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明清-明清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

  • 明清,明朝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3 10:57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明清-明清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明清-明清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明清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


【社交生活】
專書
毛佩琦等,《中國社會通史.明代卷》,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王天有,《晚明東林黨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王世剛等,《中國社團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 月。
全漢昇,《中國行會制度史》,台北:食貨出版社,一九七○年。
朱 倓,《明季黨社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四五年初版。
何炳棣,《中國行會史論》,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六六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初版。
胡秋原,《復社及其人物》,台北:學術出版社,一九六八年。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張亮采,《中國風俗史》,上海:三聯書局,一九八八年二月。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初版。
郭立誠,《行神研究》,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一九六七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初版。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初版。
馮爾康,《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 年。
錢 杭、承 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三月。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
韓大成,《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學位論文
李京圭,《明代文人結社運動之研究----以復社為主》,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李和承,《明清傳統商人區域化現象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七年。
林麗月,《明末東林運動新探》,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四年七月。
張藝曦,《講學與政治----明代中晚期講學性質的轉變及其意義》,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
許淑玲,《幾社及其經世思想》,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六年六月。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九年十月。
劉莞莞,《復社與晚明學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五年。
潘富堅,《明末黨爭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五年六月。
盧玟楣,《晚明文人自覺意識及其實踐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一年。
一般論文
方廷豪,〈明末浙東詩社考略〉,《藝文誌》,一○九期,一九七四年十月。
方 豪,〈東林黨與天主教〉,《天津益世報人文周刊》,二十四期,一九三七年。
王止峻,〈東林黨與明朝國運〉,《醒獅》,十四卷七期,一九七六年七月。
王日根,〈明清四部社區文化略論〉,《東南文化》,一九九二年三、四 期。
王季子,〈東林與復社〉,《中山季刊》,四卷三期,一九三七年七月。
王蘭蔭,〈明代之社學〉,《師大月刊》二期,一九三六年二月。
王崇武,〈晚明的黨爭與史可法〉,《大公報史地周刊》,一一八期,一九三七年一月。
左云鵬、劉重日,〈明代東林黨爭的社會背景及其與市民運動的關係〉,《新建設》,一九五七年第十期。
丘陶常,〈明季社黨運動及其影響〉,《新建設》,五卷一期,一九四四年一月。
玄 裳,〈從侯方域談到明季黨人〉,《宇宙風乙刊》,四十一期,一九四一年三月。
朱希祖,〈明海鹽小瀛洲詩社考〉,《越風》,二期,一九三七年一月。
朱希祖,〈明廣東東林黨列傳〉,《文史雜誌》,二卷第七、八期合刊,一九四二年八月。
朱 倓,〈明末杭州登樓社考〉,《廣州學報》,一卷二期,一九三七年四月。
朱 倓,〈明末杭州讀書社考〉,《國學季刊》,二卷二期,一九二五年十二月。
朱 倓,〈明季南應社〉,《國學季刊》,二卷三期,一九三○年九月。
朱 倓,〈明季桐城中江社考〉,《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一本二分,一九七一年一月再版。
朱 偰,〈明季社黨研究〉,《圖書季刊》,新六卷三、四期,一九四五年十二月。
沈枕農,〈明代的朋黨與國運〉,《反攻》,一九一期,一九五八年二月。
沈枕農,〈晚明的黨爭(上)〉,《民主潮》,十二卷一期,一九六二年一月。
沈枕農,〈晚明的黨爭(下)〉,《民主潮》,十二卷二期,一九六二年一月。
江秀月,〈從明末東林的政治觀念試探傳統政治中「道」「勢」的關係〉,《師大史學會刊》,三○期,一九八六年六月。
池小芳,〈明代社學興衰原因初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二期,一九九三年。
吳景賢,〈宋明學生運動兩大領袖(陳東與張溥)〉,《學風》,六卷七、八期,一九三六年五月。
吳智和,〈文人茶的璀璨---茶寮˙茶會˙茶人三位一體〉,《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四十二期,一九九四年九月。
吳智和,〈明代文人山寺茶會〉,《藝壇》,二六六期,一九九○年五月。
呂作燮,〈明清時期會館並非工商業行會〉,《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二年二期。
呂作燮,〈明清時期蘇州的會館與公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八四年二期。
呂妙芬,〈陽明學講會〉,《新史學》,九卷二期,一九九八年六月。
李元庚,〈望社姓氏考〉,《國粹學報》,六卷九期,一九六九年。
李 洵,〈明末東林黨的形成及其政治主張〉,《東北師大科學集刊》,一九五七年三期。
李 洵,〈東林黨的的政治主張(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初的政治鬥 爭)〉,《歷史教學》,一九五七年一期。
李 洵,〈試論明末東林黨的形成〉,《歷史教學》,一九五五年十期。
李 洵,〈論明代江南地區士大夫勢力的衰敗〉,《史學會刊》,一九九三年四月。
李焯然,〈論東林黨爭與晚明政治〉,《明清史集刊》,一期,一九八五年。
步近智,〈明代東林學派的思想特徵〉,《文史哲》,一九八五年五月。
周學軍,〈明代江南儒士群體的歷史變動〉,《歷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一月。
金文京,〈晚明山人之活動及其來源〉,《中國典籍與文化》,一九九七年七月。
林麗月,〈「道」「勢」之間----明末東林黨的的政治抗爭〉,《國文天地》,四卷十期,一九八九年三月。
林麗月,〈明末東林派的幾個政治觀念〉,《師大歷史學報》,十一期,一九八三年六月。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尚趣之研究〉,《古典文學》,十二期,一九九二年十月。
洪煥椿,〈東林學派與江南經濟〉,《九州學刊》,一卷三期,一九八七年三月。
洪煥椿,〈東林學派與江南經濟〉,《九州學刊》,一卷四期,一九八七年十一月。
洪煥樁,〈論明清蘇州地區會館的性質及其作用(蘇州工商業碑刻資料剖析之一)〉,《中國史研究》,一九八○年二期。
柯昌基,〈試論中國之行會〉,《南充師院學報》,一九八六年一期。
胡秋原,〈復社及其人物〉,《中華雜誌》,五卷八期,一九六七年八月。
胡秋原,〈復社及其人物〉,《中華雜誌》,五卷九期,一九六七年九月。
胡秋原,〈復社與南明諸王朝之抗清運動〉,《中華雜誌》,五卷十期,一九六七年十月。
胡秋原,〈復社與南明諸王朝之抗清運動〉,《中華雜誌》,六卷一期,一九六八年一月。
胡秋原,〈復社與清代學術及反清運動〉,《中華雜誌》,六卷三期,一九六八年三月。
胡秋原,〈復社與清代學術及反清運動〉,《中華雜誌》,六卷四期,一九六八年四月。
胡寄塵,〈幾社與復社〉,《越風》,三期,一九三五年。
胡鐵文,〈試論行幫〉,《文史哲》,一九八四年一期。
唐文治,〈東林學派論〉,《國學論衡》,四期,一九三四年十一月。
唐文基,〈明朝對行商的管理和徵稅〉,《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二年三期。
容肇祖,〈明末復社領袖張溥〉,《讀書與出版》,三卷五期,一九四八年五月。
容肇祖,〈述復社〉,《北大國學周刊》,一卷七期,一九二五年十一月。
容肇祖,〈述復社〉,《北大國學周刊》,一卷八期,一九二五年十二月。
夏廷域,〈述幾社〉,《中山大學語歷所集刊》,三卷一期。
秦壽容,〈東林書院和明末東林黨〉,《江蘇教育》,一九八二年一期。
張正藩,〈從東林書院說到東林學派〉,《反攻月刊》,四二四期,一九七九年九月。
張健甫,〈漢宋唐明之朋黨〉,《文化雜誌》,一卷三期,一九四一年十月。
盛朗西,〈明清之社學〉,《江蘇教育》,五期,一九三六年七月。
莊 申,〈明代中期南京地區的詩社與畫社〉,《故宮學術季刊》,十四卷三期,一九九七年。
郭松林,〈復社初探〉,《蘇州大學學報》,一九八五年四期。
郭紹虞,〈明代的文人集團〉,《文藝復興》上卷,一九四八年九月。
郭紹虞,〈明代的文人集團〉,收錄於《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初版。
陳 士,〈明末東林黨人的言論及其愛國精神〉,《新聞學研究》,一九六九年四期。
陳 峰,〈論明清時期區域性商人集團的發展〉,《社會科學輯刊》,一九九○年四期。
陳豪楚,〈兩浙結社考〉,《越風》,一卷十七期,一九三六年七月。
陳鳴鐘,〈萬歷年間東林黨的鬥爭〉,《新史學通訊》,一九五六年六期。
陳寶良,〈明代的社與會〉,《歷史研究》,一九九一年五月。
陳寶良,〈論晚明的士大夫〉,《齊魯學刊》,一九九一年二月。
陳寶良,〈明代鄉村的防禦體制〉,《齊魯學刊》,一九九三年六期。
賀岳僧,〈論明末黨社運動〉,《時代精神》,四期,一九四一年四月。
黃志民,〈明人詩社淵源考〉,《中華學苑》,十一期,一九七三年三月。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三四期,一九八○年六月。
黃繼持,〈明代文人型態〉,《明清史集刊》,一期,一九八五年。
彭澤益,〈中國行會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一九八八年六期。
葛慶華,〈徽州文會初探〉,《江淮論壇》,一九九七年四期。
劉元三,〈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要略〉,《先導月刊》,一卷四、五期,一九三四年。
劉洪元,〈明清時期會館並非工商業行會補證〉,《宜春師專學報》,一九八五年一期。
(史碩二,86106015,謝忠志)
【人口流動】
專書
王躍生,《中國人口的盛衰與對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六月一版一刷。
牛建強,《明代人口流動與社會變遷》,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三月一版一刷。
石 方,《中國人口遷移史稿》,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七月出版。
史念海,《中國歷史人口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初版。
朱國宏,《中國的海外移民──一項國際遷移的歷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出版。
李世平,《四川人口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月出版。
李興盛,《中國流人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出版。
何炳棣著、葛劍雄譯,《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出版。
袁祖亮,《中國古代人口史專題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出版。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三月一版四刷。
曹樹基,《中國移民史?明時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一版一刷。
陳彩章,《中國歷代人口變遷之研究》,重慶:重慶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六年出版。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出版。
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六月出版。
劉克智、劉翠溶,《中國人口問題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一九八三年出版。
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一九九二年出版。
韓光輝,《北京歷史人口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二月一版一刷。
學位論文
黃寶月,《明代中葉鄖陽民亂與善後建置》,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八年。
一般論文
丁崑健,〈元明時代晉江地區回裔陳江丁姓族人的漢化〉,《華學月刊》,五卷三期,一九八四年九月。
方 豪,〈崇禎初鄭芝龍移民入台事〉,《台灣文獻》,十二卷一期,一九六一年三月。
王一軍,〈明代外來流民對鄖陽的開發〉,《江漢論壇》,一九九八年五期。
王守稼、繆振鵬,〈明代戶口流失原因初探〉,《北京師院學報》,一九八二年二期。
王守稼,〈試論明代宗室人口問題〉,《中國史研究》,一九九○年一期。
王育民,〈明代戶口初探〉,《歷史地理》,第九輯,一九九○年。
王育民,〈「明初全國人口考」質疑〉,《歷史研究》,一九九○年三期。
王育民,〈論中國封建社會人口發展的階段性〉,《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二年二期。
王育民,〈關於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統計〉,《上海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三年三期。
王其倓,〈明初全國人口考〉,《歷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一期。
王家範,〈中國古代的流民問題〉,《探索與爭鳴》,一九九四年五期。
王崇武,〈明初戶口的流亡和招撫〉,《天津益世報讀書周刊》,四十三期,一九四七年四月。
王崇武,〈明代戶口的消長〉,《燕京學報》,二十期,一九四七年十二月。
王福康、徐小蠻,〈徐光啟與人口學〉,《文匯報》,一九八三年五月十六日。
王瑞平,〈明代洪武永樂年間的遷民及其影響〉,《中州學刊》,一九九一年二期。
王瑞平,〈明代人口考〉,《黃淮學刊》,一九九二年四期。
王興亞,〈明初遷山西民到河南考述〉,《史學月刊》,一九八四年四期。
王興亞,〈明初山西向河南遷民始末〉,《中州今古》,一九八四年五期。
王興亞,〈《明史?食貨志》記山西民遷河南事辨析〉,《信陽師院學報》,一九八五年一期。
王興亞,〈浚縣明清碑刻中的明初遷民資料〉,《中原文物》,一九八五年二期。
王勵勤,〈甘肅省歷代戶口概況統計總表〉,《歷史教學與研究》,一九八三年一期。
王躍生,〈我國古代重農政策與歷史人口〉,《爭鳴》,一九八九年六期。
王躍生,〈中國古代城鎮工商人口的構成變化及地域特徵〉,《人口學刊》,一九九○年一期。
王躍生,〈中國古代宗族人口探析〉,《齊魯學刊》,一九九○年四期。
王躍生,〈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口職業與人口流動的影響〉,《中州學刊》,一九九二年二期,頁七五~七八。
王躍生,〈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軍事移民政策述論〉,《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三年四期。
王躍生,〈中國封建社會民族人口遷移政策研究〉,《中國人口科學》,一九九四年四期。
尹德民,〈明初山東移民來自洪洞縣之考證──纂修《尹氏族譜》之心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十五卷八期,一九八二年。
石 泉、張國雄,〈明清兩湖移民研究〉,《文獻》,一九九四年一期。
司徒尚紀,〈明清和民國時代廣東人口和耕地的歷史變化〉,《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一九八○年二期。
司徒尚紀,〈海南島歷代民族遷移和人口分布初探〉,《歷史地理》,第七輯,一九九○年六月。
江應梁,〈明代外地移民進入雲南考〉,《雲南大學學術論文集》,一九六三年二月。
朱國宏,〈中國人口的國際遷移之歷史考察〉,《歷史研究》,一九八九年六期。
李之勤,〈西安古代戶口數目評議〉,《西北大學學報》,一九八四年二期。
李 元,〈戰爭與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生產〉,《黑龍江社會科學》,一九九三年六期。
李令福,〈明代山東省人口發展的時空特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一九九四年三期。
李伯重,〈“最低生存水準”與“人口壓力”質疑:對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兩個基本概念的再思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六年一期。
李 洵,〈明代流民運動──中國被延緩的原始資本積累過程〉,收錄於氏著《下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一版一刷),頁八四~一○○。
李炳東,〈廣西兩千年來人口演變概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八四年二期。
李映輝,〈明朝江西湖廣的人口變動與經濟開發〉,《益陽師專學報》,一九九一年一期。
李龍潛,〈明初遷徙富戶考釋──兼論京師坊廂徭役制度〉,《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三期。
李濟賢,〈明代蘇松常地區戶籍人口消長述略〉,《明史研究論叢》,四輯,一九九一年五月。
呂景琳,〈明代耕地與人口問題〉,《山東社會科學》,一九九三年五期。
吳松弟,〈黃淮海平原歷史時期人口分布的初步研究〉,《歷史地理》,十一輯,一九九三年六月。
吳忠民,〈論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人口壓力〉,《理論學刊》,一九九三年一期。
吳建新,〈明清廣東人口流動概觀〉,《廣東社會科學》,一九九一年二期。
吳緝華,〈論明代宗藩人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四十一卷三期,一九七○年九月。
何業恒、張錫田,〈二千年間的湖南人口〉,《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一九八四年一期。
宓三能,〈明代黃河流域各省人口稠密的差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一九九二年三期。
林仁川,〈明代大陸人民向台灣的遷移及對台灣的開發〉,《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一年三期。
林汀水,〈也談福建人口變遷的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二期。
林金樹,〈明代農村的人口流動與農村經濟變革〉,《中國史研究》,一九九四年四期。
林璧屬,〈試論漢至清初的人口過剩〉,《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五年三期。
周建民,〈中國古代人口發展特點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年三期。
金 華,〈明初洪武朝紹興府在籍人口消長情況試探〉,《浙江師大學報》,一九九一年三期。
洪 沼,〈明初的遷徙富戶與糧長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八四年一期。
范 勇,〈試論我國歷史時期人口分布變遷的原因〉,《人口研究》,一九八八年三期。
段玉明,〈我國戶口制度的歷史考察〉,《雲南社會科學》,一九九○年二期。
風 良,〈明初移民山東的雲南地望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一九九三年二期。
高心華,〈明初遷民碑〉,《文物參考資料》,一九五八年三期。
唐景紳,〈明清時期河西人口辨析〉,《西北人口》,一九八三年一期。
秦佩珩,〈明代戶口問題研究〉,《明代經濟史述論叢初稿》,一九五九年十一月。
秦佩珩,〈明代雲南人口、土地問題及封建經濟的發展〉,《求是月刊》,一九八○年三期。
袁祖亮,〈河南古代人口發展概況〉,《中國古代經濟史參考資料》,一九八一年一月。
袁祖亮,〈西漢至明清家庭人口數量規模研究〉,《中州學刊》,一九九一年二期。
袁祖亮、郭庭柏,〈近兩千年來河南人口重心及其運動軌跡〉,《中州學刊》,一九九八年二期。
孫達人,〈明初戶口升降考實〉,《文史哲》,一九八○年二期。
徐 泓,〈明永樂年間的戶口移徙〉,《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一卷二期,一九九一年七月。
徐 泓,〈明初的人口移徙政策〉,《漢學研究》,六卷二期,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徐 泓,〈明初南京的都市規畫與人口變遷〉,《食貨》,十卷三期,一九七○年。
徐 泓,〈明洪武年間的人口移徙〉,《第一屆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一九八二年六月。
郝若貝(美),〈750─1550年期間中國的人口、政治和社會變遷〉《中國史研究動態》,一九八六年九期。
梁方仲,〈明代戶口、田地及田賦統計〉,《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集刊》,三卷一期,一九三五年五月。
許懷林,〈中國人口遷徙與江西的客家〉,《江西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一年四期。
許懷林,〈江西歷史人口狀況初探〉,《江西社會科學》,一九八四年二期。
連文希,〈客家之南遷東移及其人口的流布──兼論述其開拓奮鬥精神〉,《台灣文獻》,二十三卷四期,一九七二年十二月。
曹樹基,〈明代初年長江流域的人口遷移〉,《中華文史論叢》,四十七輯,一九九一年五月。
曹樹基,〈明清時期的流民和贛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一九八五年四期。
曹樹基,〈明清時期的流民和贛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一九八六年二期。
曹樹基,〈湖南人由來新考〉,《歷史地理》,九輯,一九九○年十月。
曹樹基,〈明清時期移民氏族的人口增長──長江中下游地區族譜資料分析之一〉,《中國經濟史研究》,一九九一年四期。
曹樹基,〈洪武時期河北地區的人口遷移〉,《中國農史》,一九九五年三期。
曹樹基,〈對明代初年田土數的新認識──兼論明初邊衛所轄的民籍人口〉,《歷史研究》,一九九六年一期。
張加炎,〈明清江漢平原的移民及其階段性人口增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二年一期。
張冠梓,〈試論古代人口南遷浪潮與中國文明的整合〉,《內蒙古社會科學》,一九九四年四期。
張建民,〈明代湖廣人口變遷論〉,《經濟評論》,一九九四年二期。
張海瀛,〈略論明代流民問題的社會性質〉,《北京師院學報》,一九八一年三期。
張泰湘,〈論建州女真源流與南遷:兼考歷史上翰朵里城與開元城的位置〉,《北方論叢》,一九八五年二期。
張敏如,〈有關明清時期人口思想的幾個問題〉,《人口研究》,一九八二年五期。
張 崗,〈關於明初河北移民的考察〉,《河北學刊》,一九八三年四期。
張國雄,〈明清時期兩湖移民的動因與類型分析──族譜資料的歷史人口地理研究〉,《歷史地理》,十三輯,一九九六年六月。
張國雄、梅 莉,〈明清江漢─洞庭平原的人口變化與農業經濟的發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一九八九年四期。
張國雄、梅 莉,〈明清時期兩湖移民的地理特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一九九一年四期。
張雲波,〈明初之移民〉,《建國月刊》,十六卷一期,一九四八年一月。
張萬鐸,〈長江流域人口與環境關係的歷史變遷〉,《貴州社會科學》,一九九三年二期。
張錫綸,〈明代戶口逃亡與田土荒廢舉例〉,《食貨》,三卷二期,一九四六年十二月。
陳支平,〈明清福建家族與人口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八九年三期。
陳景盛,〈論明、清兩朝福建人口衰減以及丁稅對人口發展的影響〉,《福建論壇》,一九八三年三期。
從翰香,〈論明代江南地區的人口密集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史研究》,一九八四年三期。
郭豫才,〈洪洞移民傳說的考實〉,《禹貢》,七卷十期,一九三七年七月。
溫廣益,〈福建華僑出國的歷史和原因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八四年二期。
曾少聰,〈明清海洋移民菲律賓的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七年二期。
智夫成,〈明代宗室人口的迅猛增長與節制措施〉,《中州學刊》,一九九○年四期。
黃萬侖,〈明代建州女真遷徙新證〉,《求是月刊》,一九八五年三期。
彭雨新,〈明清兩代田地、人口、賦額的增長趨勢〉,《文史知識》,一九九三年七期。
傅火水,〈明清時期尋烏人口遷入及其分析〉,《江西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七年四期。
葉瑞汶,〈中國歷代人口和耕地走勢的分析〉,《南昌大學學報》,一九九三年二期。
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發凡〉,《歷史地理》,九輯,一九九○年十月。
葛劍雄,〈中國歷代移民的類型和特點〉,《歷史地理》,十一輯,一九九三年六月。
葛劍雄,〈明初全國戶口總數並非丁數〉,《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一九九○年四期。
葛劍雄,〈古籍中的戶口數:失望?希望?〉,《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一九九三年一期。
葛劍雄、曹樹基,〈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估計〉,《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五年一期。
董萬侖,〈明初建州女真遷徙考〉,《歷史地理》,五輯,一九八七年五月。
楊安詳,〈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大槐樹遷民歷史地位初探)〉,《山西師院學報》,一九八四年三期。
趙棟義,〈湖南的自然環境對人口發展的影響〉,《湖南師院學報》,一九八四年二期。
裴澤仁,〈明代人口移徙與豫北方言──河南方言的形成(一)〉,《中州學刊》,一九八八年四期。
裴澤仁,〈明代流民與豫西方言──河南方言的形成(二)〉,《中州學刊》,一九九○年四期。
蔣君章,〈中國歷史上的內移民和外移民〉,《幼獅》,二卷十二期,一九五四年十二月。
劉含若,〈東北人口史初探〉,《學習與探索》,一九八三年六期。
劉 敏,〈明清時代的人口增長速度與人口的自然構成〉,《福建論壇》,一九八一年五期。
劉翠溶,〈明清人口之增殖與遷徙──長江中下游地區族譜資料之分析〉,《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討論會文集》,一九八三年。
劉翠溶,〈明清時期長江下游地區都市化之發展與人口特徵〉,《經濟論文》,十四卷二期,一九八六年九月。
樊樹志,〈明代荊襄流民與棚民〉,《中國史研究》,一九八○年三期。
賴惠敏,〈明清海寧查陳兩家族人口的研究〉(上、下),《大陸雜誌》,七十八卷三、四期,一九八九年三月、四月。
閻萬英,〈我國古代人口因素與耕作制的關係〉,《中國農史》,一九九四年二期。
閻愛民,〈明代南方的人口教育和人口素質〉,《歷史教學》,一九九三年六期。
錢宗范,〈中國封建社會流民和流民起義諸問題探析〉,《廣西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三年四期。
謝忠梁,〈二千年間四川人口概況〉,《四川大學學報》,一九七八年三期。
謝忠梁,〈中國歷代人口略計表〉,《四川大學學報》,一九七九年三期。
謝俊美,〈上海歷史上人口的變遷〉,《社會科學》(上海),一九八○年三期。
韓光輝,〈古代北京城市戶籍管理與戶口統計〉,《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一九九三年二期。
韓光輝,〈歷史上北京地區人口週期性銳減的原因探析〉,《北京社會科學》,一九九四年一期。
繆振鵬、王守稼,〈也論明初戶口的升降〉,《文史》,一九八○年六期。
藍 勇,〈歷史時期三峽地區的移民與經濟開發〉,《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二期。
羅香林,〈中國族譜所見之明代衛所與民族遷移之關係〉,《大陸雜誌》,三十九卷十期,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羅麗馨,〈明代匠籍人數之考察〉,《食貨》,十七卷一、二期,一九八八年六月。
續 琨,〈明初洪洞移民考略〉,《東方雜誌》,十五卷七期,一九八二年。
龔重生,〈我省歷史上的人口統計〉,《湖南日報》,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欒成顯,〈明代黃冊人口登載事項考略〉,《歷史研究》,一九九八年二期。
(史博一,87066106,蔡嘉麟)
【里甲村社】
專書
王賢德,《明末鄉村防衛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三月初版。
江士傑,《里甲制度考略》,上海:上海書房,一九九二年。
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第一版。
梁方仲,《明代糧長制度》,上海:上海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梁方仲,《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一九八九年二月第一版。
葉顯思,《明清徽州農村與佃僕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二月第一版。
傅衣凌,《明清農村社會經濟》,北京:三聯書店,一九六一年。
雷家宏,《中國古代鄉里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八年初版。
學位論文
李心怡,《明代福建里甲制度的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年。
金鐘博,《明代里甲制與賦役制度之關係及其演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四年。
一般論文
王 昊,〈明代鄉、都、圖、里及其關係考辨〉,《史學集刊》,一九九一年一期。
王 昊,〈明代鄉里組織新探〉,《明史研究》,一輯,一九九一年九月。
李曉路,〈明代里甲制研究〉,《華東師大學報》,一九八三年一期。
林建發,〈明太祖之里甲制〉,《政大史薈》,十一期,一九八一年。
張哲郎,〈明代的地方控制與里甲制〉,《食貨月刊》,十一卷一期,一九八一年四月。
梁方仲,〈明代糧長制述要〉,《明清史論叢》,一九五七年。
梁方仲,〈論明代里甲法和均徭法的關係〉,《學術研究》,一九六三年四、五期。
陳寶良,〈明代的保甲與火甲〉,《明史研究》,三輯,一九九三年七月。
曹國慶,〈王守仁與南贛鄉約〉,《明史研究》,三輯,一九九三年七月。
銜 微

成语中国历史视频故事大全

,〈明代的里甲制度〉,《歷史教學》,一九六三年四期。
劉 偉,〈明代里甲制初探〉,《華中師院學報》,一九八二年三期。
(史博一,87066033,王怡超)
【社會救濟】
專書
田昌五、漆俠主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六年。
周谷城,《中國社會史論》,濟南:齊魯書社,一九八八年。
柯象峰,《社會救濟》,台北:正中書局,一九四四年。
郎擎霄,《中國民食史》,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年。
袁 林,《西北災荒史》,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陳續先,《社會救濟行政》,台北:正中書局,一九四三年。
溤柳堂,《中國歷代民食政策史》,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三年。
廖志豪,《況鍾與周忱》,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
鄧 拓,《中國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鄧雲特,《中國救濟》,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四年。
學位論文
吳振漢,《明代奴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二年。
張煥卿,《明代災荒及其救濟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六六年。
黃真真,《明代倉儲之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三年。
蔣武雄,《明代災荒與救濟政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六年六月。
一般論文
卞 利,〈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災害與社會矛盾〉,《安徽大學學報》,一九九八年三期。
王日根,〈論明清時期的福建民辦社會事業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三期。
王興亞,〈明代的老年人政策〉,《南都學壇》,一九九四年。
王興亞,〈明代養濟院研究〉,《鄭州大學學報》,一九八九年三月。
伍丹戈,〈明代均田均糧運動的發展〉,《中國古代史論叢》,一九八一年,二輯。
余新患,〈一九八○年以來國內明倩社會救濟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一九九六年九期。
吳 滔,〈明代蘇松地區蒼儲制度初探〉,《中國農史》,一九九六年三期。
宋湛慶,〈宋元明清時期備荒救災的主要措施〉,《中國農史》,一九九○年二期。
李向軍,〈試論中國古代荒政的產生與發展歷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四年二期。
洪 琢,〈明清時期的農業災荒及其對策〉,《南京理工大學學報》,一九九六年二、三期。
洪書雲,〈明洪武年間的蠲免與賑恤〉,《鄭州大學報》,一九八七年三期。
徐建青,〈從倉儲看中國封建社會的積累及其對社會再生產的作用〉,《中國經濟史研究》,一九八七年三期。
梁方中,〈明代的預備倉〉,《益世報.史學》,五○期,一九三七年三月。
陳存恭,〈山西省的災荒〉,《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中央研究員近代史研究所,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陳關龍,〈明代荒政簡論〉,《中州學刊》,一九九○年六期。
陳關龍,〈論明代的備荒倉制度〉,《求索》,一九九一年五期。
陳寶良,〈明代的社與會〉,《歷史研究》,一九九一年五期。
傅玉璋,〈明代安徽、江蘇地區的水災和賑濟〉,《明史散論》,一九九五年。
傅玉璋,〈明代淮河流域安徽地區的自然災害和朝廷恢復生產的舉措〉,《明史散論》,一九九五年。
馮佐哲,〈日本夫馬進關於明清慈善組織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一九八四年五期。
楊亞非,〈論明代蘇松地區的齊養倉〉,《徐州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年二期。
葉依能,〈明代荒政述論〉,《中國農史》,一九九六年四期。
蔣武雄,〈明代之養濟院〉,《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一九九八年十九期。
蔣武雄,〈論明代災荒時之祈神與修省〉,《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一九八八年二十期。
閻現章,〈明代《救荒本草》〉,《河南大學學報》,一九九三年四期。
鍾永寧,〈明代江南濟農倉初探〉,《學術研究》,一九九五年二期。
鍾永寧,〈明代預備倉述論〉,《學術研究》,一九九三年一期。
顏杏真,〈明代災荒救濟政策之研究──災後賑濟政策〉,《華學》,一四二期,一九八三年。
顏杏真,〈明代災荒救濟政策之研究

中国历史故事视频在线收听

──租稅蠲免政策〉,《華學》,一四四期,一九八三年。
顏杏真,〈明代災荒救濟政策之研究──捐納政策〉,《華學》,一四七期,一九八四年。
顧 穎,〈明代的賑糧初識〉,《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三年四期。
顧 穎,〈明代預備倉積糧問題初探〉,《史學集刊》,一九九三年一期。
(史博一,87099021,趙太順)
【文人生活】
專書
江兆申,《文徵明與蘇州畫壇》,台北:故宮博物院,一九七七年初版。
李嘉球,《蘇州狀元》,上海:社科院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初版。
林 木,《明清文人畫新潮》,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初版。
宗志罡,《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初版。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初版。
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三月初版。
故宮博物院編,《明代吳門繪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香港.商務印書館,一九九0年八月初版。
胡 敏,《蘇州狀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初版。
袁震宇,《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初版。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初版。
夏咸淳、何滿子主編,《明清閒情小品》,上海:東方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初版。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台北:源流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五月初版。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五月初版。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七月初版。
郭英德、過常寶,《明人奇情》,台北:雲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台灣初版。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二月初版。
鄭利華,《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生活形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四月初版。
錢 杭、承 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三月初版。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台北:學生書局,一九八九年二月初版。
龔顯宗,《明初越派文學批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七月初版。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書局,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版。
學位論文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
何秀娟,《晚明文人對小說性質之認識》,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0年。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年。
李準根,《晚明小品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二年。
林賢得,《明代吳中詩派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七年。
林琦妙,《明代蘇州文學與繪畫藝術之交流》,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一年。
徐澄琪,《明人解釋文人畫的趨勢》,台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六年。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九年。
劉巧楣,《晚明蘇州繪畫》,台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

中国历史故事卡通故事

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九年。
鄭文惠,《明人詩畫合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八年。
一般論文
王次澄,〈明清文人觴政—會飲的禮儀與規範〉,《漢學研究》,十卷一期,一九九二年六月。
王世仁,〈明清之際的中國園林審美觀〉,《文藝研究》,一九八五年三期。
王成勉,〈明末士人之決擇-論近年明清轉接時期之研究〉,《食貨半月刊》,一五卷九、一0合期,一九八六年四月。
王建光,〈明代學子的心態及其價值取向的歸宿〉,《史學月刊》,一九九四年二期。
王培華,〈明中期以來江南學者的”是非”之論〉,《蘇州大學學報》,一九九八年二期。
王 愷,〈略談晚明小品中文人美感品質〉,《古典文學知識》,一九九四年二期。
王齊洲,〈明代黨爭與明代文學〉,《古典文學知識》,一九九二年六期。
王 毅,〈中國士大夫隱逸文化的興衰〉,《文藝研究》,一九八九年三期。
王衛平,〈明清時期太湖地區的奢侈風氣及其評價〉,《學術月刊》,一九九四年二期。
王學太,〈以地域分野的明初詩歌派別論〉,《文學遺產》,一九八九年五期。
毛文芳,〈晚明文人纖細感知的名物世界》,《大陸雜誌》,九五卷二期,一九九七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之品味鑑識系統〉,《國立編譯館刊》,二六卷二期,一九九七年。
毛文芳,〈花、美女、癖人與遊舫-晚明文人之美感境界與美感經營〉,《中國學術年刊》,一九期,一九九八年。
牛建強,〈明代山人群的生成所透射出的社會意義〉,《史學月刊》,一九九四年二期。
方志遠,〈王守仁的個性與明代士風〉,《文史知識》,一九九二年一一期。
石昌渝,〈《剿闖小說》與明末士人心態〉,《古典文學知識》,一九九三年三期。
丘陶常,〈陽明學說與明季的士風〉,《明代史學》,五卷三期,一九九四年六月。
左 勒,〈中國文人的生活雅趣〉,《中國文物世界》,一九八六年十二月號。
吳因明,〈晚明江南佛學風氣與文人畫〉,《新亞書院學術年刊》,二期,一九五九年十月。
吳兆路,〈性靈文人與陽明心學〉,《文史知識》,一九九五年五期。
吳美鳳,〈明清文人閒情觀-事在耳目之內,思出風雲之表〉,《國立歷史博物館刊》,七卷九期,一九九七年。
吳 唅,〈明代的新仕宦階級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關係及其生活〉,《明史研究論叢》,五輯,一九九一年五月。
吳承學,〈晚明的清賞小品〉,《古典文學知識》,一九九六年五期。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文學遺產》,一九九七年六期。
阮國華,〈李東陽融合台閣與山林文學思想〉,《文學遺產》,一九九三年四期。
李明宗,〈晚明文人的休閒生活及其反映的時代意義〉,《台灣師大體
育研究(復刊號)》,四期,一九九七年。
沈振輝,〈明人的收藏活動〉,《文博》,一九九八年一期。
金丹元,〈論明清時期的藝術審美思維〉,《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一九九四年四期。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尚趣之研究〉,《古典文學》,十二集,一九九二年十月。
周質平,〈論晚明文人對小說的態度〉,《中外文學》,一三卷四期,一九八三年五月。
周學軍,〈明清江南儒士群體的歷史變動〉,《歷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一期。
周積

中国历史文明礼仪美德故事

明,〈香與文人生活情趣〉,《文史知識》,一九九二年三期。
段炳果,〈吳門四家藝術中的審美意趣〉,《蘇州大學學報》,一九八五年四期。
姚文放,〈獨抒性靈,趣味盎然-袁宏道游記散文的趣〉,《古典文學知識》,一九九0年二期。
宮崎市定著,欒成顯譯,〈明代蘇松地方的士大夫與民眾〉,《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論著選譯.明清卷》,一九九三年九月。
耿湘沅,〈晚明小品文蔚盛的原因〉,《漢學論文集》,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徐文琴,〈玩物思古-由杜堇「玩古圖」看古代文物收藏與鑑賞〉,《故宮文物月刊》,九卷八期,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孫蓉蓉,〈論晚明時期文學批評的主體認識〉,《學術月刊》,一九八八年九期。
夏金華,〈明末封建士大夫逃禪原因初探〉,《學術月刊》,一九九八年二期。
夏咸淳,〈晚明文士與市民階層〉,《文學遺產》,一九九四年二期。
夏咸淳,〈明人山水尚趣〉,《學術月刊》,一九九七年四期。
高小康,〈市民文學中的士人趣味-凌濛初〝二拍〞的藝術精神闡釋〉,文藝研究,一九九七年三期。
高建立,〈晚明人文主義思潮與社會風習的轉變〉,《學術月刊》,一九九八年二期。
曹淑娟,〈晚明性靈文論的心性基礎〉,《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曹淑娟,〈從清言看晚明士人主體自由之追尋與呈顯〉,《文學與美學》,二輯,一九九一年十月。
張宗良,〈晚明小品文作家的思想與其生活〉,《台南家專學報》,一四期,一九九五年六月。
張 燕,〈《長物志》的審美思想及其成因〉,《文藝研究》,一九九八年六期。
訪 秋,〈明代名士之重「趣」〉,《師大國學叢刊》,一卷二期,一九四二年五月。
陳茂山,〈試論明代中後期的社會風氣〉,《史學集刊》,一九八九年四期。
陳建華,〈明初政治與吳中詩歌的感傷情調〉,《復旦學報》,一九八九年一期。
陳寒鳴,〈明代中後葉的平民儒學與異端運動〉,《浙江學刊》,一九九三年四期。
陳廣宏,〈明代文人文學中的游俠主題〉,《汕頭大學學報》,一九九一年二期。
陳寶良,〈話說明代的梨園〉,《文史知識》,一九九三年五期。
郭彩琴,〈狀元輩出與蘇州家庭教育〉,《蘇州大學學報》,一九九七年三期。
郭英德,〈論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戲曲小說的審美趣味〉,《文學遺產》,一九八七年五期。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的歷史演進〉,《文學遺產》,一九九0年二期。
郭英德,〈明代文人結社說略〉,《北京師大學報》,一九九二年四期。
郭紹虞,〈明代的文人集團〉,《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一九八三年。
黃桂蘭,〈晚明文士風尚〉,《東南學報》,一五期,一九九二年。
黃 霖,〈《杜騙新書》與晚明士風〉,《文學遺產》,一九九五年一期。
黃繼持,〈明代中葉文人型態〉,《明清史集刊》,一卷,一九八五年十月。
單國強,〈明代書畫鑑藏概說〉,《文物天地》,一九九四年三期。
楊 新,〈明人圖繪的好古之風與古物市場〉,《文物》,一九九七年四期。
曾藍瑩,〈評《中國書齋:晚明文人的藝術生活》〉,《九州學報》,四卷三期,一九九一年。
費振鍾,〈明朝文人的諧謔〉,《隨筆》一九九五年一期。
董上德、吳觀瀾,〈明人小品〉,《古典文學知識》,一九九五年一期。
董建和,〈明代家學略述〉,《浙江師大學報》,一九九二年四期。
楊嘉祐,〈明代江南造園之風與士大夫生活〉,《社會科學戰線》,一九八一年四期。
趙士林,〈從雅到俗-明代美學札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一九九一年三期。
廖可斌,〈論明代景泰至弘治中期的文學思潮〉,《杭州大學學報》,二一卷三期,一九九一年九月。
廖可斌,〈唐宋派與陽明心學〉,《文學遺產》,一九九六年三期。
鄭志明,〈「醉古堂劍掃」的社會人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二0卷六期,一九八七年六月。
鄭利華,〈明代中葉吳中文人集團及其文化特徵〉,《上海大學學報》,一九九七年二期。
潘立勇,〈陽明心學在美學上的意義與影響〉,《文藝研究》,一九九五年一期。
暴鴻昌,〈明末秦淮名妓與文人-讀余曼翁「板橋雜記」〉,《明史研究專刊》,十二期,一九九八年十月。
滕新才,〈明朝中後期旅遊熱初探〉,《北方論叢》,一九九七年三期。
劉揚忠,〈中華千秋詩酒緣-明代的浪漫酒風及其根源〉,《古典文學知識》,一九九八年一期。
劉學忠,〈茶與詩-文人生活對藝術的滲透〉,《文學遺產》,一九九六年二期。
盧 琳,〈落魄文人的白日夢-明清才子佳人小說略論〉,《古典文學知識》,一九九六年四期。
簡恩定,〈明代文學何以走上復古之路〉,《古典文學》第十集,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簡錦松,〈論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古典文學》第八集,一九八四年四月。
謝景芳,〈明人士商互識論〉,《史學月刊》,一九九三年六期。
龔德芳,〈吳中四士瑣論〉,《文學遺產》,一九八二年二期。
龔鵬程,〈由菜根譚看晚明小品的基本性質〉,《中國學術年刊》,九期,一九八七年六月。
龔鵬程,〈遊人記遊論晚明小品遊記〉,《中華學苑》,四八期,一九九六年。
嚴迪昌,〈文化世族與吳中文苑〉,《文史知識》,一九九0年一一期。
嚴迪昌,〈市隱心態與吳中明清文化世族〉,《蘇州大學學報》,一九九一年一期。
饒宗頤,〈明季文人與繪畫〉,《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八卷二期,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羅筠筠,〈明人審美風尚概觀〉,《明史研究》,四輯,一九九三年。
羅筠筠,〈雅俗互補,趣味多元:明代審美文化的特點〉,《北京社會科學》,一九九七年二期。
(史碩一,87016132,呂進貴)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813.html

以上是关于明清-明清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明清-明清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313.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