵的起源驯化地本是美洲.但今天美洲已不是主产区和主要消费区。例如花生原产于南美,但今天最主要的生产国消费国却是印度、中国、美国、印尼、塞内加尔等;向日葵本起源驯化于北美美国地区,但今天的主要生产国消费国排在美国前面的有俄罗斯、阿根廷和中国。真是千年沧桑,山转水转,河东河西,时移俗易。
所以交通交往交流促进了生产和消费的发展,生产消费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交通交往交流,这样相互促进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为文明发展都做出了贡献的各种族各民族人民都得以共享地球村的文明成果。
注释:
—————————————————
[1]cf.N.I.Vavilov:The origin,variation,immunity and breeding of cultivated Plants,New York,1951,P.43。
[2][3][4]cf.J.R.Harlan:Crops and man,Wisconsin,1975,P.232,table,Arachis;P.229;P.230。
[5]cf.J.C.Arthur Jr.:Peanut,Encyclopedia Americana,1980s,Vol.21,P.451。
[6][7]cf.J.A.Carney:African rice in the Columbian exchange,Jour
有关中国历史上智谋的故事
nal of African History,Vol.42,2001,N0.3,P.381;PP.392—393。
[8]参《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上》第239页,1991年版。
[9]参王达《花生栽培史》,《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
老梁讲中国历史故事袁天罡
卷》,1995年版,第145页;林乃燊:《中华文化通志·饮食志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等等。
[10]CM.Д.T.Ymeн,B.H.Bexob:《ApaxNc》,《Boлъщaя CoBeгckaя ЗHЦNKJOЛeД—Nя》,MockBa,1970 ΓoдьI,Tom.2,C.162。
[11]见北村包彦:《ぱぃでく梅毒》,《世界大百科事典》,平凡社1981年版,第24卷,第284页。
[12]见星川清亲:《ラツカセィ》,《大日本百科事典》,小学馆1980年代版,第22卷,第525页。
[13]《饮食须知》卷4《果类·落花生》。
[14]参《花镜》卷5《藤蔓类考·落花生》,以及伊钦恒先生的校注引言及注解。[15]《康熙台湾府志》卷7《风土志·土产·蔬之属》.杨州古旧书店复印本。
[16]参 间宫广:《なんきんまぁ》,《世界大百科事典》,第23卷第179页。
[17]参拉塞尔·伍德:《五个世纪的交流与变化:葡萄牙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植物传播》,载《通向现代世界的五百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0页。
[18]《学圃杂疏·菜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谱录类》,齐鲁书社。
[19]《种芋法·一·之名》,《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附录》,万有文库本。
[20]《康熙台湾府志》卷7《风土志·土产》。
[21][22]《乾隆台湾府志》卷17《物产一·五谷》,第20册。
[23][24]《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16《果类·落花生》注引。
[25]《本草纲目拾遗·果类·落花生》。
[26]《晒书堂笔录·长生果》。
[27]《植物名实图考》卷31《果类·落花生》,商务印书馆。
[28]《甲午台湾澎湖志》卷l0《物产·五谷》,第10册,杨州古旧书店复印本。
[29]《甲午台湾澎湖志》卷10《物产·杂产》。
[30]cf.N.I.Vavilov:The origin,variation,immunity and breeding of cultivated plants,New York,1951,P.45。
[31]参《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国歌,附国花、国鸟》,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8l页。
[32]см.П.Г.Семиxненко:《ПодсолнеЧнИк》,《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Мос—ква,1970 ГоДы,Том.20,с.134。
[33]参吴存浩:《中国农业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88页。[34]см.П.Г.Семихненко:《Подсолнечник》,c.134。
[35]参《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下》,1995年版,第592页。[36]см.П.Г.Семихненко:《Подсолнечник》,c.134。[37]见李夏等六人编:《警语名句词典》,长征出版社1988年版,第420—421页。
[38]见张秉戍、张国臣主编:《花鸟诗歌鉴赏辞典·花部·葵花》,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年版。
[39]参王毓瑚:《中国农学书目》,农业出版社1964年版,第175页。
[40]《群芳谱》卷10《花谱·葵》。
[41]《长物志》卷2《花木·葵花》,丛书集成初编本。
[42]《花镜》卷6《花草类考·向日葵》。
[43]《乾隆台湾府志》卷18《物产二·草木》,第21册。
[44]《植物名实图考》卷28《群芳·丈菊》,商务印书馆。
[45][46][47]《抚郡农产考略》卷下《草类四·葵》,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
[48]参《成都民间文学集成·传说·土特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9—991页。宫保即太子少保、少保之通称。因系东宫大臣,故名。清代不立太子,以太子少保、少保为高级官员的虚衔,对加有太子少保衔者,习惯上尊称为宫保。
[49]参《中国灯谜辞典》第194页,齐鲁书社1990年版。
[50]参文汇、刘爱荣编:《佳句秀语大辞典》,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第654页。[51]这两种瓜子也是外来的,一是从西域来的,一是从美洲来的。
[52]见《成都教育周刊》2002年12月24日2版载《“向日葵”在行动》。
[53]中央电视台一频道2003年1月31日晚10点播出。
[54]脱去花生仁表面的红衣,这样更好吃,当然不脱衣也可以吃。脱去的花生衣用作中药材。
[55]参《寰华百科全书》第7卷,第475—476页,台湾寰华出版公司1982年版。
[56][57]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2—2324页;第2326—2327页。
[58]参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931—932页。
[59]N.I.Vavilov:The Origin,Variation,Immunity and Breeding of Cultivated Plants,The Ronald Press Company,P.15。
(资料来源:www.guoxue.com,原载《农业考古》2004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897.html
以上是关于观赏向日葵-论美洲花生、葵花的传播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观赏向日葵-论美洲花生、葵花的传播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